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656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报告.doc

《课题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报告.doc

课题类别:

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

HBDJ20110638

《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工作报告

平乡县常河镇学区王素华闫震

平乡县常河镇学区王素华老师承担的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从2011年6月开始研究,至今已历时两年。

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崇尚科学、勤奋务实、勇于实践、积极创新,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开展。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逐步开展课题研究,已取得预期成果。

现将研究工作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调查分析。

2.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3.网络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4.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5.总结归纳,创新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非常5+1”学习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

运用采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2.经验总结法:

教育实验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撰写经验论文,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3.实验法: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确立实验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1月)

1.根据河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内容,结合常河镇学区的教育现状。

由游孟涛、李华波搜集关于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表,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出“小学生学习方法调查表,印制1100份。

2011年6月9日发放调查表1100份,收回1097份,其中有效问卷1083份,无效问卷14份。

经过数据汇总分析:

发现农村小学生没有明确学习方法,73.2%的小学生听从老师安排,能够按照老师要求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自己不会主动进行教师要求以外的学习;15.5%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11.3%的学生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遇到不会的问题会询问老师、家长等,有学习小窍门。

鉴于调查结果,联系教学实际,我们确定《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为课题组研究课题。

于2011年6月开始组织申报《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课题。

2011年12月16日邀请平乡县县教育李双波副局长、平乡县教研室主任闫光磊等专家、学着12人莅临指导,举行开题报告会。

2.制定课题组制度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学习制度

本课题的研究由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的组织、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进行分工,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讨论制定《平乡县常河镇学区课题研究制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2)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了解学生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制定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①王素华、闫震,制定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②李华波、闫震,印制《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调查表、回收调查表、数据统计及撰写分析报告;

③闫震、游孟涛,校本资源对学习兴趣影响阶段研究;

④李华波、姚国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影响阶段的研究;

⑤李华波、宁艳华,综合实践对学生学习影响阶段研究;

⑥王素华、闫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整理,撰写中期报告;

⑦王素华、闫震,整理研究成果,课题结题报告撰写。

要求各阶段研究主要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分工,制定出课题研究的各阶段实施方案,并按要求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各阶段研究主要负责人,在自己负责的研究阶段,要及时通知课题组全体成员按时参加研究活动,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做好规划,确保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成果。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2月)

1.调查研究阶段

(1)调查范围与方法:

由闫震、李华波设计制作“《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学生访谈记录表”和“《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教师访谈记录表”。

课题组于2011年12月30日对常河镇学区下辖中心小学和西为明德小学两所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1份,回收问卷31份,有效问卷31份;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20份,回收418份,有效问卷412份。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了解学情,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学生课业负担重,缺乏学习兴趣。

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课堂发言不主动,对待问题时依赖性强,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问题和想办法解决。

课后不能坚持经常复习,对学过的知识不经常进行反思。

学生喜欢上网和老师同学交流,喜欢网络游戏等新鲜事物。

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比较大,但是学校课程资源匮乏,挖掘不深。

课题小组根据调查的结果,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研讨确定我们课题组将课题研究的实施分为三个板块:

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2.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2012年1月——2012年3月)

(1)制定“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研究”实施方案:

①研究每周一节校本课程《快乐阅读》、《英语对话》等,对学生语文、英语等课程,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利影响,作好整理归纳。

②研究《班刊》对学生语文、美术、英语等课程学习参与兴趣影响。

③研究每周一节“教师讲坛”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良好品质方面影响。

(2)开展多种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积极开展。

查阅资料、学习外校先进经验,定期业务学习丰富自己知识水平。

为了更好的进行“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研究,这段时间学校安排课题组成员到我县有特色校本课程的学校进行学习考察,先后派课题组教师参加河北省教科所组织的研究培训班和邢台市组织的有关教科研活动。

我们将外地的先进经验带回来,结合我们学区两所学校的实际,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组织课题组教师定期培训学习。

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录像,观摩、学习校本课程教学经验,印发学习资料,书写业务学习笔记。

①深挖校本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为了拓宽学生阅读、诵读的视野,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我们开展“‘经典内容我知道’征集活动”、“‘颂经典’古诗词朗诵大赛”、“课前诵读十分钟”等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读、说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读书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孩子还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孩子们读书多了,积累多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风逐步形成。

英语对话作为“诵读”的一个延伸,通过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我们课题小组积极思考、研讨,共同努力开展了“英语角”、“英语园地”、“我们都来说英语”、“英语竞猜”等一系列活动。

通过英语小本课程的开设,我们发现孩子们学习英语也不再是满脸发愁的表情,越来越多的孩子课下会主动的拿出英语课本背背课文、记记单词。

②班刊是我校的特色刊物。

是在班主任、各学科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努力下,创设的班级刊物。

通过近两年的“班刊”创办,现有《金色童年》、《花开的声音》、《小荷初绽》、《明天的太阳》、《美文我最爱》等十余种刊物,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一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习作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

学生习作、绘画作品经过班刊编委会审核后,才能在版刊发表。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渴望成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老师、同学、家长赞扬与鼓励。

在制作班刊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③每周一节的“教师讲坛”课程,授课内容由教师自己确定,教导处审核通过后,按照课程表上课。

授课方式灵活,不再局限于一个老师只面对一个班,更多的时候一个授课教师会为两三个班,或者全校师生讲课;授课内容宽泛,教师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多的老师选择课本以外的知识授课,例如:

闫震讲授的“校园民谣发展史”,王素华讲授的“小学生快乐作文”,马宁讲授的“鸡兔同笼问题”等,得到听课师生一致好评;授课地点随机,有时候讲授的内容针对年级性较强时,听课人数会较少,一般选择大会议室、或者室外上课,当授课内容适合全年龄段时,会选择餐厅或者室外上课。

教师讲坛为教师提供了更丰付的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面。

师生交流逐步平等,孩子们喜欢多变的授课方式,对学习兴趣越来越大,为孩子们展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榜样。

(3)整理研究成果,通过研讨、分析、反馈、及时总结,撰写“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研究报告。

3.“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2012.3.——2012.9)

(1)调查分析、制定阶段研究实施方案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任课教师展开交流和座谈,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情况。

制定“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实施方案。

①依托学科主题社区,发布共享资源,引导孩子学会搜集网络学习资源;

②每个年级创建一个QQ群,本年级任课教师、学生申请QQ号,加入。

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便捷高效的交流。

③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上网意识,学会将康上网,抵制不良上网活动。

(2)分析实验:

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提供的文字、映像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参与情趣,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合理利用上网时间。

①办学科主题社区,方便了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与教育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②建师生相互交流的QQ群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更加便利,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途径;

③通过“教师讲坛”、“小学生如何科学上网综合实践活动”,是孩子们认识到网络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我们应该学会健康上网,抵制不良上网习惯。

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

从而达到了培养小学生依托网络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习惯,提高了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有效改善不良上网习惯。

(3)整理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论文。

4.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2012.9——2013.2)

(1)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①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低年级进行室内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高年级结合实际开展室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并整合家长、社区等资源,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③注重孩子体验性学习,帮助孩子养成积累直接经验的良好习惯,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

培养孩子问题意识,让孩子学会从问题中寻找学习兴趣与方法。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积累正能量。

(2)开展农村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实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性学习研究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由各学科实验教师与班主任协同策划、组织、实施、研究,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和学科的优势。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可将课堂延伸到教室外的校园中,甚至可以延伸到学校以外的家庭、社区机构、社会生活场所、科研单位等,开放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与情境之中,密切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开辟无限广阔的空间。

①低年级孩子开展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场地在教室、校园内部,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组织“我做多高的椅子合适”、“我爱红领巾”、“整理小书包”、“垃圾变玩具”等小课题活动,既锻炼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也帮助孩子树立了爱国、爱你、爱我、爱大家的意识,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核心,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田野、社区、社会,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逐步积累成长经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让孩子们体验全新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多学科深层次的学科整合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获得各种体验与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③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的知识;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a.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资料收集技能:

如倾听、观察的技能、记录、调查、提问的技能、文献检索的技能等。

分析和推理技能:

如辨别事物异同,识别文本的逻辑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技能,对文本的有效性、可靠性、相关性进行鉴别的技能,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的技能。

操作技能:

如制作的技能、演示的技能、实验的技能等等。

传达与交流的技能:

如利用多种方式(如绘画、工艺制作、多媒体)有效地向他人展示和交流探究的成果的技能。

均能在活动体验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b.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态度、心理倾向等发展。

如追求知识、爱好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态度;相信自我、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乐于创新的心理素质等等。

(3)整理阶段研究成果,撰写“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论文

通过研究活动,实验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角色。

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成为了平等参与学生的体验学习,指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和互动,体验性学习将学生吸引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使教学成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个体互动,学教共震,教师的传统权威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共享,师生关系因而变得民主、平等、和谐起来。

学生和教师一起获得了活动中的体验性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感悟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教师转变了自己固守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生了四大改变:

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探索过程;重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体验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了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社会处处皆学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学问。

“放飞”孩子,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观察,自主地探究、发现与解决问题。

6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孩子们在获得体验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体验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

①探究能力

调查活动中,学生首先学会留心观察,发现问题。

有的学生每天在自己选定的地方观察半小时,观察环境状况、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

学生还认真思考环境污染的危害、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如何改善环境………状况在思辨、评判中,对现实世界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增强了。

②交往合作能力

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向生活,进行采访调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出谋划策,分享实践学习的酸甜苦辣,学会谦让、协调,又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

③信息处理能力

实践中,学生学会从课外书、环保专家、电视、广播、网上等途径中搜集资料,制成卡片,或输入电脑,并根据考察需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提高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科学态度

有的学生为了验证水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动手做实验,取不同河道的水养金鱼,从金鱼的存活情况看水污染的程度;有的学生在家长或自然老师的帮助下,取不同河道的水,测出沉淀物的量,绘制图赖示水污染的程度;还有的学生站在市区主干道旁,统计了10分钟内的车流量,从资料上查到每分钟汽车排放废气量,计算出每小时城市主干道的废气量,一连串的数据,让人感到大气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⑤社会责任感

实践中,学生耳闻目睹了环境现状,为环境污染、为当今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为未来人们的生存环境等深深忧虑,也深感只有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净化、美化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自然与社会,学会思考人类、自然与世界如何和谐发展,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⑥创造性地搜集信息

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事先,我们只提醒学生从课外书中查阅资料,学生却广开思路,查书籍、看电视、听广播、问亲人、访专家,甚至上网搜集各种环保信息,丰富作文素材,积累语言,为语言的再创造(表达)作好充分的准备。

⑦创造性地论证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表述和说明方法进行论证。

⑧创造性地作文

以往作文,总是闭门造车,记事或写人,陈词滥调居多。

参加完活动后,孩子们再写作文,也有话写了,能够把整个过程写完整。

有的写记叙文,记述整个调查活动的经历;有的写调查报告,“问题的提出、调查的方法、统计的数据、问卷的情况、图像、调查后的思考”几部分组成,条分缕析,生动又有说服力;有的写《小河的哭泣》、《鱼儿的对话》等童话,通过丰富合理的想像,批评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坏;有的写倡议书,倡导人们保护环境;有的写演讲稿,以充沛的感情,真挚地呼吁人们保护环境;还有的以一组观察日记组成文章,形式新颖……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3.2.——2013.9.)

1.搜集实验阶段资料,统计分析,完成研究报告材料的准备。

2.召开研讨会、交流会,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讲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撰写研究报告,结题论文。

3.初步形成农村小学生“非常5+1”学习模式,在学校推广验证。

三、通过本课题近两年的研究,我们达到了以下目标:

(一)深挖校本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开展“‘经典内容我知道’征集活动”、“‘颂经典’古诗词朗诵大赛”、“课前诵读十分钟”等活动;“英语角”、“英语园地”、“我们都来说英语”、“英语竞猜”等活动;创设的班级刊物(如:

《金色童年》、《花开的声音》、《小荷初绽》、《明天的太阳》、《美文我最爱》等);每周一节的“教师讲坛”课程。

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提供的共享资源,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合理利用上网时间。

提高学生参与情趣,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创办“常河镇中心小学学科主题社区”,方便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与教育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创建师生相互交流的QQ群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更加便利,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途径;提高学生有效收集、整理、应用信息能力。

从而拓宽学习途径,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

(三)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逐步积累成长经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体验全新学习方式,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们在获得体验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堂以外的活动中,达到提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有效迁移到学校教育情境以外的任务中。

(四)形成“非常5+1”学习模式,呈现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初步形成了“非常5+1”学习模式。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采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等活动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期待,更能通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正能量。

学生每学期结束时,再把整本书认真研读一边,强化知识点的复习。

并把整个学期学过的,每一个学科知识用一张树形图总结、归纳起来,方便系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一方面可以加深记忆,时学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更有利于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大兴趣、多活动、高效率,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形成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四、课题研究计划的执行

两年来,课题按照计划扎实顺利地开展。

课题组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保证课题顺利有序地进行。

课题组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保障课题的开展。

我们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

两年来,课题组根据上级安排,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学习。

先后8人参加国培计划,4人参加省市级课题培训,课题组积极参加全员培训,主动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外出参观学习观摩先进学校的先进思想,先进经验,定期组织集中业务理论学习。

(二)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

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做研究。

我们把每周五上午三、四节课定为课题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这一时间专时专题做研究、理论学习。

(三)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我们进行分阶段研究

我们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大的板块:

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对三个板块进行分阶段、分时间进行研究,使研究分工更加精细研究效果更理想。

(四)及时整理、总结研究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及时总结、及时分析、及时反馈,逐步形成适合我们农村校实际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总结研究成果,形成“非常5+1”学习模式

通过整理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多彩的校本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便捷的网络资源,能更方便的实现师生互动,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新的学习方式;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团队合作,帮助孩子学会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塑造了坚定的品质,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积累,能够高效地实现学习的目的。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非常5+1”学习模式,并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为明德小学推广验证。

1.“非常”指大量的活动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采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期待。

更能通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满足孩子学习需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正能量。

2.“5”指五步学习法

(1)第一步,课前读书。

这一步主要是让孩子学会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即可。

①语文课,课前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②数学课,课前读一遍课文,数字、例题都要读,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③英语课,先读单词,再读课文,不会读的标记一下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④品德课,课前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⑤科学课,课前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第二步,课后读书。

在老师讲完一节课后,再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把本课内容再读一遍。

以利于加深记忆,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所学新知识。

①语文课,课文讲完后,当天抽时间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要精读,生字、生词要记熟记牢,要求背诵的部分需背熟,最好能够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