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985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docx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卷

一、默写(共1题;共5分)

1.(5分)(2018七上·通化开学考)六年语文学习,你已熟记了不少古诗词。

请把下面诗词补充完整。

(1)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

(2)________,谁持彩练当空舞?

(3)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4)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

(5)每次科技活动,老师讲解的方法我都懂,书上介绍的理论我也会,可自己怕动手,常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老师知道后,教育我说:

“________,________。

”(选择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名句填空)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2.(10分)(2017七上·滨州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甘肃参将李璇,自称李半仙,能视人一物,便知休咎①。

彭芸楣少詹②,与沈云椒翰林③同往占卜。

彭指一砚问之。

曰:

“石质厚重,形有八角,此八座象也。

惜是文房之需,非封疆之料。

”沈将所挂手巾问之。

曰:

“绢素清白,自是玉堂高品,惜边幅小耳。

正笑语间,云南同知④某亦来占卜,取烟管问之。

曰:

“管有三截,镶合而成,居官亦三起三落,然否?

”曰:

“然。

”曰:

“君此后为人,亦须改过,不可再如烟管。

”问:

“何故?

”曰:

“烟管是最势利之物。

用得着他,浑身火热;用不着他,顷刻冰冷。

”其人大笑,惭沮而去。

逾三年,彭学差任满回京,李亦入都引见。

彭故意再取烟管问之。

曰:

“君又放学差矣。

”问:

“何故?

”曰:

“烟非吃得饱之物,学院试差,非做得富之官。

且烟管终日替人呼吸,督学终年为寒士吹嘘,将必复任。

”已而果然。

【注释】①知休咎:

推断出吉凶祸福。

 ②少詹:

四品学差官。

 ③翰林:

五品官。

 ④同知:

五品官。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能视人一物(观察)    

B.绢素清白(丝织品)    

C.李亦入都引见(接见)    

D.君又放学差矣(出任)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沈将所挂手巾问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其人大笑,惭沮而去长跪而谢之    

C.君此后为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且烟管终日替人呼吸且壮士不死则已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惜是文房之需,非封疆之料。

②其人大笑,惭沮而去。

(4)

文中李璇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20分)

4.(16分)(2019八下·临河期末)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小题

窑变(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

名瓷之家。

各种瓷器,琳琅满目。

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ù)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

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

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

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

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

一查,果然是宋代的。

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

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

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

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

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

“没事吧,大哥?

”他火了:

“没事?

瞧我这罐。

”三轮司机说:

“不就一个罐吗?

多少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

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

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

“三——三万元啊?

”他眼一翻:

“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

”三轮司机呆了一会,一咬牙:

“我赔!

”他哼了一声:

“民工吧,你有钱吗?

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

”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盒子,去了买主那儿。

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

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

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

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

看见开门,(A)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索索地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

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

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

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⑭(B)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

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⑮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

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

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⑰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

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

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1)请在方框内补全小说情节。

出门送赝罐——________——换罐去交易——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窑变”为题,请体会其内涵和作用。

(3)品味语言。

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A中“抖抖索索”“捏”的表达效果。

②结合情节,揣摩划线句B中“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4)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5.(42分)(2014·宁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公交车上

旸子

①中秋节,一个民工满心欢喜地来到火车站,接从老家来探亲的妻儿。

②这是他的妻儿第一次来广州探亲,一家三口终于在广州火车站见面了。

他们上了开往工地的公交车。

女人随身带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被褥,有锅碗瓢盆。

男孩的手里还提着装有一只雪白兔子的笼子。

③可是他们刚把东西弄上车,就遭到司机的斥骂:

“带这么多东西,中途的旅客怎么上车?

你们以为这是乡下的运货站吗?

补三张票吧!

”三张票就是30元,而这些破破烂烂的家当一共也值不了几个钱。

见民工犹豫,司机不耐烦了:

“想什么想?

不行就下车!

”司机眼神里的轻蔑和奚落,让他无地自容。

此时此刻,他不想让这样的眼神也落在他妻儿身上。

他开始往身上摸,摸了半天,只摸出20元来。

男人的脸上急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儿。

④司机越发不耐烦,脸上甚至有了冷笑:

这些民工,让他们拿钱比割肉还难受。

司机不想再等,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动手往车下扔行李……

⑤男孩一直蹲在那里,守着放在行李上的小白兔,大人的争吵让他惊慌失措。

突然,司机拎起了装着小白兔的笼子,小白兔的眼里满是大难临头的惊恐……

⑥男孩“嗷”的一声扑上去,准确地咬住了司机的手腕。

这是在乡下跟孩子们打架时练出来的绝技,现在派上了用场。

只不过他下口轻了很多,毕竟这是在城里,初踏进城市的乡下孩子心中充满了畏惧。

⑦司机突遭袭击,不由得松了手,震惊地看着这男孩。

只见男孩猛地从地上拾起死里逃生的兔子,霎时泪流满面。

两年前父亲离家去城里打工时,把两只兔子交给了儿子,叮嘱他好好养大它们。

父亲走了,男孩每天给兔子割草、喂水,一天天把兔子养大了。

前不久,母兔产下了一窝小兔,男孩坚持要带一只来广州,他要让父亲看看,他把兔子养得很好;他要让父亲知道,这两年他每天都在思念父亲!

可是,他没有想到,他一直向往的城市竟如此粗暴!

伤心和恐惧让他的眼泪流得更急、更快了。

⑧满车的乘客一直沉默地坐在那里,看着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幕。

男孩的眼泪终于让他们坐不住了。

⑨一个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那个尴尬而又难过的父亲说:

“我也去番禺,身上没带什么行李,这个大包算我的,你少补一张票吧。

⑩没等那个父亲反应过来,一个老妇人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抱过一只大瓦罐:

“我很喜欢这只瓦罐的外形,把它送给我吧。

”她对着惊慌的女人挤了挤眼睛,悄悄地说:

“下车后,就还给你。

⑪一位少妇把男孩拉过来,抱上自己的膝头:

“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的,好可爱啊!

借给我做儿子吧!

”满车的人轰的一声笑开了。

⑫那个老人拍拍司机的肩说:

“东西都挪走了,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乘客了,赶紧开车吧!

”的确,地上那堆小山似的东西都已经被车上的乘客抱到自己的怀里或塞到座位下车厢通道又恢复了通畅。

⑬司机看了看车厢里的人,经过这一场风波,人们冷漠的表情不见了,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帮助过别人后的笑意。

他又看看刚被咬过的手腕,上面有两排浅浅的牙印,没事儿,咬得不重。

他嘀咕了一句:

“看不出来,小东西倒挺厉害的!

”发动车子时,司机脸上也有了温和的笑意,刚才男孩扑上来咬那一口,让他回忆起自己那已经很遥远的顽皮而又莽撞的童年了。

⑭满车的笑容似一米阳光温暖了男孩惊恐和伤痛的心,他在少妇的怀里睡着了。

(原文有删改)

(1)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根据提示,将表现司机在事件中情绪变化的词语填入方框中。

司机斥骂→________→脸上有了冷笑________→________→温和的笑意

(4)

品析文中划线词语和画线句子。

①男孩“嗷”的一声扑上去,准确地咬住了司机的手腕。

(品析划线词)

②满车的笑容似一米阳光温暖了男孩惊恐和②伤痛的心,他在少妇的怀里睡着了。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品析)

(5)

根据提示,将表现司机在事件中情绪变化的词语填入方框中。

司机斥骂→________→脸上有了冷笑________→________→温和的笑意

(6)

品析文中划线词语和画线句子。

①男孩“嗷”的一声扑上去,准确地咬住了司机的手腕。

(品析划线词)

②满车的笑容似一米阳光温暖了男孩惊恐和②伤痛的心,他在少妇的怀里睡着了。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品析)

(7)

第⑦段插入男孩喂养兔子一事有何用意?

(8)

第⑦段插入男孩喂养兔子一事有何用意?

(9)

对公交车上热心人的做法,你有何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10)

对公交车上热心人的做法,你有何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6.(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

“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

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

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1)

文中加线词“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含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请你写出一处诗句(连续的两句)为其提供佐证。

(2)

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请结合文意概括作者笔下的秋天有哪些况味?

(3)

作者说自己所爱是初秋而不是晚秋,初秋有怎样的意味?

                                   

(4)

文章标题是“秋天的况味”,作者在文中却不时地提到酒、烟、陶锅、旧词典、老招牌等,其用意何在?

                                              

7.(42分)(2014·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如水的月光

王月鹏

①那时我住在一个叫作西村的居民小区。

“西村”原本是一个村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城市化了,农宅改建成为楼房。

后来单位分房子,因为论资排辈,我分到的是别人腾出来的一套旧房。

因为是旧房,而且又位于西村,我于是有些失落感。

乡下的父母却格外高兴,觉得儿子刚参加工作就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总算在城里扎下了根。

②在我眼里,西村不过是一个被挪移到了城里的大农村,居民大多是以前的农民,仍然延续着过去的生活习惯,我对他们有一种本能的疏远和排斥感。

那时我好不容易才离开农村,正在拼力追逐一份城里人的生活,既要承受外在的矛盾,又要抵御内心的冲突,整日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徘徊。

常常是在深夜,我把赵传那支《喊向黑色的天空》放到最大音量,整栋楼房似乎在颤动,心如止水。

陌生的夜风窜进屋里,有些凉。

很凉。

这个难眠的人在写作,在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夜路。

不管遭遇怎样的阻遏,不管内心掀起怎样的风暴,他一直在努力地融入人群,试着与生活和解。

③“不要奢望熟识的人都关心和理解写作,也不要苛求每一个写作的人都要怀着爱、真诚和责任。

”睡梦中,我被这样的一句话击醒,凌晨3点。

梦中出现的这句话,就像旷野的一棵树,没有任何衬托也没有任何枝蔓,甚至连扎根的泥土都没有,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瘦得锐利,让人窒息和迷乱。

我醒来,站到窗前,于是看到了对面地下室的灯光。

凌晨3点的清冷夜色里,那抹灯光像一灼小小火焰,在城市的角落里暗自燃烧。

我看到了它,可很快就淡忘了。

④后来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对面楼房的地下室总是早晨四五点才熄灯。

我开始格外留意那里,晚上读书写作累了,总会伏在窗前吸烟,与对面地下室的灯光久久对视。

我觉得那灼小小的火焰里,大约藏着一个秘密。

我对那个秘密充满好奇。

一个又一个午夜,我在五楼窗前俯视那里,地下的灯光与天上的月光遥相呼应,因为过度专注,我渐渐地居然有了仰望的幻觉,觉得大地变成夜晚的天空,从地下室窗口流泻出来的,宛若如水的月光。

它们漫过我的心头,让我同时体味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与寒意。

⑤一个黄昏,我陪着女儿在楼下玩耍,遇到一位年轻母亲与孩子。

两个稚童在一起很快就相熟了。

我问这位母亲也住在这个小区吗,她用手指着楼前的方向说,暂时住在那个地下室,我们是邻居。

这位年轻的母亲,素朴,淡定,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悲戚。

我长时间无言以对。

她的孩子,一个很阳光的小男孩,正在她的身边开心地玩耍。

继续闲聊,我知道了她来自遥远的农村,租住在对面的地下室,丈夫白天在这个城市蹬三轮车,晚上孩子入睡以后,夫妻两人一起针织羊毛衫,赚点加工费补贴生计。

⑥看着她和她的孩子,我的心中充满敬意。

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

他们把城里的月光,在地下室转化和提炼成一灼小小的阳光,永远地种植在孩子的心里。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14日,有改动)

(1)

刚在城里扎下根的“我”,与来自农村、租住在地下室的年轻母亲,两人之间最大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2)

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见到地下室灯光之前,“我”_________;感觉地下室灯光“宛若如水的月光”之时,“我”内心________;了解地下室灯光主人的经历之后,“我”变得________。

(3)

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体会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

(5)

如果把文章题目改为“城里的月光”,行不行?

为什么?

(6)

刚在城里扎下根的“我”,与来自农村、租住在地下室的年轻母亲,两人之间最大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7)

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见到地下室灯光之前,“我”_________;感觉地下室灯光“宛若如水的月光”之时,“我”内心________;了解地下室灯光主人的经历之后,“我”变得________。

(8)

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

体会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

(10)

如果把文章题目改为“城里的月光”,行不行?

为什么?

五、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8.(5分)(2016七上·邵阳期末)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

________真好(横线上可填“读书、健康、母爱、旅游……”)

文题二: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

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一,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横线上可填括号里的词,也可自己另外选择词语。

②不管你选写文题一还是文题二,都是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一、默写(共1题;共5分)

1、答案: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2、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5分)

3、答案:

四、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20分)

4、答案:

5、答案:

6、答案:

7、答案:

五、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8、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