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27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③空气:

治疗室每日常规消毒两次,病房每周常规消毒1次,并记录→消毒每次1h→紫外线每周清试1次,动态消毒机滤网每月清洗1次→周末空气消毒1次→细菌培养每月监测1次。

④地面:

拖把分室使用→一般病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待干,传染病区加倍→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遍,待干。

传染病区1000mg/L→清水擦拭2遍-再清洗拖把→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清洗晾干备用。

⑤物体表面:

抹布分室使用每日常规擦拭2次→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遍,待干用清水擦拭2遍,再清洗抹布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清洗晾干备用。

⑥感染器械:

分类→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复合酶浸泡3~5min→自来水清洗→干燥→打包高压灭菌。

⑦非感染器械:

分类清洗-复合酶浸泡3~5min→自来水清洗→干燥→打包→高压灭菌。

⑧体温表:

用后清洗擦干-→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自来水清洗→晾干备用。

⑨雾化吸人管道:

非感染症患者清洗、感染症患者先浸泡消毒→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感染症患者使用后1000mg/L)→使用时每日更换蒸馏水,(更换患者时随机更换)→流动水清洗→晾干放置橱内备用→周末消毒。

3.口腔医疗中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根据器械的类型(高危、中危或低危)、耐热与否(金属或塑料)、耐腐蚀性能综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消毒及灭菌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首先应对污染物品分拣;

将注射针头等锐器放于耐刺穿的容器内,防止误伤;

由于附于器械上的有机污垢干燥后较难去除,应在器械使用后尽快清洗;

清洗器械应戴上氰橡胶的厚手套。

一般提倡“双消毒”,即器械使用后浸泡于消毒液一定时间,用刷子去除残垢,冷水冲洗后自然干燥或擦干,然后再进行灭菌及消毒。

除人工清洗外,有条件者可选用清洗效果好的超声清洗,该法可减少人力、器械损伤小。

应选择合适的超声冲洗液,一般超声

清洗时间1~10min,温水冲洗、干燥。

清洗干燥后在灭菌前应合理包装,灭菌后应抗菌保藏。

即使是--次性使用的物品也应用消毒液浸泡后再焚烧销毁。

(1)仪器设备表面的消毒:

污染的气雾及污染的手接触过的牙科器械及设备表面也应用中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聚维酮碘)进行表面消毒或覆盖。

有学者根据环境被污染的程度将口腔诊室进行了以下分区。

①治疗区:

主要为治疗工作台及相邻区域,该区被污染的可能性及程度高,须有较高水准的卫生。

治疗区的消毒可选用中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聚维酮碘等在每天上班时及两个病人之间进行常规擦拭消毒。

有可能被接触的区域最好用一.次性保护膜覆盖。

②治疗边缘区:

此区包括手机及三用气枪座、照明灯手柄及开关、吸引器软管、痰盂及诊椅升降开关处。

该区应使用中效消毒剂在治疗每个患者后,采用如前所述的常规方法进行消毒或覆盖。

③治疗外周区:

该区是指不会有患者或大量污染物质,如地板、远离治疗区的储藏柜顶部。

此区不需在每个患者之间消毒,但应在每日工作结束后消毒及通风有助于减少污染。

(2)综合治疗台手机及钻针的消毒高低速手机是口腔临床最常用的器械,虽然目前有关疾病传播是否与手机有关尚无可靠证据,但手机从理论上讲仍有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危险。

手机属中危器材,应在每位患者之间合理灭菌或采取高效消毒。

国外提倡使用高压蒸汽灭菌、

化学蒸汽压力灭菌处理手机,并注意参照手机的生产年代、厂家使用说明进行清洁、保养及选择恰当的灭菌方法。

手机不宜用氧化乙烯灭菌。

由于治疗边缘区未使用的手机可能在治疗时被气雾污染。

因此,不宜在治疗一个患者时放置多个灭菌手机,即治疗区附近的手机越少越好。

手机供水系统的冲洗处理也应重视。

据报道,1985年以前生产的手机在脚闸放开时,会使水自冷水管口流人手机内部,特别是治疗结束时更为明显。

这种回吸(retract)作用的水滴含有患者的口腔菌丛及残垢,可在手机管内贴附,在进---步进行较深的切割如开髓治疗时,有可能将细菌带入血液,对于那些免疫力低下及衰弱的患者有潜在的危险。

近年来,虽然有些手机安装有防回吸阀,但也不能忽视对所有水路系统的冲洗。

一般要求在治疗每一患者之后冲洗20~30s以上,每天工作开始时要冲洗数分钟。

美国牙医学会及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提出的手机供水系统的细菌数分别为小于200cfu/ml及500cfu/ml。

近年来认为对供水线路的密闭性的消毒比较有效。

多数1985年以后制造的手机是耐热、耐高温的,可以选择高压蒸汽灭菌。

微波灭菌、化学蒸汽压力灭菌也适合于多数手机灭菌。

干热灭菌不适合手机的消毒,因为所需时间长,加热温度高对手机损害严重。

对手机进行灭菌时,首先应注意将钻针周围的残垢擦掉,开启水气开关冲洗水气系统,然后再卸下钻针及手机,在流动水下刷洗,并应选择好适当的清洁剂,冲洗及干燥手机。

根据生产厂家说明是否能使用润滑剂。

注意手机内部应清洁,润滑剂不宜过量,将手机安装上使其运转排出多余的润滑剂,以免高压灭菌后堆积的润滑剂影响转速。

当然应注意使用说明,是否手机能无钻针空转。

手机的化学纤维部分可用异丙醇擦拭去除过量润滑剂。

待手机内部清洁干燥后,将手机密封包装,合理高压灭菌后,干燥冷却。

在给患者使用前开启水气冲洗20~30s。

如果手机不能耐高温灭菌,可选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首先也应将手机如前彻底冲洗20s,用刷子将手机上的软垢冲掉,用清洁、吸水性好的材料如棉球棉签蘸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擦手机,并保持手机潮湿,根据不同的消毒剂保持一定时间,一般10min,然后用水彻底冲掉手机上的化学药品,干燥手机。

在给患者使用前同样应冲洗水气系统。

总之,综合治疗台手机的灭菌处理很重要,应考虑最强的灭菌效果及对手机的保护两方面因素,选择灭菌消毒方法。

综合治疗台手机上钻针的种类较多,对其的合理灭菌也很重要。

一般来讲,干热灭菌及环氧乙烷灭菌对所有钻针的损害最小,也可采用化学压力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对钻针的损害最大。

还需参照厂家说明选择灭菌方法。

由于金属与金属密切接触的流电作用对钻针有损害。

因此,最好使用将钻针独立分割放置的放钻针装置。

此外,国际上已有一次性使用的碳钢.不锈钢及钨钢钻针,能够较好地控制感染。

(二)临床科室感染控制特点

1.治疗前的病史采集、准备工作及病历记录在患者每次就诊时,应常规询问其病史,了解患者的目前全身状况,有无近期感染病史,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为减少环境中气雾的污染,应常规让患者在治疗前含漱抗菌漱口液,特别是作用持久的漱口液。

在病历记录中应注意避免污染病历。

最好能有助手帮助记录病史及检查结果。

如果医生自己记录,则需在治疗每-一个患者之后将笔消毒或用屏障(如一次性纸巾)握笔记录。

2.控制感染的临床操作程序

(1)开始治疗前穿工作服、戴口罩、防护镜及手套。

清洁治疗中可能接触的表面。

清洁的方法为“喷擦、喷”的方法。

清洁后摘下手套洗手。

将灭菌的器械取来。

整理工作台,拿走不需要的物品。

(2)患者坐在诊椅后调整椅子及头托,给患者穿前身巾,问病史,讨论治疗及写病历;

打开器械包及检查器但不接触器械;

洗手,方法为摘下首饰清洁指甲,再用抗菌液洗10s,冲洗干燥;

戴手套;

先将手机的水路冲洗20~30s,然后再将灭菌的手机接上,同时将三用枪及吸唾器的头接上。

(3)在对患者的检查治疗中,首先应注意减少微生物的扩散,如使用高速手机及洁治前常规让患者含漱,使用强吸引器等,最好能用橡皮障。

此外还应注意,手指接触的区域越少越好;

不能用戴手套的手整理头发、揉眼睛、搔抓皮肤、调整口罩和眼镜;

离开诊室时应墒下手套,回来后洗手再戴新手套;

不宜在教室、休息室、图书馆及医院外穿工作服;

需要给患者拍口内片时,应摘下手套洗手后再拿照相机;

掉在地板及非灭菌的器械不能再使用,需更换新的灭菌器械;

选择质量好的手套,如果不慎手套破了,洗手后更换新手套;

使用注射器时应防止误伤手指,提倡用一手拿注射器来套针帽或使用特别的持针帽器;

在取银汞、洞衬剂或垫底材料时,应注意需要多少取多少,不宜将容器放在近旁,否则需套上保护膜;

在物品器械送出去制作或检修前应对其消毒处理;

不能用污染的手触摸病历;

在工作中不慎眼、口腔.其他黏膜、皮肤或锐器误伤,或其他意外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唾液,应立即请教有关人员处理。

(4)治疗后摘下手套、口罩丢弃于废物箱内,洗手;

填写病历;

应保证将一次性使用的锐器包括针头、刀片、一次性钻针、正畸金属丝等放于安全的耐刺穿的容器内;

将非锐器的一次性物品放在有塑料衬里的废物容器内。

将手机、超声洁治手机及水气枪冲洗30s,卸下手机放在污染区。

3.各临床科室感染控制的特点及原则

(1)牙体牙髓科:

牙体牙髓治疗中高低速手机使用频繁,应在治疗每一患者之间严格消毒手机及钻针。

为减少治疗中气雾的污染及吸人吞咽牙科材料器械的可能,最好使用橡皮障。

橡皮障设备的灭菌应根据制造商的建议进行。

如无条件使用橡皮障,可在治疗前让患者含漱

0.12%的氯己定漱口液或3%过氧化氢液1min,以减少气雾的污染程度。

绝大多数牙体牙髓治疗的手持器械如挖匙、银汞充填器、调和铲、根管扩大器等为不锈钢制,应在每一患者之间热力灭菌。

灭菌前应对手持器械认真清洗,选择对金属无损害的清洁剂,如水门汀去污剂对金属器械有损害。

如果使用化学消毒剂,应注意不宜时间过长或浓度过

高,否则,即使不锈钢器械也可能变色及生锈。

在清洗及消毒碳钢材料的器械时,应将其与不锈钢器械分隔开来。

为防生锈,在高压灭菌前可使用1%亚硝酸钠处理不锈钢器械。

银汞及树脂输送器的末端可能有大量的唾液链球菌及变型链球菌存在,应在每一患者之间消毒。

多数不锈钢输送器可采用高压灭菌、化学蒸气灭菌或干热灭菌。

塑料输送器可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应注意输送器不能装过多的材料或作为充填器使用。

如果输送器堵塞不畅,可用异丙醇处理30~60s。

如果将光敏灯放在治疗椅旁,应将其表面覆盖保护屏障(塑料薄膜)。

光敏灯若有可更换的治疗头,则应在治疗患者后更换。

否则,可用消毒纱布擦拭。

牙髓电活力测定仪中接触患者口腔的部件也应用湿纱布消毒。

银汞搅拌器虽属低危器械,但也应戴保护手套防感染。

使用牙科材料时应防止交叉感染。

调配各种材料时宜戴手套以减少对修复材料容器的污染。

单剂量的银汞合金胶囊为较好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方法。

(2)牙周科:

牙周治疗中特别应注意的是减少血液及污垢的飞溅,防止锐器误伤皮肤。

即使在一般常规的治疗,如教患者刷牙及使用牙线的口腔卫生宣教中也有血液和菌斑飞溅的可能。

在用牙齿模型进行宣教时,不能用带有污染手套的手接触模型,应摘掉手套或再戴上一副保护性手套。

同时,医生应注意自身防护,除手套、口罩外,应戴保护性眼镜。

牙周治疗的手持器械如牙周探针、洁治器等多数为不锈钢制,可高压蒸汽灭菌。

在使用超声洁治器时,注意尽量减少气雾产生。

如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炎常规在超声洁牙前用1%过氧化氢液鼓漱1min,经研究显示能显著减少诊椅附近口腔中的细菌。

因此,提倡超声洁牙前常规含漱1%过氧化氢液或0.12%氯已定。

超声洁治头应在每一患者之间高压灭菌或高效消毒,超声洁治手机应选择恰当的消毒剂在每--患者之间消毒。

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研究显示,用2%碘酊消毒手机,再用乙醇脱碘2次,可消除表面的乙型肝炎病毒。

因此,提倡超声洁治手机使用后冲洗水路30s,用2%碘酊消毒,乙醇脱碘2次,或用1%聚维酮碘消毒保持5~15min,再冲洗表面的聚维酮碘。

切记,在超声洁治前,应开水闸冲洗洁治器20~30s,牙周洁治后应如此重复一次。

牙周洁治及刮治器的磨石可高压灭菌。

一般认为,最佳的磨器械时间为治疗前使用灭菌的磨石。

如果在治疗中需使用磨石,应注意灭菌处理。

龈下冲洗操作时应避免误伤,最好使用一次性冲洗器。

用慢速手机对牙面抛光时应尽量减少唾液及血液的飞溅,调整合适的体位并减少软组织损伤。

钛金属种植体表面不能用常规的洁治器,应使用塑料洁治器,并注意高压灭菌。

(3)儿童牙科及预防牙科:

儿童牙科多数治疗类似于牙体牙髓科的治疗。

但儿童的特点是较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可能会成为许多感染的病源。

因此,更应强调上述的控制感染措施。

对小儿治疗时为保证儿童的合作及控制感染对医生的防护问题,可选择使用透明的口罩以利于儿童的配合。

进行窝沟封闭时,最好用一次性、单剂量的封闭剂,否则应提前准备好,需要增加材料时再戴手套触摸封闭剂容器。

(4)黏膜科:

口腔黏膜科就诊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患者,如疱疹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一些少见的特殊感染(结核、梅毒淋球菌口炎及艾滋病)。

另一方面,一些非感染性其他口腔黏膜疾患常有糜烂、溃疡等病损,可有出血。

因此,黏膜科使用的检查器械如口镜、探针等应严格灭菌,最好使用一次性检查器及指套。

进行口腔病损脱落细胞检查的刮片应高压灭菌或--次性使用。

黏膜科医生应注意自身防护,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病损。

在工作中增长经验以便对各种感染早期诊断,怀疑有结核、梅毒、淋病及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应及时会诊,上报有关卫生防疫部门。

口腔黏膜急性感染期不宜取活检,也不宜进行复杂的牙体牙周治疗。

口腔黏膜活检器械均应高压灭菌或--次性使用(刀片及缝针)。

(5)修复科:

修复科在对患者的检查及牙体预备操作时,同前所述应注意检查器械、手机的灭菌以及减少气雾污染。

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口腔菌丛如细菌和病毒可在印模上生存几小时甚至几天,因此,对印模及修复体的消毒处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引起重视,成为修复体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

①口腔用印模及印模托盘的消毒:

修复治疗的印模材料表面有患者的唾液甚至有血液的污染显而易见,是最先考虑的控制感染的对象。

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有广泛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消毒方法对不同印模材料的影响,结果尚有不同意见。

印模的消毒方法有多种,如化学消毒剂浸泡、喷雾及短时间浸没等,各有优缺点。

但无论哪种方法,传统的用流动水冲洗残留的血液及唾液是必不可少的第--步。

一般建议,藻酸钠印模材使用1%聚维酮碘喷雾,然后密闭于塑料袋中10min冲洗后分钟再灌注石膏模型。

藻酸盐印模也可使用1:

10稀

释的次氯酸钠(每天须新鲜配制)浸泡或喷雾后密闭消毒。

硅橡胶印模可选用聚维酮碘浸泡。

稀释的氯化物浸泡或戊二醛浸泡等。

应特别注意参考制造厂家的意见,并防止托盘与印模在浸泡过程中分离。

消毒后清洗也是重要的一步,并通知技工室印模材已消毒,以免重复消毒。

印模托盘若为铝金属或镀铬的,可选用高压灭菌;

塑料托盘最好一次性使用或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②修复体的消毒:

修复体无论是来自患者口腔需要修改或者制作后给患者试戴,均应清洗消毒。

先彻底用水冲洗残留的唾液及血液,清洁后浸泡于一定的消毒液达一定时间。

2%碱性戊二醛可进行树脂义齿、活动或固定修复体的消毒,对树脂损害小,但戊二醛有一定组织毒性,刺激性强,因此,修复体应彻底冲洗。

聚维酮碘、氯化物虽然对金属有一定腐蚀作用,但如果浓度(1:

10)及时间(10min)合适,聚维酮碘及氯化物对钴铬合金的影响极小。

应当注意,无论使用哪种消毒液,绝不能将修复体从消毒液中取出就给病人戴上。

树脂修复体经消毒:

冲洗后可保存于稀释的漱口液中。

如果在诊椅旁对义齿进行修改,宜选择单剂量的抛光粉、灭菌的布轮、灭菌的手机及钻针进行操作,以免修改后再对义齿消毒,可简化步骤。

③咬合蜡、胎堤及模型等的消毒:

咬合蜡、胎堤可选用聚维酮碘“喷一擦一喷”的方法,或采用“洗一喷-洗一喷”的方法,第2次喷上消毒液后应将其密封一-定时间,冲洗、干燥。

进入口腔的器材如面弓等需热力灭菌。

石膏代型可采用消毒剂喷雾或用1:

10的次氯酸钠或聚维酮碘(1:

213)浸泡的方法。

(6)正畸科正畸治疗中使用的器械大多为锐缘器械,如钢丝、金属贴片等,应小心防误伤,必要时正畸医生可戴较厚的防刺穿手套防护。

正畸治疗用钳为高质不锈钢,可高压灭菌;

若为低质不锈钢则需干热灭菌;

若为塑料手柄的钳,则可用化学消毒剂消毒。

若使用干热灭菌,则应注意在关节处用润滑剂。

印模、托盘及活动矫治器的消毒同修复科。

(7)口腔手术:

口腔手术前,患者、医生及助手均应有保护屏障,如用前身将患者的头发、眼覆盖,医生戴口罩、帽子、防护镜、无菌手套及外科手术衣。

外科手术常用器械如镊子、持针器及止血钳应严格热力灭菌,去骨的手机需能灭菌。

镊子、钳子若在杀菌液如2%戊二醛中浸泡,取出时应用清洁的手套防污染。

装戊二醛的容器应每周清洗灭菌,消毒液应隔日更换。

开口器应灭菌后再重复使用。

刀片及缝针应一-次性使用,持刀器可热力灭菌。

作颌间结扎时应小心操作以防误伤。

(8)修复及正畸技工室:

技工室的感染控制与临床诊室的感染控制一样重要。

由于许多口腔材料及修复体要往返于诊室与技工室之间,有潜在的感染微生物存在及传播的危险。

多数口腔修复体、印模、矫治器及相关材料是可以进行消毒处理的。

如果消毒剂种类、量及消毒时间选择合理,对材料无害。

原则上印模送到技工室后、修复体或矫治器经患者试戴后、仪器设备包括手机送去修理前均应清洁消毒。

应注意工作间清洁,每周清洁技工室抽屉及工作台表面。

技工室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穿洁净的工作服并定期更换。

在使用高速有喷雾的设备时应戴口罩、手套及防护镜,并经常洗手。

工作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工作间不宜进餐、饮酒及吸烟。

技工室应指定技工负责控制交叉感染,设计好临床接待区,除非在临床已经消毒,否则在接收修复时应消毒。

(9)放射科:

口腔放射摄影操作包括口内片操作及口外片操作。

口内以拍摄牙片、翼片为主。

由于口内片的拍摄需将胶片放置在患者口腔内,因而有患者之间、患者与操作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

口外片主要包括曲面断层片、各种平面及断层片,也有一定交叉感染的可能。

一般口内片的操作程序是操作者用手将胶片放入患者口内,让患者用手扶住,或使用胶片夹,再放入患者口内让患者扶住持片夹,操作者再调整球管、按曝光钮,再用手取出胶片,放在某处。

显然,从患者口内取出的胶片相互有接触污染。

因此,放射科拍片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拍片前的准备工作:

如果一个人操作整个过程,应在每个患者之间消毒或覆盖可能污染的表面,如X线球管及移动装置、诊椅头托及调整装置、曝光按钮、灯光开关及曝光后的胶片接触的表面。

②拍片时:

应戴干净的手套取胶片,给患者拍照。

将曝光的胶片放在纸巾或一次性口杯里。

将仪器表面的屏障撤掉或表面消毒,摘下手套并洗手后将胶片转送至暗室。

③暗室操作:

目的是不污染底片而扔掉污染的包装袋。

操作时,戴手套轻轻将胶片包装袋打开,让里面的胶片自行落到一个洁净的纸巾上,扔掉污染的包装袋并摘掉手套,然后洗片。

注意洗出后应小心放置,与污染的胶片分开。

④曲面断层机的咬合支托可覆盖保护膜并在每--患者之间更换,否则需在每一患者之间消毒处理。

(三)高危患者处理原则及意外误伤的处理

1.高危患者处理

高危患者是指那些较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如接受输血或使用血制品的患者、肾透析及免疫缺陷的患者等。

输血及肾透析患者可能由于血制品污染而患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

静脉吸毒者属高危人群,由于共用污染针头而容易有乙型肝炎或HIV感染。

如前

所述,口腔医疗可能传播的疾病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乙型肝炎及HIV感染这类血源性传染性疾病,也是医患双方控制感染最关注的问题。

正是由于HIV感染的危险性及严重性而使口腔医疗感染控制重新引起重视。

虽然在1990~1992年美国CDC曾宣布一-位HIV感染的牙医可能导致经他治疗的5位患者感染了HIV,但实际上HIV感染传播的危险性远远小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

例如,健康医务人员被针刺误伤皮肤后感染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0%~30%,而同样情况感染HIV的危险性仅为0.4%。

目前的状况是有些患者对现有的诊疗环境提出疑问及要求更高的感染控制条件;

另一方面,口腔医生对HIV及艾滋病的态度多数为惧怕而不知所措,其原因是缺乏对HIV及艾滋病的知识及控制感染的措施。

由于许多HIV感染者不能被早期诊断。

因此,对所有病人“普遍性预防隔离”的控制感染的方法尤为重要。

对已知HIV感染的患者的口腔处理主要为两方面:

一是治疗地点;

另一是治疗HIV感染患者对口腔医生的危险性有多大。

据美国十几年治疗HIV患者的经验表明,在一般的口腔诊所,就可以较安全地治疗HIV患者。

对HIV感染患者口腔治疗(刮治、根面平整、拔牙、牙周

及根尖手术等)并未增加其术后并发症。

但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应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全面了解,最重要的是感染的时间长短及了解患者刚被诊断有HIV感染当时的T辅助细胞(CD4)计数水平。

病人感染HIV的途径也影响对其口腔的处理。

如血友病患者往往有凝血机制障碍,并可能同时,患有乙肝、丙肝及丁型肝炎;

静脉吸毒者也有较高的乙型肝及丙肝的可能,并容易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

同性恋的HIV患者往往会有一些其他高危人群不易发生的口腔病变,如坏死性龈口炎、牙周炎、毛状白斑及卡波济肉瘤。

由于许多HIV感染可由口腔医生早期诊断出来,患者属哪类高危人群影响对其的处理及转诊。

治疗这些患者,首先要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如凝血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