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413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docx

温病学重点中医药大学

名词解释

1斑疹:

斑为点大成片,有触手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儿琐碎,形如粟米,突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疹褪后常有皮屑脱落。

2温病:

是感受温邪引起的咦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疫:

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

4温毒:

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的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5身热不扬:

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6辛开苦降(泄):

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理脾胃功能。

7轻法频下:

暑湿挟滞胶着肠腑,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

往往需经屡次缓下,再次清利,伏邪殆尽,制剂宜轻,因势利导,不宜峻剂猛攻,即所谓“轻法频下”。

8神志昏蒙:

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闭阻心包所致。

9昏聩不语:

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似有谵语。

多为湿热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点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10秋燥:

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见证,兼见津液干燥证为特征,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以及口鼻咽干燥等,发于秋季(立秋至小雪)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11战汗:

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

(预后:

①热退身凉,脉象平和——正能胜邪,病情向愈。

②身热不退,烦躁不安——邪盛正衰。

③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

④全身战栗而无汗出——中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

12分消走泄(分消上下):

是温邪与痰湿相夹阻于三焦,三焦气机郁滞之证,治疗宜用开上、畅中、渗下之法,以宣展三焦气机,利湿化痰,祛除上中下三焦之病邪的治法。

如温胆汤或杏仁、厚朴、茯苓等。

13浊邪害清:

浊邪指湿热之邪,清:

清窍。

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热为阳邪,熏蒸向上,湿热相搏,热蒸湿动,势必蒙蔽于上,致使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头昏重,耳聋,鼻塞,胸闷等清窍壅塞的症状。

14日哺潮热:

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时。

多为热结肠腹,阳明腹实所致,湿热病亦可出现。

 

思考题

1吴鞠通叶天士刘河间王安道薛生白等医家的主要著作思想?

医家

代表著作

学术成就

吴又可

《温疫论》

开专论温病之先河

立杂气致病学说

创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

《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的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的诊断方法

薛生白

《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的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

《温热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

《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2暑热、燥热、温热、风热等病邪的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

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征显著;易耗伤津液。

温毒病邪:

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疠气:

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部位。

3温病三宝鉴别?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三方皆性凉而有清热解毒,开窍止痉之功,属凉开之剂,治疗温热病闭窍神昏之危证,有温病“三宝”之称。

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长于清热解毒,多用于高热昏迷证。

紫雪丹药性偏寒,长于凉肝息风止痉,多用于高热痉厥证。

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4银翘散桑菊饮的临床应用鉴别?

银翘散:

辛凉平剂,适用于邪袭于表,卫气被郁。

病变重点在卫,以发热为主(表郁较重)。

桑菊饮:

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袭肺,肺气失宣。

病变重点在肺,以咳嗽为主(表郁不重,肺气闭郁较显证)。

5吴鞠通五大承气汤是什么?

及其证型、治法、方药?

证型

治法

方药

新加黄龙汤

阳明腑实,气阴两亏

邪正合治法

生地甘草人参大黄芒硝元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

宣白承气汤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降气涤痰法

石膏大黄杏仁栝楼

导赤承气汤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导赤与通腑并举

赤芍生地大黄黄连黄柏芒硝

牛黄承气汤

阳明腑实,热入心包

开闭通下法

安宫牛黄丸调生大黄

增液承气汤

阴液亏耗,大便不通

腑中气血合治法

增液汤加大黄芒硝

 

6大头瘟烂喉痧秋燥的定义?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多发于冬春两季。

秋燥:

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见证,兼见津液干燥证为特征,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以及口鼻咽干燥等,发于秋季(立秋至小雪)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7卫气营血的病理特点、辨证要点、代表方?

证型

病理

辨证要点

代表方

邪郁卫表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银翘散桑菊饮

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白虎汤

营热伤阴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清营汤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孔窍出血舌质深绛

犀角地黄汤

8三焦辨证的病理特点、辨证要点、代表方?

证型

病理

辨证要点

代表方

上焦

温邪犯肺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银翘散

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身热喘咳苔黄

麻杏石甘汤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三仁汤

湿蒙心包

湿热酿痰蒙蔽包络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邪陷心包

邪热内陷机窍闭阻

神昏肢厥舌绛

清营汤+温病三宝

中焦

阳明热炽

胃经热盛热炽津伤

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而数

白虎汤

阳明邪结

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潮热便秘苔焦燥脉沉实有力

大小承气汤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腻

枳实导滞汤

湿热中阻

湿热困阻升降失司

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

王氏连朴饮

下焦

肾精耗损

热邪久羁耗损肾阴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加减复脉汤

虚风内动

肾精虚损肝失涵养

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

三甲腹脉汤+大定风珠

9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滋阴生津法的适应证和代表方?

治法

适应证

代表方

泄卫透表法

疏风散热

风温初起邪在卫表

银翘散

解表清暑

夏日暑湿蕴阻于内寒邪父侵犯于表

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

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

藿朴夏苓汤

疏卫润燥

秋燥初起燥热侵袭肺卫

桑杏汤

清解气热法

轻清宣气

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甚或里热减退而余热扰于胸膈

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辛寒清气

阳明气分邪热炽盛表里俱热

白虎汤

清热泻火

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和解表里法

清泄少阳

热郁少阳兼有痰湿胃

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温胆汤加减或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开达膜原

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

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

祛湿清热法

宣气化湿

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

三仁汤

燥湿泄热

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焦

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分利湿热

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茯苓皮汤

通下逐邪法

通腑泄热

热入阳明热结肠腹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导致通便

湿热积滞胶结肠道

枳实导滞汤

增液通便

阳明热结而阴液亏虚

增液承气汤

通瘀破结

温病燥结和瘀血蓄于下焦

桃核承气汤

滋阴生液法

滋养肺胃

温病气分邪热渐退肺胃阴液未复或肺胃阴伤

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

温病气分邪热渐解津枯肠燥而便秘

增液汤

滋补真阴

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真阴耗损邪少虚多

加减复脉汤

10热陷心包湿蒙心包的症候治法病机方药?

症候

病机

治法

方药

热陷心包

神昏,肢厥,舌謇,舌绛

热陷心包,闭窍扰神

清心凉营(养阴)豁痰开窍

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湿蒙心包

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痰湿蒙窍,扰乱心神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11热盛动风证、阴虚动风证的鉴别?

实风

虚风

病机

邪热炽盛、热极生风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表现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

抽搐无力,手指蠕动、口角震颤、心中憺憺大动等,伴肝肾阴虚其它表现

治法

清泄邪热、凉肝熄风

补益肝肾、滋阴熄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

大定风珠,复脉类方

12湿热病本证三证?

湿热蕴毒证的症候治法代表方?

症候

治法

代表方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三仁汤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或见见白培,便溏色黄,小溲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蕴阻中焦

壮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洪大滑数

清泄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

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13积粉苔、白霉苔、白砂苔、白碱苔、杨梅舌、猪肝舌、镜面舌各自主证?

积粉苔:

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的征象,病多凶险。

白碱苔:

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

白砂苔: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劫。

白霉苔:

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多见于温病后期,预后较差。

镜面舌:

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之征象。

杨梅舌:

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

猪肝舌:

肝肾阴竭,预后不良之象。

14白虎四禁、湿温三禁?

白虎四禁

①“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②“脉沉者,不可与也”

③“不渴者,不可与也”

④“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脉浮-病在表;脉弦-病在少阳;脉细-阴虚;脉沉-热结肠腑或阳气虚弱;不渴-津液未伤;汗不出-表气郁闭或无作汗之源。

这些情况均非白虎汤适应症。

湿温三禁

禁用辛温发汗,苦寒攻下和滋养阴液。

所谓禁汗,禁下,禁润。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15斑和疹如何鉴别(形态、病机、治法)?

形态

点大成片,有触手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

小儿琐碎,形如粟米,突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疹褪后常有皮屑脱落

病机

胃热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从肌肉外溢

风热郁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治法

清胃泄热,凉血化斑

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16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首用辛凉--指初起暑入阳明,用辛凉重剂白虎汤-知母(辛)+石膏(寒);

继用甘寒--指继则见暑伤津气证用甘寒生津之王氏清暑益气汤-参麦(甘)+连知(寒);

再用酸泄酸敛--酸敛指津气欲脱用甘酸敛津之生脉散-参麦(甘)+味(酸);酸泄指后期余热波及心肾,暑伤心肾,用酸苦泄热之连梅汤-梅(酸)+连(苦)。

17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这句话是针对秋燥的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的归纳总结的基本治疗大法。

上燥治气针对秋燥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伤肺,肺气抑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中燥增液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施,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之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三者之气阴相互为用。

下燥治血针对病自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从补阴血能达到补肝肾阴的目的,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

方歌: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有三仁,泽猪豆豉亦与伦,湿温身热肢体倦,胸闷舌腻宜煎烹。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瘀微利效。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蛎龟鳖,地芍麻仁胶草麦;温邪伤阴肢痉挛,息风潜阳又养血。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三石汤、加减复脉汤、王氏连朴饮、连梅汤、枳实导滞汤的方歌没找到,大家自己看书哈~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

“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吴鞠通评王安道

王安道:

“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叶天士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吴鞠通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陆子贤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叶天士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吴鞠通

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

王纶《名医杂著》:

治暑之要法:

“治暑之要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张凤逵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刘河间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薛生白

徒清热而湿不退,徒祛湿而热愈炽。

—吴鞠通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吴鞠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