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773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纲考点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1)魏晋儒学遭冲击。

(2)唐代的“三教合一”。

(3)科技:

《齐民要术》与南北朝农书。

(4)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经济重心从江南经济开发到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历史解释

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开始冲击儒学,唐代呈现出“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

史料实证

运用历史史料和后世史家评论,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唯物史观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3)纺织业

3.商业

(1)发展表现: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

(1)印刷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化

(1)文学:

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①繁荣原因

(2)书法

①阶段:

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②成就

类别

特征

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

(3)绘画

时期

特点

成就

魏晋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史料观点]汉唐时期地方政治中心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核心论点:

(1)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

(2)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表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图证历史]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布局

信息提取: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图证历史]唐代“三教合一”图

核心论点:

(1)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出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规律总结]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探究1 魏晋至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点评

本题运用史料,借助小农经济占有土地的情况,考查唐代小农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审题

解题关键是紧扣表中户数比例的大小与小农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角度作出判断。

解题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农盛行。

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史论链接』

角度1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角度2 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

②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原因:

魏晋南北朝:

曹魏、北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朝南方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发达发展;统治者的重视等。

②唐代: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等。

『即时体验』

1.(2019·吉林统测)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

《新唐书》记载:

“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表明当时(  )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可知东南对全国十分重要,故选C项。

A项中的“唯一”两字,太过绝对,排除;南宋之际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B项错误;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安徽合肥模拟)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解析 据题干可知,唐朝均田制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迁移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劲,门阀士族具有荫宾客、奴婢的特权,使得大量土地落入门阀士族手里,加重了土地兼并,唐朝的措施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门阀氏族的势力衰弱,故选A项。

答案 A

探究2 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唐代儒学复兴

『史论链接』

角度1 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特点

(1)儒学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3)唐代儒学的发展:

韩愈、柳宗元等掀起古文运动和复兴儒学运动,批评佛教,吸收新的思想,光复儒学。

角度2 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

……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

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

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解读可以从材料反映的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分析。

(2)史料二主要从思想角度说明了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解读史料主要从长期战乱使唐代传统儒学价值观受到破坏,佛教传入、和道教一起挑战儒学地位等角度分析。

1.据史料一,概括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

归纳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提示:

背景:

唐代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格式束缚了思想的表达和文学的发展等,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价值:

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提示:

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等。

『即时体验』

1.(2019·重庆诊断)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

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反映北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说明了主张道家主动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故选C项。

题干材料未反映儒道之间的相互融合,排除A项;从材料看,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很大,B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的宗旨,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湖北宜昌模拟)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  )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解析 据题干“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信息,可以得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选C项。

答案 C

[命题素材]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易中天《中华文化史》(上)

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认为中国古代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

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及所学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及影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和寄生性。

影响:

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

『高考题组』

1.(2016·课标全国Ⅱ,24)

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

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反映汉字演变的一个过程,故选B项。

答案 B

2.(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 据题干可知,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3.(2014·课标全国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据材料秦代“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而西晋时“私拿养子的财物同样无罪”可知,父权的强化由有血缘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的儿子,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规范日益加强,D项正确。

答案 D

『模拟题组』

1.(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联考)《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迁移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选A项。

答案 A

2.(2018·安徽合肥质检)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解析 据题干材料“茶叶市场广泛,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开始征收茶税”可知茶叶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B项。

答案 B

3.(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

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

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

解析 据题干材料“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了血缘、伦理,故选D项。

答案 D

4.(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评四)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见下图)。

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解析 据题干图文,可知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佛教传入中国,故选C项;材料绘画不能代表唐代社会佛教传播程度,A项错误;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与市民需求无关,B项错误;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不能反映社会政治状况,D项错误。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湛江调研)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

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

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解析 根据题干中“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可以得出佃农获得国家编户的地位,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解析 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

4.(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  )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北方道

1370569

45.1

北方道

4922183

55.0

南方道

1671302

54.9

南方道

4051451

45.0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解析 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 B

5.(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联考二)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  )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

材料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 C

6.(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据表可知(  )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

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

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

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唐代

均田制:

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解析 由材料内容分析可知,曹魏屯田制下耕种者可以获得收成的4/10,西晋占田制下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北魏均田制下农民可出卖一部分桑田,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可出卖,由此可知从曹魏到唐代政府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福利逐步制度化,故选A项。

答案 A

7.(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  )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

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解析 题干材料中显示了制瓷中使用匣钵使瓷器质量提高,说明技术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并未说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其先进与否,C项错误;官窑的产品不入市场,D项错误。

答案 A

8.(2018·山东临沂质检)《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

这反映了唐代(  )

A.抑商政策崩解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C.科举制度完善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解析 由材料“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体现了即使官人及有大功的人从事商业也不能入仕,表明唐朝限制从事商业的官人及有大功的人入仕,改业后三年可以入仕,三年不改者身份降为庶人,说明唐朝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选B项。

答案 B

9.(2019·四川广安、眉山二市模拟)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

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解析 据材料中的胡商、波斯邸集中,专门管理的平准署以及市中无坊存在说明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