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364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docx

世界航天发展回顾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

——导弹技术

2010年,美国和俄罗斯签署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美国积极发展常规战略弹道导弹技术;俄罗斯、法国仍重视先进潜射核弹道导弹的发展。

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成为本年热点,美国空军成功进行X-51A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但美国海军HyFly高超声速导弹飞行试验再次失败。

远程巡航导弹技术得到积极发展。

此外,导弹防御系统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美国、印度、日本成功进行多次导弹拦截试验,但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拦截试验经历连续2次失败。

 

  1.战略弹道导弹

  ①美国试验新型战略弹道导弹技术——助推滑翔技术。

4月22日,由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研制的轻型米诺陶4运载火箭从位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高超声速技术飞行器(HTV-2),此次也是HTV-2首次进行飞行试验,由美国DARPA与空军联合执行。

轻型米诺陶4运载火箭一、二、三子级取自退役的和平卫士(MX)弹道导弹;HTV-2为美国“兵力运用与本土发射”技术验证计划(简称猎鹰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滑翔飞行器子系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

4月23日,DARPA披露了试验过程与结果:

米诺陶4火箭成功将HTV-2飞行器送入预定高度,HTV-2在大气层外与火箭分离,其速度超过了20Ma;但火箭起飞后9分钟,HTV-2的遥测数据中断,随后飞行器与地面失去联系。

DARPA宣称,此次高超声速技术飞行试验最终失败。

11月16日,DARPA公布了导致HTV-2飞行异常最有可能的故障原因是偏航角度超出了预期,飞行器发生滚转导致失控。

  

  ②俄罗斯连续两次成功进行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试验。

10月7日和10月29日,俄罗斯海军成功进行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飞行试验。

该导弹由俄海军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重型战略核潜艇从白海海域水下发射,导弹的轨道参数正常,弹头准确命中了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库拉靶场的预定目标。

这是布拉瓦导弹继连续3次试验失败后的连续两次成功。

  

  ③美国启动Arc-light计划。

7月7日,美国DARPA战术技术办公室发布了Arc-light(弧光)计划第一阶段项目征询书,正式启动弧光导弹的研制。

该计划旨在演示验证舰载助推-滑翔的高超声速技术,最终研制可对战术、远程、时间敏感目标进行快速打击的导弹。

弧光导弹将采用MK41垂直发射系统,具备在30分钟内将45~90千克的载荷送至3700千米远处目标的能力。

  

  ④法国M51新型潜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

1月27日,法国海军首次从“可畏”(LeTerrible)号潜艇上试射了一枚M51弹道导弹并取得成功。

7月10日,M51弹道导弹成功完成了从“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畏”号上进行的水下发射试验,验证了该艇在作战条件下发射M51导弹的能力。

  

  ⑤印度积极开展“烈火”系列导弹试验。

2月7日,印度第3次成功试射“烈火”-3导弹。

5月17日,印度成功试射“烈火”-2导弹。

这是自“烈火”-2导弹2009年11月试射失败以来首次试射,印度官方消息称试验达到了所有任务目标。

11月25日,印度成功试射“烈火”-1导弹。

12月10日,印度试射“烈火”-2(Agni-II)改进型弹道导弹,但没有成功,导弹偏离预设路线,坠入孟加拉湾。

  

  2.飞航导弹

  ①美国空军成功进行X-51A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5月26日,美国X-51A乘波者成功进行了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空军飞行试验中心的一架B-52轰炸机左翼下携带X-51A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在莫古角海军空战中心海上靶场海域上空15240m处投放X-51A试验飞行器;经过4秒钟后,X-51A固体火箭助推器将其加速到4.8Ma,然后抛离级间段;随后X-51A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了约200秒,将其加速到5Ma。

本次试验是美国空军计划四次飞行试验中的第一次,试验结果良好。

飞行试验首次使用了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

空军研究实验室X-51A项目经理认为,X-51A首次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任务完成了大多数的试验节点要求。

  

  ②美国海军HyFly高超声速导弹飞行试验再次失败。

7月29日,美国“高超声速飞行演示验证”(HypersonicFlightDemonstration,简称HyFly)样弹进行了第五次飞行试验。

由于弹上飞行软件故障,火箭助推发动机点火失败,导弹溅落太平洋。

这是美国海军HyFly高超声速导弹2007年以来连续第三次飞行试验失败。

  

  ③印度布拉莫斯多种型号导弹试射成功。

2010年,已在印度海军和陆军服役的舰射型和陆射型“布拉莫斯”超声速导弹共进行了3次试射。

3月21日,舰射型“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的改进型进行了一次垂直发射试验,导弹在飞行马赫数Ma=2.8、发动机继续工作的情况下完成大机动飞行。

同时该型导弹应用了印度本土研发的软件,能够在低空飞行情况下对藏匿在岩石岛屿等掩体后的舰艇目标进行打击。

9月5日和12月2日,陆射型“布拉莫斯”地对地导弹BlockⅢ共进行了2次试射,均取得了“完美的”成功,验证了该型导弹的山地作战能力。

“布拉莫斯”BlockⅢ导弹采用了改进的导引头软件和先进的制导算法。

试验中导弹从机动自主发射平台发射,按照航迹规划在多点进行大机动,从较高的高度以超声速进行大角度俯冲,具有山地环境下的目标识别能力,完成精确打击。

  

  ④多国积极发展远程巡航导弹技术。

5月28日,法国军方首次成功试射了一枚Scalp海军型对陆攻击巡航导弹。

Scalp导弹由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和意大利机械工业投资公司合资组建的欧洲导弹公司研制,射程超过1000km,能对地表深处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7月17日,韩国宣布已成功研制玄武-3C(Hyunmu-3C)远程巡航导弹。

该导弹射程为1500km,而玄武-3B导弹的射程仅为1000km,具有打击朝鲜核或军事站点的能力。

韩国计划2010年下半年沿朝鲜半岛南北军事分界线部署。

印度也宣称正在研制无畏(Nirbhav)亚音速巡航导弹,射程约为1046km,弹长5.79m、直径0.46m,飞行速度可达0.7Ma,设计可以携带20多种弹头。

  

  3.导弹防御系统

  

(1)美国

  ①第一份《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出台。

2010年2月,美国国防部首次公布《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确定了未来导弹防御技术的发展思路。

  

  ②两级地基拦截导弹成功进行首飞试验。

2010年6月6日,美国导弹防御局(MDA)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进行了两级地基拦截弹(GBI)的首次飞行试验。

试验中,两级GBI发射了杀伤拦截器,进行了对目标靶弹的模拟拦截。

各项参数均表明试验取得了成功。

两级GBI由部署于美国本土的三级GBI发展而来,也由助推火箭和外大气层杀伤拦截器(EKV)组成,最大速度约7km/s,略低于三级GBI,拦截高度200km。

  

  ③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拦截试验连续2次失败。

1月31日,美军针对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进行试验,尽管成功发射目标导弹和拦截器,但由于“海基X波段雷达”没能正常工作,导致拦截失败。

12月15日,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拦截试验再次失败,导弹防御局表示,中程靶弹和陆基中段防御拦截弹都正常发射,所有的传感器,以及导致2010年1月试验失败的海基X波段雷达也都正常工作,但拦截弹的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在成功部署之后未能命中目标。

  

  ④THAAD系统拦截试验成功。

2010年6月29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成功进行了一次代号为FTT-14的“末段高层区域防御”(THAAD)系统飞行拦截试验,验证了该系统在大气层内低空拦截弹体(即弹头和弹体不分离)目标的能力。

美军从夏威夷群岛以西的太平洋海域,利用海上浮动平台发射了一枚靶弹(该靶弹是一种采用液体燃料的短程弹道导弹,其飞行特征类似于伊朗目前的近程弹道导弹)。

在对靶弹进行成功探测和跟踪的基础上,美陆军制定了发射控制方案,靶弹飞行大约5分钟之后,从靠近考艾岛的太平洋导弹靶场(PMRF)发射了一枚THAAD拦截弹。

试验数据初步表明,这次试验已实现了预定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

验证THAAD武器系统的集成能力;验证在大气层内高气压环境中,以大攻角拦截目标的能力;验证通过拦截弹寻的器电子飞行软件,完成目标探测和瞄准的能力;验证美国陆军作战人员操作雷达、发射控制设备和发射装置的能力。

  

  ⑤机载激光器(ABL)系统首次成功拦截弹道导弹。

2月11日,ABL向两枚靶弹开火,一枚靶弹被击落,但另一枚靶弹未能被摧毁。

在这次期待已久的射击试验中,ABL从爱德华空军基地起飞,并与从海上移动平台发射的近程液体燃料弹道靶弹交火。

据MDA发布的消息,ABL利用它的跟踪激光在几秒钟之内就捕获了目标,射出第二束瞄准激光测量并调整大气失真,之后发射它的高能化学激光攻击了导弹。

MDA称,整个交火过程少于两分钟,靶弹被击毁但是它的火箭发动机仍然在推进中。

这是ABL系统首次成功拦截弹道导弹。

2010年,ABL共进行了5次试验,成功2次,失败3次。

  

  

(2)日本、以色列与印度

  ①日本驱逐舰成功拦截中程弹道导弹。

10月28日,美国和日本军方宣称,日本雾岛号“宙斯盾”驱逐舰发射一枚拦截导弹,在太平洋上160千米高空击落了一枚从美国太平洋导弹靶场发射中程弹道导弹靶弹。

雾岛号探测、发现、跟踪目标,然后用标准-3导弹进行拦截。

美国海军舰艇拉塞尔号驱逐舰和伊利湖号巡洋舰对目标导弹进行了跟踪。

  

  ②以色列与美国签署箭-3拦截弹合作协议。

8月2日,以色列国防部宣称与美国签署一份新的军事合作协议,为以色列箭-3拦截弹进行升级,并将其纳入以色列导弹防御系统。

该协议将使以色列有能力应对更大射程弹道导弹的威胁,并具备在大气层外拦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③印度第四次导弹拦截试验成功。

7月26日,印度成功进行了先进防空(AAD)导弹拦截模拟弹道导弹的试验。

模拟的弹道导弹从东部奥里萨邦北部的巴拉索尔综合试验场发射升空。

奥里萨邦中部沿海的惠勒斯岛导弹综合试验场在雷达发现目标后,AAD导弹在大气层内成功击毁了模拟的弹道导弹。

这是印度2010年第二次进行反导拦截试验。

第一次是在3月15日进行的,当时AAD导弹因搜索雷达未能发现模拟的弹道导弹而无法发射,拦截试验不得不停止。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王宜晓)

——深空探测器技术发展

2010年,国际深空探测活动各领域均较为活跃,多项月球与火星探测任务的研制进度加快;金星探测、小行星探测、太阳物理探测等领域均实施了多项探测任务。

  

  一、月球与行星科学探测

  2010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对月球与行星的科学探测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日本、欧洲和印度的月球和行星探测器技术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1.欧洲计划实施首次月球着陆任务

  9月18日欧空局宣布正在研制一颗大型月面着陆器,计划于2018年送往月球。

该任务计划对预定月球南极环形山区域进行勘察,研究未来宇航员可能遇到的辐射和月球尘埃问题,并探测月面土壤与可用资源,测试用于未来载人登月的新技术。

欧空局首先开展为期18个月的任务可行性研究,欧空局已授予EADS阿斯特里姆公司价值650万欧元的合同进行着陆任务的详细概念设计。

  

  2.印度月球航行-2号月球探测器研制取得进展

  2010年8月31日ISRO选定了月球初航-2号任务搭载的有效载荷。

月球航行-2任务将执行月面着陆任务并进行化学、矿物学实验以及月球水资源勘察;探测器由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制,其中印方负责轨道器和漫游车的研制,分别重1400千克和30~100千克;俄方负责着陆器的研制,重约1250千克。

月球航行-2号计划于2013年由印度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前往月球。

  

  3.美、欧联合实施地外火星探测任务

  2010年地外火星(ExoMars)任务的研制工作在美、欧的联合推动下顺利进行。

1月ESA、NASA联合发出公告征询地外火星的有效载荷方案,8月选定了火星大气痕量分子掩星光谱仪、高分辨率日掩天底光谱仪、ExoMars气候探测仪、高分辨率全色立体成像仪、火星大气全球成像实验等5台有效载荷。

  

  4.美国勇气号火星漫游车改为固定式研究平台

  在勇气号漫游车陷入火星的松软沙土无法前行后,喷气推进实验室任务运行小组尝试了多种方法并进行大量的地面模拟试验,试图操纵探测器脱离困境,但是经多次努力未获成功。

1月27日,NASA宣布计划将勇气号由移动式科学探测器改为固定式科学研究平台,利用搭载的科学仪器研究火星表面土壤化学成分的变化、观测沙土颗粒的迁移、监测火星大气层等。

  

  5.日本成功发射黎明号金星探测器

  5月21日,日本黎明号(Akatsuki或PLANET-C)金星探测器成功发射,这是日本继Nozomi(PLANET-B)火星探测任务之后第二颗行星探测器,主要通过观测金星的厚重云层来研究金星气候。

“黎明”号(Akatsuki)金星气候轨道器2010年12月上旬进入金星轨道失败,日本宇航探索局(JAXA)一个专责小组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安装在发动机燃料供应管路中的回流阀门堵塞,该阀门用于提供发动机反向推力。

  

  6.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返回地球

  6月13日,日本隼鸟号(Hayabusa)探测器返回地球并再入大气层,并在澳大利亚的武麦拉试验场回收返回舱,结束了历时7年的太空飞行和小行星探测任务。

但日本宇航探索局(JAXA)11月发布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着陆小行星丝川时,由于地面发送的计算机程序有误,导致“隼鸟”号未能发射金属球,没有收集到岩石样品。

目前JAXA启动了第二颗Hayabusa探测器的研制工作,计划于2014年发射,探测目标为一颗在地球与火星附近、直径约900m、与“糸川”非常相似的小行星。

  

  二、太阳与天体物理探测

  2010年,太阳物理探测取得重大进展,最重要的就是美国成功发射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DO)。

  1.美国成功发射太阳动力学观测台

  2月11日,美国NASA研制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成功发射。

SDO作为美国与日共存(LWS)项目的第1次任务,运行于进入静地轨道,预计在轨运行5年以上,目的是观测太阳大气从内层到最外层的太阳周期活动,如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确定太阳磁场如何产生、形成结构并转化为激烈的太阳事件。

SDO发射时总重约3000kg,获取的高清晰度太阳图像分辨率可达极高,图像质量几乎可以与目前的IMAX巨型超大银幕相比。

  

  2.11项天体物理探测器进行任务扩展

  5月6日NASA发布《天体物理运行任务高级评审》报告,通过对目前已超期服役或接近寿命末期的在轨天体物理探测器进行评审,建议为11颗在轨的天体物理探测器增加投资、扩展其任务运行时间,其中包括继续支持欧、美合作的普朗克空间望远镜,对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进行自动化升级,延长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在轨寿命等。

按照科学价值高低,NASA支持11项天体物理探测任务的优先级次序为:

普朗克探测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雨燕卫星、XMM-牛顿卫星(欧空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朱雀卫星(日本)、银河系进化探测器、罗西X射线时变探测器、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和广域红外测量探测器。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姚源)

——国际太空站发展

2010年国际太空站的建设趋于尾声,成员国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太空站前途命运。

美国、欧空局和日本也继续研制用于太空站任务的航天器,力求进一步发展低地球轨道运输能力。

一、国际太空站政策与管理

2010年国际太空站已经接近建造工作的全部完成,足以支持站上长期6名乘员的全面运行。

太空站作为一种资源,其对于在轨研究和探索,特别是驱动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的作用受到了参建国家一致认可。

目前太空站建设合作国已经就太空站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初步达成一些共识。

1、太空站运行寿命将延长

有多个合作国都认为太空站可以至少运行到2020年,一些国家认为太空站的硬件设备可以运行至2028年。

3月11日在东经召开的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和加拿大航天局首脑会上,首脑没指出没有特别的技术障碍限制国际太空站超越计划的2015年,最少运行至2020年,而且他们目前正在合作确保在轨元件可以工作到2028年。

他们对延长国际太空站使用寿命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美国航天局2011财年预算支持将国际太空站运行和应用活动至少延长到2020年。

成员国们还同意将寻找方法来降低国际太空站运行的年度成本。

欧空局太空站项目主任称,这些方法包括使用新一代水再生系统来减少新鲜水的供给,提高货运飞船的运载能力等。

2、发布《国际对接系统标准》

国际太空站多边协调委员会(MCB)10月批准了《国际对接系统标准》(InternationalDockingSystemStandard)。

这项国际标准将为未来航天器的对接提供通用界面指导方针。

适用的航天器范围从低地球轨道任务到深空探测任务的载人飞行器和自动飞行器。

标准的目标就是明确“创建标准界面”的必要条件,以确保在未来的任务和活动中,两个不同的航天器能够在太空中对接。

这个标准将使新近的国际合作太空任务的开发变得简单,使国际乘员救援任务的实现成为可能。

这项标准化工作将确保界面常规化,不必在标准界面以外进行任何的特别设计。

文件包含关于描述标准对接界面物理特征和设计负载的必要信息。

此外,来自五个太空站合作国的技术团队将继续对初始标准进行细化和修订。

3、为站上科研提供更多机会

随着国际太空站从组装阶段转入全面使用阶段,NASA正在为太空站未来使用投资,以确保更多的非NASA组织有资格进入轨道实验室。

NASA正在寻求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研究管理组织来开发并管理太空站的美国部分。

NASA目前正在与国际太空站伙伴共同致力于拓展国际太空站的应用,意味着科研人员将拥有更多机会进行站上微重力环境试验。

二、太空站任务统计

2010年,美国航天飞机原计划完成最后5次飞行任务,完成国际太空站的最终建设任务。

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只能完成3次飞行任务,因此航天飞机的退役时间将延迟至2011年。

俄罗斯2010年发射了3次载人任务和5次不载人任务,其中有三次飞行出现了故障,但并未导致严重后果。

原定于12月末执行最后一次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由于油箱问题,发射被推迟到了2011年。

序号发射日期发射场飞船名称飞船类型国别发射

情况发射情况

12月3日拜科努尔

发射场进步M-04M货运飞船俄罗斯成功

22月8日肯尼迪

航天中心奋进号

航天飞机(STS-130)航天飞机美国成功“奋进”号航天飞机此行主要任务是运送名为“宁静”(Tranquility)的舱段。

该舱上还装有设有7个观察窗口的“穹顶”(Cupola)圆顶舱观测台。

34月2日拜科努尔联盟TMA-18载人飞船俄罗斯成功9月24日“联盟”TMA-18载人飞船因出现故障未能按计划离开国际太空站返航,于25日安全返回。

44月5日肯尼迪

航天中心发现号(STS-131)航天飞机美国成功

54月28日拜科努尔进步M-05M货运飞船俄罗斯成功“进步”M-05M货运飞船与国际太空站的“星辰”号服务舱成功对接,整个过程由俄宇航员以手动方式完成。

65月14日肯尼迪

航天中心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美国成功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太空站运送俄罗斯制造的“黎明”号小型试验舱及太阳能电池等关键部件和货物。

76月30日拜科努尔

发射场进步M-06M货运飞船俄罗斯成功飞船与国际太空站对接时曾出现故障,可能原因是甚高频通信通道的噪声和宇航员偶然按下控制面板上的某个按钮所造成。

此后,再次对接成功。

89月10日拜科努尔

发射场进步M-07M货运飞船俄罗斯成功

910月7日拜科努尔

发射场联盟TMA-01M载人飞船俄罗斯成功

1010月27日拜科努尔

发射场进步M-08M货运飞船俄罗斯成功

1112月15日拜科努尔

发射场联盟TMA-20载人飞船俄罗斯成功俄罗斯12月16日与“联盟”飞船和国际太空站失去联系三个小时。

故障由莫斯科郊外任务控制中心的光纤网络导致。

三、太空站任务航天器研发进展

航天飞机的退役使各国加紧了新航天器的研制工作。

目前太空站的人员和货物运送仍主要依靠俄罗斯“联盟”、“进步”飞船,美国“猎户座”、“龙”航天器,欧洲的自动转移飞行器都取得了一定研制进展;欧洲的先进再入飞行器和日本的HTV-R飞船也进入了方案设计阶段。

1、美国“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行器和“龙”航天器

虽然美国今年发布的国家航天政策取消了“星座计划”,“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

第一阶段的安全性评估已经于2010年6月完成,结果表明它完全符合NASA的关键性安全要求。

目前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完成了首个“猎户座”太空舱结构框架,即地面试验件(GTA)的建设。

2010年8月起,“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行器进入试验阶段。

目前已经完成了耐压测试、性能测试等重要试验。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12月成功发射“龙”(Dragon)航天器并成功回收。

飞行中试验了“龙”航天器的电子设备,飞行计算机,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底壳热防护罩,再入和回收系统。

本次成功标志着商业公司第一次成功回收从低地球轨道再入的航天器。

第二艘“龙”太空舱计划2011年初发射,将机动到与太空站距离小于9.7千米的区域,暂定第三次试验实现与太空站对接。

2、欧洲自动转移飞行器和先进再入飞行器

欧洲第二艘自动转移飞行器(ATV)约翰尼斯·开普勒正在组装,2010年年底飞行的计划遭到推迟。

现在,第三艘ATV已经命名爱德华多·阿玛尔迪。

欧洲航天局正考虑对其货运飞船进行升级,以此实现运送货物返回地球。

欧空局已经授予了阿斯特里厄姆公司(EADS)一份2100万美元,为期18个月的“先进再入飞行器”(ARV)研究合同,分析和研究带有热防护罩的改进舱。

下一阶段将更加细致地定义航天器的需求和能力。

ARV货运飞船计划在2017或2018年首飞。

3、日本HTV-R飞船

日本宇航探索局(JAXA)2010年公布了三套无人货运飞船的基本方案,这些飞船将有能力从太空站带回货物。

新飞船名为HTV-R,以H-II转移飞行器为基础,三套方案为:

给HTV安装一个直径数百厘米的舱体;给HTV安装一个与俄罗斯“联盟”飞船类似的,直径2.6米的返回舱;把HTV飞船的货运太空改造为达到直径4米,高3.8米的大舱体。

其中第二套和第三套方案有可能被改装为载人飞船,得到了重点关注。

JAXA希望2011年3月底之前做出决定,在2016到2018年之间发射首个HTV-R飞船。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侯丹)

——太空对抗技术发展

2010年,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太空系统攻防对抗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美国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明确发展太空系统攻防对抗技术的政策导向。

  美国新版《国家航天政策》进一步强调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识别和表征美国太空系统所面临的现时和未来威胁,以实现有效的防护、威慑和防御;首次提出要保证太空能力具备高效费比的生存能力;增强对无线电频率干扰源进行识别、定位和归咎的能力和技术。

  在技术层面,国外太空微小目标监视系统技术、卫星干扰识别、干扰源定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多用途在轨太空碎片清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