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560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docx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

课程设计

 

学院:

林学院

专业年级:

环境科学

学生姓名:

肖曦韬学号:

20106968

设计题目: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

指导教师:

汤春芳

 

2013年5月29日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工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大气污染问题正以相同的或更快的速度在城市中扩散。

大气污染问题扩散首先是因为城市规划方面对生态坏境保护意识较弱,整个城市的布局常作为城市规划的首要考虑因素,但对于规划建设后所造成的的大气污染问题没有进行周密的考虑。

其次,过度的城市扩张已经引起了城市许多居住坏境的不良反应,威胁到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

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解决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和湖南省政府“长株潭三市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的提出,作为地处长沙市南大门的雨花区,在长沙市发展规划中及长株潭三市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协调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于贯彻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精神,同时为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提高环境建设与管理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对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的规划势在必行,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透彻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大气环境的保护,开展大气环境区划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近的任务。

 

目录

引言2

第一章前言1

1.1法律依据1

1.2技术路线2

1.3指导思想3

1.4基本原则4

1.5规划范围与期限5

1.5.1规划范围5

1.5.2规划期限5

1.6规划与评价执行标准6

1.6.1环境质量标准6

1.6.2污染物排放标准6

1.7十二五规划指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问题7

1.7.1大气环境管理模式滞后7

1.7.2污染控制对象相对单一7

1.7.3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8

1.7.4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8

1.8规划目标8

第二章长沙市雨花区东区基本情况9

2.1自然环境概况9

2.1.1地理位置9

2.1.2地形地貌10

2.1.3气象与气候10

2.1.4水文10

2.1.5生物资源10

2.2社会环境概况10

2.3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预测12

2.4资源能源消耗13

第三章大气环境规划方案14

3.1环境大气污染现状分析14

3.2污染源现状及分析14

3.2.1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14

3.2.2地面风向风速17

3.2.3大气稳定度频率18

3.2.4大气逆温层18

3.3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与规划目标18

3.3.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HJ14-1996)18

3.3.2功能区划分原则19

3.3.3功能区划19

3.4环境预测20

3.5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与规划指标20

3.5.1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20

3.5.2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21

3.5.3总量控制规划指标21

3.6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22

第四章规划实施保障24

第五章结语26

5.1规划内容26

5.2个人总结26

第六章参考文献27

 

长沙市雨花区大气环境规划

第一章前言

1.1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

(5)《湖南省城市规划实施办法》;

(6)《制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

(7)《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

(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4-93(95)

(9)《长沙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长沙市人民政府2009年5月1日

(10)长沙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加强建(构)筑物夜景亮化规划设计管理的通知-[长规发[2007]1号]

(11)长沙市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管理规定-[长政发[2005]34号]

(12)当地政府、环保部门提供的该区自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1.2技术路线

确定任务

现状分析

预测

资料收集

确定规划目标

编制规划大纲

费用预算

可达性分析

制定规划方案

制定实施计划

编制规划报告书

编制规划附图

编制规划文本

修改完善

 

图1-1环境规划技术路线图

1.3指导思想

(1)面向未来,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从区域范围进行战略分析,按照起点高、立意新、机制全、环境美的规划思想,确保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以增加环境规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2)贯彻长沙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长株潭三市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思,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处理好局部与总体、近期与远期的发展关系,实现与长沙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3)在充分利用现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拓宽规划思想,细化地域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人口规模、用地类型,明确今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发展方向、目标模式以及城乡各项用地布局,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等重大建设问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能力,统筹区域环境资源,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努力解决细颗粒物、臭氧、酸雨等突出大气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质量满意率。

(5)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的环境目标、区域规划与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既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标准的要求,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4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措施,用严格的环保手段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

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机制,实现区域“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根据区域内不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划分重点控制区与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区域内污染减排的责任与主体。

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统一。

建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控制、评估、考核体系。

根据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构建基于质量改善的区域总量控制体系,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和均衡控制,有效解决当前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

先行先试与全面推进相配合。

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抓起,以点带面,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地区环境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累重要经验。

1.5规划范围与期限

1.5.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雨花区东片为主,以韶山路、香樟路、湘府路、井圭路为界的区域。

详见图1-2。

图1-2雨花区东片规划范围

1.5.2规划期限

近期:

2013——2015年

远期:

2016——2020年

 

1.6规划与评价执行标准

1.6.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表1-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单位:

mg/m3)

污染物名称

年平均

日平均

一小时平均

SO2

0.06

0.15

0.50

TSP

0.20

0.30

/

NO2

0.08

0.12

0.24

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1.6.2污染物排放标准

a.《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

b.《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c.《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

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见下表

表1-2大气污染综合排放限值(单位:

Kg/h)

污染物名称

SO2

NOX

烟尘

排放筒高度

20

40

60

80

20

40

60

80

20

40

60

80

允排速率

4.3

25

55

110

1.3

7.5

16

31

5.9

39

85

120

依据: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

表1-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单位:

mg/m3)

污染物名称

烟尘

SO2

NOX

林格曼黑度

燃煤锅炉

200

900

/

1级

燃油锅炉

900

500

400

1级

依据: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II时段

表1-4《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规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基准灶头数

≥1,<3

≥3,<6

≥6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2.0

净化设施最低去除率(%)

60

75

85

依据: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

1.7十二五规划指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7.1大气环境管理模式滞后

现行环境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要求。

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建立地方之间的联动机制。

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体系和法规,地方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采取的措施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为目标,各个城市“各自为战”难以解决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

1.7.2污染控制对象相对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未建立围绕空气质量改善的多污染物综合控制体系。

从污染控制因子来看,污染控制重点主要为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对细颗粒物和臭氧影响较大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薄弱。

从污染控制范围来看,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点源,对扬尘等面源污染和低速汽车等移动源污染控制重视不够。

 

1.7.3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不全,大多数城市没有开展臭氧、细颗粒物的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薄弱,无法全面反映当前大气污染状况。

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未纳入环境统计管理体系,底数不清,难以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1.7.4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控制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要求,缺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体系,城市扬尘综合管理制度不健全,车用燃油标准远滞后于机动车排放标准。

1.8规划目标

区域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维护和改善先进技术支持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保进城乡的综合防治,控制环境污染,社会经济活动以最佳的形式利用环境资源,空气新鲜、水源清洁、山青道幽、城乡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是与居住、旅游、商贸和劳动的优美环境和有现代化风格的城乡都市。

2013年控制在2.4万吨/年。

据此,根据雨花区东片的面积和综合考虑本地区功能特征——农、工、商、生活居住混合区,提出雨花区东片SO2近期控制在320t/a,远期240t/a。

烟尘排放总量近期控制在220t/a,远期控制在154t/a。

第二章长沙市雨花区东区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本规划区域位于长沙市雨花区东片,是以圭塘河为界,以环保学院为中心,香樟路、韶山南路、湘府路为界的环境规划的范围。

地理位置图详见图2-1。

图2-1雨花区地形图

图2-2雨花区卫星图

2.1.2地形地貌

本区规划属湘中丘陵地,地形较为平坦,以建筑用地为主,境内农田、水田交错,偶有山丘分布,海拔高度33.5~108.1之间。

2.1.3气象与气候

本区域属温暖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常年平均气温17.2℃,平均年降雨量1389.8mm,平均雨季两个月,年平均风速2.7m/s。

全年主导风向为NW。

2.1.4水文

本区规划内地表水体有圭塘河。

圭塘河河流长度为28.265km,流域面积125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0亿m3。

2.1.5生物资源

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覆盖率较高,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香樟树,重要经济植物为蔬菜、花卉等,水稻等粮食作物较少。

区域内动物资源贫乏,只要为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和水生动物(鱼类),野生动物有野兔、黄鼠狼、麻雀、鼠类较为常见。

2.2社会环境概况

长沙市雨花区地处长沙市的东南方向,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1个镇,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人口50万。

雨花区是长沙市的东南门户,占据了长沙市东南两个方向出城口的主通道,区中心地带距长沙火车站、黄花国际机场仅十多分钟车距,距株洲、湘潭两市均只有半小时车程。

   

  雨花区内有银河信息、九芝堂药业、海利化工、长沙卷烟厂、浦沅机械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企业。

近年来,宏生堂药业集团、亿利达中央空调、天剑服饰、泰宝制药、庐山实业、世达高新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雨花区投资创业。

占地15平方公里的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是我省重点投资项目,已被列入长沙市“二区六园”的基本规划。

  雨花区既有友谊商城、通程百货等大型商业集团,也有家润多、新一佳、旺和等一批大型超市。

区内现有29家专业市场,14家大集贸市场。

雨花区的农业具有鲜明的都市特色。

区内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出产丰富,素有省会“菜蓝子”的美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方城郊型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 落户区内,蔬菜、花卉、水产、水果等十大基地建设迅猛发展。

占地5000亩的长沙花卉大世界是湖南最大的花市,是农业走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道路的成功典范。

  雨花区被誉为长沙市的生态城区。

区内有被喻为天然氧吧,占地3000余亩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

 

2.3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预测

规划区包括以圭塘河、香樟路、湘府路、及韶山南路所围城的区域。

人口主要是以非农业户口为主的居民,目前人口大概有10万左右。

本区域属城乡结合部,在一定程度上依附市区有着独立的经济优势,产业分布基本合理。

农业、第三产业齐头并举,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拟采用表2-1、2-2进行调查,对现状进行评述。

表2-1规划区域人口结构现状调查表单位:

万人

项目

 

区域名称

人口数量

劳动力

文化程度

就业情况

年龄结构

高中以下

高中

大专以上

务农

三产业

工业建筑

企事业

18岁以下

18-60岁

60岁以上

圭塘路以西

2

1.5

0.5

0.5

1

0.6

0.2

0.3

0.9

0.5

1

0.5

韶山南路

5

3

0.5

1

3.5

2.8

1.2

1

0.5

3.5

1

香樟路

3

2

0.5

1

1.5

0.7

0.3

1

0.5

1.5

1

表2-2产业结构调查统计表单位:

万元

项目

行政区域

总产值(收入)

产业结构

农业

三产业(林、牧、渔、建、商、服)

工业

圭塘路以西

350

50

150

150

韶山南路两侧

867

30

580

250

香樟路两侧

540

40

340

160

2.4资源能源消耗

规划区目前主要企业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工业主要为机械制造业及小型食品加工厂。

区域内目前人口约为10万,中小型餐馆约1000多家,石油液化气的普及率较高,企事业单位主要用中小型锅炉。

其燃料结构详见下表2-3。

表2-3企事业燃料结构

燃料类型

耗用部门

耗用量(t/a)

百分率(%)

企事业

3100

28.3%

47.5%

餐饮业

800

7.3%

居民生活

1300

11.9%

石油液化气

餐饮业

3100

28.34%

居民生活

1800

16.45%

柴油

企事业

840

7.68%

总耗量(t/a)

规划区

10940

 

 

第三章大气环境规划方案

3.1环境大气污染现状分析

根据规划区及周边地域和长沙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监测成果,作出统计分析和现状评价。

对照评价标准,采用超标率,超标倍数的方法作出规划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区内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基本可达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

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有SO2、氮氧化物、粉尘和油烟废气。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属圭塘路段,其次是韶山南路和香樟路。

圭塘路段两侧有较多的厂,如制水泥管道厂、炼钢厂,其内都有间歇性排放的烟囱。

此路段通过的车辆大都为大型货车和147路公交车,由于路段的路面情况不佳,且两侧大部分为泥面路面,因此在雨水较少的季节会产生大量的扬尘。

韶山南路和香樟路车流量大也是SO2、氮氧化物、粉尘量大的原因之一。

3.2污染源现状及分析

3.2.1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

规划区域内,有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科技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民政学院等高校,井湾子中学、燕子岭学校等中小学,融城花苑、井湾子小区等新老居民区,人口数量大,因此造成油烟废气量大。

区域主要污染源详见表3-1。

主要企、事业单位污染源及面源污染物调查结果统计表,详见表3-2。

表3-1区域主要污染源

污染源名称

类别

特点

分布

主要污染物

备注

仁和医院内的烟囱

点源

间歇排放

环保学院的西北方向

医疗废物燃烧产生的废气

水泥管道厂

点源

间歇排放

圭塘路西侧

粉尘和烟囱排放的废气

炼钢厂

点源

间歇排放

环保学院的东北方向

SO2、氮氧化物、粉尘

圭塘路

线源

受车流量和天气的影响

环保学院正东方向

TSP、粉尘、氮氧化物

道路陈旧,扬尘很多。

汽车尾气

线源

受车流量和机车燃料的影响

井圭路、香樟路、韶山南路等大道

氮氧化物、SO2

居民区、学校和路边小餐馆

无组织排放源

分布广

整个区域

油烟废气

表3-2主要企、事业单位污染源及面源污染物调查结果统计表

单位名称

锅炉型号吨位

燃料

种类

用量

(t/a)

排放量(t/a)

SO2

TSP

氮氧化物化物

城建中专

锅炉

45

1.8

1.35

0.55

井湾中学

锅炉

75

3

2.25

0.75

林业科技大学

锅炉

250

10

7.7

2.3

仁和医院

锅炉

60

2.4

1.8

0.6

湖南交通职院

锅炉

300

12

9

3

长沙环保职院

锅炉

200

8

6

2

燕子岭小学

锅炉

35

1.4

1.05

0.35

馨意印务有限公司

锅炉

20

0.8

0.6

0.2

湖南科技职院

锅炉

240

9.6

7.2

2.4

商贸旅游职院

锅炉

200

8

6

2

女子大学

锅炉

200

8

6

2

民政职院

锅炉

200

8

6

2

麻塘成片砖厂

无组织排放源

木材

500

5

1000

40

30

10

中小餐馆

(约1000家)

无组织排放源

2500

7.5

250

10

7.5

2.5

居民生活

(约3万户)

无组织排放源

4000

12

50

2

1.5

0.5

合计134.6

134.6

105.95

50.7

调查规划区内大气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量,列出主要污染源清单。

采用计算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计算公式:

Pi=(Qi/C0i)×10-9

式中:

C0i——污染物评价标准,mg/m3;

Qi——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t/a。

SO2排放量按下式及其取值计算:

QSO2=1.6Bs(1-

燃煤(煤中含硫1.7%)

燃油(油中含硫0.5%)

式中:

QSO2——二氧化硫排放量(kg)

B——耗煤量(kg)

S——煤中全硫分的含量(%)

——二氧化硫脱除效率(%)

表3-3规划区主要废气污染源评价结果

污染源

SO2(t/a)

NO2(t/a)

TSP(t/a)

城建中专

1.8

0.55

1.35

井湾中学

3

0.75

2.25

林业科技大学

10

2.3

7.7

仁和医院

2.4

0.6

1.8

湖南交通职院

12

3

9

长沙环保职院

8

2

6

燕子岭小学

1.4

0.35

1.05

馨意印务有限公司

0.8

0.2

0.6

湖南科技职院

9.6

2.4

7.2

商贸旅游职院

8

2

6

污染源

SO2(t/a)

NO2(t/a)

TSP(t/a)

女子大学

8

2

6

民政职院

8

2

6

麻塘成片砖厂

40

10

30

中小餐馆

(约1000家)

10

2.5

7.5

居民生活

(约3万户)

2

0.5

1.5

表3-4规划区主要废气污染物评价结果

污染物

排放量(t/a)

等标污染负荷(X10-9)

污染负荷排序

SO2

125

1006.7

1

NO2

31.15

339.7

2

TSP

125.1

308.8

3

合计

————

1655.2

可见,本区规划二氧化硫125t/a、二氧化氮31.15t/a、烟尘125.1t/a。

现状排放量分别约为t/a,大气污染主要以面源为主,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主要的单个污染源为科技职院、环保学院、仁和医院等单位的生产生活锅炉。

3.2.2地面风向风速

本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6、7、8月多南风,各月及风向频率见表3-5。

表3-5各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风向

NW

NW

NW

NW

NW

S

S

S

NW

NW

NW

NW

NW

频率

32

30

28

22

24

21

23

19

32

31

32

32

27

3.2.3大气稳定度频率

大气稳定度按帕斯奎尔稳定度分类法统计,结果见表3-6。

表3-6大气稳定度出现频率

P-S

A

B

C

D

E

F

冬季

0

4.81

6.02

50.82

18.81

17.42

夏季

0.98

8.77

10.6

39.66

18.18

15.03

年均

0.33

6.87

8.22

47.26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