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682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5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谋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谋略.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谋略.doc

《谋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谋略.doc(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谋略.doc

谋略

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龙蒂努斯[古罗马]

  

弗龙蒂努斯和他的《谋略》

李志兴、袁坚[中国]

[出自《谋略》]84--96

  弗龙蒂努斯大约生于公元35年,卒于103年。

他是罗马国务活动家、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曾担任过多种军事和国家职务。

  关于他的生平细节,世人知之甚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也不连贯,有的不能确证,就连他的生卒年份都说法不一。

塔西陀《历史》一书的注释就跟《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条目释文不同,说他生于公元30年,卒于103年(一说108年)。

而台湾军事译粹社1959年3月出版的《近代军事思想》(爱德华·米德·厄尔著,纽先锺译)一书则说他生于公元40年。

  他的家庭情况和出生地点也少有记载。

他姓尤利乌斯,担任过罗马城渡槽总监。

这种职位在古时只有国家显贵才能担任。

据此他很可能具有古罗马贵族的血统。

在拉赫曼所著的《测量之术》中收集有一篇相传是弗龙蒂努斯所写的关于土地测量的论文的片断,文中透露出亚历山大数学学校的教学情况,还特别提到了亚历山大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看来他很可能在该城受过教育。

  公元70年,弗龙蒂努斯任市行政长官。

后来曾三度被推举为执政官,第一次当选在公元73年(一说74年),再次当选在公元98年,第三次在公元100年。

第一次任期满后,他被派往不列颠任行省总督。

塔西陀告诉我们,弗龙蒂努斯在这个职位上保持了他的前任佩蒂利乌斯·西雷阿利斯的优良传统,需要他处理困难的紧急情况时,他能应付自如。

他组织指挥平息了威尔士地区强盛而好战的西卢尔人的起义,还凭借他那贯彻始终的急公好义的天性,在征服地区立即开展公路建设,这条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尤利乌斯大道,其走向至今依稀可辨,有些古时的路面现时仍可看出。

  弗龙蒂努斯自公元75年出任不列颠总督,到公元78年卸职返回罗马,其后一直到98年,关于他这20年间的情况是一片空白。

不过,这其间,即从他43岁到62岁期间,是他撰写大量著作的时期。

他的《兵法》一书是在公元78年,即他从不列颠返回罗马后写作完成的。

至于他的《谋略》,则成书于公元84年到96年之间。

在此期间,他还当过占卜官,直到他于公元103年逝世后,这一职位才由小普林尼继任。

  他在任职渡槽总监期间,在治理水利方面声名卓著,还撰写了《论罗马城的供水问题》一书。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个岗位长期被他的前任们肆意糟蹋,这些人的作风腐败不堪,弗龙蒂努斯纠正了他们滥用职权和对少数人过于宠信的现象。

他选贤任能,亲自深入调查研究,倡导改革,厉行节约,忠诚谨慎,履行职责,鞠躬尽瘁。

他宣称,人民的方便、舒适、安全是他全力追求的目标。

由于他的努力,水利设施改善了,城市清洁了,连空气也变得纯净了,而且消除了瘟疫为患的根由。

上述《罗马城的供水问题》虽然是一本关于古代罗马水利工程设施方面的著作,但此书也勾画出了弗龙蒂努斯忠诚的公仆形象。

  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为我们留下一句弗龙蒂努斯的格言:

“有价值的生命将永垂不朽。

”弗龙蒂努斯本身就是这句格言的模范体现者。

  在德国奥彭海姆地方,曾发现过一块残碑,据传系他的女儿尤利娅·弗龙蒂娜所建,当时他还健在,立碑时间大约在公元84年。

在古代叫维特拉卡斯特拉一带,还发现一块奉祀丘比特·朱诺和密涅瓦用的碑文,从中可以看出弗龙蒂努斯当时曾得过一场大病。

在蒂布尔大道附近发现的一段铅管上刻有塞克斯图斯·弗龙蒂努斯的字样,从这里也可知道一些这位受人敬重的人物的生平的某些情节。

  弗龙蒂努斯的许多著作属于技术性质。

至于他曾写过军事理论著作,那是他自己在《谋略》一书的前言中提及的,而且也为他的同时代人艾利安以及三个世纪后《罗马兵制》(亦称《兵法简述》)一书的作者韦格蒂乌斯的叙述所证实。

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已散佚,如《兵法》,不过韦格蒂乌斯很可能把其中的某些部分吸收到自己的著作中去了。

  《谋略》一书写于那已散佚的《兵法》之后,旨在补充叙述战略上获得成功的战例,用以说明军事学的规律,并使将军们对这些规律能有充分的认识,以提高运筹和实施类似的作战行动的能力。

  《谋略》这部著作,流传下来的共有四卷,前三卷由弗龙蒂努斯所写,第四卷作者是谁不详。

此外,在这四卷书中,还有被人改动过和随意添加过的若干例子。

这是《谋略》一书的德译者贡德曼经过调查,又吸收了近代德国学者瓦赫茨穆特和沃尔芬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

贡德曼认为,《谋略》前三卷成书时间在公元84年到96年之间,至于第四卷应属于第二世纪初期的作品,作者可能是稍后于弗龙蒂努斯的一位修辞学家。

瓦赫茨穆特则认为,那是第四、五世纪的作品,盖出于赛会[注:

古罗马盛会,通常定期举行以奉祀各神,主要项目为马车竞速和各种戏剧演出。

每年九月为奉祀丘比特神而举行的罗马赛会,又称大赛会,是赛会中历史最为悠久,而最受重视者。

]首领的手笔,是赛会首领为编写演说辞或论战辞,收集适合需要的例子而写成的。

沃尔芬同意这个说法。

也有人不同意瓦赫茨穆特的看法,认为从第四卷的语言修辞看,作者应是弗龙蒂努斯同时代的军官。

但无论如何,前三卷和第四卷明显不同,不是出于同一作者,这一点似无可置疑。

对此,瓦赫茨穆特和沃尔芬指出,弗龙蒂努斯在前言中曾对全书作出规划:

第一卷是关于战争开始前使用的谋略实例;第二卷是关于战争本身的,尤其是有助于制服敌人方面的谋略实例;第三卷是关于围困和解除围困时采用的谋略实例。

对于这个规划,前三卷各章的目录都与之相符,但是第四卷并不叙述历史上的谋略,而是有关军人道德方面的内容,与弗龙蒂努斯前言中的规划大相径庭。

  《谋略》一书中,作者将其从其他著作搜集来的作战史例加以系统归纳整理,借以阐述军事理论,作者对交战中如何制胜和怎样更充分利用战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战争(战斗),必须周密进行准备,正确选择交战地点和时间,善于布置战斗队形,并要设法瓦解敌军。

弗龙蒂努斯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大量富有教益的史例阐述当时的军事技术,强调军事理论同历史经验的密切关系。

弗龙蒂努斯的著作是研究古罗马帝国时代军事思想的珍贵文献。

李志兴、袁坚

1990年6月

   

中译者的话

袁坚[中国]

[出自《谋略》]84--96

  1977年11月,我从南京来北京,到军事科学院参加《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汉译工作。

后来留在军科,一呆就是十年。

在军科的十年时间里有六年多是做着《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纂工作。

当时感到有一个难处:

我们的学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其表现之一便是对外国军事学术思想的发展知道得不多,收集资料很困难,甚至连许多名著的汉译本都没有。

这是我们一部分同志中间常常议论的话题。

  1985年9月,原军事科学院图书馆馆长曾庆洋同志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搞到几份俄文资料,其中就有弗龙蒂努斯的《谋略》一篇。

庆洋同志对研究军事思想很用心,他让我帮着将卷一中的一段前言和目录翻译出来,尤其是其中关于谋略和战略的定义性诠释。

他还殷殷地希望我能将全书都翻译过来。

我当时工作任务较重,业余时间排得也很满,不过还是将这份资料草读了一遍,觉得文字比较一般,删节掉的东西不少,没有任何注释,连俄译者的署名也没有,于是就放弃了将其全文译出的念头。

  一次,在北京图书馆查找资料,偶尔发现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贝内特的英译本《谋略》一书,真有点喜出望外,随即将之借了回去。

那是被收入英国洛布古典丛书的拉英文对照本。

我很看重洛布这套古典丛书。

这个英译本是1921年贝氏逝世前出版的,译文准确流畅。

后来又获知,早在1881年伦敦就已出版过由罗伯特·B.斯科特中尉翻译的英译本,那个本子在叙事和表达方面缺点较多。

既然有了贝内特教授的本子,而且还有另外几个版本,我就决心将其全文译出,介绍给我国读者。

从许多资料来看,此书在西方古典军事学术著作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原著字数不算多,但内容牵涉面广,为便于读者阅读查考,我作了一些当页注,在书后还附了两个带注释的要目索引。

当页注的一部分是根据洛布英译本的注释,有的是参考贡德曼的德译本(1888年,莱比锡)的注释编译而成,有的则是我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搜集后加以补充的。

翻译和注释这部书断断续续,前前后后拖了四五年之久。

尽管我费了很大功夫,力求将其译得像样一点,但终因受到水平限制,谬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蒙军事科学院原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鲍世修同志为本书写了译序[投笔从戎注:

这篇译序基本无价值,故扫校时并未收录。

],军事科学院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研究员李志兴同志与译者一起对作者生平和这部著作作了介绍,解放军出版社的领导和军事编辑室的同志,以及许多同志都给译者以支持和帮助,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0年9月于北京

   

卷一

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龙蒂努斯[古罗马]

[出自《谋略》]84--96

第一章隐蔽己方计划

第二章刺探敌方计划

第三章择定作战方式

第四章如何率领军队通过受敌威胁的地方

第五章如何摆脱困境

第六章行军途中设伏和遭埋伏

第七章如何掩饰物资匮乏或何以补足

第八章分散敌人精力

第九章平息兵变

第十章如何遏制不合时宜的求战欲望

第十一章如何激励军队的作战热情

第十二章如何消弭因不利的先兆在士兵中产生的恐惧心理

  我个人对军事学怀有浓厚的兴致,曾对其规则作过系统化工作;[注:

指他的《兵法》一书,此书现已遗失。

]我觉得尽管我从事此项工作才只起步,但我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因而相信是能够完成的。

我还觉得为了完成业已开始的使命,把将军们那些希腊人用“谋略”一词尽涵其意的机敏诀窍的活动给予简要的综合,那是我责无旁贷的本分。

借此,指挥官们便能熟悉许多含有深思熟虑和高瞻远瞩内容的范例,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自身运筹和实践此类活动的能力。

除此之外,一位将军若能将自己的谋略和业经验证确属成功的实例加以对比,也就不必为其所设计谋的成败担心了。

  我十分地了然,且不否认,一方面史学家们在其探索中已经涉及过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著作家们也已或多或少地对所有著名的史例作过记叙。

但我想,对于那些事务繁忙的人我理应提供一种便捷的帮助。

要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去寻觅某些个别的实例,那可是令人厌烦的事情;而擅长编纂奇文妙篇之辈往往会把读者引入一大堆纷繁杂乱的事实中去,使之无所适从。

我将孜孜努力以求者,无非是按所陈述的命题,如质疑一般,从实际需要出发,为读者提供适宜的史例。

为了便于对之进行筛选,并依据主题适当归类,我将它们分编成三个卷次。

卷一提供的是交战开启之前使用谋略的实例;卷二则罗列与交战本身有关以及对完全制服敌人有影响的实例;卷三的内容涉及围困和解除围困的谋略。

在上述三个卷次的基础上,我又对每个卷次的实例作了分类组合。

  我要恳请对我的这部著作持宽容的态度,我的恳求并非毫无根据。

但愿读者在发现我遗漏了某些史例时不要责怪我的疏怠,因为谁能做到把流传至今的用两种语言写就的所有文献如数读遍呢?

[注:

指古时用希腊和拉丁两种文字撰写的著作。

]其中许多东西我是有意忽略过去的,我之所以如此也属事出有因,任何一个读过主笔同类题目的其他作者作品的人想必都是能够理解个中原委的。

何况,对于他们来说,在每一分类中把这样的例子增补进去,实系易如反掌之举。

我写这部书,犹如以往的其他著述一般绝非为了沽名钓誉,博取称道,而是出于造福公众,故而一旦有人能够为我的著述进行补足,我将认为他予我的是帮助,而非责难。

  倘若有读者以为这几个卷本甚合其意,则我希望他们注意分清“战略”和“谋略”之间的不同含义,尽管两者的性质极其相似。

凡指挥官实施的行动是以深谋远虑、目标明晰、有胆有识、决心果断为特征者,应归属战略项下;有些行动具有此类特征中的某些独特的形态,则应归类于谋略。

这后者的主要特征通常是依凭熟巧和机敏,生效于敌人逃遁或将被摧毁之前;在这一领域中言辞也会产生某些显著的效果,因而我所提供的既有行之范例,也有言之范例。

[注:

有人认为这一段文字是现代评论家后来添加的。

]

  以下所列涉及战前行动的各种谋略,于指挥官皆有教益。

  第一隐蔽己方计划

  第二刺探敌方计划

  第三择定作战方式

  第四如何率领军队通过受敌威胁的地方

  第五如何摆脱困境

  第六行军途中设伏和遭埋伏

  第七如何掩饰物资匮乏或何以补足

  第八分散敌人精力

  第九平息兵变

  第十如何遏制不合时宜的求战欲望

  第十一如何激励军队的作战热情

  第十二如何消弭因不利的先兆在士兵中产生的恐惧心理

第一章隐蔽己方计划

  1.马尔库斯·波尔奇乌斯·加图认为,臣服于他的西班牙各城邦总有一天会依托各自的工事,重新操起武器来抗争的。

因之,他给每个城邦单独下了一表,让他们平掉工事。

如若命令不迅速予以执行,将有战祸临头。

他下令此表务须于同一天内下发所有城邦。

如是,每个城邦都会以为此表是专门下达给它的。

要是得知所有城邦都接到同样的命令,难免发生串通起来实行抵制的情形。

(公元前195年)

  2.迦太基[注:

拉丁文版本用“布匿”称谓,汉译从英译,下同。

]将领希米尔科希望突然在西西里岛登陆,可他对这次航行的目的地秘而不宣,只是给各舰舰长每人一只密封好的封套,内装标明航线的图表和停泊的港口,并下令只要舰船未因遭到暴风雨袭击而与旗舰离散,任何人不得拆读手里的封套。

[注:

波利艾努斯的《战略学》第五卷第十章第2节载有此事。

](公元前396年)

  3.盖犹斯·拉埃柳斯以特使身份被派往西法克斯那里去,他随身带去一批扮作奴隶和侍者的间谍。

其中一人,卢奇乌斯·斯塔托留斯,曾多次到过该地,看来敌人营垒中有人认出了他。

为了掩盖他的真实的社会地位,拉埃柳斯象打一个奴隶那样鞭笞了他。

[注:

李维的《罗马史》第三十卷第4节载有此事。

](公元前203年)

  4.塔克文(高傲者)[注:

“高傲者”这里是指老塔克文,即普里斯库·塔克文,通常这一绰号用于他的儿子,即罗马的最后一位国王。

]决定要杀掉加比的头目们,但不想把这个意图托付给任何人,所以对儿子为此事而派来向他请示的使者也是点滴不漏。

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在花园里漫步,一边用小树条摧折那些长得最高的罂粟花的茎头。

使者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回去后只好把亲眼见到的老塔克文的作为如实禀报给小塔克文。

于是,儿子也就明白了该如何对待那些挑头的加比人了。

[注:

李维、瓦莱留斯·马克西穆斯、希罗多德等人都记叙过类似的史例,参见希罗多德的《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五卷第92节,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54页,但主人公不是塔克文父子,而是佩里安德和色拉西布洛斯。

]

  5.盖犹斯·凯撒认为埃及人的忠诚值得怀疑,于是他希望给人一种他终日耽于纵酒狂饮的印象。

当他去视察城市[注:

指亚历山大城。

]及其防务时,又装作被当地的美色所俘,他是被埃及人的习俗和生活征服了。

在装着这副模样的同时,他调来增援兵力,一举占领了埃及。

[注:

参见阿庇安:

《罗马史》(下)第十四卷第十三章第88--90节,第175--176页。

](公元前48年)

  6.当文蒂迪乌斯同安息国王帕科卢斯作战时,得知有一个叫法尔奈乌斯的塞尔海斯提卡省人,自称是盟友,实际上却把文蒂迪乌斯军队配备的一切情报都透露给安息人。

于是文蒂迪乌斯便来了个将计就计,假装着对所最想要发生的事表示惧怕,而对他所害怕发生的事情却又装作希望它发生。

他担心驻扎在卡帕多西亚境内托罗斯山脉一侧的军团在未获增援前安息人会渡过幼发拉底河。

于是他认真地使那个奸细像平常一样去向安息人献策,叫安息人的军队在那路程最短,幼发拉底河流入一条很深河床的措格马附近渡河。

他断言,假如安息人走这条路,他就能利用丘陵地的有利地形躲过安息人的射手;但他也担心安息人会顺开阔地向下游推进。

安息人受这一情报所骗,率领军队绕过下游的路走,为了准备材料和在河上架桥总共费了约四十天时间,而且因为架桥地点选在相当宽阔的河面两边的堤岸上,建桥费的工更多。

文蒂迪乌斯利用这段时间在安息人到达前三天把自己的部队收拢回来,遂即开战,战胜了帕科卢斯,将其击毙。

(公元前38年)

  7.米特拉达悌遭到庞培围困,他想在第二天撤离。

为了隐蔽自己的企图,他扩大了采办粮秣的地区范围,甚至抵近了与敌人部署相接壤的平原。

他还安排了第二天要接见许多人,以便消除怀疑,并下令在整个营垒中多点焰火。

然后,在夜间换第二班岗时,他率领队伍贴着敌人的营垒跟前撤走了。

[注:

参见阿庇安:

《罗马史》(上)第十二卷第十五章第99节,第503--504页。

](公元前66年)

  8.凯撒·图密善·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皇帝想镇压日耳曼人,因为他们已经武装起来了。

但他知道,要是他们事先获悉要有像他这么一位大统帅前去,那他们一定会更充分地进行战争准备。

他把他离罗马出巡的目的宣布为到高卢行省去作一次调查。

他就这样出敌不意地把战火烧了起来,并借此镇压了那些剽悍的野蛮部落,进而保障了那里的安宁。

(公元83年)

  9.克劳狄乌斯·尼禄应当在哈斯德鲁拔与他的兄长汉尼拔会师之前消灭哈斯德鲁拔和他的部队,这是关键所在。

但尼禄对他自己的部队缺乏信心,很想跟他的同事、受命指挥战役的李维乌斯·萨利纳托联合起来。

同时,尼禄为了不使对面扎营的汉尼拔窥透他的行动,乃挑选出一万名非常强悍的勇士留下,并下令留守的临时统领务必一如既往地派出警卫和岗哨,点燃同样数目的灯火,使营帐外观跟过去毫无二致,以使汉尼拔不致产生怀疑,贸然来攻击留守的少数部队。

当尼禄秘密行军到翁布里亚去与李维乌斯会合时,他不许扩展营帐,以免迦太基统领获悉他已抵达的消息。

哈斯德鲁拔一旦知道执政官[注:

古代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共两名。

实际上就是国家元首,负责统帅军队,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并在外交事务中代表国家。

他们的官署设有“宝座”,他们身边有十二名举着权标的扈从。

执政官一般出身富有的贵族家庭。

]的兵力已经会合一处,肯定会避战而去。

如是,尼禄用他增援的军队出其不意地攻击而获胜。

在汉尼拔得到这一消息之前,尼禄已回师对付汉尼拔了。

这样一来,尼禄用同样的计划把两个最足智多谋的迦太基将领击败。

[注:

瓦莱留斯·马克西穆斯的《善言懿行录》第七卷第四章第4节和李维的《罗马史》第二十七卷第43节载有此事。

](公元前207年)

  10.泰米斯托克利说服手下的人把拉栖第梦人下令拆毁的城墙尽快地修复好。

他对斯巴达[注:

古希腊一城邦,亦称拉西第梦,拉丁文版本用拉西第梦称谓,汉译从英译,下同。

]派来查询此事的使者说,他将亲自去结束这种猜疑。

他真的到了斯巴达。

到达以后他先装病,拖延时日,而当他发觉他的花招已引起对方猜疑时,随即声称,斯巴达人听到的完全是一派胡言,并要求他们派若干知名人士到雅典去实地核查那边是否在加紧修筑工事的事实。

同时,他私下里给雅典人写信,要他们把到那里去的人全部扣下,直到所有的城墙全部修复为止。

那时他就可以对斯巴达人说雅典确已加强了城防工事,他们派去的那批要人可以返回,条件是先要把他放回去。

斯巴达人爽快地表示同意,因为他们不愿意因杀死他一个人而遭致自己一方许多人被害。

[注:

修昔底德的《历史》第一卷第90节载有此事。

](公元前478年)

  11.卢奇乌斯·富留斯把他的军队带到了一处不利的阵地。

他决定不露自己的慌张,以免得其他人跟着惊愕。

他稍稍调整了一下他的行进方向,似乎是要作一次远距离迂回,去攻击敌人。

如是,他终于将他的行军路线掉转了过来,使他的队伍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了困境。

[注:

本例与本卷第五章第13例同。

]

  12.梅特卢斯·庇护在西班牙时有人问他,你明天准备干什么,他回答说:

“要是我的战袍能告诉你,那我就立刻把它烧掉。

”[注:

瓦莱留斯·马克西穆斯的《善言懿行录》第七卷第四章第5节载有此事。

](公元前79--前72年)

  13.有人问马尔库斯·李锡尼·克拉苏,他准备何时开拔,他答道:

“你是担心听不到号声吗?

”[注:

李维的《罗马史》第二十八卷第2--3节有载。

]

第二章刺探敌方计划

  1.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利用往西法克斯那里派遣使节的机会,下令保民官[注:

罗马古代各种军事和民政官员的总称。

有军事保民官、平民保民官、财务保民官等称衔。

军事保民官原指步兵司令,在早期的共和国每个军团有六名军事保民官。

平民保民官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从公元前471年起由平民会议选举,后来发展成罗马最有权势的职位之一;在公元前450年共有十名平民保民官,他们的职责是保护人民反对行政长官发布的错误命令。

财务保民官原指在各部落中征收贡赋和发放军饷的官员。

]和百人队长[注:

古罗马军队中的分队指挥官,负责指挥战斗、安营扎寨、构筑工事、维持纪律。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是军团,公元前二世纪末,一个军团由十个大队组成,每个大队含三个中队,每个中队包括两个百人队,所以每个军团有六十名百人队长,百人队长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出身。

]一同前往,他们的使命是刺探国王的兵力。

为了更加便于探听出军营的部署状况,他们故意放跑一匹骏马。

装作去追赶那匹马,他们乘机跑遍了大部分筑垒营地。

当他们把侦察结果回报之后,战争也就以火烧军营而告终。

  2.当年,与伊特鲁里亚作战时,罗马统帅对于侦察工作的各种机敏的方法还一无所知,昆图斯·费边·马克西穆斯命令他懂伊特鲁里亚语的弟弟费边·西索换上伊特鲁里亚人的衣装深入到奇米尼森林中去探个究竟。

此前,我们的部队还从未到过那里。

他十分谨慎、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任务,在穿越过整个森林之后,发现卡梅里的翁布里亚人对罗马人并无敌意,他劝说他们同意结盟。

[注:

第1、2两例在李维的《罗马史》中均有载。

](公元前310年)

  3.当迦太基人发觉亚历山大的实力发展过大,已构成对阿非利加的威胁时,乃派了一个很刚强的名叫哈米尔卡尔·罗狄努斯的自由民装作被流放者逃到国王那里去,千方百计地去讨好国王,博取信任。

得手之后,罗狄努斯即刻将国王的计划泄露给了他的同伴。

(公元前331年)

  4.也就是这些迦太基人派遣长期以使节身份居住在罗马的人来保卫己方情报的安全。

  5.马尔库斯.加图在西班牙期间对于截获敌方的计划一筹莫展,他下令三百名士兵同时对敌人的驻地发起袭击,从敌群中抓获一名俘虏,将其带回本营。

经过拷问,此人吐露了彼方的全部秘密。

[注:

普卢塔克认为加图采用这一计谋的地点在德摩比利,时间是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91年。

](公元前195年)

  6.在与辛布里人和条顿人交战期间,执政官盖犹斯·马略想试探一下高卢人和利古里亚人的忠诚程度。

他给他们寄去信件,信中写明在规定时间之前不得拆开里边尚密封着的另一件信套。

后来,他在预定时间以前,要求将原件收回。

他发现所有的密封件都曾被拆开过,于是他明白敌对行动正在酝酿之中。

(公元前104年)

  将军们也还有另外获取情报的方法,他们不依靠任何外界的帮助,全凭自己谨慎从事,仔细观察获取情报,有例为证:

[注:

这一段话可能是后人添加的。

]

  7.伊特鲁里亚战争期间,执政官埃米柳斯·保卢斯正要将他的军队开到韦图洛尼亚城附近的平原上去,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大群鸟好似受到惊吓一般从森林中飞出来。

有两点根据使他琢磨着那边很可能设有埋伏:

其一,这群鸟是受了惊吓飞出来的;其二,一下子飞出来竟有这么多的鸟。

他派出几名侦察兵前去打探,结果发现足有一万名波希人在那里等待着袭击罗马军。

于是,他派他的军团从敌人所未曾料及的另一方向将敌击溃。

[注:

一个叫埃米柳斯·帕普斯的人,于公元前282和前278年两度出任执政官,曾同伊特鲁里亚人打过仗。

普林尼在他的著作中把这几个名字似乎搞混了。

]

  8.与此类似的另一例:

奥雷斯特斯之子蒂萨梅努斯听说敌人已占领前面的山岗(一座天然要塞),乃派出几个人前去侦查实情。

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