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652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NO.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篇著名的论文之后,经济学这一名称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开了。

在这篇论文中,罗宾斯第一次正式地(),并且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这一定义几十年来被经济学界所广泛采用。

B、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

2、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间的关系是()。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在实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通常表现为()。

A、外币的过度供给时,出售本币

4、自由竞争最根本的前提是()。

B、资本的统治

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B、劳动和劳动力

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成()变化,与固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成()变化。

C、反方向正方向 

7、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

C、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8、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

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的更新。

D、固定资本

10、生产国际化,各国企业按照()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C、比较利益 

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12、从50年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经济体制。

A、高度集中的计划 

13、以下属于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共有的是()。

D、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4、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私营经济 

15、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是()。

D、农业经济—二元经济—现代经济增长

16、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的核心问题是()。

B、改革的性质和目标

17、以下四种改革方式的称谓中,与其他三种不同的一个是()。

B、渐进式改革

18、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时,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的关系。

A、独立自主

19、之所以说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是因为()。

A、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为基础的剥削制度。

A、生产资料私有制

2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是从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的,其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D、商品是一切财富的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A、剩余价值率B、资本的有机构成

C、资本周转速度D、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2、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是()。

A、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B、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C、商业及商人的产生

3、信用货币作为能够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具有双重性质()。

A、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C、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符号

4、我国今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一目标的重点环节是()。

A、抓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联系市场和农民的中介

B、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以代替“公司+农户”模式

C、发挥各地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专业化的批量生产

5、以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B、科学社会主义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C、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动力规律的深刻分析

E、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6、以下属于建国初期传统计划经济中国家行政手段的是()。

A、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产品统一调拨

B、在价格上,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垄断低价,对工业品特别是加工工业产品实行垄断高价

C、资金分配上实行供给制

D、生产管理上实行以实物指标为主的指令性计划

E、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方式

7、所有制这一范畴所表示的是狭义的生产关系,而不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它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生产资料的归属

B、生产资料的控制

D、剩余劳动的占有

8、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A、对人有用

B、是人类劳动的产品

D、为交换或出售而生产

9、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下列几个因素()。

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C、商品的价格水平

E、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

此观点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新的价值。

   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因为一方面,资本家需要把货币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劳动力商品,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需要在流通领域出售,剩余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国家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二者有联系,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金融安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首先,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建立一个健全和健康的经济体制及金融体制。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健全和健康的金融体制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而健全透明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又会使金融体系的发展更加健康和更加稳定,金融安全得到维护。

   第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践说明,经济开放必须与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相适应。

特别是金融方面的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使金融开放与国内经济实力、金融监管的手段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

   第三,我们还应在加快健全和完善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工夫。

我们既要坚持金融领域中的改革,同时将金融银行部门的制度规范化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

要打击金融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保持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和合理结构。

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实施这一基本国策当然是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为前提的,失去国家经济安全,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不能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理解为不加任何限制地、无条件地开放国内一切领域和市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外开放不考虑本国的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根本利益之所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就是确保本国的根本利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际地位。

   要指出的是,国家经济安全从最根本上说,要依靠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来保证,靠本国资本和技术建立起来的企业和产业来支撑。

因此对外开放中,政府不仅要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以趋利避害,对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产业部门进行必要的保护,更应注意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特别是要提高受保护部门的竞争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案:

垄断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而来,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实质就是垄断。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垄断。

   

(1)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这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和企业规模,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信用机制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提供了有力的杠杆。

   自由竞争中,大资本处于有利地位。

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联合和资本集中

   (3)生产和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垄断。

   可能性:

自由竞争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优胜劣汰,使得一个部门的全部或大部分经营活动集中到几个或十几个大企业中,为达成垄断协议提供了可能性。

   必要性:

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很大,使得相互之间的妥协和联合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4)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的形成,大体经历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萌芽阶段;70至90年代的广泛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

2、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

中国渐进式改革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在改革的性质和目标上存在着的根本差别。

然而,对于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来说,性质和目标问题恰恰是一个核心问题。

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和性质,改革的成本、收益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稳定与发展中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滞与下降。

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分工的内在矛盾?

答案:

分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矛盾。

劳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分工条件下生产力体系的基本矛盾。

   分工首先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使他们的劳动具有了个体性质。

劳动的个体性表现为:

(1)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同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我的劳动和你的劳动,我的劳动产品和你的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

(2)每一个劳动都是在独立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自己意志的控制下,自主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

   分工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相互分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同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使每一个人的个别劳动具有了社会性。

劳动的社会性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分工造成了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全面的相互依赖,每一个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都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

比如,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食物;生产部门为非生产部门提供物质产品,非生产部门为生产部门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生产资料部门为消费资料部门提供物质设备,消费资料部门为生产资料部门提供消费品,等等。

(2)从工厂内部分工看,由于实行劳动分工,每个劳动者都只能承担某种产品生产的一个环节或一道工序,工厂所出产的纱、布、金属制品,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都必须顺次经过他们的手,然后才变为成品。

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

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

在这种结合劳动的过程中,每个劳动者都只是一个特殊的器官,执行一种特殊的职能。

从而造成了各个局部的操作环节和局部的工人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依赖。

   在分工生产中,每一个人的劳动同时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但是,这两种属性之间又存在着矛盾。

从社会分工看,个别劳动能否通过交换被社会所承认,从而转化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这种转化不能成功,个别劳动就不能被社会所承认,也就是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劳动就是无效劳动,就是一种浪费。

从工厂内部分工来看,劳动的个体化导致了生产的专业化,提高了单个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导致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片面化和劳动活动的单调化,造成了劳动者个人的畸形发展,制约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分工所包含的这些内在矛盾是支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

2、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组成内容?

答案: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了以下一些基本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党提出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这一判断表明,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这样既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又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作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中共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定义。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中共十六大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和要求。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走形成了一套关于改革的目标、方式、评价标准和具体内容的改革理论。

中国改革的性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

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改革。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邓小平在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

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进—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新的体制。

这些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总结,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共十六大进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认识到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在大胆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力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引进、开放与创新、利用外资与自身积累结合起来,使对外开放更健康地发展。

   (6)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实现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如:

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根据这一思想,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这一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它要不断反映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NO.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在《资本论》诞生之前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写下了一系列经济学手稿,其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形成的著作是()。

A、《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2、斯密在对“看不见的手”的分析中提到:

“……他常常是通过追求个人利益无意中为社会增加了福利,而且比他在有意为社会增加福利的时候干的更加有效”这句话向我们表明了()。

A、市场调节的有效性

3、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职能派生出来的。

A、价值尺度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5、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征是()。

B、劳动力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在购买阶段,资本家手中的货币同一般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在于他所购买的是生产资料和(),即生产所需的物质要素,为()的生产准备条件。

B、劳动力剩余价值

7、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从资本积累的规律看,资本的有机构成具有()的趋势。

B、不断提高

9、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家主权,同主权国家发生矛盾。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超越可概括为两种主要形式,即主权销蚀和主权转移。

主权销蚀是()(),主权转移是()()。

D、无形的、自觉的、有形的、非自觉的

10、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后,还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最初任务是()。

D、大力发展生产力

11、兰格模式中,中央计划当局采取()得出“均衡价格”体系。

A、试错法

12、对于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来说,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的。

A、改革目标 

13、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

C、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14、在从农业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获得发展的是()。

D、需要资本投入较少、以农业为积累资源的轻工业部门

15、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是因为()。

A、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竞争秩序,限制这种自发作用则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从总体上看呈加速趋势。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革命,分别是()。

A、农业化B、工业化D、信息化

2、信用货币,是指能够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一般包括()等。

A、期票B、汇票C、银行券 D、支票

3、剩余价值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B、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生产剩余价值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D、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E、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仍然发挥作用

4、以下属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的有()。

A、连续性B、稳定性C、渐进性

5、农业现代化是指()。

A、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B、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C、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

D、用现代思想观念指导农业E、用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替代劳动力密集型农业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

答案:

错误。

   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具体职能,最终实现价值增殖。

从资本循环过程本身来看,它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有机统一。

其中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是生产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整个资本的循环以三个阶段的相互转化为前提,只要其中的某一阶段发生了中断,资本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资本增殖的目标也不能如期实现。

2、加入WTO,中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加入WTO,使中国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大于挑战,符合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

我国加入WTO,可以通过正式成员的资格,享受多边谈判的成果;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自身权益;可以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吸收境外投资,并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机会;可以通过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公正、平等地解决遇到的贸易争端;可以通过市场的相互开放,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在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相比性质有何不同?

答案: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