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831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0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涂9轨,指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①。

一步按1.4米计,则每条街道的宽度为16米左右,也是相当宽畅的。

左祖右社,指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宫南面,或指宫殿大门向南,市场要建在王宫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

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由此证明,周代对市场的设置已极为重视,划出一定区域作为交易市场,面积达0.02平方千米左右。

据说这种布局是最理想的制度,即“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

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国社于王宫之右;

朝者义之所在,必面而向之,故立朝于王宫之南;

市者利之所在,必后而背之,故立市于王宫之北”①。

除上述街道、祖庙、社稷坛、王宫、市场外,其余的地区应该就是居民区。

对居民区如何称呼,怎样划分,《周礼》并未提及。

按照方形城市的惯例和周原考古所挖掘的早周的房屋遗址看,应该是方形的小区,可能以里相称,因为闾里是中国人居住区的最早称谓。

《说文解字》:

“闾,里门也,从门,吕声。

《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

”就是指居住单元而言。

秦末,二世尽发“闾左”,以戍渔阳②,汉长安城的居住区以闾里相称③,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司马贞《索隐》,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可见闾里是最早的居住区的名称。

丰镐的平面布局是否如此整齐,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来证实。

不过,从东周王城的平面布局和后来中国都城总体布局的特点看,《周礼》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东周王城遗址位于洛阳市中州路王城公园一带,南临洛河,西跨涧河(古名谷水),呈不规则方形。

城西南部地势较高,可能为宫殿区,其总体布局与齐国首都临淄比较接近。

④也就是说宫殿位于西南,市场、手工业和居民区都在全城的北部,符合“面朝后市”的原则。

西汉长安城、元明清的北京城也都是“面朝后市”,尤其是元代的大都城,就是完全按照《周礼》的原则设计的,证明《周礼》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原则影响十分深远。

事实上,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大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树立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一直是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楷模。

(2)秦咸阳咸阳是秦国和秦王朝的都城,位于今咸阳市东15千米的窑店镇、长陵车站和萧家村车站一带,遗址清晰可辨。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①。

经过秦惠文王和秦始皇时代的迅速扩建,咸阳的范围不断扩大,终于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城市。

秦咸阳最初圈定的范围就在今窑店镇一带,如何布局不得而知。

秦惠文王时“新作宫室,南临渭,北逾泾”②,咸阳的范围仍在渭北的泾、渭之间。

总体布局可能仍依当初成规,只是修建了不少新宫殿。

到了秦始皇时代,咸阳已横跨渭河南北,除在咸阳原上兴修了“六国”宫殿外,还在渭河以南陆续修建了阿房、章台、兴乐、信宫,以及诸庙等,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经过考古发掘,这时的咸阳,除渭南部分外,渭北的平面布局是宫殿主要屹立于咸阳原上,原下主要为手工业区、市场区和居民区。

原上的宫殿区,西起毛王沟,东至柏家咀,东西长达6千米,建筑遗址鳞次栉比,显然是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已经发掘的一号宫殿主体建筑遗址,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房和窖穴等部分组成。

在宫殿区以西还有墓葬区和冶炼中心等①。

原下主要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长陵车站、长兴村、店上村一带就是居民区住宅和制陶作坊集中的所在,秦代文化层厚达2米左右②。

居住区划分为里,咸阳遗址出土陶文中仅咸亭下的里名就有33个之多,像阳里、屈里、蒲里、安阳里、泾里等③。

至于各个里的具体位置已难确指。

咸阳的市场分布在原下,与《周礼》的“面朝后市”恰好相反,这应该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的结果。

咸阳市场的具体位置,由于尚无出土遗物,无法断定,但咸阳有市场却毫无问题。

吕不韦就把《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市门”④,秦公子十二人被“戮死于咸阳市”,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⑤,都可证明咸阳有市。

咸阳的市场可能有多处,直市在渭桥北,秦文公造⑥。

另外还有平市、奴市、军市等⑦,或者统一叫作咸阳市。

由于尚未发掘出秦咸阳完整的城墙和城门,街道格局也无从知晓。

现在仅在咸阳原上发现一条东西向街道,宽达50米,可能是通向东西城门的干道。

秦咸阳的总体布局虽然一反“面朝后市”的原则,但却充分利用了咸阳地区的地理优势,宫殿雄踞原上,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市场区位于原下,井井有序,十分壮观。

然而,原区与低平之地高差过大,也为咸阳的街道布设和开渠引水带来困难,直到现在尚未发现咸阳的供水渠道,仅有排水管道,证明咸阳供水困难是促使咸阳向渭南扩展的主要原因。

(3)西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西安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

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①,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②。

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

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

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色葱郁,十分壮观③。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

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

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宫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宫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内。

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

④经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了汉长安城各个城门的具体位置,证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的记载是不错的。

并对东墙的宣平门(东出北头第一门,亦称东都门)、霸城门(东出南头第一门,亦称青门),南墙的西安门(南出西头第一门,亦称平门)和西墙的直城门(西出南头第二门,亦称龙楼门),进行了发掘,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①。

由各个城门通向城内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

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沟为分界线。

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

由于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距离宫廷太近,通向城内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②。

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连皇太子也不敢横绝。

汉成帝为太子时,元帝曾急召入宫,住在桂宫(未央宫北)的成帝,出龙楼门后,由于不敢横绝“驰道”,一直向西到直城门,才横过“驰道”,“还入作室门”进未央宫③。

由此证明西汉一代对“驰道”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连贵为皇太子也不敢行“驰道”。

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

最长的是安门大街5.5千米,宣平门大街3.8千米。

最短的是洛城门大街850米。

其余大街多长3千米左右。

这些大街除以门相称外,安门大街为章台街,直城门大街为稿街,清明门大街为香室街,横门大街为华阳街④。

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说的闾里。

汉长安城内共有160个闾里,“居室栉比,门巷修直”。

最著名的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南平、大昌、戚里等,汉宣帝在民间时,曾住在尚冠里①。

另外还有五里、穷里、南里、宣里、假阳里、有利里、梁陵里、当利里、孝里、安阳里等,也分别见于文献或《居延汉简》②。

陈直认为,文献中的陵里即梁陵里之省称,宣里、棘里也分别为宣明、黄棘里之省称。

③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④。

如果为五个里,则每里四十区左右。

由于城的南半部基本上被宫殿所占有,一般居民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门的附近,只有少数权贵才能在未央宫北阙附近居住,故有“北阙甲第”的称谓⑤。

宣平门附近居住有不少权贵,被称为“宣平之贵里”⑥。

正是由于城的北半部为主要居民区,许多交易市场也就分布其间。

据说汉长安城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步。

九市主要夹横桥大道设置,“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即横门)”,“市楼皆重屋”⑦,说明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具有中国古代城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点。

为了管理市场交易,“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当市楼有令署”⑧。

今见于记载的市名有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和高市等八市⑨。

文献中还有四市的名称⑩,显然是指四个市而言。

一般认为汉长安九市指东、西、南、北市和柳市、直市、孝里市、交门市和交道亭市。

其中孝里市在雍门之东,交道亭市在便桥之东,直市和交门市在渭桥之北,证明汉长安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和横桥附近①。

这是因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被开辟以后,从西域来的商人首先从便桥或中渭桥(即横桥)渡过渭河进入长安城的西北部,长安城的西北部既然成为商贾云集的场所,商业发达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另外,横贯关中平原的东西大道也是从横桥、便桥渡过渭河,横桥、便桥附近交易市场众多,商业发达,也正是交通便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汉长安城市场繁荣,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东市万城,柳市(西城)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②。

元始四年(公元4年)“又为方市阓门,周环列肆,商贾居之,都商亭在其外”③,证明从汉代起,商人定居市场,开创了中国城市商业贸易的新局面。

宫殿建筑是都城的核心,汉长安城的宫殿几乎占了长安城的一半地方。

如果按照宫殿所在地区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它们都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不仅占地广阔,而且高殿低宇,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壮丽辉煌无比。

由于位置在西,又有“西宫”之称。

未央宫有43所台殿,周匝22里④。

实际上见于记载的大殿名称有前殿、高门、猗兰、承明、清凉、宣室、温室、金华、玉堂、白虎、麒麟、椒房殿等50处,台名尚不在其数⑤。

未央宫规模之大,殿宇之盛,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它以前殿(位于今西安西北郊的西马寨村北)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使宫殿布局协调大方,整齐美观。

前殿居于全宫的最高处,其基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部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龙首原上的山丘有意造成凌空之势,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①1981年在未央宫前殿遗址北侧大约200米处,发现了一座大殿遗址,占地达40亩,清理了房屋基址和铺地砖、台阶、水井等,以及其他遗物,曲廊回径,建筑物很多,据说可能是未央宫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

组成未央宫建筑群体的除宫殿外,还有许多台、阁、阙、室等。

收藏天下秘书的有天禄阁(今小刘寨村北)、石渠阁(今柯家寨西北)和麒麟阁;

掌管图籍秘书的御史中丞住在兰台,皇帝和群臣登高瞭望于柏梁台,沧池中还有渐台;

专为宫廷制作美丽丝织品的有织室,暴晒织染物的有暴室,收藏冰块的有凌室等。

②据勘探,全宫为一规整的方形,四面有围墙,周长近9千米,合汉代21里,面积约5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③未央宫是汉初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规模宏大,历时长久,对当时和后世的宫殿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部,今西安市西北郊的阁老门村就是它的所在地。

它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由于位置在东,故有“东宫”之称。

汉初刘邦曾在此“视朝”,后来即为皇太后居住的处所。

兴乐、长乐都是取其吉利的名称命名。

长乐宫周回20余里,有大殿14座。

实际上见于记载的殿名有前殿、宣德、高明、通光、长秋、永寿、永宁、温室、椒房等17座①。

探测结果证明,长乐宫的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10千米,合汉代20多里,面积约6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建章宫是汉武帝时修成的,位于长安城西建章乡,宫以乡名③。

据说由于未央宫柏梁台发生火灾,复起大屋以厌胜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④。

建章宫所以建在城外,是因为未央宫“营造日广”,城中实在无地可容的缘故。

所以摆在城西,则是由城郊的地形特点和供水状况所决定的。

建章宫周回20余里,规模宏大,并有跨越城垣的飞阁与未央宫相连。

它由骀荡、馺娑、枍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玉堂、神明堂、疏圃、鸣銮、奇华、铜柱、函德等26殿,太液池、唐中池,凤阙、神明台等高大建筑物所组成。

⑤除宫殿建筑外,前殿西北有太液池,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西有商中(商庭也)、虎圈,东有凤阙等⑥,与殿堂交相辉映,十分壮观。

太液池周回10顷⑦,碧波荡漾,并起“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⑧,是皇帝游乐的胜地。

池西北还有高达50丈的神明台、井干楼,是皇帝祭祀神仙的地方⑨。

汉长安城的宫殿建筑,除上述三大宫外,还有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城东北隅)等,皆金铺玉户,壮丽无比。

这些宫殿所以主要占据城的南半部,是因为汉长安城南倚龙首原,南部地势较高的缘故。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

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

应该说,它第一次完整地体出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开创了中国都城总体布局的新规制,为后来都城的规划设计树立了样板。

这就是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规划出功能不同的区域,使各种地形特点都能发挥作用。

尤其是广开水源,开凿完备的供水渠网,为中国都城的供水打开了新的局面。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城址保存最完整的大城市,探讨它的布局特点,对解剖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规律能提供一把金钥匙。

(4)东汉洛阳城东汉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东15千米处,也就是白马寺东1千米处,它背靠邙山,面对洛河,形势十分险要。

这里原来是西周成周的一部分,东周时瀍水以西成为王城,瀍水以东称为下都,也就是王城的郊区。

东汉洛阳城就是在下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东汉洛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或“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①,称为“九六”城。

经实测,东墙残长约3900米,西墙残长4290米,北墙全长3895米;

南墙已被洛河圮毁,不复存在。

②西、东、北墙均有曲折,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面积11.16平方千米。

城墙为夯土筑成,宽14—30米不等,十分坚固。

① 

东汉洛阳城有12个城门,南墙4门,北墙2门,东西墙均为3门②。

经过探测,已发现10座城门遗址。

在现存城门遗址中,以大夏门的规模最大,有三个门洞,其他各门则仅有一个门洞③。

大夏门为北出西头城门,紧临北宫,宏伟壮观自不待言。

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均为南北、东西向。

由于城门不对称,形成许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最长的街道达3千米,但两个路口之间的段落,一般长500米,最长的也不超过1.5千米④。

街道一般宽40米,分为三条平行的道路,用土墙隔开,中间一条称为“御道”,是供皇帝和高级官员使用的⑤。

现在大体上可以划分出有东西、南北向的干道各5条,也可以各自的城门命名。

南北向的干道有“开阳门大街”、“平城门大街”、“小苑门大街”、“津门大街”、“谷门大街”;

东西向的干道有“上东门大街”、“中东门大街”、“上西门大街”、“雍门大街”、“旄门—广阳门大街”。

⑥被这些干道所分割的区域就是居民区和市场。

东汉洛阳的居住区共有多少里,已难知晓,贵族多居住在上东门内,称为步广里、永和里。

因为这里既接近东出大道,又靠近北宫的缘故。

城的东北角谷门以东为太仓和武库,东南角旄门以北为太尉府、司空府和司徒府,西北角上西门以北为皇家禁苑濯龙园,均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

洛阳的经济活动中心主要集中在三市,即金市、马市和南市。

《洛阳记》:

“大市名金市,在城中;

南市在城之南,马市在大城之东。

”①金市位于“公观之西城中”②。

也就是说,除金市在城内西部外,其他二市均在城外。

金市在北宫西南③。

马市可能在中东门外的干道之上,与金市东西对称。

南市则在城南洛河岸上,可能位于津门外干道之上,与金市南北呼应。

三市均占有地利,商业兴盛,“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④。

宫殿为政治中心,占据全城的主要位置。

东汉洛阳有南北二宫,位于全城的中部地区。

北宫在北部中央偏西地区,南宫在南部中央偏东地区,两宫相距7里,有复道相通⑤。

据说7里为1里之误⑥。

南宫在今龙虎滩村西北,这里地势隆起,当地群众称为“西岗”⑦。

其范围当被东西、南北向的四条大街所框定,应为南北长约1.3千米,东西宽约为1千米,面积约1.3平方千米⑧。

这是东汉初年的政治中心,光武帝就住在南宫却非殿。

根据《永乐大典》和《元河南志》的记载,南宫有五排宫殿,位于全宫中轴线上的有却非殿、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

另外,在中轴线两侧各有两排殿,约30余座,十分壮丽。

南宫四面有门,以四方之神相称,即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苍龙门,西为白虎门。

①汉明帝以后,政治中心又转移到了北宫,“明帝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②。

北宫位于今金南村南面高地上,呈长方形,地势高出附近4米左右,群众传为“金銮殿”。

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殿有温錺殿、安福殿、和欢殿、德阳殿、宣明殿、平洪殿。

另外,在中轴线两侧,还有殿观近20座,同样是一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③。

其四门名称与南宫相同。

北宫经过大加修造后,宫殿雄伟,门阙高峻,气势磅礴。

北宫的范围应为南北长约1.5千米,东西宽约1.2千米,面积约1.8平方千米,大于南宫。

④由于北宫占据有利地形,又宏伟壮观,并接近太仓、武库和濯龙园,终于成为东汉一代主要的政治中心。

东汉太学、辟雍、明堂位于开阳门外,形成洛阳独特的文化区,这里北对城墙,南临洛河,地理环境十分优越。

东汉洛阳城充分利用了邙山、洛河之间的有利地形,把皇宫布设在高地上,市场鼎足而立,街道宽畅笔直,居民区井然有序,虽然面积较小,但布局整齐、宏伟壮观,不亚于西汉长安。

(5)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都南城

曹魏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17.5千米处。

它北临漳河,南望广漠无垠的大平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

由于漳河南移,曹魏邺城已被冲毁,仅留下金虎(南)、铜雀(中)、冰井(北)三台台基和部分建筑材料,其他已荡然无存。

《水经注》记载的邺城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城市,“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

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

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①。

邺城有七门,南面三门由东向西为广阳门、中阳门、凤阳门;

北面二门,由东向西为广德门、厩门;

东西各一门,为建春门、金明门。

若按1尺24厘米来计算,1里为432米,则邺城南、北垣各长3024米,东西两垣各长2160米,面积为6.53平方千米②。

日本人根据文献、考古资料和当地地理形势,复原了邺城想象平面图,可以看出邺城的平面布局十分整齐。

从平面图可知,通向东西城门的干道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

市场可能设在城内,十六国时,张豺被斩于平乐市就是例证④。

另外,“廓三市而开廛,籍平逵而九达。

班列肆以兼罗,设阛阓以襟带。

济有无之常偏,距日中而毕会”。

“百隧毂击,连轸万贯”,商业十分兴盛⑤。

皇宫位于北部偏东地区,主要有文昌殿、听政殿等。

皇宫之东为戚里,即贵族居住区,后来戚里就成为贵族的代名词。

皇宫之西为铜雀园,为皇家禁苑,渠水清流,楼阁争辉,景色如画。

其西墙北段还有高大的金虎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①。

“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②,显然是防御工程。

因为这里有粟窖、盐窖,藏冰及石墨,“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③。

南部被街道分割为方块,也就是居民区,称为里。

除戚里在北部外,见于《魏都赋》的还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等里。

皇宫之南的南北干道即广阳门大街,其衙署就布设在该道北段的左右两侧,隔横街与皇宫相望。

广阳门大街实际上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只是位置略偏东罢了。

曹魏邺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新规制。

首先表现在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各划定一定区域,井井有序,比汉长安城的布局要整齐得多。

其次是宫殿北移,有丁字形干道布设于宫殿之南,有了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

第三是园林占有广大地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铜雀园设在宫殿之西,其范围还大于宫殿区。

东魏、北齐邺都南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高欢以“北城窄隘”,故筑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④。

以晋尺计算,六里为2.646千米,八里六十步为4.41千米,面积为11.64平方千米,比北城宽畅。

其形制由东西向的长方形变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布局整齐甚过北城。

全城有11个城门,南3门,东西各4门。

实际上为13门,在北城南墙上开有2门,作为南城的北门。

城门对称设置,东、西4门相对应,由于宫城在北,北面2门与南面3门中的左、右2门对应。

宫殿位于北部中央,其南面正门阊阖门与南墙正南门朱明门之间的干道就是全城的中轴线。

宫城正中南门有3道门,即阊阖门、端门、止车门,开创了宫城正门由多门构成的先河。

宫城南半部也有由大殿构成的中轴线,即太极殿、昭阳殿,昭阳殿东有宣光殿,西有凉风殿。

北部称为后宫,大殿很多,可能因地制宜,自由布设,最北部则为后园,即御花园。

由此可见,邺都南城的宫殿布局,也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南城自兴和迁都之后,四民辐凑,里闾填溢。

盖有四百余坊,然皆莫见其名,不获其分布所在。

其有可见者有东市(东郭)、西市(西郭)、东魏太庙、大司马府、御史台、尚书省卿寺、司州牧廨、清都郡、京畿府……”①坊也就是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从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

四百余坊自然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

东、西二市的具体位置虽难确指,但对称布局却毫无问题。

邺都南城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