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315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7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

第二学期

幼儿教育学教案

序:

1

第五章幼儿与教师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的内涵。

2理解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3理解科学儿童观的内容与要求

教学重难点:

儿童观的时代性与科学性,幼儿的内涵。

教学准备:

PPTVCR

教学过程:

回忆一下

一幼儿

学前心理学的内容回答:

1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

2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

观看视频:

儿童搞笑片段

通过视频思考:

1什么是幼儿?

2什么是年龄特点?

儿童的年龄特点含义:

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

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

而且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

阅读P55归纳幼儿的年龄特点。

什么是幼儿?

思考:

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

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我们说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是因为一方面遗传素质所具有的发展能力,并不会确定地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

因为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

身体的发展要从外界吸收营养成分,而心理的发展,更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才能调动起儿童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某些发展。

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也并不是一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的过程,遗传素质自身具有蕴含着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

外界刺激并不能改变儿童机体的成熟规律,恰恰相反,这些规律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外部刺激可否转变为儿童发展。

只有那些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可以与儿童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相互作用的外在刺激,才能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二)环境

  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中的客体主要为儿童提供物理经验,社会环境主要为儿童提供社会经验,它比起自然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力随着心理的发展而日益显著。

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政治法律、思想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的交往程度等。

微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圈、家庭、幼儿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区域等。

教育领域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社会环境,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体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

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担任了儿童的教师和榜样的重要角色。

 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

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学制、环境安排、课堂组织、教师和教材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在同一家庭、同一幼儿园和学校中一起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他们各自与周围的人和事的具体关系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地位也不同。

  儿童在环境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一方面接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也主动作用于环境,儿童有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对环境的作用有所选择,所以,同样的环境对不同儿童可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

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里对反应活动产生与否的决定性选择,是儿童根据自己感觉到的外在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性质而做出的,是自己的活动过程。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儿童选择的范围,并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外在环境因素对自身的价值。

这也是与其他外在因素相比较,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但是教育只是帮助儿童作出选择,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因此,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正常的生理素质和成熟过程,只为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连续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使儿童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但这个条件还不够充分,实现儿童个体的发展,还必须有儿童个体生存的环境条件和儿童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参与。

即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应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一种先天存在于儿童机体内等待发现和发掘的结构或功能,也不仅仅是完全由外在环境刺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反映模式。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是作为一个生物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也就是说,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四)教育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两句话:

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假若能字面上来理解,我们大致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

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物种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生存本性(humannature);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

2.任何教育都是由人来执行,并受环境熏陶,但说到底,教育仍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是在“教”与“学”之间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inter-personalties)。

二儿童观

思考:

什么是儿童观?

(一)世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

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

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

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

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

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

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

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

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

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既有非理性、不科学的一面,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

(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1、“子子”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四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就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礼”的具体化。

子女怎样才像子女呢?

传统儒学认为:

君让臣死。

父让子亡。

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亲掌握者子女的生死予夺大权。

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如暴君可以随意对待子民一样。

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成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尽快结束儿童期。

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这只能使儿童倍受折磨。

3、把儿童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与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两种观念,看似相反,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中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似乎比西方人更为狂热。

如希望找到不老药、不死药,达到个体的不朽。

由于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方法。

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

在这种情况下,“父父子子”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

从皇帝到百姓都可能如此。

例“小祖宗”

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楣的工具

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

从古至今,“父以子贵”“母以子贵”等比比皆是。

如“伤仲永”等。

今天,有些家长在子女身上进行攀比等。

5、养子防老

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

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成一种工具。

今天,养子防老的观念逐渐成为历史。

6、性别歧视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

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明显表现在家庭中。

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是外姓人。

家里有什么谋生的秘方,一般是传男不传女。

且要求女孩要有女孩样。

例:

超生游击队

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工具。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也还有一些细小的支流。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主要代表人物:

鲁迅——先进中国人中的杰出代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检视,发现满是仁义道德的封建文化中到处隐藏着“吃人”二字,而儿童在这种文化中更是倍受其害。

他认为要想拯救整个民族,首先应当拯救孩子;陶行知——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以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陈鹤琴——以科学实践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

儿童观的演变

(三)现代儿童观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权运动的高涨和许多关心儿童认人士的不懈努力,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权益,人们对儿童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

回顾儿童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及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将日益趋于科学化。

现代儿童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和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地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我们现在也逐渐在加强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下面发布和签署的文件精神里面。

《儿童权利公约》四大原则为: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任何事情凡是涉及到儿童的必须以儿童权利为重。

   

儿童严重原则——尊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出身高低、贫富、男女、正常儿童或残疾儿童,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忽视  

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儿童,应当听取儿童的意见。

 

《儿童权利公约》四大权利是:

  

生存权利——为此有权接受可达到最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保护权利——防止儿童收到歧视、虐待及疏忽照顾,尤其是那些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儿童  

发展权利——每位儿童都有权接受一切形式教育,以此培育儿童的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及社交发展。

  

参与权利——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我”的儿童观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7、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8、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

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观看视频:

你不了解的儿童世界

作业:

什么是幼儿?

教学反思:

儿童观是了解的,如何正确的看待儿童也是知道的,但是受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影响,真正的转变未来幼师的儿童观绝不会像课堂上说说那么简单。

序:

2

第五章幼儿与教师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教师的内涵

2理解幼儿教师的构成要素。

3明确幼儿教师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内涵及建设要求,教师的专业构成及养成方法。

教学准备:

PPTVCR

教学过程:

幼儿教师

讨论回答:

1教师的称呼有哪些?

2你将来希望成为“她们”那样的老师吗?

观看视频:

河南幼师

山东幼师

思考:

这些视频内容仅仅是个案吗,全国其他地区有没有这样的幼师?

这些视频与我国幼教客观事实说明:

我国的幼儿教师有至少有一半是不合格的,而且教师质量非常差的。

下面我们一起谈谈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如何:

先看个招聘广告:

说一说:

1小学中学大学有这样招聘老师的吗?

2比较这两个广告中你看出了什么?

3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

4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看图说话:

从两则招聘广告说开去

大学教师

中学教师

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

质量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

”二是群体中的个体自身表现。

观看视频:

温岭幼师江苏幼师山西幼师

另类幼师连云港幼师烟台幼师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因为什么?

因为太多的人和幼儿教师本人把我们的教育幼儿当做是一种职业来做。

那么,

思考:

职业=专业,对吗,为什么?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工作对象的幼稚性和主动性

2、工作任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4、工作手段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5、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和滞后性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

思考:

幼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

职业道德和必备的技能能力。

幼师职业道德的薄弱让幼师的社会地位不断不升反降。

听一听人们是如何歌唱幼儿教师的?

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构成有哪些?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1、忠于职守(事业心)

2、热爱幼儿

3、尊重与保护幼儿。

4、以身作则。

喜欢幼儿,将来有可能热爱幼儿

“我”的教育观念:

敬畏儿童,与儿童一起快乐成长!

最新的幼儿园教师标准与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是:

艺术要求降低,专业要求加强。

幼儿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1)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3)具有幼儿教育专业知识。

幼儿教师强调的专业技能:

1、观察能力

2、沟通的能力

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1)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和教学能力。

(5)幼儿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总之,爱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对儿童的热爱之情,只有具备对儿童的一颗爱心,教师才可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理解儿童,民主、平等地对待儿童。

热爱儿童,这不仅是老师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首先要求,更是老师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

对儿童的爱心,是老师事业的核心。

几个方面素质相互作用,彼此有机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了老师不断发展变化的素质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构成老师素质的这些方面相互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层次。

幼儿教师的任职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

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专业化职业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

幼教工作者一要具备专业素质,使自己不可替代。

什么样老师是好的幼儿教师?

通俗的说,好的幼儿教师的教是引导幼儿做什么,让儿童动起来,而不是自己忙得不亦乐乎,而忘记了引导幼儿该做些什么。

(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拥有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形成并不断反思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支持性的社会生态环境

三、师幼关系

老师,我站在教室之外,站在通向世界的门口。

我想看清一切,我想倾听,感知所有。

老师,我站在这儿,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心情。

您能为我开启这扇门么?

——珍妮特.格兰特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讨论:

教师在视频中承担着哪些角色?

1、保姆阶段

2、教师阶段

3、幼儿教师角色多样化阶段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伙伴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教师的教育作用

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幼儿教师肩负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在托幼机构向幼儿进行专门的教育工作,在托幼机构的教育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师幼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品质,它是美国全美幼教协会衡量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标准。

1、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与家庭教育相比,托幼机构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幼儿来说,当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

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将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对新进入其班级的儿童担负的第一个责任是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

教师与幼儿个性的发展

引导个性发展的方法

 教师要接受并尊重每一个儿童

教师要做儿童的榜样

教师为儿童提供探索的环境

教师为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

提供完成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正面引导儿童

教师要以积极的方式帮助儿童对待失败与挫折

二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做到:

信赖,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坦诚,公正,爱心,平等,细致,关怀。

三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

1、传统风俗文化:

“娶了中国太太等于娶了她全家”中的教育文化

2、教育政策

3、教师人格特质:

观看视频:

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

4、教师教育能力

5、儿童个性特征

讨论:

幼儿质量有差异吗?

扶弱重视了,优秀的孩子重视了吗?

没有,他们在幼儿园“混日子”。

古色古香是教师的一种本色,平静淡泊是教师的一种状态,无私奉献是教师的的一种操守,享受幸福是教师的一种权利。

幸福,就是爱与被爱!

幸福就是理解、尊重!

作业: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教学反思:

儿童观的理解与社会传统性相关,可以多从中外文化传统方面入手教学。

序:

9

第六章幼儿园课程

教学目标:

1掌握课程、学前教育课程等基本概念;

2了解课程的基本要素及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依据;

3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演变和改革展望;

4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与模式。

教学重难点:

幼儿园课程的内涵、构成,组织,实施,演变及基本模式

教学准备:

PPTVCR

教学过程:

一、课程的定义

      对于课程,存在着许多种定义。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

(一)课程

对课程的词源作一追溯,可以发现中文中"课程"一词始见于唐代。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运用课程一词,其课程的含义与当今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已经相接近。

      curriculum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