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23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Word下载.docx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草本植物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1.09

1.10

1.12

1.1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1.01

0.99

0.98

0.97

1.29

1.42

1.58

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2题,读表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幅度较大,故总体生物量提高;

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

第3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第4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增加,草本植物将更加繁茂;

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

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其将萎缩。

【答案】2.A 3.D 4.D

【地方卷】

  (2018年天津卷,5~6)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资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5.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

第5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

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融水量的减少,河湖水量也会减少;

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

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

第6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

  【答案】5.D 6.D

  (2014年江苏卷,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下题。

7.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解析】该地位于10°

N~15°

N,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干燥。

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的气候特征。

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

【答案】D

8.(2014年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

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可知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

“湿”是由于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

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考点2

水平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

  (2017年全国Ⅰ卷,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

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解析】第1题,读题可知,该照片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这些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是落叶阔叶树种。

杂树为适应当地气候的自然植被。

第2题,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生长条件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

【答案】1.B 2.A

3.[2017年北京卷,41

(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解析】根据图文中东非、10°

S~15°

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信息可判断该国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

7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

【答案】热带草原带。

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

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

(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

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2015年天津卷,5)读下图,回答下题。

4.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荒漠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

【答案】C

  (2015年江苏卷,7)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考点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2017年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

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

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m)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

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m至2600m,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可知,山地垂直带内部存在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的2000~2300m高度上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

(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遭受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

“部分地区”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

材料中告知阴坡、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而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

主要原因是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m)。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m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

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

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2016年全国Ⅰ卷,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2~3题。

2.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3.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第2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海拔4000m到4500m处最大,结合该山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

第3题,读图可知,海拔2000m到3000m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磷的累积;

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

根据材料可知,该处土壤含水量高,地表径流小,有利于磷的积累。

【答案】2.A 3.C

  (2016年全国Ⅲ卷,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4~5题。

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5.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解析】第4题,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

第5题,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

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

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更低;

日照时间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

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

【答案】4.B 5.B

  (2018年天津卷,1~2)结合图Ⅰ和图Ⅱ中的信息,回答6~7题。

 

6.最有可能观察到图Ⅰ中景观的地点,是图Ⅱ中的(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7.在图Ⅰ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

  【解析】第6题,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

根据图Ⅱ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

图Ⅱ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没有图示景观。

第7题,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

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

  【答案】6.A 7.C

  (2018年江苏卷,9~10)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8~9题。

8.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

9.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占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

根据图示,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

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

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3400m应该没有固态水。

第9题,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是山地草原带。

  【答案】8.B 9.B

  (2016年江苏卷,17~18)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

“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11.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第10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

第11题,阿尔泰山的南坡主要为针叶林;

山上也存在山地牧场;

根据“花草相映”可判断此时应为夏季;

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的西风。

【答案】10.B 11.D

  (2015年北京卷,1)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m)。

完成下题。

12.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植被的变化特点。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据“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可知,“山的中腰”处降水多;

山的中腰处与山麓相比气温低,为针叶林带;

据“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可知,“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

高频考点

命题特点

备考启示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均考查较多,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命题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能具体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掌握各自然带的分布状况,理解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现象形成的条件。

3.图文结合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带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近几年高考时此知识点的考查较为频繁,考查方向与现实生活越来越密切

在近几年全国卷中考查频次增加,突出对考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整体性的表现

(1)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体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他区域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读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

【解析】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

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有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答案】1.A 2.D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对比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更替,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续表)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沿纬线呈带状分布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昆仑山山麓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尼罗河水灌溉

  【点拨】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个方面。

1.缺失: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