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范文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550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教案范文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范文精选.docx

《教案范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范文精选.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范文精选.docx

教案范文精选

课题

地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中,通过地名了解文化知识。

2、让学生学会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做游戏:

我们做一个游戏,名字叫“地名接龙”(可以谐音、国外、古地名)

大家了解这么多地名,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地名的奥秘。

二、观察: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这些地名有何特点?

三、交流:

1、你发现这些地名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吗?

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相应的板书。

四、拓展:

我们家乡有没有符合这样特点或规律的地名?

五、练习:

1、把“日积月累”接着往下写。

2、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六、积累:

1、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读一读。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上海——海南——南宁——宁波——波斯……

1、让学生仔细观察有哪些地名?

2、小组之间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1、学生交流

2、指名说

学生可以借助地图等进行交流。

1、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观察。

2、个人试写后小组交流

3、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接龙做的最好。

1、全班读

2、全班交流,不必按顺序。

板书

设计

地名

教学

反思

课题

地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中,通过地名了解文化知识。

2、提高学生词语积累能力、并调动学生能与大家主动交流实践成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将带有下列地名的字卡归类并说明依据。

北京、黑河、孙家屯、上海、南宁、杭州、西安、香港、赵家屯、苏家屯、黄山、青岛

2、让我们继续探索有趣的地名文化,展开一个地名游艺会。

二、交流:

1、每组派一个代表,根据所查资料讲述一个地名的由来,要求讲述流利、表达生动、资料准确。

2、根据各组代表的情况相应打分。

(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打分的差距不宜太大)

三、竟猜:

1、必答题(地名谜语)

“初显身手”第一题。

2、抢答题A组:

猜地名

B组:

谜语

四、归类:

1、将地名顺序打乱,由学生进行归类。

2、哪组还能举出其他例子

五、完成“初显身手”3、4题

六、全课小结

小组讨论并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组选派代表交流

集体订正

1、每组回答一道

2、各组抢答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交流

板书

设计

地名

教学

反思

课题

地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把地名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历史由来,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提生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选择一些地名,把它们串连起来,编一个有趣个旅游故事好吗?

二、创作:

1、小组内可选择本地或世界地名进行编故事比赛。

要求组员充分发挥想象力,看看谁的故事能让大家迅速认识或记住一些地名。

2、请其他组的同学说出你听到的地名。

3、师生共同评议哪一组的故事编的最棒。

三、交流:

1、出示家乡的地图。

2、教师举例。

(江西赣州市流传的一段民谣)

市民把江西省赣州市主要街名概括成一段民谣:

三山五岭八境台,十个铜钱买得来。

教师具体解释

3、说说你的收获

举例:

1、上北京,下南京,长沙铜岭庆长春。

寻瓜州,走苏州,漳州万载赫常州。

2、有一位年纪很大的阿拉伯人,长着一口令人讨厌的西班牙,

1、小组合作完成

各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

2、讲故事的那一组的同学作解说或补充。

1、请同学根据查到的资料介绍家乡有趣的地名。

2、学生相互介绍地名有趣的历史或由来。

学生相互交流

指名先说说含义。

3、学生充分说。

板书

设计

地名

教学

反思

课题

地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

2、撰写调查报告,了解地名中蕴含的人文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这里成立了一个“地名文化小记者站”要求小记者们对家乡的地名进行详细调查,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我。

对于优秀的调查报告,我们将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目中发表。

谁愿意做小记者?

二、质疑:

那如何写调查报告呢?

大家想知道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研读:

1、读课本中的调查报告。

2、再读调查报告。

四、交流: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2、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实践:

课后可以组织大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细致的调查。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质疑

1、什么是地名调查报告?

应调查什么?

2、调查报告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3、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什么?

4、我们应怎样调查?

1、指名读——自读

2、小组讨论:

看看能解决什么问题?

1、小组选代表进行交流。

2、学生提出来。

板书

设计

地名

教学

反思

课题

地名——阅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趵突泉的美,培养爱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挂图。

3、今天我们就通过老舍的文章,去领略一下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二、对话平台:

1、介绍作者老舍先生。

2、朗读。

3、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范读课文。

三、体会:

说说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四、自学:

说说大泉、小泉都是什么样的?

五、感悟:

A体会大泉之美。

1、汇报大泉是怎样的?

2、指导重点句。

B体会小泉之美。

1、汇报小泉的样子

2、想想小泉眼美丽的景象

3、指导朗读描写小泉姿态美的句子。

六、归纳:

谈谈你读过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先观察图中都有哪些景物?

学生在观察中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受。

1、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全班同学出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画出文章介绍了趵突泉的哪些景物?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体会。

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自然段。

2、练习朗读。

1、小组派代表朗读第三自然段

2、画画小泉眼美丽的景色

自由说

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设计

地名

教学

反思

课题

囚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

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

(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

3.介绍时代背景:

(1)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要求:

读完后想一想: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质疑。

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理解“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1)了解的同学向大家介绍。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板书

设计

囚歌

教学

反思

课题

囚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2、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文

二、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

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

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

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

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

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三、归纳中心思想。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指名读

1、分节读课文。

2、按照老师提供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集体订正

1、指名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

3.自读课文;

4、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5、齐背课文。

板书

设计

囚歌

教学

反思

课题

晏子使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解题。

1、简介晏子。

2、简介“春秋”: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⑵、自学生字,理解:

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夫”与“大(dai)夫”。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四、总结

1、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轻声读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

(1)指名朗读

(2)注意字音及字义

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指名汇报交流

板书

设计

晏子使楚

教学

反思

课题

晏子使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2、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文

二、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学生自己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⑸、教师点拨:

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三、学习第5自然段。

⑴、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

⑷、教师点拨:

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五、学习第6自然段。

五、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

指名读

3、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

4、学生自己归纳、写出“结论”

1、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

2、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让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设计

晏子使楚

教学

反思

课题

为了他的尊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书写工整,笔顺正确。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为了他的尊严》,来看看这篇课文和尊严有什么关系。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尊严?

    3、要求:

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生字)

5、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预习中,有不理解的问题吗?

7、这么多的问题中,你们想先研究哪一个问题?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说不定也会迎刃而解的。

2、学生回答

3、自由读课文

4、指名认读

其他人纠错

5、小组交流讨论

指名汇报交流

6、学生提问题

集体解决

7、学生提出来

板书

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教学

反思

课题

为了他的尊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文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妇人的话:

“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乞丐?

是两个怎样的乞丐?

2、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

后来为什么搬了?

(1)谁来读读这位乞丐的样子?

体会“慷慨”的意思,并指导“慷慨”两个字的写法。

(2)出示句子

(3)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

(4)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

(5)干了这么又脏又累的活,乞丐还生气吗?

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6)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回到那位妇人家里。

三、感情升华。

学习完课文,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指名读

1、再读这句话

指名汇报交流

2、让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集体交流

(2)让学生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

(3)指名读一读

(4)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

带着感激之情,再读乞丐的话

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学生充分说

板书

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    乞丐

              搬砖挣钱

教学

反思

课题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生欣赏歌曲录音。

2、导语引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的卡片

3、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读文整体感知内容。

思考:

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2、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3、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讨论:

就自已喜欢的小节谈谈体会

1、学生自由说欣赏录音后的感受。

2、齐读课题。

1、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去做

2、指名认读

3、同桌互读课文

1、学生边读边想、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齐读最后一小节

1、指名朗读。

3、分组朗读3

分组齐读。

板书

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

反思

课题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2、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

鸿、豁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听写词语。

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1、指名读

2、齐唱国歌

1、学生先观察再小组进行讨论

3、练习书写

1、小组之间朗读课文。

2、自己选择

交流汇报

板书

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

反思

课题

月光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的故事。

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

二、自学课文。

三、读后提问。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四、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字词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师范读课文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九、读讲课文第一层。

1、在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2、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3、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指导朗读

自读课文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

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1、指名回答

2、

3、结合学生回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抽学生认一认

并分析字形结构、组词。

着重理解:

"谱写"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男女对话

小组讨论回答

练习朗读

板书

设计

月光曲

月光曲是曲子。

   /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

 听 \太穷 谱  谱成

教学

反思

课题

月光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导入:

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当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月光曲》。

他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

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4、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

5、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

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画面。

8、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

二、感受月光曲。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四、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名师生对读

学生自学

指名汇报交流

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

学生练习朗读

听《月光曲》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齐读

板书

设计

月光曲

教学

反思

课题

林中乐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4个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有什么感受?

3、板书课题:

林中乐队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读的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重点:

带“口”字旁的

师巡视指导

反馈交流

三、细读理解课文。

默读课文,放乐曲,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学生自读课文

反馈: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可以概括?

四、全课小结: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齐读课题。

指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指学生读生词。

用形象法理解词语。

同桌相互检查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齐读课文

板书

设计

林中乐队

教学

反思

课题

林中乐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理解课文。

1、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2、再指名读课文。

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

你喜欢哪些音乐?

反馈:

(1)第一自然段:

夜莺的特点。

(2)第二自然段:

各种动物的声音。

A有感情朗读

B想象还有什么声音?

C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第三、四自然段:

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1)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

用曲线画出来。

(2)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3)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指名读

学生学习课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根据要求体会课文内容。

学生想象后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齐读和指名读下相结合。

再读课文

板书

设计

林中乐队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