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744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一、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概述

二、医疗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1、需求端:

医疗服务需求不断释放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释放医疗需求

(2)人口老龄化趋势释放医疗需求

(3)城镇化改变消费习惯释放医疗需求

(4)医保覆盖加大释放医疗需求

2、供给端:

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1)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2)医疗服务市场面临的问题

三、新医改政策容目标和发展机遇

1、新医改政策的框架、目标和容

2、新医改政策下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机会

(1)县级医疗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2)民营医院迎来市场化发展机会

四、结语

 

一、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概述

我国的医疗机构行业是我国少数未经市场化变革的领域。

由于市场化水平低下,医疗体系整体建设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供给结构扭曲,区域市场发展严重不平衡,医疗机构行业整体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迅速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满足当年人们日益扩大的医疗需求。

基于以上原因,国家一直在推动新医疗体系改革,迫使医疗服务行业回归公益性,使医疗服务市场需求整体扩容,促进医疗服务体系产业结构的两级化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技术化收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预计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在医保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中国老龄化对市场需求的促进推动,将维持高发展速度。

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和新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将会发生结构变化,医院的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现有医疗格局将会发生改变,县级医疗市场和民营医院行业将会是值得关注的发展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医疗服务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疗行业飞速发展。

国目前三级医院1400家、二级医院8000家,一级医院接近14000家。

2011-2013年中国医院数量实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而2005-2010年仅为2.26%。

2012年全国总诊疗人次69亿人次,同比增长10%;医院诊疗人次25亿人次,同比增长12%。

2011-2013年中国医院行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6%,预计2014-2017年仍能保持20%以上增速,至2017年可达40664亿元。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多年以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我国2013年卫生费用总支出达到3万余亿,预计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市场潜力巨大。

 

二、医疗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与教育、文化、广电、科学研究、体育和社会服务一并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目前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主要是一种由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综合财政计划紧密相关。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下,由政府引导的医疗制度的变化,是促进医疗供求变化的重要原因。

医疗服务市场是指以医疗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为核心,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疗机构)给医疗服务的消费者(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供需关系严重不对称,不断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现有体制结构下有限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不匹配情况,亟待改变:

表:

我国医疗供需发展严重不平衡:

1、需求端:

医疗服务行业需求不断释放

医疗服务市场有调节和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作用,人口的增长、就诊率的上升、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等客观因素都促使医疗需求增加。

由于以下原因,目前对中国的医疗市场需求不断得到释放:

(1)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医疗服务需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

在一国居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医疗服务需求通常会优先得到满足。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刚性特征。

我国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了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

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我国国生产总值56,8845亿元,人均名义GDP约为41908元人民币,实际GDP5155。

09元,环比增长7.2%。

2011年-2013年,我国的名义GDP年均增速14.4%,实际年均增速10.0%,美元GDP年均增速17.0%。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人民对医疗服务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水涨船高,使得之前没有被激发的医疗需求开始逐步释放。

(2)中国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

据统计,从1950年到预估的2050年,中国的人口金字塔结构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不断扩大。

19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4.9%,到2007年这一比例升至21.5%,而到2050年,预计这一比例将达到39.6%。

老年人免疫力较低、器官老化较快,发病率较高。

24岁后,人口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

1993年我国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25%,为其他各年龄阶段平均患病率的1.87倍,2008年数据老年人患病率提高为46.5%,为其他各年龄阶段的2.88倍,两周时间每两个老年人几乎就有一个人生病。

经济的发展,工业、环境、城市化等因素下老年人患病率将持续提高。

(3)城镇化改变消费习惯。

我国是世界第2大经济实体,但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远低于美国的80%、日本的70%。

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我国常住人口53.7%的城镇化率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

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

国民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每1%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居民消费总额提高0.19-0.34个百分点。

城镇与农村居民在医疗方面的消费差异巨大。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也是被城镇化人口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进而释放巨大医疗需求潜力的过程。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对医药健康的需求逐渐向城镇居民看齐。

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新增城镇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4)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保普与度增加

(1)农村医疗保险——新农合

新农合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我国的“新农合”从2003年起在部分县市开始试点,截至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新农合的全部覆盖。

2013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02亿人,参合率达到99%。

实际人均筹资达到370元。

2012年新农合的补偿收益人次达到17.45亿人次,占全国总诊疗人次的27.82%,占各医院诊疗人次的77.25%。

新农合诊疗量占县级医院诊疗量的60%左右。

并且过去3年县级医院保持20%-30%的收入增速,新农合贡献了80%以上的增量。

表:

新农合补偿收益人次、参合率以与在农村医疗花费中的占比

2013年,参合农民政策围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实际补偿比继续提高,其中,乡级达到近80%,县级超过60%,门诊实际补偿比超过50%。

2013年全国共有199万名患者获得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补偿,实际补偿比达到69%,同时相关部门提出未来将继续提高大病报销比例,目标是不低于90%。

2014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

新农合资金总额将会增加到2700亿元,在新农合的支持下,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得到极大释放。

(2)城镇医疗保险

城镇医疗保险又分为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医疗保险,从图例上看,两种医疗保险增长趋势明显,特别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作为城镇医保体系的重要补充,后者从2007年起才开始试行。

至2011年止,较2007年参保人数上升了4倍,约为2.2亿。

其基金结余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6000亿元左右。

(3)城乡居民大病医保

由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支出并不高,报销病种与额度的限制,导致部分居民出现了“大病返贫”的状态。

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六部委与2012年下半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针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人大病负担重的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大病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50%。

规定了大病医保的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保险、新农合保险的参保人。

表:

2009年-2011年我国三种医疗保险人均支出比较

截至2011年底,新农合参保人数(8.32亿)、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2亿)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亿)之和约占全国总人口(13.47亿)的96.88%,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医保。

医保覆盖面的不断增加和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给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

2、供给端:

医疗服务市场供给严重不足与问题

(1)医疗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医疗服务市场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根据博社发布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的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201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5.36%,远低于美国17.6%、日本9.2%的水平;我国人均卫生费用支出2056.6人民币约合336美元,只有美国的1/40,日本的1/18,;人均政府卫生支出119美元,是美国的1/33,日本的1/27;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中国的现实是资源和供给严重供不应求,每百万人口医师数、护士与护产士数、病床数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

每百万人口医师数:

每百万人口护士与护产士数:

(2)医疗服务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造成供需严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长期市场化不足造成的,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主要问题包括:

(1)对地方财政的严重依赖。

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分为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为公民提供医疗服务为目标和宗旨,其可享受税收和财政补助,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但结余按规定不能分红,而只能用于医院的建设发展。

营利性医疗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享受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但结余可以向股东分红。

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的主要区别除了所得的盈利能否用于医院以外的投资或分红以外,还在于税制不同。

由于非营利性医院可以免于大量的税负,因此很多民营医院也申请的是非营利医院牌照。

无论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非营利医院的净利润全部要上缴财政部,因此使得医院出现了很多扭曲的经营方式。

大型公立医院的一年销售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个亿,但是医院却将大量的营业收益不断地投资于在建工程,盲目扩大规模,或通过其他的形式将收益消耗掉,使报表最终盈亏平衡,以免收益上缴财政部。

对于民营的非营利性医院,也通过多种方式使利润流出或费用化,将报表的利润做低。

目前我国所有的公立医院均为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中约40%为非营利性医院。

由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主体部分是由综合性医院构成的,而综合医院多为非营利性公立医院,虽然收入与利润增长稳定,但账面上来看大多数没有补助就至少处于亏损的状态。

2011年,全国综合医院平均收入为1.69亿元,而净利润仅为600万元,净利润率3.5%,若扣除财政补助,则亏损713万元,净利润率-4.2%,公立医院由于缺乏盈利动力、成本控制意识与能力较差,甚至为获得财政补助,有意识控制利润率,故意做成亏损。

故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对地方财政的支持有严重依赖。

(2)医疗服务长期“以药养医”和“以械养医”。

最早我国政府采取公立医院统一收支的模式,但后来减少政府补贴,目前政府补贴仅占医院收入的9%。

政府投入的减少使医院不得不转向依靠自身服务和药品收入维持运营,但是政府对服务价格和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最终导致医院不得不从药品收入上入手增加收入。

我国药品收入占比为40%,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0%左右,以药养医的畸形收入结构进一步诱导了药品回扣贿赂的发生,过度开药诱导消费等现象泛滥。

(3)医疗服务价值被低估。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力竞争激烈,人力成本较低。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生工资水平较低,且工作时间长;医务人员薪酬占医院总支出成本比例较低。

各国医生年收入与周工作时间:

各国医务人员薪酬占医院成本比例:

同时,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属于事业编制,工资水平根据职称、工作年限等决定,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与薪酬体系;在激励机制的缺失下,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不到好的监管、奖励与提升。

不完善的补偿机制,医生的低工资水平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药贿赂,以药养医等现象。

(4)我国民营医院过去长期以来受到较大限制,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

我国目前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体制缺乏效率,国家对营利性医院缺乏政策支持。

同时,医疗行业整体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受限于医保政策,导致了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立医院占比偏高,民营医院未得到充分发展。

民营医院主要集中在专科医院领域,平均治疗费用较公立医院低,鼓励设立民营医院可以降低整个国家的医疗卫生费用。

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包括:

税收、医院评级、医保、自主定价、科研学术、医生职称、医生退休待遇。

这些门槛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行业,限制着民营医院的发展。

三、新医改政策的主要容、目标和市场机遇

基于以上原因,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不断推动新医疗体系改革,在医疗行业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医院的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现有医疗格局将会发生改变。

1985被称为中国医改元年,从1985年医疗卫生改革启动,到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得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期间20年,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的医疗体制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效果大小不同,但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改革中凸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消极的社会和经济后果。

在改革开放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中,国家认识到:

基本医疗服务与一般商品与服务具有很多不同的特征,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来组织和提供,政府理应对国民健康承担主要责任,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必须告别国企改革的逻辑,强调公益性。

在医疗卫生领域成为社会矛盾最突出最激烈的领域之一的时候,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开始。

1、我国新医改政策的框架、目标和容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医改方案的总体框架为:

“一个大厦”和“四梁八柱”(竺)

“一个大厦”指新医改方案的总体目标,即: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梁”指新医改方案的核心容,即: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这四大体系;

“八柱”指新医改方案的主要政策措施,即:

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的医药卫生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全完善的卫生法律制度体系。

新医改的最终战略目标是在新医改完成后,国家要建设四项基本制度: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规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在新医改的整体战略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容有:

(1)着力推进医疗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医疗机构科学补偿机制(也就是破除以前的以药养医),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新提法),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2)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3)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积极推动社会办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规药品流通秩序。

2、新医改政策下我国医疗市场机会

针对当前医疗服务产业发展滞后和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成为我国政府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为了完成新医改战略目的,我国政府试图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县级综合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职能,分流医疗服务需要,扭转当前医疗资源和服务市场结构化失衡的局面,根据2014年4月8日发布的《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家“计划在每个县(市)要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推进县级医院建设,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二是通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对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造,发展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为重要补充的层次分明的市场化医疗体系,利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优化医疗服务业资源配置,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1)县级医院迎来发展契机

(1)县级医院的地位

我国医疗体系是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

负责大病医疗的医院体系,自上而下分为部属、省属、地市属、县级市属和县属,其中县级市属和县属医院统称“县级医院”。

根据新医改的要求,县级公立医院定位得到了明确,即县级公立医院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县域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是政府向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顶层,也是农村医疗在技术、诊疗容量上的最高权威机构。

在我国日益完善的医院转诊和首诊负责制度中,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医疗服务的中心对应的是国大部分的乡镇、农村地区居民,其覆盖的县市、县与所辖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1%,市场广阔。

(2)国家对发展县级医院的政策支持

随着县级医院软、硬件水平的提升,县级医院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地位日渐重要。

基于县级医院在我国的卫生战略规划格局和我国未来医疗体系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决策层多次强调,要以县级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县级医院的建设也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重中之重: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逐步提高”。

这为县医院改善就诊环境与提高卫生人员医术打下了物质基础,为县医院吸引更多病源,增加县医院收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县级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

”“计划在每个县(市)要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推进县级医院建设,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对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

“…力争使县域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2012年10月19日,国务院于公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使90%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基本解决”。

2014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等五部委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

2014年6月,卫计委发布《关于抓好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今年要完成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务:

提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增量为40元,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6月底前

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年底前全面推开。

其中还提到,今年各省(区、市)要研究设定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医保目录外药品使用率、药占比、次均费用、参保人员负担水平、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上限。

落实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努力提高县域就诊率。

2014年4月,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下达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补助资金39.66亿元,每个试点县补助300万元。

医改以来,政府对县级医院的补助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680.96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497.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0.34%。

2012年我国投入530余亿元资金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2014年仅设备购置方面,财政部就安排了130多亿元用以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

近三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16万和137万人次。

在政府持续投资推动下,预计县级医院将会成为“新医改”最大的受益者。

(3)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医保体系的完善,县级医院前景向好。

在我国对医疗卫生体系的规划中,实现“大病不出县”是优化我国医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一环。

当前影响我国“大病不出县”医疗分诊战略规划实施的主要障碍是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有限,为推动我国县级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我国县级医院将会大量新建或改扩建,迎来大发展的机会。

2014年底前,国家和省(区、市)制定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与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各市(地)要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每个县(市)要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推进县级医院建设,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根据改革的时间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在2014年覆盖50%以上的县(市),在2015年全面推开。

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方面,随着新农合的不断推进,被释放的农村居民医疗需求极大推动了县级医院的发展:

过去3年,县级医院保持20%-30%的收入增速,新农合贡献了80%以上的增量。

从新农合开始实施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新农合的全部覆盖,在新农合的支持下,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

2012年新农合的补偿收益人次达到17.45亿人次,占全国总诊疗人次的27.82%,占各医院诊疗人次的77.25%。

新农合诊疗量占县级医院诊疗量的60%左右。

2013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02亿人,参合率达到99%,实际人均筹资达到370元,比2012年增加了62元。

参合农民政策围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实际补偿比继续提高,其中,乡级达到近80%,县级超过60%。

门诊实际补偿比超过50%。

全国累计受益19.4亿人次,同比增长11.3%。

2013年全国共有199万名患者获得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补偿,实际补偿比达到69%,同时相关部门提出未来将继续提高大病报销比例,目标是不低于90%。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继续推进22种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推广到50%以上的新农合统筹地区。

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

新农合资金总额将会增加到2700亿元,这将更进一步引导农村居民提高医疗需求,引导农村与乡镇居民到县级医院就医,县医院市场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4)县级医疗市场发展的问题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们的消费习惯并非短期可以得到改变。

中国患者长期以来崇尚大型医疗机构和专家,虽然我国构建了从门诊到乡镇卫生院,再到三个等级医院组成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但患者无论大病小病,甚至取药都倾向于前往三级医院,从而造成越是大型的医疗机构越拥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双低的现象,短期分级诊疗仍不现实。

另外,在我国现有税收等政策制度下,在县级医院建设过程中,医院营利性质的改制问题将继续存在。

新医改对医药分开的强调,对原有的药品供应链进行了颠覆和解构,从而使依附在药品上的利益链的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药品流通中的若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