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379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

《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埔大道改造工程简介.docx

黄埔大道资料:

四、现状问题分析

黄埔大道为内环路七条放射线之一,是广州市中心区向东辐射的重要交通走廊,交通功能十分重要。

黄埔大道在跑马场至员村路段为双向十车道,中央采用绿化带或高栏分隔,沿线的相交道路有:

石牌西路、石牌东路、马场路、谭村路、员村一横路、员村一横路辅路等道路,沿线的主要单位和设施有国防大厦、暨南大学、广州赛马会等。

同时和华南快速路也在此相交,因此黄埔大道跑马场段成为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和集散地。

黄埔大道道路等级为快速路,由天河东路向东至暨大段设有4米中央绿化带分隔,暨大至解放军五四四九二部队大门段设金属护栏,解放军五四四九二部队大门以东至员村二横路段为中央水泥墩分隔。

由于在上述较长的路段内没有立体的交通转换设施,导致了大量的西向西回头或左转的交通,这些交通几乎度只能通过石牌东以西、广州赛马场门口、暨南大学门前、华南快速路高架桥下以及华南路以东解放军五四四九二部队门前的分隔带开口处转换。

据现状流量调查,马场路段不足1公里的范围内,西往西回头车多达1270pcu/h,东向东回头车也达350pcu/h。

过多的回头、左转交通以及交通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是造成该路段交通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五、改造措施:

目前黄埔大道(跑马场~员村)路段交通状况不佳的主导原因就是掉头车辆数量大,相交道路无法直接左转,缺少有效解决以上交通流的交通设施,针对以上状况作出以下改造措施:

措施一:

设置西往西以及东往东掉头匝道:

1、在华南立交西侧,利用华南立交的西南侧E匝道和西北侧C匝道之间增设8.5米宽的掉头弯道,以提供西往西掉头功能。

2、在华南立交东侧,利用华南立交的东北侧F匝道和东南侧D匝道之间增设8.5米宽的掉头弯道,以提供东往东掉头功能。

措施二:

设置人行天桥:

在华南立交主线的西侧设置人行天桥。

天桥在跨过黄埔大道处设置在掉头匝道的下方。

解决这一带如华侨医院、翠湖山庄、公交车站等大量人行过街的交通问题。

措施三:

渠化及优化地面交通:

1、利用华南立交地面空间,设置辅道,渠化地面交通。

右进右出的交通在辅道内完成,减少对黄埔大道直行交通的影响。

在员村一横路和黄埔大道交汇处设置交通灯。

提供南往西的左转相位。

由西往华侨医院及进入翠湖山庄的车辆也在该相位同时完成。

2、取消石牌马场门口的掉头口和石牌路段的西往西掉头功能,保留石牌路段的东往东掉头功能。

七、地质概述

场地条件

场区位于白垩系地层组成之天河向斜北东翼,地势南低北高,南边为珠江Ⅰ级阶地,地势低平;北边为低缓的剥蚀残丘,经人工挖填后大致平整。

地层岩性

场区第四系覆盖层主要有人工填土耕作层、上更新统冲积层及残积层,厚度变化较大,约为8.70m~27.60m;基岩则为白垩系上统大朗山组陆相碎屑岩。

各岩土层性质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耕作层

直接出露于地表,由杂填土、素填土和耕植土组成。

厚度约为0.60~4.40m,平均2.30m。

①素填土:

广泛分布于场区。

呈灰黄色或褐红色,可塑状,,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中、细纱。

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②1亚粘土:

在场区分布较为普遍。

呈灰黄色、灰红色或浅灰色,可塑,含少量粉细砂;部分相变为灰~深灰色、软塑状的淤泥质粘土,局部相变为粘土或粉土。

顶界埋深0.60~8.50m,层厚为1.10~4.90m,平均为2.79m。

②2中砂:

仅局部揭露(zk15),呈透镜状分布。

分选性差,普遍含粘性土,稍密~中密,顶界埋深3.80m,层厚6.80m。

3、残积层

广泛分布于场区,按稠度状态可分为以下2个亚层。

③1亚粘土:

仅揭露于钻孔zk31。

呈棕红色,为砾石风化残积土,含硬质砾石。

顶界埋深1.50m,揭露厚度4.80m。

③2亚粘土:

广泛分布于场区。

呈棕红色,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或砾石风化残积土,含粉细砂或硬质砾石。

顶界埋深0.00~11.20m,揭露厚度为2.20~19.90m,平均10.55m。

4、基岩

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大朗山组陆相碎屑岩,地层呈NW-SE走向,向北东倾斜。

基岩面起伏较大,埋深8.50~25.20m。

碎屑岩分选性差,以泥质、铁质胶结为主,局部含钙质和硅质。

按岩石风化程度,由上而下可划分为:

④1强风化带:

广泛分布于场区。

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

揭露顶界埋深8.50~25.20m,揭露层厚0.50~14.20m,平均6.09m。

部分钻孔该风化带顶部含弱~微风化岩块或孤石。

④2弱风化带:

在场区不太发育,呈透镜状分布。

岩石风化不均匀,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风化裂隙较发育;而砾岩则因胶结物风化呈块状,块体坚硬,钻进困难。

揭露顶界埋深15.20~30.30m,揭露层厚0.70~2.80m,平均1.46m。

④3微风化带:

广泛分布于场区。

岩石呈柱状、长柱状,裂隙不发育,锤击声脆。

揭露顶界埋深14.00~35.90m,揭露层厚2.40~5.70m,平均3.20m。

水文地质条件

据野外实测,场区地下水位埋深0.70~2.40m。

岩土工程评价

场地稳定性评价

1、场区距离深大断裂较远,本次野外钻探未见断裂迹象,场区基本上处于构造稳定状态。

2、根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场区地震基本烈度属Ⅶ度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地震效应

场区属抗震有利地段。

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se为140~250m/s,由于场区覆盖层厚度介于3~50m之间,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类型为Ⅱ类。

地基土评价

①填土层土质结构疏松,承载力较低,工程性质较差。

②1亚粘土层呈可塑状,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但局部相变为淤泥质粘土,呈软塑状,承载力低,工程性质差。

②2中砂层呈稍密状,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

③1可塑状亚粘土和③2硬塑状亚粘土,承载力高,工程性质较好。

基岩的强风化带承载力高,工程性质好;弱风化带分布范围较小,厚度不大,呈透镜状分布不宜作为桩基持力层。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场地zk16~zk19钻孔附近部分微风化岩以孤石或透镜体的形式存在于强风化带顶部,不可将其误认为完整岩体。

八、匝道设计:

1、主要材料

普通钢筋砼梁体全部采用40号砼;钢箱梁采用Q345c钢材;墩柱、桥台台身、防撞墙、台后搭板采用30号砼;桩基础采用水下25号砼;承台采用25号砼。

2、结构设计:

桥梁结构及跨径布置

WA匝道桥为3×20米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19+19.5+18.5)米普通钢筋砼曲线段异型连续箱梁+22.369米旧桥悬臂翼缘改造。

WB匝道桥为(5×20+16)米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26+17+19.5)米普通钢筋砼曲线段异型连续箱梁+22.465米旧桥悬臂翼缘改造。

WC匝道桥方案一为(25+24+19+15)米曲线段异型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方案二为(25+24+19+15)米曲线段异型钢箱叠合梁。

EA匝道桥方案一为(20.65+21.65+11.3)米曲线段异型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方案二为(20.65+21.65+11.3)米曲线段异型钢箱叠合梁。

EB匝道桥为旧桥局部加宽。

N匝道桥为一跨20米简支普通钢筋砼箱梁+(3×20)米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5×20)米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6×20)米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一跨20米简支普通钢筋砼箱梁。

结构形式

A.上部结构

普通钢筋砼连续箱梁均采用等高度截面,箱梁高度均为1.5米,截面为单箱单室或单箱多室。

WC、EA匝道钢箱叠合梁方案,采用等高度钢箱梁,梁高为1.3米。

B.下部结构

各桥梁墩身均采用Φ1.2米圆形独柱墩,各桥台均采用重力式桥台,各桥台桩基础为Φ1.0米钻孔灌注桩,各桥墩基础均为Φ1.5米钻孔灌注桩。

C.桥面铺装

桥面铺装采用10cm厚砼。

D.新旧桥的连接方式

a.新桥与旧桥的空心板连接时,将空心板悬臂翼缘凿除20cm后,将新桥箱梁悬臂钢筋与旧桥空心板悬臂钢筋焊接,再将新桥与旧桥悬臂浇注成整体。

b.新桥与旧桥的箱梁连接时,将旧桥箱梁悬臂翼缘凿除100cm后,将新桥箱梁悬臂钢筋与旧桥箱梁悬臂钢筋焊接,再将新桥与旧桥悬臂浇注成整体。

c.对于旧桥加宽较小的部位,采用凿除旧桥翼缘,再对旧桥翼进行加宽的方法,并在加宽范围内设置补强钢筋。

E.支座

支座采用圆板式橡胶支座及板式橡胶支座+四氟乙烯滑板

F.伸缩缝

新建桥梁伸缩缝尽量与旧桥伸缩缝对齐,伸缩缝均采用D50型毛勒伸缩缝。

G.桥头搭板

为使桥台与道路之间的行车平顺,各桥台台后均设8米长的钢筋砼搭板。

3、施工方法及其他事项

(1)各普通钢筋砼连续梁均采用满布膺架现浇法施工;钢箱梁在工厂分段制作,运到施工现场后,利用吊车安装,安装时须在桥下设置若干临时支墩,待钢梁拼装完毕再拆除临时支墩。

(2)硬初步设计尚未有完整的地质资料,初步设计中各墩台的桩长均为假定桩长,待有详细的地质钻探资料后再对各墩台桩长予以确定。

九、地面改造设计:

1、路面结构

辅道及匝道均采用沥青砼结构:

4cm细颗粒沥青砼(AK-13I)+5cm中颗粒沥青砼(AC-20I)+8cm粗颗粒沥青砼(AC-30Ⅱ)+20cm5%级配碎石稳定层+20cm5%石屑稳定层;

黄埔大道主线加铺沥青砼罩面:

4cm细颗粒沥青砼(AK-13I)+5cm中颗粒沥青砼(AC-20I)。

2、辅道设计:

虽然本期工程没有影响到原有辅道,但为了预留日后匝道拓宽的位置,仍将西南侧辅道加宽为11.5米,华侨医院辅道加宽为8米,人行道宽度为3-5米。

3、员村一横路、员村一横路辅路设计:

考虑到日后花城大道和华南路的连接,本次建议将这两条道路均改为单行线。

员村一横路交通为由南至北,一横路辅路为由北至南,同时在华南路下设置掉头车道,在这个区域形式一个环路。

4、地面渠化设计:

华南立交下增设南往西左转相位。

员村一横路辅路:

由西往南进入员村一横路辅路的车辆需经华南路辅道进入,由南往西的车辆可通过左转相位实现。

员村一横路:

由西往南进入员村一横路辅路的车辆可经华南路辅道或立交下入口进入,由南往西的车辆可通过左转相位实现。

华侨医院:

由西往华侨医院的车辆可经华南路辅道通过左转进入。

翠湖山庄:

由西往翠湖山庄的车辆可经华南路辅道通过左转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