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130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docx

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

《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

2013年6月6日

第一部分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

一、教育起源的三种主张:

(9)

(一)生物起源说:

它是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二)心理起源说:

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二)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它是在直接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是大都认可的观点。

二、教育的功能:

(12)

教育的社会功能(反作用);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3)

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14)

(一)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实施科教兴国;(三)推进素质教育。

五、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7)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六、结合从事教育工作和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

“教育”总是包含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他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为“教育”。

七、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的认识。

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2、学习者:

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

使用“学习者”与使用“受教育者”、“学生”不同。

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

第二章学校

一、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22)

二、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4)

三、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具有共性和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称为学校文化(28)

(二)(如果从形式来看)学校文化分类:

(28)

1、物质文化(建筑、校园布局、设备设施等);

2、制度文化(学校传统、仪式、规章)

3、精神文化。

(校风、学校精神等)

四、学校管理(30)

(一)什么是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30)

1、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31)

(1)信息传递;

(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

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

六、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34)

(一)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二)教学工作管理;(三)教务行政管理;(四)总务工作管理。

七、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35)

(一)行政方法

(二)法律方法(三)教育(四)经济方法(五)学术方法

八、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8)

(一)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第三章学生

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45)遗传决定论;(45)环境决定论;(46)

辐合论(又称二因素论)。

(47)

二、儿童发展的内涵。

(一)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50)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51)

(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

既变化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以表现为进步,也可以表现为退步。

(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不断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过程。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52)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

(52)

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四、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应遵循的原则。

(56)

1、要尊重儿童的感受2、要尊重儿童的选择3、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学生发展观(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重新界定)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终身发展成为了主导价值,将普通教育阶段的发展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2、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追求的发展目标;

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是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

第四章教师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

(61)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62)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

三、教师素质(64)

(一)教师的一般素质

1、文化素质

(1)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2、教师的教育素质:

(1)教育理论知识;

(2)教育实践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67)

(1)爱岗敬业;

(2)热爱学生;(3)严谨治学;(4)团结协作;(5)为人师表。

(二)21世纪对教育素质的要求()

1、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的观念;

3、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要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善于开展国际教育交流;

5、要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四、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

()

1、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2、学生有无限创造潜能;

3、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

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

1、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2、教师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3、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

六、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70)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七、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71)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八、教师资格:

(72)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76)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78)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82)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什么是全面发展?

(86)

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

“义

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90)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七、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91)

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

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德育

(一)什么是德育?

(94)(德育即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

(95)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作用);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三)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99)

1、任务: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2、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以上是德育内容的重点,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上。

(四)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02)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2、班主任工作;

3、校会和班会;4、少先队活动;5、各种课外活动等。

(五)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103)

1、说服教育、2、情感陶冶、3、榜样示范、4、实际锻炼、5、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

二、智育(107)

(一)什么是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二)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11)

1、传授知识;2、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3、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体育。

(114)

(一)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

(二)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

(115)

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三)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

(118)

1、教学卫生保健(主指学生的用脑卫生和用眼卫生)

2、个人卫生保健3、环境卫生4、合理的作息制度

四、美育(120)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

(二)美育的任务:

(122)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境界的能力。

(三)美育的类型。

(123)

1、艺术教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

4、教育美育。

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125)。

第七章课程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26)

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综上所述,(127)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二、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29)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三)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132)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四、课程的基本结构:

(136)

(一)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三)教科书。

五、课程结构的改革。

(139)

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个部分。

六、课程设计(140)

课程设计的3个层次:

宏观、中观、微观。

课程实施注意的问题:

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2、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3、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教学

一、什么是教学?

(144)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二、在小学阶段,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145)

1、学习能力;2、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思维能力;5、实践能力;6、创造能力。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6)

三、教学活动的本质:

(147)

(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四)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四、教学原则

(一)什么是教学原则?

(152)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有:

(152)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58)

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个学生。

五、教学组织形式(158)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一)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可用班、课、时三个字概括。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61)

1、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设立小组目标;(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4)个人责任的明确;(5)均等的成功机会。

3、小班教学;4、复式教学;六、教学方法。

(一)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67)

1、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

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

5、实习作业法;6、练习法;7、参观法。

(二)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171)

1、发现法;2、探究-研讨法;3、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4、暗示教学法;5、非指导性教学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中的探究—研讨法的特点

(171)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175)

1、传统的教学手段;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七、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177)

(一)备课(做好三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过程);

(二)上课(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五一节);

(三)作业布置和批改;(四)课外辅导几个环节构成。

八、一堂好课的标准:

(179)

(一)教学目的明确;

(二)教学内容正确;(三)教学方法适当;(四)教学过程紧凑;(五)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第九章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

(183)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其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

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

三、课外活动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

4、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十章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特殊责任(或角色定位)(193)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管理者。

(二)班主任的任务。

(196)

1、思想品德教育;

2、文化学习指导。

(三)班集体形成的主要特征(194)

1、班集体就是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

2、班集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特征:

目标性;组织性;纪律性;民主性。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97)

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教师、少先队、家长);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五)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

(201)

1、确立目标;2、建立班委;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识;②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③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④奖惩强化。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二、少先队工作

(一)少先队的性质:

(213)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二)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15)

1、内容:

(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

(2)劳动教育;(3)科学教育;(4)体育和美育活动。

2、形式:

(216)

(1)队会;

(2)礼仪活动;(3)阵地活动;

(4)参观访问;(5)夏(冬)令营活动。

(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

(217)

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2、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一章学校咨询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简称学校咨询)(221)

学校咨询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工作:

(一)基本任务(223)1、缺陷矫正

2、早期干预3、问题预防4、发展指导

(二)主要工作(224)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

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心理测验工作;

5、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

6、小学教师和学校咨询与辅导。

三、咨询的基本原则:

(226)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四、咨询的主要方法:

(230)

(一)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1、鼓励;2、传达共感;3、身体放松。

(二)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设立行为步表达骤;2、提供强化;3、引导模仿。

第十一章教育测验与评价

一、测验的功能:

(241)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区分和选拔的功能;评定功能。

二、良好测验的标准:

(244)

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251)

(一)相对评价及其优点和不足。

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最大优点在于评价的客观性,它不易受评价者主观标准差异性的影响,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

局限性是它无法给被评价对象以绝对的水平评估,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水平;同时遵循正态分布的原则,不易满足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上进要求。

(二)绝对评价及其优点和不足: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

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它最大优点是易于使被评价者能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明确目标,主动学习。

局限性是由于客观标准的制定要达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它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评价的信度。

(三)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通过揭示问题和反馈信息,这种评价对改进教育工作质量很有帮助。

(四)总结性评价。

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其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第二部分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C)

A、班主任工作B、政治课教学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D)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

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C)

A、授受关系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相互制约关系

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C)

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6、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B)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班级教学

7、《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作是(B)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8.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9.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1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B)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