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82707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docx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真题精选

  [填空题]1如何避免科技成果的不当应用?

  参考答案:

科学研究没有禁区,而科技成果的应用却需谨慎。

科技成果应用得适当,就为人类带来了效益和福祉;而科技成果应用得不当,就为人类带来祸水。

且不说原子弹的使用给爱因斯坦带来了多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科学技术成果的滥用导致很多严重影响科技工作者形象的社会事件,例如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

这些危害公众食品安全的事件,一方面是商家唯利是图、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的,同时也反映出科技成果被某些科技工作者滥用所造成的恶果。

一些科技人员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弃职业操守和公众利益于不顾,单纯追逐经济利益,放纵甚至参与制假,严重败坏了科技界的整体形象。

  加强科技工作者道德自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是防范科研成果滥用的有效方法。

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规范科技工作者行为,是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人员只有把个人抱负和知识同国家和人类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才是社会和大众需要的科技工作者。

同时,在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技术交易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互利的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如实反映项目的技术状况及相关内容,不得故意夸大技术价值,隐瞒技术风险。

要严格履行技术合同的有关约定,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应用的效益。

  加大惩处力度,是避免成果滥用的法律手段。

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接受舆论的监督。

对严重违背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影响极其恶劣的行为,在准确把握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严厉鞭笞。

  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得对他人恶意诬告、中伤诽谤,不得侵犯当事人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对违背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可以向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科技管理机构进行投诉。

一经查实,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可视具体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或者赔礼道歉、撤销项目、追回科研经费、行政处分、取消相应资格(包括但不限于一定期限内的科研项目申请资格、评审或者鉴定专家资格、申报科技奖励资格等)和职务、职称及其他称号等相应的处理。

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填空题]2什么是科研伦理?

  参考答案:

在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与“伦理”表达了非常相近的含义,但在词源学上又有细微的区别。

  “道德”关注的是做人的美德、品行、修养或德性;而“伦理”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对人类道德现象的系统思考。

当涉及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或做什么事,而这种做人做事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时,就进入了伦理领域,引发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包括“该不该做”,“应该怎样做”等等。

  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涉及到伦理道德,身处象牙塔的科研人员也会成为道德主体,科研活动也会成为道德研究之对象。

科研人员应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的行为准则或规范,及时调整自身与合作者(包括其他科研人员、资助者、受试者、社会公众/消费者)、科研人员与物(包括试验动物、生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合乎伦理地开展研究工作。

这就引出了“科研伦理”和“科研道德”两个新的概念。

鉴于“伦理”与“道德”的细微区别,“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含义也各有侧重。

  科学研究是一种涉及到科研人员、科技辅助人员、课题资助者、受试者/病人、社会公众/消费者、政策制定者等诸多活动主体的社会活动。

身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社会人际网络中的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获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尊重隐私、公正地分配负担和收益,研究方案要有可接受的“风险-受益比”,规避潜在的经济利益冲突,合乎伦理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科研伦理是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而科研道德考察的是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品行和诚实及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表现、危害及对策。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科研伦理和科研道德可能会同时进入人们的视野,黄禹锡丑闻事件就是明证。

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在干细胞研究中的进行“数据造假”,这是一个科研道德问题,但他在女性研究人员不情愿的情况下,胁迫其捐卵子用于科学研究的行为又违背了知情同意原则,这是一个科研伦理问题。

  “科研伦理”和“科研道德”之间的区别如下(见表)。

  [填空题]3什么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

  参考答案: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科技工作者是指在自然科学领域掌握相关专业的系统知识,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传播、推广、应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管理的人员。

  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

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

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

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填空题]4科研人员应该遵守哪四项基本的伦理原则?

  参考答案:

国际科学界形成了一系列科研伦理准则、规范和评价标准,对科研伦理行为起着倡导、约束甚至禁止的作用。

这些国际伦理文件包括:

世界医学理事会不定期修改完善的有关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规范的《赫尔辛基宣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评审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和2002年发布的《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生命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2005年第59届联大法律委员会通过的一项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学界开始重视科研伦理规范与法规在保障科技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出台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科技部和卫生部先后制定了《中国人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

  (2003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2007年)等。

为了识别、分析和解决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科研人员需要牢牢把握基本的伦理原则,进而确立一种伦理分析评价的思维框架,增进科研伦理决策能力。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涉及到人的科研活动中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的伦理原则,即:

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第一,尊重原则。

尊重原则是指,在科研活动能够中必须尊重人的尊严、自主性、知情权和隐私权。

坚持尊重原则必须做到:

  

(1)要尊重自主性。

自主性是一位有行为能力的人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行动方案的能力或过程。

尊重受试者的自主性表现在:

在收集涉及到人的科研数据或生物材料过程中,数据提供者或生物样本捐赠者有自主决定权。

在人体试验中,受试者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可以中途自由撤出试验。

尊重科研人员的自主性表现在:

在遵从自然规律、遵循科学规范和伦理规范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可以在专业范围内自由探索未知世界,社会和科研机构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创新环境。

  

(2)要做到知情同意。

在开展涉及到人的科学研究时,科研人员必须事先赢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为此,科研人员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试者提供下列信息:

研究目的、方法、过程、可能的风险(损伤)和受益等方面的信息,让受试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做出是否参加试验的选择。

坚持知情同意,就要做到信息的充分告知、信息是可以理解的、自由表达意愿及有同意能力。

知情同意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引发伦理问题。

有的科研人员有意无意地抹杀了“研究”与“治疗”的区别,误导人参加高风险的试验研究。

有的科研人员因科研压力较大或商业利益的驱动而背离了知情同意原则,引诱、胁迫人参与较高风险的人体试验。

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在短时间内招募到足够的受试者而隐瞒动物实验或前期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信息。

  (3)要保护个人或群体的隐私。

隐私是一个人不容许他人随意侵入的领域,或不得泄露给他人的有关个人或群体的可识别信息/资料。

在搜集、储存和使用受试者生物样本/资料时,研究者要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妥善保存受试者的可识别的个人信息资料,不得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和情况向无关的第三者披露。

这些数据信息一旦被泄露,就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就业、升学和婚姻,甚至引发基因歧视。

  第二,风险(伤害)最小化原则。

它主要指尽量减低对受试者的身体伤害(包括疼痛和痛苦、残疾和死亡)、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尽量减少对人群的公共卫生风险或危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等。

对于那些涉及到人群健康或生态环境的重大科研领域,如转基因作物、纳米研究、人类基因组研究、合成生物学等,要通过以下方式规避科研风险:

①在科学家、人文社科专业人员、环保专家、政策制定者及公民代表共同参加下制订研究规范和伦理准则;②对潜在的群体健康影响、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问题进行科学评估;③在研发的上游设计阶段或课题申请阶段,科研人员应考虑对受试者身心、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或危害,明确哪些研究不应该做;④及时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建立一套分析和预防不良事件的制度。

  第三,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主要指科学研究要能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开发新疫苗、新疗法、新医疗设备、新药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增加人类社会福祉。

那些涉及人的科学研究要能够保护受试者、特定群体/社区的合法权益。

在科研活动中,当研究者个人的利益(如:

经济回报、商业利益,论文发表优先权、奖励、荣誉、学术地位等)与受试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把受试者的权益放在首位。

在科研活动中事先权衡科研方案的利弊,开展“风险—受益”分析,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社会规制。

在《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国际、国内伦理准则中均有此方面的规定。

科研活动中的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利益冲突本身无所谓正当与不正当。

为了有效规避利益冲突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应以公开经济利益安排为主,同时辅之以调停、节制、没收所得、禁止等措施。

  第四,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指在科研活动中要坚持正义与公道,公平合理地分配科研资源,在程序、回报、分配等方面公平对待受试者。

坚持公正原则必须做到:

  

(1)要坚持程序公正。

①在科研课题申请过程中,资助单位要做到程序的公开、透明,具有相同资质的申请人应该有相同的机会获得资助。

同行匿名评审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程序公正。

②在技术职称晋升、岗位评聘、课题负责人准入、教育培训等方面,一个运行良好的科研体制会给科研人员提供平等的机会,鼓励公开、公正的竞争。

③在涉及到人的科学研究中,也应提倡程序公正。

尤其应做到,在招募受试者时,科研人员在事先制定明确的“准入”和“排除”标准,知情同意过程要公开公正。

  

(2)要坚持回报公正。

①一线的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应该得到在物质、精神上的公正回报。

特别是,科研人员做出了科学发现,应该享有至少名誉上的优先权;②受试者因参与研究而承担风险、耗费时间和精力,或遭受意外的人身伤害的,应该得到公平地经济补偿和医疗救助;③如果研发出了有效的干预措施或产品,那些参与了研究的个体、人群或社区应该能够优先、优价获得。

  (3)要坚持分配公正。

在《赫尔辛基宣言》等国际研究伦理准则中均有分配公正方面的相关规定:

①确定“入选”和“排除”标准,公正地选择受试者;②当研究涉及早期胚胎、胎儿、新生儿、儿童、孕妇、老年人、囚犯等脆弱人群时,要特别注意风险和受益的公正分担。

在宏观层面,科研资源的分配应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公正合理地分配科研人力、财力和物力。

  科研人员要遵守好四项基本伦理原则,就必须学会识别科研中现实的或潜在的伦理问题,依据基本的伦理原则进行分析论证,进而开展伦理决策。

科研伦理决策过程包括步骤:

①界定科研伦理问题的表现、性质、根源,以及潜在的后果或消极影响;②选择恰当的伦理分析框架,对伦理问题及相关的社会、法律或哲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炼论点;③确定、比较和选择行动方案或表明立场,评估和检验实施方案。

  [填空题]5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何以会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参考答案:

  20世纪以来,科研活动已经从以个人的兴趣为中心、强调自由探索和学界自治的业余活动,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科研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对学术荣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的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社会关注。

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一直被公众看做“最接近上帝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人”,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社会形象,被视作道德的楷模。

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对于公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二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介入了科技活动的决策、研发和应用,而相应的科技社会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相应的规范也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导致众多的失范现象产生,并引起社会关注。

三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国家、科学共同体、个人危害很大。

对国家和科学共同体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引发腐败行为。

科研人员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动摇了科学大厦的道德根基,就必须接受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的道德审判。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从迈入科研大厦的第一天就扎根科学道德大地、扎根学风优良土壤,牢牢恪守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基本规范,学术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

否则,一些学术不端者身败名裂、被学术共同体除名、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的可悲下场,就可能成为有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明天的结局。

西方有句谚语,叫“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goodbegan,halfdone)”。

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上好学术生涯的第一课,才能在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填空题]6科研论文发表中有哪些伦理问题?

  参考答案:

科研论文发表要遵循基本的出版伦理规范。

国际医学期刊出版编委会对生物医药期刊投稿有统一的规定,凡是涉及到人体的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均需要出具受试者参与试验的知情同意证明,该研究也应得到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在论文的最后要有一条关于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的声明。

  我国出版伦理要求是一个逐步严格的过程。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也对论文的伦理要求加强,我国医药卫生类的核心期刊,在投稿须知中均增加了一项伦理要求,凡涉及到人类受试者的临床研究,必须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以及伦理委员会的证明。

地方科研机构没有伦理委员会,没有伦理监督,科研成果被编辑部拒载。

  不过,我国科研论文发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发表的论文或专著中有意无意地泄露了受试者可识别的个人资料信息,没有保护受试者隐私;②涉及人的科学研究不规范,没有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没有伦理委员会的批准;③科研成果发表时不恰当地公开了一些机密信息,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填空题]7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

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我国科技界具有共同遵循的科学道德和优良作风。

比如,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和化学家侯德榜等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科学道德的“四大信条”;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一直提倡“三老四严”的作风。

  “四大信条”是:

一是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二是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三是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是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三老四严”是: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优良作风。

  “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把我国传统道德诚信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道德操守,值得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深入回味反思。

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一是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批评质疑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

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发生。

  经过二三十年来的实践,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和科技界逐步达成共识,即除了对少数恶性科研不端行为要诉诸法律外,对于其他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是通过政府法规条令、科研机构的政策和指南、专业学会的职业准则和科技规范、科技期刊的指导方针来加以约束,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采取措施,教育为本、正本清源、回归科学,制止科学道德与学风蜕变趋势的发展,努力让学术风气回归到科学的轨道。

  [填空题]8科研人员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伦理底线?

  参考答案:

科研伦理底线是指科研人员在涉及到人的研究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基本的伦理准则。

那么,科学研究的伦理底线到底在哪里?

坦率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科技发展阶段,特定社会的成员的回答不尽相同。

即使在同一社会文化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伦理底线也可能会动态变动。

不过,科研伦理底线的评判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特定社会的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强烈的厌恶感。

例如,人食人、乱伦、人兽性交等行为均为文明社会所不齿,也突破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能接受的道德底线。

  第二,在特定历史和文化情境或社会习俗中的犯忌,如有些宗教派别禁止不同种族之间男女的通婚、有些宗教团体坚决反对堕胎,有些社会文化不能接受同性恋。

在科研领域,不少社会成员不能接受人兽杂合体、克隆人,认为那也是犯忌。

  第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物种整体性。

在一些绿色环保主义者看来,转基因动植物、异种器官移植、人工合成生命、克隆人、基因增强等方面的研究均是不自然的或反自然的,因而触犯了伦理底线。

  第四,对受试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因参加研究而死亡。

例如,日本731细菌部队和纳粹德国医生的人体实验,臭名昭著的美国亚拉巴马州梅肯县的梅毒试验(1932~1972),此类行为极其不道德,甚至是泯灭人性的活体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者为了个人或集团的私利,设计并实施了一些对受试者、生态环境极大危害的研究,这些也冲破了人类文明社会所能接受的伦理底线。

  第五,部分研究仅仅考虑了自身局部的、眼前的、直接的、暂时的利益,而忽略了或根本不顾及人类根本的、长远的、社会-自然整体利益。

  [填空题]9当前我国科研伦理环境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科研伦理环境建设关键是要用制度和机制来防范科研伦理问题的发生,靠科学伦理咨询和伦理审查来保障科学研究合乎伦理。

  一、要开展科学伦理咨询。

在政府部门制订的科学研究规定、准则、守则、条例、办法或政策声明的过程中伦理维度不可或缺。

成立专门的伦理咨询委员会辨识、讨论和解决重大科研决策中的伦理难题,对当下重大的科研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作为科学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曾经对克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合成生命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研究展开伦理咨询、论证,提出伦理咨询建议,明确政府部门、资助部门和科学家社会责任。

另外,在科学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伦理考量有助于明确政府的责任,明确科研行为的法律底线,降低科研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消除公众的疑虑,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

  二、要开展伦理审查。

凡是涉及人的科研项目均要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伦理审查委员会充当伦理方面的“守门人”。

该委员会的成员要定期接受伦理培训,掌握基本的伦理原则、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审查能力,保护受试者的基本权益,在科学研究自由、专业知识以及人权和公众利益直接之间做出平衡。

  三、要完善科研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与科研伦理相关的政策法规。

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1999年)、科技部和卫生部先后制定了《中国人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1998)、《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

  (2003年)等。

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

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伦理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同国外相比,我国科研伦理环境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仍需要不断补充完善,有关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和胚胎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伦理相关政策法规需要不定期的修改完善。

  [填空题]10破解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的着力点在哪里?

  参考答案: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一、是坚持教育引导。

目前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主要是针对杜撰(有时也称为造假、编造)、篡改和剽窃(FFP),但大量低水平、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在这三种不端行为之外,对科研实践的危害更为长远、更具有腐蚀性。

防止这些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主要依靠引导和教育。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发现,

  38.6%的科技工作者自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足够了解,

  49.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没有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反映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应大力宣传科技界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案例警示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应当以研究生为重点,在高校更加广泛地开展科学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