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19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文档格式.doc

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

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

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原】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译】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原】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

“且与修注如何?

”琦曰:

“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

”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

“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

轼既除丧,即葬姑。

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译】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

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

宰相韩琦说:

“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

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

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英宗说:

“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

”韩琦说:

“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

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

“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

”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

“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洵将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孙没有成人,妹妹嫁给杜氏,死了还未下葬,嘱咐苏轼。

苏轼服丧期满后,就马上安葬了姑母。

后来大官可以让子孙得荫,就推让给了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原】熙宁二年,还朝。

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

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

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

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

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

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

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

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

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

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

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

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

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

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

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

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

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

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

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

陛下亦安用之?

【译】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

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

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求得人才的道路,在于了解人;

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

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

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

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即使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

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以为还是不够。

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

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

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

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

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那岂不是徒然制造纷乱,使天下人愁苦吗?

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

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

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

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

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

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处理得好?

把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

有的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有的说专取策论而免试诗赋,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试卷,有的想使应试者免考帖去部分经文默写字句而考大义,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

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这些区区的方法又何相干。

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

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从子贡开始就没再听说,而现在治学的人,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读他们的文章,大而无当不可追根问底;

看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却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这难道真能如此吗?

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纵而喜为怪诞而已。

陛下又要怎样使用他们呢?

【原】议上,神宗悟曰:

“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

”即日召见,问:

“方今政令得失安在?

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对曰:

“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神宗悚然曰:

“卿三言,朕当熟思之。

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

”轼退,言于同列。

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

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

“陛下岂以灯为悦?

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译】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

“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

”当天召见他,问道:

“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

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

”苏轼回答说:

“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

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

”神宗震惊地说:

“你的三句话,我应当仔细地考虑。

凡是在馆阁的人,都应当为我深思治乱的办法,不要有所隐瞒。

”苏轼退下,和同僚讲起这些事。

王安石不高兴,令他做开封府推官,将用事务来困扰他。

苏轼决断精当敏捷,名声传得更远。

正逢元宵节下令要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命令降低价格。

苏轼上疏说:

“陛下难道喜欢灯吗?

这不过是奉承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欢笑而已。

但百姓不能每家都买,都认为以不急用的耳目玩好,夺去他们衣食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极小,而关系很大,希望您能追回成命。

”皇帝下诏书免去此举。

【原】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

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

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

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

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

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

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

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

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

造端宏大,民实惊疑;

创法新奇,吏皆惶惑。

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论说百端,喧传万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

“我无其事,何恤于人言。

”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

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

故臣以为欲消谗慝而召和气,则莫若罢条例司。

今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功,茫如捕风,徒闻内帑出数百万缗,祠部度五千余人耳。

以此为术,其谁不能?

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难。

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

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

陛下遂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妄庸轻剽,率意争言。

官司虽知其疏,不敢便行抑退,追集老少,相视可否。

若非灼然难行,必须且为兴役。

官吏苟且顺从,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糜帑廪,下夺农时。

堤防一开,水失故道,虽食议者之肉,何补于民!

臣不知朝廷何苦而为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乡户。

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顾役,而欲措之天下。

单丁、女户,盖天民之穷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

自杨炎为两税,租调与庸既兼之矣,奈何复欲取庸?

万一后世不幸有聚敛之臣,庸钱不除,差役仍旧,推所从来,则必有任其咎者矣。

青苗放钱,自昔有禁。

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

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

计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不还,则均及邻保,势有必至,异日天下恨之,国史记之,曰“青苗钱自陛下始”,岂不惜哉!

且常平之法,可谓至矣。

今欲变为青苗,坏彼成此,所丧逾多,亏官害民,虽悔何及!

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

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

孝昭既立,霍光顺民所欲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

不意今日此论复兴。

立法之初,其费已厚,纵使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

譬之有人为其主畜牧,以一牛易五羊。

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

五羊之获,则指为劳绩。

今坏常平而言青苗之功,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何以异此?

臣窃以为过矣。

议者必谓:

“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故陛下坚执不顾,期于必行。

此乃战国贪功之人,行险侥幸之说,未及乐成,而怨已起矣。

臣之所愿陛下结人心者,此也。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

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

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

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

爱惜风俗,如护元气。

圣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齐众,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阔,老成初若迟钝。

然终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丧大也。

仁祖持法至宽,用人有叙,专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改旧章。

考其成功,则曰未至。

以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

以言乎府库,则仅足而无余。

徒以德泽在人,风俗知义,故升遐之日,天下归仁焉。

议者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齐之以智能,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

未享其利,浇风已成。

多开骤进之门,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从跬步可图,俾常调之人举生非望,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

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

惟陛下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

臣之所愿陛下厚风俗者,此也。

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

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

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

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

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

将以折奸臣之萌也。

今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奸臣,万无此理。

然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

畜狗以防盗,不可以无盗而畜不吠之狗。

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万世之防?

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

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

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

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

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臣之所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译】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利,说:

我所想说的,三句话而已。

请求陛下维系人心,敦厚风俗,保存法纪。

君主所依靠的是人心罢了,正像树有根,灯有油,鱼有水,农夫有田,商人有钱。

失去了就会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

从古到今,没有说和顺平易和众人同心而不能安定,刚愎自用而不遇危险的。

陛下也知道人们对新法的不满了。

从祖宗一直以来,管理财政的是三司。

现在陛下不把财政交付给三司,无故又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用六七个青年人,日夜在里面讨论研究,又派出四十多人,分头出外办事。

那制置三司条例司,是求利的名义;

六七个青年人和四十多个派出人员,是求利的工具。

开创的声势很大,百姓实在惊讶疑虑;

创立的法令新奇,差吏都很畏惧疑惑。

用皇帝的身份来谋求财利,用天子的宰相来管理财务,人们产生种种议论,万民议论纷纷,然而朝廷却置之不顾,还说:

“我没有这事,何必顾虑别人说。

”正如拿着鱼网到江湖去,对人说“我不是去捕鱼”,不如丢掉鱼网而人们自然相信。

赶着鹰和狗进入山林,对人说“我不是去打猎”,不如放掉鹰和狗而野兽自然安静。

所以我以为要消除谗言而招致和气,那就不如撤销制置三司条例司。

现在君臣都日夜忙碌连吃饭的时间都延迟,几乎一年了,而使国家富裕的功绩,还茫然像捕风一样,只听说内府拿出几百万缗钱,祠部给僧侣度牒五千多人而已。

用这些手段作为富国的办法,谁不能做呢?

而所实行的事情,路人都知道其困难。

汴河的水很混浊,从有人以来,不用来种稻。

现在想建陂池使水变清,一万顷的稻田,一定要用一千顷的陂池,一年一淤,三年而陂池就满了。

陛下就相信这种说法,即使考察地形,所在之处凿空,寻求水利,狂妄庸人轻浮,随意争相进言。

有关部门虽然明了办法不合适,不敢就此斥退,却追集当地老少,去看可否实行。

如果不是明显地难于做到,必定姑且兴起工役。

官吏们暂且顺从,真认为是陛下有意兴起工程,对上浪费国家财物,对下夺去农民耕作时间。

堤坝防线一开,水流离开就有的河道,即使吃了建议者的肉,对百姓又有什么补益!

我不知道朝廷何苦要这样做呢?

从古以来的役人,一定用乡间的人。

现在听说江、浙之间,有几个州雇人代役,而要把这办法施行于天下。

单丁户、女户,这是天生百姓中穷苦的人,而陛下首先要役使他们,皇帝拥有四海的财富,竟对这些人不加怜恤!

自从杨炎制定两税法,原来的租调与庸已经都包括在内了,怎么又想取力役钱?

万一后代不幸有搜刮钱财的臣子,力役钱不去而差役仍旧,以此追查,则必然有要担当其罪责的人。

青苗放钱,以前就禁止。

现在陛下开始立为成法,每年都照常执行。

虽说不许强迫借款,而几代之后,暴君和贪官的出现,陛下能保证得了吗?

估计那些愿意申请青苗钱的民户,一定都是孤弱贫穷无法生活的人,用鞭打来催还很急,接着是逃亡,人不回来,就摊派给邻居和担保人,这是势所必然的,将来天下人恨这事,国史记载此事,说“青苗钱从陛下开始”,难道不可惜吗!

而且常平之法,已经极好了。

现在要变为青苗法,破坏那一种确立这一种,所损失的更多,亏损官府危害人民,(到那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从前汉武帝因财力枯竭,用商人桑宏羊的办法,在货物贱时买进贵时卖出,叫作均输。

当时商人们都停止来往贩卖,盗贼更猖獗,几乎酿成乱事。

孝昭登上帝位后,霍光顺应民心取消均输法,天下归心,没有出现乱事。

想不到今天桑宏羊此论又兴起了。

立法之初,所花费的钱财已不少,纵然能稍有收获,而能征收的商税,所受损失必然很多。

譬如有人为主人畜牧,用一头牛换来五只羊。

失去一头牛,就隐瞒不说;

获得五只羊,却指为功劳。

现在毁弃常平法而说青苗法的功绩,损害商税而取得均输的利益,和这个有什么区别呢?

我以为是错了。

议论的人必然说:

“百姓乐于见到成功,却难于开始。

”所以陛下不顾舆论坚持这种做法,一定要实行下去。

这是战国时代那些贪功的人,冒险想侥幸成功的说法,不等到事情的成功,而怨恨已经起来了。

我希望陛下维系人心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国家存亡的原因,在于道德的深浅,不在于强大和弱小;

朝代长短的原因,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富裕和贫穷。

君主如果懂得这些,就会知道事情的轻重。

所以我希望陛下崇尚道德而使风俗淳厚,不希望急于有功绩而贪求富强。

爱惜风俗,像保护元气一样。

圣人不是不知道严厉苛刻的法律可以使民众齐心,勇敢强悍的人可以成事,忠诚厚道的人过于迂腐,老成的人看似迟钝。

但始终不肯用那些人来代替这些人的原因,是知道那样做说得少,而所丧失的要多。

仁宗执法极为宽大,用人有次序,专求体谅人的过错,从不轻易变更旧的法规。

查考政绩,则可以说未必尽善尽美。

拿用兵来说,十次出兵九次失败;

拿府库来说,则仅能开支而没有剩余。

但恩德在人们心中,风俗是普遍知道礼仪,所以逝世的时候,天下人都归心于他的仁德。

议论的人看到他晚年官吏多数因循苟且,没有振作,就想用苛察来纠正,用智慧能力来整顿,招来一批新进有勇气的人,以求一切速成的功效。

还没有收到好处,而浇薄的风俗已经养成。

开了很多骤然晋升的门,使人有意外的得益,一小步就可跨上公卿和侍从之臣的地位,使按照常规升迁的人终生难于期望,这样而想要风俗淳厚,难道能得到吗?

近年来质朴的人越来越少,取巧升进的人越来越多。

请陛下哀怜拯救,以简易作为施政之法,以清净作为施政之心,而使百姓的道德归于淳厚。

我希望陛下淳厚风俗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祖宗任用御史和谏官,从没有把一个说话的人治罪。

即使小小有所责罚,不久就将其超升,允许他们将所听到的上奏,而不论是涉及什么官长。

说到皇帝,皇上就要端正颜色听取;

有关朝廷,那宰相就得等候处理。

御史和谏官自然不一定都贤能,他们所说的也不一定都对。

但须要养成他们敢于说话的勇气,而给予他们大权,难道是徒然的吗?

是要用他们来消除萌生奸臣的危险。

现在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有奸臣,当然万万没有这个道理。

但养猫是为了消灭老鼠,不可以因为没有老鼠就养不捉老鼠的猫;

养狗是为了防小偷,不可以因为没有小偷就养不叫的狗。

陛下岂能不对上想到祖宗设立这官职的用意,对下为子孙万代作提防呢?

我听到长老的议论,都说御史谏官所说的,常常是跟随天下的公议。

公议所赞同的,御史谏官也赞同;

公议所抨击的,御史谏官也抨击。

现在舆论沸腾,各种怨恨的话都有,公议所在,也可以知道了。

我恐怕从此以后,习惯成了风气,都为执政大臣私人说话,直到君主被孤立,法纪全被废除,(到那时)有什么事情不会出现!

我希望陛下保存法纪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原】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

轼却之曰:

“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

”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译】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用独断专行来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作为题目。

王安石大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他的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

苏轼拒绝说:

“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

”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原】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

“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译】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

改任密州知州。

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苏轼对提举官说:

“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

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吃惊地说:

“你慢一点推行新法。

”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

【原】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

“必不至此。

”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译】有强盗作案,安抚司派三班武官带领骄悍的兵卒来捕捉,兵卒凶暴横行,至于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进入人家争斗杀人,而后又畏罪逃散,将要作乱。

百姓奔走告诉苏轼,苏轼把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说:

“一定不至于这样。

”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安心,苏轼慢慢地派人招引他们出来杀掉。

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