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805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docx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13页

第3讲文学作品阅读之词句赏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词句赏析”的分析方法;

2、综合训练相关阅读题,落实技巧灵活答题。

词句赏析题,题干中常常会出现“赏析”“品析”“表达效果”“好在哪里”等字眼。

赏析的角度有很多种,常见常考的方法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该修辞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的情感作用。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表达的情感作用。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表达的情感作用。

2、从人物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人物细节描写包括: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形象特点;②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特点。

(注意,谈作用时,我们常用一些形容词来概括人物心理,此处不同心理描写,描写归描写,词归词!

3、从景物描写(又称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⑤奠定感情基调。

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⑦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

4、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建议优先选择前三种,当找不到合适角度时,可从关键词语入手。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013年深圳中考真题】

(一)柳信△宗璞【★★★★】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覆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

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

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

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垂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

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

③“嫩绿的春天又来了,看那陌头的杨柳色,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不是吗?

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啊……”

④老师在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

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⑤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

它躺着,闭着眼。

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

“它死了。

”母亲说,“埋了吧。

”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

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

⑥“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

”母亲安慰说。

⑦我作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

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

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

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

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

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⑧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啊!

【A】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

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

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个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⑨时光流去了近40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1977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

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

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

“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

”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责和提醒!

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⑩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

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和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

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

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

⑪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会闪着红光。

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见母亲出来。

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

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

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

我的心直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

在一片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

“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

”【B】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⑫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

柳树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母亲平凡清白的人生一样。

⑬柳枝在绿着,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选自《读者》2012第15期,作者:

宗璞)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围绕“柳”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分)

 

【词句赏析】

※2.请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

“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

【解析】本题要求推敲重要字词“空”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字词,我们首先要通过词语的本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最后分析关键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

如:

“XX”词在文中指……或“XX”词写出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体现了/强调了/突出了/……

 

※3.请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⑪段划横线的句子。

(3分)【★★★★】

【解析】本题的要求是“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注意,在赏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寻求的一些答题角度如:

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修辞手法、句子结构上作用……倘若本题不作赏析角度的提示,我们也应该要有思考的方向。

 

4.第⑧段【A】处“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第⑪段【B】处“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请任选一处,结合原文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

【答案】A处:

小猫的夭亡令“我”情绪低落,但残冬时节柳树“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让“我”眼前一亮,“心头轻松多了”,这是柳树给“我”生命不绝的启示。

B处:

母亲去世了,母亲喜欢的大猫也被人打死,“我”的沉重的心,又是一片枯黄间“柳树的绿”让我得到了安慰。

5.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曾说: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请你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3分)

【答案】示例:

生命永远是生生不息、延绵不止的。

如:

小猫、母亲、大猫的生命相继逝去,但是柳树依旧顽强地绿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不必为了一个生命的故去而沉沦不可自拔,新生命总在萌发,在等着我们继续前行在人生之路上。

因为寒冬终将过去,总有大好春光在前面延续生命的盛宴。

(语句流畅,扣住文章和题干的语句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

1、三件事:

少年时“我”写作文赞颂柳树;抗战期间小猫死了,柳树却绿着给了“我”希望;中年时,母亲去世,柳树还在绿着,依旧给“我”支持。

2、“空”字面意思是指母亲去世,家里少了一个人;内涵是,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是一家人的核心和精神支柱,以及我们一家人对母亲的情感上的依赖和不舍;母亲去世了,“我们”的心顿时“空”了。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在秋风中的枯草比喻为“乱发”,形象地表现了枯草在风中凋零的凄凉画面,烘托了“我”因母亲的去世和老猫的死而极度抑郁的心情。

(第三题,其他的角度也可以,可多角度去分析)

 

(二)住在自己的美好里△丁立梅【★★★】

①一只鸟,蹲在楼后的杉树上,我在水池边洗碗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我在洗衣间洗衣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我泡了一杯茶,捧在手上恍惚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它唱得欢快极了,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长曲更短曲。

我问他:

“什么鸟呢?

”他探头窗外,看一眼说:

“野鹦鹉吧。

②春天,杉树的绿来得晚,其它植物早已绿得蓬勃,叶在风中招惹得春风醉。

杉树们还是一副大睡未醒的样子,沉在自己的梦境里,光秃秃的枝丫上,春光了无痕。

这只鸟才不管这些呢,它自管自地蹲在杉树上,把日子唱得一派明媚。

偶有过路的鸟雀来,花喜鹊,或是小麻雀,它们都是赖不住寂寞的,叽叽喳喳一番,就又飞到更热闹的地方去了。

唯独它,仿佛负了某项使命似的,守着这些杉树,不停地唱啊唱,一定要把杉树唤醒。

③那些杉树,都有五六层楼房高,主干笔直地指向天空。

据说当年栽植它们的,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他领了一批孩子来,把树苗一棵一棵栽下去。

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回,杉树长高了,长粗了。

校长却老了,走了。

这里的建筑拆掉一批,又重建一批,竟没有人碰过它们,它们完好无损地,甚或是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④我走过那些杉树旁,会想一想那个校长的样子。

我没见过他,连照片也没有。

我在心里勾画着我想像中的形象:

清瘦,矍铄,戴金边眼镜,文质彬彬。

过去的文人,大抵这个模样。

我在碧蓝的天空下笑,在鸟的欢叫声中笑,一些人走远了,却把气息留下来,你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你会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

⑤鸟从这棵杉树上,跳到那棵杉树上。

楼后有老妇人,一边洗着一个咸菜坛子,一边仰了脸冲树顶说话:

“你叫什么叫呀,乐什么呢!

”鸟不理她,继续它的欢唱。

老妇人再仰头看一会,独自笑了。

飒飒秋风里,我曾看见她在一架扁豆花下读书,书摊在膝上,她读得很吃力,用手指着书,一字一字往前挪,念念有声。

那样的画面,安宁、静谧。

夕阳无限好。

⑥某天,突然听她的邻居在我耳边私语,说那个老妇人神经有些不正常。

“不信,你走近了瞧,她的书,十有八九是倒着拿的,她根本不识字。

不过,她死掉的老头子,以前倒是很有学问的。

⑦听了,有些惊诧。

再走过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出半点感伤。

她衣着整洁,头发已灰白,却像个小姑娘似的,梳成两只小辫,活泼地搭在肩上。

她抬头冲我笑一笑,继续埋头做她的事,看书,或在空地上打理一些花草。

⑧我蹲下去看她的花。

一排的鸢尾花,开得像紫蝴蝶舞蹁跹。

而在那一大丛鸢尾花下,我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小野花,不过米粒大小。

它们安静地盛放着,粉蓝粉蓝的,模样动人。

我想起不知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

你知道它时,它开着花,你不知道它时,它依然开着花。

是的是的,它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亦如那只鸟,亦如那个老妇人,亦如这个尘世中,我所不知道的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

⑨大凡这些,都是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从哪些角度,写出“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4分)

※2.本文语言优美,试从词语运用或修辞的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4分)【★★★】

3.结合语境,揣摩第⑦段中“我”“听了,有些惊诧。

再走过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出半点感伤”时的心理活动。

(4分)

4.理解文章结尾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5分)

 

【2017年深圳外国语模拟考试真题】

(三)《汉字书法之美》自序△蒋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

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

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簿上。

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

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

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

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

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

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

彷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

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

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勲”的笔划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划少、字划简单。

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划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②”,下面四点就忘了写。

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老师说:

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勋”写得特别大。

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划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③”,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

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烦杂;“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

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

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

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份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

别人看到赞美说:

你的签名好漂亮。

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

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

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

【注】①九宫格:

我国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又叫“九方格”,即在纸上画出若干大方框,再于每个方框内用“井”字分出九个小方格,以便对照法帖范字的笔画部位进行练字。

②動:

“动”的繁体字。

③爨宝子:

人名。

后文的“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

④弘一:

人名。

1.文章回忆童年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请分别概括。

(6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分)【★★★】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4分)

4.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

请概述。

(4分)

【2016年深圳中学模拟考试真题】

(四)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张丽钧【★★★】

①“操场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开红色的花,我们管它叫‘高考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高考了;西门旁边长着一片绿色的低矮植物,开白色的花,我们管它叫‘开学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开学了……”这是高二一个才女写的作文。

头一回看到有人为花取这样的“绰号”,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笑过之后,又忍不住想跟作者说:

“你为什么竟舍不得走到那些植物跟前,去看看标牌上标注的它们的芳名呢?

”这样想着,红笔就分别在“红色的花”、“白色的花”处画了圈,扯至页眉,郑重书曰:

合欢花!

玉簪花!

②我友之子果果,三岁时,即能准确无误地指认出大街上跑的30多种车,还能够分辨出20多种不同牌子的空调。

但是,没有人教果果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

③去一家苗圃选花。

被告知那些花木分别叫“金娃娃”“富贵竹”“招财草”“元宝树”“摇钱树”“发财树”……我呆了。

它们原本都不叫这名字的,是时代赋予了它们这金光闪烁的名字。

我想知道花木的感受。

它们接受这名字吗?

不接受的话会选择怎样的抗议方式?

④只要听到一声鸟啼,我就会问自己:

“这是什么鸟呢?

”我曾经跟一个爱鸟成痴的朋友说:

“你开一个网站吧,就叫‘鸟啼网’,网友随便点开一种鸟,就能听到它的啼鸣。

”――我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个网站呀!

我的家乡有一种鸟,叫声响亮而悲切,外祖母管它叫“臭咕咕”,母亲管它叫“野鸽子”,妹妹说老师讲那是“斑鸠”,有个朋友肯定地说那是“大杜鹃”……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

“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⑤“花非识面常含笑,鸟不知名时自呼”。

莫非,那苏轼

⑥在迁西县城见过一只神奇的鹩哥,小东西居然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警笛声!

被囚笼中的它,旁若无人“呜儿――呜儿――”地鸣着警笛,围观者愈众,它鸣得愈亢奋。

我以为我是懂它的――它只是在跟自己逗闷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抖威风。

⑦永远忘不了在梵净山看到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书曰:

“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是啊,与人类的到来时间比较起来,草木来得更早一些,鸟兽来得更早一些。

我们没有理由以“主人”自居。

当我们以“过客”的身份来到这里,理应向“主人”致意,学会轻声对它们说:

“谢谢你在这里耐心等我。

⑧孔夫子说得好: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万物间有千千结。

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而这种“软伤害”带来的痛,迟早要蔓延到我们身上。

⑨人说:

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是对那人别样的赞美。

那么,对于鸟兽草木呢?

谁能脱口叫出它们的芳名?

谁还怀有脱口叫出它们芳名的热望……。

1.文章结尾说:

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这种软伤害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请填空。

(2分)

(1)高二才女给合欢花、玉簪花取绰号;

(2);

(3);

(4)众人围观鹩哥鸣叫。

※2.联系上下文,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

“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3.揣摩第⑧段划线句子的意蕴。

(3分)

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4.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人说:

人定胜天;严春友说:

敬畏自然;周国平说:

顺应自然;本文作者说:

向“主人”(自然)致意。

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观点。

(4分)

 

(五)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

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

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

“娘,那玉心佩呢?

”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

“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

“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

”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食》,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4分)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

4.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六)满△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

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