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44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故答案为B项。

A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项,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

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没有改变,排除。

3.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

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这表明当时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佛,日也;

儒,五星也”可知,体现的是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发展面临困境。

故答案为D项。

A项,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合一,排除;

C项,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4.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

其中,西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

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

A.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固

C.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

D.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

【详解】根据材料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

其中,两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诛杀功臣主要是为了防止功臣威胁皇权,本质是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项,“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C项,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属于皇权专制的表现,排除;

D项,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5.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

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

这表明孙中山

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

D.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而材料中“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表明孙中山是比较理性的。

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排除;

C项,辛亥革命的不足主要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无关,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排除。

6.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

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

这主要得益于

A.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答案】C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1926年”可以看出应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北伐军胜利进军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故答案为C项。

A项,1926年底,中共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其发生转移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

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之后形成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D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

7.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

“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

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留学,去了英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高等院校做研究生。

由此可知当时

A.经济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果

【详解】材料“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和“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留学”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渴求专业人才,故选A;

材料没有反映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信息,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信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排除D。

8.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

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

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

A.削弱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

B.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

C.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D.促进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

【详解】从材料中“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集体色彩;

从材料中“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主权独立性。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城邦的集体性并没有削弱公民的个人独立性,排除;

C项,雅典的和平环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D项,古希腊各城邦并非全都实行民主政治,排除。

9.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

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

这种现象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B.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

C.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

D.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详解】从材料中“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可知,印刷术的进步方便了欧洲人阅读。

人们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摆脱了对他人的盲从,这反映出当时技术进步有推动人文主义发展的作用。

A项,材料中“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说明大量欧洲人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加强,排除;

B项,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

C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0.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数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范围的扩大,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排除;

C项,材料不能得出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的结论,排除;

D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

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

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11.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威税,发放贷款等方面;

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应该是从1927年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建立了拖拉机站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展。

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规模的扩大,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D项,材料的措施主要是促进集体农庄的发展,未体现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积极作用,排除。

1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表明美国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详解】材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A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与“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B项,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再度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C项,美国自1787年宪法通过以来,分权制衡原则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

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

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

——摘编自樊静:

《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

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

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

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

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

——摘编自刘军:

《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材料三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

而且,在西方所谓的法律仅限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

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民选的议会审议通过。

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豁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和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有何新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古代中国,说明近代西方国家税收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

(1)特点:

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

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

(2)新变化:

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

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与世界接轨;

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

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

(3)不同:

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

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

税收相对稳定和明确,确定性强。

历史影响:

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宪政制度:

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中“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得出:

根据材料中“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得出:

根据材料中“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得出:

(2)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中“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得出:

根据材料中“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得出:

根据材料中“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没了直接税署”得出:

第二小问“主要原因”,结合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本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受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当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中“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立以税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得出:

根据材料中“贵族、僧侶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得出:

根据材料中“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得出:

第二小问“历史影响”,从政治、经济、社会公平和秩序稳定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

以下为部分世界博览会举办情况一览表:

时间

举办国家

名称

主题或主展内容

中国与世博会

1851年

英国

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工业

一个名叫徐荣村的中国商人,用包装粗糙的“荣记湖丝”为中国赢得了金银大奖。

1867年

法国

第2届巴黎世博会

工业与农业

清政府首次被邀请参加世博会,但清政府以“无物以助往”为借口没有参加。

1893年

美国

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

纪念美洲发现400周年

从19世纪70年代至1905年间,以英国人赫德为首的晚清海关垄断了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权利,出现了由外国人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怪现象。

1933年

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首次引入主题概念)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15年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再没有参加过任何世博会。

1970年

日本

日本万国博览会

人类的进步与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西方及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的世博会都未邀请中国参加。

1982年

诺克斯维尔世界能源博览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新中国组织中国馆参加世博会。

中国参加了之后的历届世博会。

2010年

中国

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这也是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

 

——据陈开和:

《世博会的价值变迁与国家形象》,潘莉、杜宏:

《从世博会看中国形象变迁》等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项有关世界博览会发展变迁趋势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要求:

信息要明确,说明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信息:

世博会主要举办地域呈现出由欧洲向美洲再向亚洲扩展的趋势。

说明: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确立了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故世博会主办地最初主要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超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世博会主办地自19世纪晚期呈现出向北美地区转移的趋势。

20世纪中后期起,日本逐渐崛起,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亚洲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故世博会主办地域又呈现出向亚洲国家扩展的趋势。

总之,世博会主办地域的变迁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个国家能够成功举办世博会是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注:

考生若阶段性的提取变迁趋势,如由欧洲向美洲扩展,并加以说明也可)

示例二:

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几经曲折,历经民间到政府(或由不参与到自主举办),总体上日益密切。

近代前期的中国,外受西方列强侵略,内外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工商业曲折发展,再加上“夜郎自大”与“闭关锁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晚清政府不重视世博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甚至无能力自主参与世博会。

近代后期的中国,国内战争、民族战争不断,民生凋敝,更无暇参加世博会。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但由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致使新中国与世博会失之交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仅有实力参加世博会以展示先进的中国制造、中国文化,更有能力自主举办世博会,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总之,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反映了国际舞台上日新月异的中国形象。

考生从主题或主展内容等角度提取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也可酌情给分。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博会的变迁实质上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的影响,提取相关论点,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论证即可。

如提取信息为:

世博会主要举办地域呈现由欧洲向美洲再向亚洲扩展的趋势。

说明即论述时,主要结合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超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而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逐渐崛起。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说明或论述即可。

最后总结,世博会主办地的变迁是受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若提取其他信息进行论述也可,开放型问题,答案不唯一,能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

【点睛】论述题归纳观点的一般步骤:

a.阅读材料联想可以用到的课本知识点;

b.把认为可以在这里用到的知识点简明扼要的概括写下来(最好是回顾课本上的黑体字部分,如果是很确定的内容就简明列出要点);

c.分析材料同时把材料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阐述;

d.总结(得出观点)即通过什么结合什么得出什么。

论证类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论从史出,论证一致。

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

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

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

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

以上各税在全国统一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转额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当时建立的税收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革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1)背景:

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

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

特点:

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

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

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

形成以所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积极作用:

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

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关于统一全国税致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得出:

根据材料中“多税种,多次收”得出:

采用“多种税、多次收”的复税制度;

根据材料中“颁布了《全国税收实范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得出:

(2)依据材料中“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得出:

根据材料中“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得出: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