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858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docx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

大学《材料成形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

《材料成形基本原理》复习知识点

1过冷度:

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和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

2均质形核:

在没有任何外来的均匀熔体中的形核过程

3异质形核:

在不均匀的熔体中依靠外来杂质或者型壁面提供的衬底进行形核的过程

4异质形核速率的大小和两方面有关,一方面是过冷度的大小,过冷度越大形核速率越快。

二是和界面有关界面和夹杂物的特性形态和数量来决定,如果夹杂物的基底和晶核润湿,那么形核速率大。

5形核速率:

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生成固相核心的数目

6液态成型:

将液态金属浇入铸型之,凝固后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铸件或者铸锭的方法

7复合材料:

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复合组成一种多相固体

8定向凝固:

使金属或者合金在熔体中定向生长晶体的方法

9溶质再分配系数:

凝固过程当中,固相侧溶质质量分数和液相侧溶质质量分数的比值

10流动性是确定条件下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叫做流动性

11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能力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

(1)金属本身的因素包括金属的密度、金属的比热容、金属的结晶潜热、金属的粘度、金属的表面张力、金属的热导率金属的结晶特点。

(2)铸型方面的因素包括铸型的蓄热系数、铸型的温度、铸型的密度、铸型的比热容、铸型的涂料层、铸型的透气性和发气性、铸件的折算厚度(3)浇注方面的因素包括液态金属的浇注温度、液态金属的静压头、浇注系统中的压头总损失和。

12影响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化学成分冷却速度是影响凝固过程的主要工艺因素液态合金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冶金处理(孕育处理、变质处理、微合金化)等对液态金属的凝固也有重要影响

13液态金属凝固过程当中的液体流动主要包括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是由于密度差和凝固收缩引起的流动,由密度差引起的对流成为浮力流。

凝固过程中由传热。

传质和溶质再分配引起液态合金密度的不均匀,密度小的液相上浮,密度大的下沉,称为双扩散对流,凝固以及收缩引起的对流主要主要产生在枝晶之间,强迫对流是由液体受到各种方式的驱动力产生的对流,例如压力头。

机械搅动、铸型震动、外加磁场。

14铸件的凝固方式:

层状凝固方式(动态凝固曲线之间的距离很小的时候)、体积凝固方式(动态凝固曲线之间的距离很大的时候)、中间凝固方式(介于中间情况的时候)、

15影响铸件凝固方式的因素有二:

一是合金的化学成分,二是铸件断面上的温度梯度。

16热力学能障动力学能障:

热力学能障是右被迫处于高自由能过度状态下的界面原子产生的他能直接影响系统自由能的大小,动力学能障是由于金属原子穿越界面过程引起的,他与驱动力的大小无关,而仅仅取决于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例如激活自由能。

单从热力学条件来看,液相的自由能已经大于固相的自由能,固相为稳定相,相变应该没有能障,但是要想液相原子具有足够的的能量越过高能界面,还需动力学条件,因此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必须克服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能障。

液态金属在成分、温度、能量、上不是均匀的,即存在成分、能量、结构的三个起伏,正是这三个起伏去克服热力学和动力学能障,使凝固过程能够进行下去。

17凝固过程当中溶质分配的平衡条件:

凝固界面上溶质迁移的平衡、固相液相内部扩散的平衡。

18热过冷:

金属凝固时所需过冷度完全由传热所提供仅由熔体实际温度分布决定、

19成分过冷:

凝固时由于溶质再分配,固液前沿溶质浓度变化,引起理论凝固温度的改变而在固液界面前液相内形成的过冷,这种由于固液界面前方溶质再分配引起的过冷叫做成分过冷

成分过冷对晶体的外貌有什么影响:

无成分过冷平面生长,窄成分过冷胞状生长,较宽成分过冷区柱状树枝晶生长,宽成分过冷区自由树枝晶生长。

P62

就合金的宏观结晶状态而言,平面生长、胞状生长柱状树枝晶生长都属于一种晶体自型壁生核然后由外向内单向延伸的生长方式,称为外生长,而等轴晶是在液体的内部自由生长的,称为内生长。

枝晶距离指的是相邻同次枝晶之间的垂直距离

20热过冷完全由热扩散控制,成分过冷不仅由热扩散控制还和溶质扩散相关。

21产生成分过冷具备两个条件:

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的富集而引起成分再分配、固液界面前方液相的实际温度分布必须达到一定值。

22获得全部柱状晶的条件:

激冷铸型形成稳定的凝固层防止晶体游离、提高金属的纯度减小成分过冷缩颈的能力、减少液体的流动,提高浇注温度使晶体游离重熔

23厚达铸件获得等轴晶的办法:

(1)降低浇注温度,有利于游离晶粒的残余和产生较多的游离晶粒。

(2)对金属液进行处理,加入形核剂强化非均质形核。

(3)浇注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低温快速浇注使游离晶粒不重熔(4)使晶体内液体流动,有利于大量游离晶粒的生成。

24在熔点温度的固态金属变为同温度的液态金属的时候,金属要吸收大量的热量,称为融化潜热

25铸锭典型宏观组织的三个晶区及其组成:

表面细晶区是紧靠型壁的激冷组织,由无数细小等轴晶组成。

中间的柱状晶区由垂直于型壁且彼此平行排列的柱状晶组成。

内部的等轴晶区由各向同性的等轴晶组成

26影响液体金属粘度的主要因素是化学成分、温度、夹杂物。

一般的难容化合物的液体粘度较高,熔点低的共晶成分合金粘度较低。

液体的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粘度降低。

液态金属中呈固态的非金属夹杂物使液态金属的粘度增加。

冶金处理对液态金属的粘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孕育变质晶粒细化处理等。

27粘度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

28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熔点熔点沸点高则表面张力也大。

温度表面张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质元素溶质元素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使表面张力降低的元素,我们叫这类元素为表面活性元素,其表面含量大于内部含量,我们叫他为正吸附元素另外一类是使表面张力升高的元素,我们叫这类元素为非表面活性元素。

其表面含量少于内部含量,称为负吸附元素。

29润湿角在p16

30毛细现象是液体对管壁的润湿引起的

31半固态合金的优点:

对铸型的热腐蚀小,可以对黑色或者其他熔点的合金成型,填充平稳减少气体的卷入提高致密度,可实现自动化可告诉成型。

32半固态合金的特性:

热容量低于液相,粘度高于液相,填充的时候已经有固相的存在,可与其他材料复合

33液体金属在枝晶之间流动的驱动力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凝固时的收缩,二是液体化学成分的变化引起的密度变化,三是液体、固体在温度降低冷却收缩时产生的收缩力。

34铸件的凝固时间指的是液态金属充满铸型的时刻到凝固完毕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时间内凝固层增长的厚度为凝固速度

35晶体(纯金属)宏观长大的方式取决于界面前方液体中的的温度分布,即温度梯度,在结晶界面前方存在正温度梯度和负温度梯度,当温度梯度为正的时候晶体以平面方式长大,当温度梯度为负的时候晶体以树枝晶的方式生长。

晶体的微观长大方式分为粗糙界面和平整界面

36为什么过冷度是液态金属凝固的驱动力?

因为只有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才能满足晶体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越大固液两相的自由能相差更大,液态金属结晶的驱动力也更大,结晶速度也越快。

37成分过冷区的宽度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38溶质再分配不仅由平衡分配系数k0决定还受自身扩散性质的制约,液相中的对流强弱等因素也将影响溶质再分配。

39在普通的工业条件下从热力学考虑当非共晶成分的合金较快的冷却到两条液相线所包围的影线区域内时液相内两相达到饱和两相具备了同时析出的条件但是一般总是某一相先析出然后在其表面上析出另外一相于是开始了两相竞争析出的共晶凝固过程

最后获得百分之百的共晶组织。

40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有工艺因素和合金本身的因素。

工艺因素:

液相中温度梯度gl越小成分过冷越大,晶体生长速度越快成分过冷越大。

合金本身因素:

ml越大即液相线的斜率大、原始成分的c0大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dl越低、k0>1时候k0越大k0<1时k0越小则成分过冷越大.上述的工艺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41规则共晶凝固和非规则共晶凝固的异同

规则共晶凝固时候影响其组织形态的因素

规则共晶、非规则共晶、伪共晶组织、片层间距

加入生核剂的目的是强化非均质形核,根据生核质点的作用过程,生核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作为外加晶核的生核剂,这种生核剂是与被细化相具有界面共格对应的高熔点物质或者同类金属、非金属碎粒,他们与被细化的相之间有较小的界面能,润湿角小,作为有效的基底促进自发形核。

(2)能生成较高熔点稳定化合物的生核剂,生核剂中的元素能与液态金属中的元素形成较高熔点的稳定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与被细化相之间具有界面共格关系和较小的界面能

(3)通过在液相当中微区富集使结晶相提前弥散析出形成的生核剂,(4)强成分过冷元素的生核剂,这类元素通过在生长的固液界面前沿的富集,使晶粒根部或者树枝晶分枝根部产生细弱缩颈,易于通过熔体的流动以及冲击而产生晶粒的游离,这类生核剂产生的强成分过冷也能强化界面前沿熔体内部的非均质形核,强成分过冷元素的界面富集对晶体生长有抑制作用,降低晶体的生长速率,也使晶粒细化

42焊接的基本概念:

采用加热或者加压或者既加热又加压是被焊材达到原子结合形式永久连接的方法

43接头:

焊接接头指的是被焊材料经过焊接过程之后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的,焊接接头由融合区、热影响区、焊缝组成。

44焊缝:

由融化的被焊材料和添加材料凝固后形成的接头组成的部分

45热影响区:

受到焊接过程的热作用而发生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的被焊材部分

46母材指的就是被焊材料

47融合区是由部分被融化的被焊材料组成的

48焊接热循环指的是在焊接过程当中工件上某点的温度随着时间由低到高升高到最大值然后又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焊接热循环的特点是加热速度快、峰值温度特别高、高温停留时间短、冷却速度快、是局部加热。

49熔滴指的是焊接材料(焊丝焊条)端部被融化形成的滴状的液态金属。

焊接熔池的特点是熔池的体积小冷却速度快、焊接熔池的液态金属是处在过热的状态下、焊接熔池的液态金属始终处在运动的状态下、温度梯度较大。

焊接熔池的凝固过程是从边界开始的,是一种非均质形核,

50熔池指的是母材上由融化的焊接材料和局部融化的母材组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液态金属

51焊接性:

金属材料在限定的焊接条件下焊接或者按照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的服役要求的能力,即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和使用的可靠性

52能用焊接性指的是接头或者整个结构满足某种使用要求的能力

53工艺焊接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无缺陷的接头的能力

54焊接过程中对焊接区金属的保护的必要性:

(1)防止焊缝成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氧化和氮化

(2)防止接头性能劣化导致韧性塑性下降(3)防止产生焊接缺陷例如气孔裂纹夹杂(4)改善焊接工艺性能

55焊接过程中对焊接区金属的保护方法

(1)气保护例如co2气体保护焊,效率高易实现成本低但是焊接缺陷大

(2)渣保护例如埋弧焊,特点是高效可焊接厚板,(3)渣气联合保护例如手工电弧焊(4)真空保护电子束焊接可以焊接非常厚的板材,而且焊接缺陷小,但是价格昂贵

56焊接区内气体和金属的相互作用:

有N2O2H2OH2Ar渣蒸汽金属蒸汽,他们的主要来源是周围空气、焊接材料、母材。

57氮气和金属的相互作用,高温溶解和Fe反应生成氮化物,为硬脆相。

在熔池凝固的时候氮气的溶解度降低形成气体分子,若金属凝固较快,气体无法全部跑出,形成气孔,也可与金属生成氮化物,对焊接质量有大的影响。

氮的危害;a:

形成气孔;b:

塑性,韧性下降;c:

时效脆化

58氮气的控制:

加强焊接区的保护,氮气主要是来自空气,通过氩气的保护比较好,其次是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最后加入比铁元素活跃的元素与氮元素反应,选择合金脱氮。

59氢在高温下溶于液态金属,随着温度的下降,氢元素的溶解度也下降,残留在焊缝当中,氢对焊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1)气孔

(2)氢脆氢在室温附近使金属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3)白点(4)延迟裂纹

60出现冷裂纹的几个因素:

外加应力材料脆扩散氢的存在

61氢元素的控制:

a:

控制来源,氢元素的主要来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控制焊接材料的含氢量,焊条中的水分和有机物,母材除油除水除锈b:

冶金脱氢:

合金脱氢焊接材料加入氟化物生成hf;提高焊接材料的氧化性生成H2O;c:

工艺措施:

确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焊后脱氢。

62.氧对焊接质量影响:

a降低焊缝的力学性能,韧性、塑性强度下降硬度上升;b影响焊接过程和质量c形成Co气孔;氧的控制:

a加强焊接的保护

63.氧的控制:

a加强焊接区的保护b限制焊接材料的含氧量c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参数d冶金脱氧

64.熔渣:

药皮、药芯、焊剂受热融化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其作用:

机械保护作用;改善焊接工艺性能;冶金处理作用;熔渣分类:

盐型、氧化性、盐--氧化型熔渣;

65.焊缝中金属的脱氧:

先期脱氧,沉淀脱氧、扩散脱氧;

66.脱氧剂的选择:

a和氧的亲和力大的b不溶于液态金属,密度低、熔点低c价格便宜d对焊接工艺性和接头质量存在影响

67.合金化的目地:

a补充损失b消除焊接缺陷改善焊缝组织和性能d获得特殊性能堆层焊

68.合金化的形式:

焊条,焊剂,焊丝,合金粉末

69.熔池的特点:

a金属出与过热状态b熔池体积小冷却速度快c温度梯度大d运动中结晶

70.热影响区组织转变特点:

加热过程中:

a组织转变向高温段推移b奥氏体均匀程度低c部分晶粒严重长大;冷却过程中d组织转变向低温段推移e马氏体转变临街冷却速度发生改变;

71.硫的危害:

a形成低熔共晶增大结晶裂纹\倾向性b韧性下降

72.硫的控制:

a控制来源b冶金脱硫

73.磷的危害:

增大结晶裂纹倾向;增加脆性;控制:

限制材料的含磷量;

《材料成形基本原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液态金属中的起伏类型:

能量起伏、结构起伏、浓度起伏。

2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物理性质。

3粗糙界面:

连续生长光滑界面:

侧向生长

4规则共晶的形状:

层片状(体积分数接近),棒状(体积分数相差大)

5共晶生长界面失稳的影响因素:

工艺因素(G/R)、熔体对流

6铸件宏观组织的组成:

激冷晶区、柱状晶区、内部等轴晶区

7熔池结晶的特征:

1联生结晶2晶体成长的选择性与弯曲柱状晶3熔池凝固组织形态的多样性

8熔池结晶的细化方法:

1晶粒细化2振动结晶3焊接工艺

9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

1加热速度2最高加热温度3相变温度以上的停留时间3冷却速度

10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化主要取决于:

化学成分、冷却条件

11焊接热影响区的脆化形式:

粗晶脆化、析出脆化、组织转变脆化、热应变时效脆化、氢脆化、石墨脆化

12焊接HAZ的韧化(防止开裂)措施:

控制母材成分与组织(微合金化,控制轧制技术)、韧化处理(合理工艺)

13偏析的分类:

微观偏析、宏观偏析

14塑性成形方式:

晶内(滑移、孪生),晶界(滑动、转动)

15塑性的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和合金成分、组织状态、变形温度、应变速率、

16超塑性的分类:

细晶、相变

17影响金属塑性变形和流动的因素:

摩擦、工具形状、金属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金属本身性质不均匀

18残余应力的消除方法:

热处理、机械处理

19三种摩擦条件:

库伦摩擦条件、最大摩擦条件、摩擦力不变条件

二判断题

1固态、液态、气态的结构比较:

1固态(长程有序,短程有序)2液态(长程无序,短程有序)3气态(长程无序,短程无序)。

2非均质形核与均质形核的临界半径相同。

3磁性转变不属于相变

4经过调质处理的高强钢和具有沉淀强化及弥散强化的合金,焊后在热影响区产生软化

5一次夹杂物是金属熔炼及炉前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夹杂物是液态金属在铸造过程中产生的

6变形抗力是本身属性,而塑性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7库伦摩擦条件(冷变形)、最大摩擦条件(热变形)、摩擦力不变条件(塑性变形)

8孕育:

影响生核过程、细化晶粒变质:

影响生长机理

三名词解释

1充型能力:

在充型过程中,液态金属充满型腔,获得形状完整,尺寸精确,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简称为充型能力。

2流动性:

在充型过程中金属液本身的流动能力,是液态金属的一项重要的工艺性能。

3动力学过冷度:

凝固时界面温度必须低于平衡熔点一定程度,晶体才能进行生长,这种凝固界面温度与平衡熔点的差值称为动力学过冷度。

4成分过冷:

固溶体合金在结晶时,溶质组元重新分配,在固液界面处形成溶质的浓度梯度,从而产生过冷,这种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成分差别引起的过冷度叫做成分过冷。

5粗糙界面:

固液界面中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有一半被固相原子所占据,形成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结构。

6光滑界面:

固液界面中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被固相原子所占据,只留下少数空位或台阶,从而形成整体上平整光滑的界面结构。

7溶质再分配:

在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在液、固两相中发生的重新分布的现象。

8平衡凝固:

是指在凝固过程中液相及固相溶质成分完全达到平衡相图对应温度的平衡成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凝固中一般不可能完全达到。

9焊接热循环:

在焊接热源的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称为焊接热循环。

10偏析:

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称为偏析。

根据偏析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微观和宏观偏析两种

11气孔:

气体在金属中的含量超过其溶解体,或侵入的气体不被金属溶解时,会以分子状态的气泡存在于液态金属中。

若凝固前气泡来不及排出,就会在金属内形成孔洞。

这种因气体分子聚集而产生的孔洞称为气孔。

12偏析夹杂物:

是指合金凝固过程中因液固界面处液相内溶质元素的富集而产生的非金属夹杂物,其大小通常属于微观范畴

13收缩:

金属在液态、凝固态和固态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减少现象,称为收缩。

是金属本身的性质。

14热裂纹:

金属冷却到固相线附近的高温区时所产生的开裂现象,微观上具有沿晶开裂特征

15冷裂纹:

指金属经焊接或铸造成形后冷却到较低温度时产生的裂纹。

16塑性:

在外力作用下,材料能稳定地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完整性的能力

17塑性成形:

金属在固态状态下,利用金属的塑性使其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完整性的加工方法,又称压力加工。

18最小阻力定律:

当变形体质点有可能沿不同方向移动时,则物体各质点将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

19残余应力:

引起附加应力的外因去除后,在物体内残余的应力叫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是弹性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屈服应力,也是相互平衡成对出现。

四简答题

1黏度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1)温度越高,黏度越低

2)原子结合力越强,黏度越高

3)表面活性元素存在,黏度越低;非表面活性元素存在,黏度越高

2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1)原子结合力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2)价电子数越多,表面张力越大

3)原子体积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4)温度升高,表面张力越大

5)加入削弱原子结合力的合金元素,表面张力越低;加入增强原子结合力的合金元素,表面张力越高。

3充型能力的影响因素

1)内因:

金属性质(影响流动性):

1结晶温度范围2结晶潜热3金属其他因素的作用(金属液黏度、表面张力、变质孕育处理、工艺条件)

2)外因:

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

4非均质形核的影响因素

1基底与结晶相的晶格错配度越低,越有利于形核。

2冷却速度越大,越有利于形核。

3结晶相枝晶熔断和游离的越多,越有利于形核。

5二元共晶组织的分类

1第一类共晶:

界面结构(粗糙--粗糙),常见种类(金属--金属)

2第二类共晶:

界面结构(粗糙--光滑),常见种类(金属--非金属)

3第三类共晶:

界面结构(光滑--光滑),常见种类(非金属--非金属)

6细等轴晶的获得方法

1合理的控制浇注工艺和冷却条件

合理的浇注工艺:

1浇注温度:

合理的降低浇注温度。

2浇注方式:

强化对型壁的对流冲刷作用

控制冷却条件:

1温度梯度小2冷却速度大

2孕育处理:

加入物质1提高形核率2促进晶粒游离

3动力学细化:

1振动(铸型、超声波)2液相搅拌3流变铸型

7焊接熔池的特殊性

1熔池的金属体积小,冷却速度快。

2熔池金属中不同区域温差很大,中心部位过热温度最高

3热源移动

4液态金属对流激烈

8焊接过程的特殊性

1加热温度高

2加热速度快

3高温停留时间短

4自然条件下连续冷却

5加热的局部性和移动性

6在应力状态下进行组织转变

9变形抗力的影响因素

1化学成分

2组织结构

3变形温度

4变形程度

5变形速度

6应力状态

五论述题

36页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79页第十题

六计算题

111页第六题第九题346第六题第七题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成型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解析

一、铸件形成原理部分(共40分)

1、概念(每小题3分共12分)

(1)过冷度;

(2)液态成形;(3)复合材料;(4)定向凝固;

答案:

过冷度:

a)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液态成形:

将液态金属浇入铸型后,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铸件或铸锭的加工法。

复合材料: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复合组成的一种多相固体。

定向凝固;定向凝固是使金属或合金在熔体中定向生长晶体的一种工艺方法。

溶质再分配系数:

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固相侧溶质质量分数与液相中溶质质量分数之比,称为溶质再分配系数。

2、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影响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6分)答案:

影响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化学成分;冷却速率是影响凝固过程的主要工艺因素;液态合金的结构和性质等对液态金属的凝固也具有重要影响。

(2)热过冷与成分过冷有什么本质区别?

(6分)答案

 

热过冷完全由热扩散控制。

成分过冷由固-液界前方溶质的再分配引起的,成分过冷不仅受热扩散控制,更受溶质扩散控制。

(3)简述铸件(锭)典型宏观凝固组织的三个晶区(6分)答案:

表面细晶粒区是紧靠型壁的激冷组织,由无规则排列的细小等轴晶组成;中间柱状晶区由垂直于型壁彼此平行排列的柱状晶粒组成;内部等轴晶区由各向同性的等轴晶组成。

3、对于厚大金属型钢锭如何获得细等轴晶组织?

(10分)答案:

降低浇注温度,有利于游离晶粒的残存和产生较多的游离晶粒;对金属液处理,向液态金属中添加生核剂,强化非均质形核;浇注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低温快速浇注,使游离晶不重熔;引起铸型内液体流动,游离晶增多,获得等轴晶。

二、焊接原理部分(共20分)

1简述氢在金属中的有害作用。

(4分)

答案:

氢脆,白点,气孔,冷裂纹

2写出锰沉淀脱氧反应式,并说明熔渣的酸碱性对锰脱氧效果的影响(6分)

答案:

[Mn]+[FeO]=[Fe]+(MnO),酸性渣脱氧效果好,碱度越大,锰的脱氧效果越差。

3冷裂纹的三大形成要素是什麽?

(4分)

答案:

钢材的淬硬倾向,氢含量及其分布,拘束应力状态

4说明低碳钢或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组织分布。

(6分)

答案:

(1)熔合区:

组织不均匀;

(2)过热区:

组织粗大;(3)相变重结晶区(正火区):

组织均匀细小;(4)不完全重结晶区:

晶粒大小不一,组织分布不均匀.

三、塑性成形力学部分[共40分]

1、简答题:

(10分)

(1)写出塑性变形时应变分量

与位移分量

之间关系(小变形几何方程);

答案:

(2)简述两种屈服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