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420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诊断学

授课专业: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分与学时:

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见习课36学时),5.5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一)《诊断学》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为适应新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发展,适应21世纪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和全国高等医学建设研究会的要求,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和心电图检查。

针对五年制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特点,本大纲仅要求选择讲授部分内容,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0学时,实验操作或临床实习48学时,但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验,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验,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在临床各科教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强化。

(四)诊断学的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2.掌握典型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掌握体检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查体的顺序与手法)。

3.掌握实验诊断内容的基本理论、正常值、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

4.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初步掌握心电图各波图形特点及测量方法。

5.学会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学时)

见习时数(学时)

绪论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常见症状

基本检查法

一般检查

头部

颈部

肺脏检查

心脏、血管检查

腹部

脊柱与四肢

神经系统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

病历书写

实验诊断概论

血液一般检验

骨髓细胞学检查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尿液检测

粪便检测

脑脊液检查

浆膜腔液检查

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病原体检查

心电图

诊断疾病的步骤、临床思维方法、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

0.5

1.5

1

1

1

0.5

1

6

8

5

0.5

0

0

1

0.5

3.5

2

2

2

0

1

1

2

4

2

2

2

8

1

0.5

2.5

0

1

2

1

1

6

6

6

0.5

0.5

3

3

0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9

0

合计

60

48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的方法学;是临床各科的共同基础,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非常重要的课程。

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学时(课堂讲授0.5,实习0.5)

【教学内容】

一、诊断学的定义与性质。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与作用。

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病历书写、诊断步骤,诊断思维方法。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第一篇问诊

第一~三章问诊

【目的要求】

一、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巧。

二、熟悉问诊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临床实习,写出病史记录。

【教学时数】4学时(课堂讲授1.5,实习2.5)

【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重点讲解主诉。

(三)重点讲解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系统回顾。

(六)个人史。

(七)婚姻史。

(八)月经及生育史。

(九)家族史。

二、一般介绍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目的要求】

(一)掌握发热的病因与分度。

(二)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

二、水肿

【目的要求】

(一)掌握水肿的病因、分类及特点。

(二)熟悉心原性水肿及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自学

三、咳嗽与咳痰

【目的要求】

(一)掌握咳嗽与咳痰的病因。

(二)掌握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

四、咯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咯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二)熟悉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自学

五、胸痛

【目的要求】

(一)掌握胸痛的病因。

(二)熟悉胸痛的临床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

六、发绀

【目的要求】

(一)掌握定义、病因及临床分类。

(二)了解发生机理及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

七、呼吸困难

【目的要求】

掌握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

八、心悸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了解心悸的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

九、呕血与便血

【目的要求】

掌握呕血与便血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自学

十、腹痛

【目的要求】

(一)掌握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二)了解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

选择内容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典型病例示教。

【教学时数】1学时(课堂讲授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十一、黄疸

【目的要求】

掌握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教学方法】自学

十二、意识障碍

【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了解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方法

【目的要求】

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理论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检查方法,逐步达到操作正确、手法规范。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2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1)

【教学内容】

一、视诊的检查方法。

二、重点讲解触诊的检查方法。

三、重点讲解叩诊的检查方法。

四、听诊的检查方法。

五、嗅诊的检查方法。

第二章一般检查

【目的要求】

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与方法,正常与典型异常体征的发生原因与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3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2)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

一、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二、生命征:

体温(重点讲解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常见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三、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不同疾病的面容与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皮肤

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紫癜、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黄疸、皮下出血点、蜘蛛痣。

第三节淋巴结

重点讲解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及顺序,淋巴结肿大时描述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章头部

【目的要求】

一、熟悉头颅、头部器官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

二、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1.5学时(课堂讲授0.5,实习1)

【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耳、鼻检查。

重点讲解眼检查内容、方法。

三、口的检查:

唇、口腔粘膜、牙齿及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颈部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颈部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

二、熟悉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2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1)

【教学内容】

一、颈部的外形与分区。

二、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三、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四、颈部血管。

五、甲状腺。

六、气管。

第五章胸部及肺检查

胸廓及肺脏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胸廓及肺部望、触、叩、听的检查内容、顺序和方法。

二、通过临床见习,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理解其发生机制与分析其临床意义。

三、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典型体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听录音,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

【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6,实习6)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胸部常用的体表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胸壁、胸廓及乳房;正常状态及病态时的检查内容与方法。

三、肺与胸膜的检查

(一)了解检查的注意事项

(二)重点讲解视诊:

呼吸运动的类型、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三)重点讲解触诊:

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正常及病态时语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胸廓扩张度及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重点讲解叩诊:

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

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了解肺上界、肺前界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肺下界、肺下界的移动范围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五)详细讲解听诊

1.听诊方法。

2.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2.病理性呼吸音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

异常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罗音:

罗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

4.听觉语音:

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

(六)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重点讲解常见疾病的体征:

大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心脏、血管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脏视、触、叩、听的检查内容、顺序和方法。

二、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掌握其测量方法。

三、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四、掌握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五、掌握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六、熟悉心脏瓣膜损害的典型体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听录音,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

【教学时数】14学时(课堂讲授8,实习6)

【教学内容】

一、心脏

(一)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脏触诊的方法。

2.心脏触诊的内容

(1)心尖搏动。

(2)震颤。

(3)心包摩擦感。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及其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重点)

(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最响部位、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传导方向及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3)杂音的临床意义。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查

(一)脉搏:

脉率、脉律、强弱、波形(水冲脉及奇脉等)及动脉壁的状态。

(二)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变动的临床意义。

(三)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四)毛细血管搏动征。

三、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了解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等。

第六章腹部

【目的要求】

一、掌握腹部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对应关系。

二、掌握腹部视、触、叩、听的检查内容、顺序和方法,重点为触诊,特别是肝脾的触诊。

三、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

【教学时数】11学时(课堂讲授5,实习6)

【教学内容】

一、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相应关系。

二、腹部检查

(一)重点讲解视诊

1.腹部外形。

2.呼吸运动。

3.腹壁静脉。

4.胃肠型和蠕动波。

5.腹壁其他情况。

(二)详细讲解触诊

1.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

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肝、脾、胆囊、肾的触诊(检查内容与方法,重点是肝脾触诊,肝脾肿大时应描述的内容),腹部包块,液波震颤,振水音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三)重点讲解叩诊

1.肝区的叩诊及肾区、胆囊区的叩击痛。

2.胃泡鼓音区叩诊与脾叩诊。

3.移动性浊音。

4.肋脊角叩诊。

(四)重点讲解听诊

1.肠鸣音。

2.血管杂音。

3.摩擦音。

三、重点讲解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阑尾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和肝硬化。

第七章肛门、直肠生殖器(略)

第八章脊柱与四肢

【目的要求】

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

【教学时数】1学时(授课0.5,实习0.5)

【教学内容】

一、脊柱:

正常弯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二、四肢与关节;形态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反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

【教学时数】0.5学时(实习0.5)

【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神经反射及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一、浅反射: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跖反射。

二、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霍夫曼(Hoffmann)征、阵挛(踝阵挛及髌阵挛)。

三、病理反射

(一)锥体束征

1.巴彬斯基(Babinski)征及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

(二)脑膜刺激征

1.颈部强直。

2.克尼格(Kernig)征。

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

(三)拉塞格(Lasegue)征。

第三篇 病历书写

【目的要求】

1、掌握完整病历书写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了解病历的定义与意义。

3、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书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病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书写病历。

【教学时数】4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3)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病历的重要性。

二、书写病历的基本要求。

三、完整病历的种类、内容及格式。

第四篇实验诊断

第一章概论

实验诊断是应用医学理论与技术通过感官判断、仪器分析和试剂反应对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体外实验室检查,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为临床明确疾病的诊断、观察病情与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的一门课程。

【目的要求】

一、掌握常用检查项目的适应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学会联系临床,达到正确地评估、分析检验结果和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

二、了解常用检验的技术原理、正确采集送检标本的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0.5学时(课堂讲授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讲解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三、重点讲解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的检查方法、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掌握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三、了解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实习。

【教学时数】9.5学时(课堂讲授3.5,实习6)。

【教学内容】

一、红细胞计数

(一)一般介绍方法、正常值及生理性变化。

(二)重点讲解红细胞病理性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二、重点讲解血红蛋白测定:

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三、一般介绍红细胞比容测定: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四、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一)一般介绍红细胞的平均指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二)一般介绍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意义。

五、一般介绍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原则。

六、重点讲解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七、重点讲解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八、重点讲解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正常值及生理变化。

(二)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和增生程度分级,粒红比值以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正常骨髓象。

3.了解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实习。

【教学时数】2学时(课堂讲授2)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重点讲解血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一般介绍骨髓涂片检查法及正常骨髓象。

四、重点讲解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第三章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目的要求】

一、掌握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二、了解出血性疾病常用检查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三、了解常用纤溶和抗凝试验的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学时(课堂讲授2,实习0)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止血与凝血机制。

二、重点讲解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法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三、一般介绍抗凝物质、纤溶检查法的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液检查的目的、检查方法。

2.掌握尿液的性状、蛋白质、糖及尿沉渣检查内容。

3.掌握尿液性状、蛋白质、糖及尿沉渣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4.了解尿液常用特殊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尿蛋白电泳、尿微量白蛋白)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学时(课堂讲授2)

【教学内容】

一、介绍尿液检查的目的、检查方法,一般介绍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二、重点讲解尿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一)一般性状检查:

尿量、外观、气味、比重。

(二)化学检查:

酸碱反应、蛋白质、糖。

(三)显微镜检查:

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管型与结晶体等。

(四)尿液常用特殊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尿蛋白电泳、尿微量白蛋白)。

第二节 粪便检测

【目的要求】

一、掌握粪便检查法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

第三节痰液检测(略)

第四节脑脊液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二、熟悉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脑脊液检查

(一)一般介绍采取脑脊液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留取标本的要求。

(二)重点讲解脑脊液检查的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颜色、透明度、凝结物。

2.化学检查:

蛋白质定性(Pandy试验)、蛋白质定量检查、糖定量检查、氯化物定量检查及酶学检查。

3.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及分类。

4.细菌学检查及免疫学检查。

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浆膜腔积液形成的原因及检查的适应证。

(二)重点讲解检查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量、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比重等。

2.化学检查:

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蛋白定量试验,葡萄糖测定及酶学检查。

3.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分类及癌细胞检查等。

(三)详细讲解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第六节生殖系统分泌物的检查(略)

第五章 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肾小球功能检查的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掌握远端肾小管功能常用的检查方法、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3.了解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肾小球功能的检测、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一)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二)血清尿素氮、肌酐测定。

(三)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透压。

(四)肾血浆流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

【目的要求】

1.了解肝脏的基本功能。

2.掌握正常值、临床意义和选用原则。

3.熟悉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的试验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代谢的检查:

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清蛋白电泳,肝癌标志物的检查。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阻塞性脂蛋白测定。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结合、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尿内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四、胆汁酸代谢检查。

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

靛氰绿滞留率(ICGR)试验。

六、血清酶学检查,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

血氨的测定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查。

七、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八、肝癌标志物的检查。

九、肝功能检验项目的选用原则。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的血糖、电解质、心肌酶、淀粉酶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胰岛素检查及释放实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胆碱脂酶检查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空腹葡萄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