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092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英雄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抗战英雄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战英雄谱.docx

《抗战英雄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英雄谱.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战英雄谱.docx

抗战英雄谱

抗战英雄谱

万全策(1902—1937),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

广西苍梧人。

师范毕业。

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后进中训团研究班。

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队,后转至第二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

12月,随部参加南京保卫战。

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南的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旅指挥所设在紫金山第一峰。

从8日起万全策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

到11日战事最为激烈时,不幸阵亡。

时年35岁。

李伯蛟(1897—1937),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七旅少将旅长。

1897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小东乡周家村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曾应科举,在蔡锷幕府任过私人秘书。

但因父早逝,家境衰落,李伯蛟在青少年时代未受过教育。

民国初年,军阀赵恒惕执掌湖南省政权,其部下独立混成旅旅长刘重威奉命驻扎邵阳,李伯蛟投身军旅。

由于他苦练军事本领,机智勇敢,逐步被提升为班、排、连长等职。

后因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将刘重威旅吞并,李伯蛟改投第三师师长叶开鑫部。

不久,叶开鑫与湖南省长赵恒惕先后下台,何键入湘主政,领有四个师,即十九师、三十四师、六十二师、六十三师。

李伯蛟由六十三师营长、团长擢升为少将旅长。

1935年,李伯蛟率全旅驻扎邵阳县。

对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东北,李伯蛟深为忧虑,对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抱有反感,对家人抱怨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难道这个道理一国之君不懂,成何体统!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李伯蛟于11月初奉命率旅进入上海金山卫沿海前线阻击日军登陆。

淞沪会战自8月始,敌我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连续交战数月,战斗异常惨烈。

李伯蛟在战斗极度残酷、紧急、官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在最前线阵地督战指挥,鼓舞了抗日官兵的斗志。

激战中,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时年40岁。

饶国华(1895—1937),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第二十一军一四五师师长,追晋陆军上将。

名厥卿,字弼臣,1895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宝台乡张家坝一个贫寒的农家。

幼时读私塾,受业于县城博学多才、正直爱国的前清举人伍先生。

年少时十分仰慕文天祥、岳飞、林则徐等英雄。

1912年,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浪的推动下,他抱定非从军无以树事勋,不习武不足以救国家之心,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川军。

在军旅中,他勤奋好学,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十余年间由下士依次擢升为排、连、营、团至师长。

他为人正派,治军严明,统帅有方,素以“勇武忠贞,良心血腥,明义知耻,遵礼守廉”十六字为要目督训官兵。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饶国华以军人当以卫国为天职,上书请缨杀敌。

9月下旬,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奉命出川抗日。

临行前,他特意告假回乡与亲朋好友作别。

他对少年时的先生说:

此行,为抗战,不成功便成仁。

如幸得马革裹尸还,学生之家属,尚望恩师照拂也。

嘱托夫人:

“余此去,为国战,义无反顾,自古忠孝难两全,老母年高,烦代奉养。

10月初,饶国华率部步行二千余里。

于11月中旬到达抗日前线。

此时,上海已经失陷,苏、常二州失守,日军兵分四路进攻南京。

能征善战的饶国华便被委派防守南京防线左翼的广德城。

11月22日,饶国华率部连夜行军进驻广德。

他亲临前线视察,检查工事,鼓励官兵奋勇杀敌,在他的爱国精神激励下,全师将士一致表示:

“誓与广德共存亡,不许倭寇逞凶狂!

11月23日,日军兵分两路进犯泗安、广德。

一路约一个旅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攻入泗安,与守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四师发生激战,但终因武器落后,伤亡惨重,守军由泗安向宁国撤退。

11月26日,进攻广德的日军出动27架飞机轮番轰炸,并出动四千步兵和大批坦克、装甲车在重炮、机枪的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动疯狂进攻。

饶国华亲率四三七旅前往泗安占领阵地,于27日与日军展开了激战。

他深知情势严重,当夜通电全师:

“国家养兵,是为了保国为民,人谁无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今天是我们报国之时,要不惜一切代价,以争取我川军为谋人民的利益而献身!

”全师官兵在这种爱国精神的感召下拼命还击,与日军浴血奋战三天三夜,泗安三失三得。

但终因寡不敌众,11月30日泗安失陷。

日军夺得泗安后,迅速向广德进犯。

饶国华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有的抱着炸药包,有的身捆手榴弹,全体官兵誓与敌人同归于尽。

日军又调精锐部队前往增援,派飞机大炮疯狂轰炸,派遣步兵坦克轮番进攻。

宣城至广德铁路干线已被敌机炸毁,增援中断,饶师官兵孤军奋战,伤亡惨重。

而危急关头,团长刘儒斋违背军令擅自后撤,导致全线崩溃。

30日上午,日军占领广德。

饶国华率领仅有的一营官兵反攻,被日军重重包围。

日寇派出军使一再向饶军诱降,饶国华威武不屈,向官兵们发出了“宁可死而不可降”的号令。

对于死,饶国华早已置之度外,然而,他忘不了军人为国的天职,不忍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自己手中丢失。

30日晚,他强忍着多处负伤的剧痛,写下绝命书,号召官兵:

“奋勇杀敌,驱寇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尽之志……”然后举枪以死报国。

终年42岁。

师长殉国,全军将士莫不义愤填膺,更加坚定了奋勇抵抗的决心。

12月1日收复了泗安、广德,使战局得以挽回颓势。

饶国华的遗体由民生公司的“民俭”轮运回四川,途经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

1937年12月12日,遗体运抵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了公祭仪式。

蒋介石亲自撰写了挽联。

国民政府追晋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将军被安葬在四川资阳县甘溪沟。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

“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牺牲了。

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诸将军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予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83年9月10日,在川军出川抗日四十六周年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饶国华为革命烈士,并拨款重新修葺了包括饶墓在内的甘溪沟烈士陵园。

夏国璋(1894—1937),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七二师少将副师长,追晋陆军中将。

字超然,1894年出生于广西容县沙田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庭。

自幼聪颖好学,在家乡有“神童”美誉,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法政学堂。

因目睹军阀混战、国势衰微、民不聊生,毕业后毅然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投笔从戎,考入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后升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期富国强兵。

1923年毕业后回到广西,在新桂系军队总司令部任上尉参谋,参加了李宗仁、黄绍指挥的统一广西的战争。

1926年,广西军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夏国璋随军参加了旨在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

在作战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因功逐步擢升,1928年6月,升任第十二路军指挥部上校参谋,9月,调任第十七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1930年春,夏国璋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

1931年6月,任中央军校南宁分校上校分队长。

1932年,夏国璋考入南京陆军大学第十期深造,1935年毕业后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科长。

1936年6月,任陆军第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团长。

1937年5月,升任第一七四师五二二旅少将旅长兼第一三五团团长。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此时的夏国璋已升任第四十八军一七四师副师长,面对日寇入侵,他多次请缨杀敌。

1937年9月中旬,一七四师所隶属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由寥磊率领从广西出发,10月中旬抵达上海淞沪前线。

此时,淞沪战场中日双方激战正酣,尤其是蕴藻浜之战。

蕴藻浜是上海市仅次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第三大河。

10月初,日军向蕴藻浜进犯,企图越过蕴藻浜由大场以西南侵,切断京沪铁路,孤立由大场镇至江湾的中国守军。

中日均投入了大量兵力,几经激战,双方损失都很大。

第二十一集团军到达上海后,马不停蹄,衣不卸甲,立即加入蕴藻浜方面作战。

10月18日,夏国璋一七四师奉命进入桃园浜西面至谈家头之线,准备反击日军的进攻。

19日黎明,日军的炮火朝着四十八军的阵地猛轰,随后,日军乘着浓烟烈火突进到了第一七四师的阵地桃园浜、丁家宅、北侯宅一带,此后连续几天,在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一七四师阵地发动强攻。

夏国璋临危不惧,冒着敌人的炮火,组织部队发动顽强反攻,但因日军炮火猛烈,未能突破敌人阵地。

23日晨,日军对北侯宅一带发起更加疯狂的进攻,夏国璋率部进行了顽强阻击,部队伤亡很大。

为使部队得到补充,中央军总司令朱绍良命令第一七四师同二十一集团军其他几个师转移到苏州河畔江桥镇、双庙一带休整。

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金山卫等地登陆,中国右翼军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已处于即将被日军包围的危险境地,战局急转直下。

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守军放弃上海,兵分两路向杭州及南京撤退。

日军见中国守军撤离上海,开始实施追击。

第三战区司令部命令第二十一集团军之第七军一七○师和一七二师火速赶赴吴兴、长兴一带占领阵地,阻击日军西犯,掩护部队撤离上海。

夏国璋这时已由第四十八军一七四师调任第七军第一七二师副师长,接到任务后,立即率领一个旅开赴吴兴,在城郊八里店桥至升山一带阻击敌人。

夏国璋率部在前线大力修筑工事,并激励全体将士,发扬广西军北伐时英勇善战的传统,狠狠打击敌人。

战斗打响后,夏国璋身先士卒,深入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率孤军同优势之敌浴血奋战几昼夜。

11月21日,夏国璋在阵地上观察敌情,突遭日机空袭,壮烈殉国。

时年43岁。

夏国璋牺牲后,全旅官兵仍奋勇拼杀,无一降敌,全部壮烈捐躯。

国民政府为嘉奖夏国璋抗日救国的功绩,追晋他为陆军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夏国璋为革命烈士。

刘启文(1899—1937),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第一○八师第三二二旅少将旅长。

号靖远。

1899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宋湾镇单岗村一个读书人家庭。

1912年,只身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15年,考入保定军官讲武堂,1918年毕业后到吴佩孚部任排长。

1921年考入保定陆军大学第七期,1925年毕业后,分配至东北军将领董英斌部下任连长。

因其治军严明,勇猛顽强,且富于爱国热忱,深得张学良和董英斌的器重,不断得到提拔,晋升为东北军一一五师少将师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撤至山海关关内,致使日本关东军在四个多月内占领东北。

1933年3月热河沦陷,张学良下野,东北军被改编为四个军,归北平军分会指挥。

长城抗战失利后,张学良奉命以“西北剿匪副司令”之职,率东北军到陕北前线与红军作战。

刘启文担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直属第一一五师师长。

在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影响下,东北军厌倦内战要求抗日的呼声与日俱增。

刘启文和东北军大多数官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的主张,他参加了共产党员刘澜波、刘鼎在东北军成立的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

在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将刘启文部调驻西安,担任城防任务。

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初,东北军从陕西调往河南商丘进行整编。

刘启文被任命为第六十六军第一○八师第三二二旅少将旅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进犯上海。

刘启文所部奉命调往河北沧州前线。

临行前,刘启文托人给住在开封的家人捎去一封信,说:

此次赴前方抗日救亡,是洗雪国耻之良机,我身为一介武夫,是中华儿女,决意率部英勇杀敌,已怀必死之心报效国家,你们回老家去要依靠弟弟把孩子抚养长大,我愿足矣。

1937年11月初,刘启文又奉命率部驰援上海前线。

11月8日,冒雨开往上海高志航松江县南口阵地,阻击金山卫登陆的日军。

晚9时许,刘启文猝遇日军,他亲率六四四团、六四七团扼守三十号铁路桥要冲,决心予敌重创。

但由于此时原驻军已奉陈诚密令撤退,溃败如潮,使刘部腹背受敌,战斗十分惨烈。

11月9日,刘启文在所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机智应战。

后为保存实力和掩护军、师指挥部撤离,刘启文率部向松江西关转移,在松江十里长街与日军巷战,拉锯式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11时。

为准备次日的战斗,两天两夜未合眼、滴水未进的刘启文继续率领士兵在西关大街构筑工事。

11月10日凌晨,日军冲破松江北关防线向西关大街包围过来。

刘启文估计军、师指挥部可能已转移,为避免全军覆没,果断命令所部从北大街突围向佘山口转移,但在部队经过西大街转往北大街的桥梁时,被日军发现,部队遭受惨重伤亡。

危急之中,刘启文亲自率部向日军冲去,官兵士气大振。

不幸,在即将冲过大桥时,敌人的子弹击中刘启文的胸部,壮烈牺牲。

时年38岁。

由于军情紧急,顾不上掩埋,部下用路边店铺木板将其遗体遮盖。

1988年6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刘启文将军为革命烈士。

吴继光(1903—1937),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四旅少将旅长,追晋陆军中将。

原名吴绍麟,字铁夫,安徽省盱眙县三界镇(现属嘉山县)人。

其父常以历史上爱国故事教子,绍麟幼小的心灵深受戚继光抗击倭寇英雄事迹的感动,决心以之为榜样,遂改名“继光”,立志报国。

除读书外,武术、骑马、打拳皆颇为擅长。

1924年8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

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伐军任连长,嗣后在平定陈炯明、击败孙传芳的征战中,因屡立战功升为营长、团长。

1933年出任陈诚中路军总指挥部少将特务团团长,次年任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二旅少将旅长。

1937年7月,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吴继光时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旅长。

听到日寇侵华的消息,立即上书军事当局,请缨上阵。

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向中国守军开枪挑衅,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淞沪会战爆发。

吴继光奉令率部开往上海阻击日军。

淞沪会战是正面战场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战斗异常惨烈,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中国抗日将士浴血苦战,直指闸北、虹口和杨树浦等战略要地,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日军无法突破防线,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会战第一阶段,吴继光旅的任务是攻占八字桥敌人据点。

他先廓清外围,拿下宝山通往上海的铁路桥。

8月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第三、第十一两个师团及炮兵、航空兵一部,在吴淞口、狮子林、川沙口等地强行登陆,向宝山、月浦、罗店、浏河一线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妄图从侧翼包抄上海,迫使中国军队撤退。

会战进入第二阶段,为阻击日军,中国军队立即调集部队到吴淞镇南张华浜及长江方面川沙口,双方在这一线激战多日。

在此一线,罗店争夺战最为激烈,吴继光将军率部参加了罗店战役,他身先士卒,指挥所部奋力拼杀,攻入罗店镇,消灭了大量的日军,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

9月21日,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总司令长官,重新调整部署,日军此时实施陆、海、空军联合攻击,淞沪会战转入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战场在刘(行)罗(店)公路、蕴藻浜、大场及苏州河沿岸。

战斗更加激烈,一村一浜,都要经过反复争夺。

10月6日,日军强渡蕴藻浜成功,进一步进犯大场。

25日,大场失守,闸北、江湾、庙行一线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中国军队遂放弃北站至江湾阵地,撤至苏州河以南。

在这战局危急的时刻,吴继光旅受命担任掩护大军转移任务。

他率领一七四旅转移到青浦占领阵地。

11月5日,日军主力再次在杭州湾金山卫、全公亭登陆,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淞沪会战进入到最后阶段。

日军登陆后兵分两路,从两翼包抄上海,与坚守青浦的吴继光旅发生激战。

吴将军临危不惧,亲临前线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双方血战四昼夜。

不久,吴继光旅接到命令,退守白鹤港继续阻击日军,掩护主力撤出上海。

11月9日,日军主力逼进白鹤港,在陆、空猛烈火力掩护下,架浮桥渡河西进。

为阻止日军渡河,吴继光率部全力进行阻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斗。

激战中,吴将军不幸被日军的炮弹击中,壮烈殉国,实现了其生前“埋骨何需桑梓地”的誓言。

时年34岁。

国民政府为嘉奖吴继光抗日救国的功绩,追晋他为陆军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吴继光为革命烈士。

朱耀华(1888—1937),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八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

字强生。

湖南长沙人。

早年投身军旅,加入湘军。

相继参加辛亥武昌起义、护国、护法战争,并担任排、连、营、团、旅长等职。

1922年,晋谒孙中山,受到孙中山的热诚欢迎,被委任为北伐湘军总司令兼湖南省长。

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讨伐陈炯明、两次东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争、战斗。

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用兵作战中,屡建战功,是建国湘军(注)中的一员重要战将。

1925年8月,建国湘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下编第四、五、六师和教导师。

朱耀华任第六师副师长。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代军长鲁涤平率第四、六师出师北伐。

朱耀华参加了两湖、江西、浙江和攻克南京的战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另组国民政府。

第二军移师湖北,参加拥护武汉国民政府,反对蒋介石的斗争。

5月,朱耀华任第六师师长。

6月,率部参加鄂西战役,在仙桃镇击溃四川军阀杨森的一○一军,并乘胜追击至沙市、宜昌,使武汉转危为安。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1928年,第二军被缩编为陆军第十八师,朱耀华任该师步兵第五十四旅旅长,参加该师“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

后任师长。

1935年4月9日,被授予陆军中将。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十八师编入第十军团。

9月21日,根据南京大本营的命令,第十八师从第十军团划出,编入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开往淞沪前线。

第十八师被部署在龙华至北新泾一带。

10月初,第十八师又调往大场以西地区,布防阻敌。

此时,日军已占领宝山、刘行、罗店、吴淞等地,正集中兵力,企图攻下大场,实现中路突破,夺占上海。

10月12日,日军猛攻陈行,大场血战打响。

中国投入十万兵力轮番阻敌。

敌人遂转攻南翔,从侧翼对大场实施包围。

17日,大场以西的胡家宅、洛河桥相继失守。

25日,日军出动百余架飞机,对守卫在大场的第十八师阵地狂轰滥炸,阵地工事毁坏殆尽。

第十八师官兵伤亡惨重,剩余官兵只能在弹坑中固守待援。

由于蒋介石和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下了死令:

“江湾、大场两据点守备官兵,无命令不得撤退,违者军法惩治。

”没有等到援军的第十八师残兵与冲入阵地的日军展开肉搏战。

师长朱耀华临危不惧,仍组织敢死队,与敌人作拼死抗争。

终因力量悬殊,第十八师难敌日军,退出阵地。

10月28日,朱耀华举枪自戕,经抢救无效,以身殉国。

时年49岁。

注:

1924年9月,孙中山下令北伐各军改称建国军,谭延任总司令的湘军改为建国湘军。

宫惠民(1901—1937),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九十师第二七○旅少将旅长。

字剑豪,出生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圩石宝洞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

自幼勤奋好学,喜读史书。

青年时代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痛恨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决心加入民主革命洪流,遂赴广州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

毕业后,到第四军第十二师(张发奎部队)第三十四团,任特务连排长。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宫惠民随北伐之主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出征。

因善于带兵,作战勇敢,逐步被擢升为连长、营长、团副等职。

1930年初,赴日本医治脚伤,伤愈后,入日本成城学校学习。

1931年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宫惠民义愤填膺,毅然罢读回国。

1932年初,考入陆军大学第十期,继续学习深造。

在校期间,他潜心钻研军事指挥艺术,并颇有造诣,深受学校当局赏识。

1935年毕业,回到第四军任上校参谋。

同年冬,调任第九十师五四○团任上校团长,先后率团驻于四川和贵州。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攻占北平、天津后,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宫惠民听到日军侵华的消息后,义愤填膺,立即向上级请求上阵杀敌,誓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

不久,第九十师奉令开赴上海与日军作战,宫惠民立即率部星夜兼程赶赴淞沪战场。

9月初,宫惠民率部进入南翔线阵地,随即带领全团官兵投入到罗店争夺战的战斗中。

9月23日拂晓,日军向第四军第五十九师阵地连续发动强攻,第五十九师官兵伤亡惨重,阵地开始动摇。

宫惠民奉命率部前往增援,日军在大量飞机、军舰与陆上炮火的配合下,向中国军队阵地发动猛烈攻击,中国军队将士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国土,用简陋的武器抗击日军,宁死不退半步,双方激战一天,死伤累累。

傍晚,在日军强大的炮火攻击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遂退至周家宅、尤梅宅之线坚守,再次同日军进行了多次恶战。

9月27日,日军分三路猛攻中国军队阵地,战斗极为残酷,双方多次展开肉搏战。

宫惠民团官兵大量伤亡,为保住阵地,他亲自率领残部三百余人向日军发起反冲锋,并同日军展开白刃肉搏,终于击退日军,守住了阵地。

10月初,宫惠民团奉命撤至嘉定附近休整补充。

10月中旬,宫惠民因功升任第九十师二七○旅少将旅长。

10月17日,日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数公里。

为反击日军,中国军队调整了部署,宫惠民所部奉命调至南翔镇、马陆镇、石岗门间地区,接替第六十六军的防线。

10月26日,日军占领大场,向陈家行附近发起攻击,再次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中国军队被迫又一次调整部署,宫惠民所部调到嘉定县清水显一带布防。

10月28日,日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向宫惠民部阵地发动攻击,宫惠民亲上前线组织部队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他身先士卒,多次率部与日军展开残酷的白刃格斗,击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

在激战中,宫惠民将军左臂中弹,部下劝他退下,他笑着说:

“敌我胜负,已取决于俄顷,何能因余受伤,而败全局。

”他将伤口包扎好后,继续指挥部队作战。

激战中,突然一颗炮弹飞来,击中宫将军的要害,10月28日下午3时,宫惠民壮烈牺牲。

时年36岁。

宫惠民阵亡后,广州报纸刊载了他的事迹。

后在第四军和华侨资助下,韶关市十里亭志锐中学设立了“惠民图书馆”,以纪念宫惠民将军的英雄事迹。

1986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宫惠民为革命烈士。

朱之荣

略历:

朱之荣,辽宁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第一○七师第三二一旅少将旅长。

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牺牲柴阴轩

略历:

柴阴轩,黑龙江省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

1937年底在黑龙江桦川县七星砬子的战斗中牺牲。

邓玉琢

略历:

邓玉琢,辽宁东港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第一○七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牺牲。

吴桐岗

略历:

吴桐岗,辽宁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军部少将参谋长。

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牺牲。

庞泰峰

略历:

庞泰峰,陕西西安人,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一师第二十二旅少将副旅长。

1937年10月12日在河北与日军作战中负伤,自杀殉国。

蓝运东(1899—1937),国民革命军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

字阜伯。

1899年生。

湖南醴陵人。

醴陵第二中学、县立初级师范学校毕业。

1923年冬到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

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蓝运东编入第六队。

毕业后参加东征和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六团排长、连长,第二十师六十团营长、中校团副,1928年任补充第四团中校团长,后任军事委员会军务局少将专员、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