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724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检验简化版.docx

临床血液学检验红细胞检验简化版

贫血(anemia):

是指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般临床表现

疲乏、无力,皮肤、粘膜和甲床苍白

心血管及呼吸系统

心悸,心跳加快及呼吸加深(运动和情绪激动时更明显),

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

头晕,目眩,耳鸣,头痛,畏寒,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等

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恶心,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和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

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可有多尿,蛋白尿等轻微的肾功能异常

特殊表现

HA常见黄疸、脾肿大等

【分类】

MCV、MCH、MCHC分类法

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fl)

MCH(pg)

MCHC(g/L)

常见疾病举例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0~360

DNA合成障碍性贫血,MDS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急性失血。

双相性贫血,部分AA,白血病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慢性炎症性贫血,尿毒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0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地中海贫血

【诊断】

以查明贫血的性质和病因最为重要,在确定贫血存在及其程度后,应分析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贫血的类型,同时紧密联系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进一步的检查,寻找病因。

1、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分析: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

2、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先进行血液学的一般检查,分析确定贫血的类型,结合临床资料,得出初步的诊断意见和明确进一步的检查方向,然后有的放矢的选择病因检查项目,查明病因。

红细胞形态学特征对贫血的诊断非常重要,当某类异常形态红细胞出现较多时,对贫血的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红细胞形态异常

常见疾病

其他疾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

ID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慢性失血、SA

大红细胞

MgA

溶血后贫血,PMF

球形红细胞

HS、AIHA

微血管病性HA,低磷酸盐血症

靶形红细胞

HbC/S病、HbE病;不稳定Hb病、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IDA、脾切除后、肝病

椭圆形红细胞

HE

MgA、PMF

泪滴型红细胞

伴有核红细胞

PMF

重型地中海贫血,MgA,MDS,

骨髓病性贫血

裂红细胞及碎片

微血管病性贫血

不稳定Hb病,人工瓣膜置换

棘形红细胞

肾衰竭,重症肝病

PK缺乏症,β-脂蛋白缺乏症

红细胞缗钱状排列

MM,巨球蛋白血症

冷凝集素综合征

其他球蛋白增多性疾病

贫血的诊断标准(海平面条件下):

Hb(g/L)/Hct/RBC(×10^12/L)

成年男性:

120/0.40/4.0

成年女性:

110(孕妇低于100)/0.35/3.5

10天内新生儿:

145;1个月以上新生儿:

90;4个月以上新生儿:

100;6个月~6岁儿童:

110;6岁~14岁儿童:

120(这一组只有Hb指标)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分型】

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

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型、II型)和轻型(I型、II型)

①急性AA:

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

此型又称重型再障-I型。

②慢性AA:

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

此型又称轻型再障。

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II型。

【检验】

1、血象:

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

①.急性再障:

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

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

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如穿刺到增生灶,骨髓可表现为增生良好,红系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粒系减少,主要为晚期及成熟粒细胞。

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以脂肪细胞较多见。

③.骨髓活检:

对诊断AA有重要价值。

可见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0.34)。

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并可见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④.其他检查:

骨髓铁染色可见细胞内/外铁均增加;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增高;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出现细胞集落明显减少或缺如,外周血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加;骨髓核素扫描可判断整体造血功能。

这些检查主要用于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发病机制和选择治疗方案。

【诊断】

一、国内再障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②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③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AAH、PMF、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再障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类型的AA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

诊断为AA后,应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综合分析进行分型:

 

急性再障(重型I)

慢性再障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

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发病较缓慢,

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

血象

处血红蛋白下降快外必须具备下列中的两条:

①    Ret<1.0%;

②    中性粒细胞<0.5×10^9/L;

③PLT<20×10^9/L

血红蛋白下降较慢,

Ret、PLT及中性粒细胞减低,

但达不到AA的程度

骨髓象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二、鉴别诊断

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PNH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与AA关系密切,可互相转化。

不发作PNH与AA表现相似,但PNH出血及感染均较轻,NAP积分不增高;Ret绝对值高于正常,骨髓中红系增生较明显;细胞内外铁均减少;经溶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可确诊(如FCM检出CD55和CD59的表达缺陷)。

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外周血象可呈全血细胞或二系、一系细胞减少,需与AA鉴别。

MDS以病态造血为特征。

缺铁性贫血(IDA),重点

由于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引起的贫血。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IDA至今仍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在铁的摄入不足、铁的需要增加及失血等情况下,机体出现长期铁的负平衡而导致缺铁。

铁缺乏包括:

储铁缺乏(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和缺铁性贫血(IDA)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临床特点】

主要由贫血的常见症状、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缺铁的特殊表现组成。

除有乏力、心悸、虚弱等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和体征外,缺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各种含铁酶活性下降而引起的上皮组织的变化,如口角炎、舌炎、舌感觉异常和烧灼感;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易折断;指甲无光泽呈条纹隆起,严重时指甲扁平甚至凹陷形成“反甲”。

儿童患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感觉刺激反应减弱、生长和行为发育迟缓等表现,而异食癖(异嗜症)是儿童IDA的典型表现。

约10%的IDA患者有轻度脾大。

【检验】

1、血象:

IDA患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但因缺铁的发展阶段不同,贫血的轻重不一,血象表现不同。

早期常无贫血,当缺铁加重时出现轻度正常细胞性贫血,红细胞数可在正常范围,Hb下降,红细胞形态镜下观察已有变化,RDW升高,RDW配合MCV可对IDA进行诊断/鉴别诊断。

随着缺铁进展,RBC和Hb进一步下降,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镜下可见红细胞大小形态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呈环形。

WBC和PLT计数一般正常,慢性失血者可有PLT增多,贫血较重的儿童患者可有PLT减少。

钩虫病引起的IDA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Ret检测:

大多正常,但急性出血造成的IDA,Ret可明显增高,IDA患者服用铁剂后Ret可迅速升高,常于1周左右达到高峰。

Ret是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进行相关检测可用于IDA与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血红蛋白病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目前一些血细胞分析仪可通过直接测定或公式推算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其降低对铁缺乏的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铁缺乏的筛检和IDA的诊断作用均优于传统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

2、骨髓象:

IDA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个别患者减低。

主要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值降低。

增生的红系细胞以中、晚幼红为主,其体积较正常为小,胞质少而着色偏蓝,边缘不整,呈锯齿状或如破布,显示胞质发育落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胞核小而致密、深染,甚至在核的局部呈浓缩块状;表现为“核老质幼”的核质发育不平衡改变。

分裂象易见。

红系增生旺盛,粒红比降低或倒置。

成熟红细胞呈低色素表现,可见环形RBC

粒细胞比例相对降低,各阶段间比例及形态基本正常;巨核细胞系正常;淋巴/单核细胞正常。

骨髓象检查不一定在诊断时需要,但当其与其他疾病鉴别困难时需进行。

骨髓铁染色:

IDA患者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储存铁缺乏,即细胞外铁阴性。

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且颗粒小着色淡。

本法是诊断IDA的一种直接而可靠的方法。

3、铁代谢检查:

在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IDA时相相关检查主要有:

①.血清铁蛋白(SF):

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情况,与骨髓铁染色有良好的相关性。

其减少只发生于铁缺乏症,且在铁缺乏早期就出现异常,是诊断IDA敏感的方法。

采用免疫测定的方法检测铁蛋白值。

成年男性15~200μg/L,成年女性12~150μg/L,小儿低于成人。

IDA时SF<14μg/L(女性<10μg/L)。

但SF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肝病时可反应性增高影响检测结果的判断。

②.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

是幼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后残留的微量铁蛋白,与铁粒幼细胞呈良好的平行关系,其测定能较好的反映体内铁的状态,对IDA的敏感性低于SF,但较少受某些疾病因素的影响。

主要用于慢性疾病合并IDA时的检测,IDA时EF<6.5μg/细胞。

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

血清铁(SI)以Fe3+形式与转铁蛋白(TF)结合存在,成年男性11.6~31.3μmol/L,女性9.0~30.4μmol/L,IDA患者SI明显减少。

SI对缺铁的诊断并不灵敏,受生理、病理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单独应用作为缺铁的诊断指标。

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反映血浆转铁蛋白的水平,通常情况下仅有约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

血浆中铁要结合到转铁蛋白的蛋白质上才被运输,每个转铁蛋白分子最多可结合2个Fe3+。

IDA时该指标增高。

TIBC较稳定,但反映储铁变化的敏感性低于SF。

TS是血清或血浆中铁和转铁蛋白浓度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IDA时该指标降低。

TS对缺铁的诊断准确性仅次于SF和EF,可作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之一用于临床,但不宜用于缺铁的早期诊断。

临床上将以上三指标同时检测,对IDA的诊断和与慢性疾病、其他储铁增多的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④.血清转铁蛋白(sTF):

健康者体内约62%铁为血红蛋白铁、31%为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转运铁仅0.1%。

进入体内的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黏膜与转铁蛋白结合,再与肠粘膜上的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内。

在IDA时机体sTF明显增高。

⑤.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sTfR是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的一个片段,血清中sTfR的浓度大致与机体总的转铁蛋白受体的量成正比,机体铁缺乏时血清中sTfR浓度升高,是一种可靠的反映红细胞内缺铁的指标。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时,sTfR>26.5nmol/L(2.25mg/L)(R&Dsystems)或大于8mg/L(ELISA法)。

在IDA早期、其他骨髓增生性贫血(如溶贫)和红细胞增多症时sTfR均可增加。

sTfR检测无性别和年龄差异,也不受妊娠、炎症、感染、肝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可用于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因铁缺乏致Hb合成减少,造成红细胞内FEP蓄积。

所以FEP量的增加可间接反映铁的缺乏,敏感性仅次于SF和EF。

4、其他检验:

红细胞寿命检查可见IDA患者RBC的寿命缩短;铁动力学检查显示IDA患者对铁的利用加快,利用率增高。

缺铁性贫血的彻底治疗有赖于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查清病因及原发病极为重要,为此还需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如粪便的潜血检查(OB)、虫卵检查,尿液的检查,肝肾功能的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免疫学检查,胃肠道的X线、胃镜检查等。

【诊断】

IDA的诊断应包括确定是否因缺铁引起的贫血和明确缺铁的原因。

诊断常采用检测指标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IDA的诊断标准:

符合第①条和②~⑨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IDA

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②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③血清(血浆)铁<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

④转铁蛋白饱和度<0.15;

⑤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全血),或FEP/Hb>4.5μg/gHb;

⑦血清铁蛋白(SF)<12μg/L(国内诊断缺铁的标准有采用<14μg/L或<16μg/L,一般主张将SF<12μg/L表示储铁耗尽,SF<20μg/L表示储铁减少);

⑧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5nmol/L(2.25mg/L)(R&Dsystems);

⑨铁剂治疗有效。

2、储铁缺乏的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①血清铁蛋白(SF)<12μg/L;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标准:

符合储铁缺乏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一下任何一条符合者即可诊断

①转铁蛋白饱和度<0.15;

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全血),或FEP/Hb>4.5μg/gHb;

③血清铁蛋白(SF)<12μg/L(国内诊断缺铁的标准有采用<14μg/L或<16μg/L,一般主张将SF<12μg/L表示储铁耗尽,SF<20μg/L表示储铁减少);

④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5nmol/L(2.25mg/L)(R&Dsystems);

4、非单纯性IDA的诊断标准

具有并发症的IDA,即同时合并有感染、炎症、肿瘤或肝脏疾病等慢性病贫血时,缺铁的一些诊断指标将受影响,不能正确反映缺铁。

非单纯性IDA除应符合贫血的诊断标准外,还应符合以下任何一条:

①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EF)<6.5μg/细胞;

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③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5nmol/L(2.25mg/L)(R&Dsystems);

④铁剂治疗有效。

WHO制定的缺铁诊断标准:

①血清(血浆)铁<8.95μmol/L(50μg/dl);

②转铁蛋白饱和度<0.15;

③血清铁蛋白(SF)<12μg/L

④红细胞游离原卟啉>1.26μmol/L(70μg/dl)

5、鉴别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IDA的形态学特征,应注意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

疾病

SF

SI

TS

STfR

骨髓铁

血液学发现

缺铁性贫血

MCV↓、MCH↓

地中海贫血

N/↑

↑/N

N/↑

MCV↓、MCH↓、Ret↑

靶形RBC

慢性感染性贫血

↑/N

↓/N

↓/N

N

N/↑

MCVN/↓、MCHN/↓

铁粒幼细胞贫血

↓↓

MCV↓、MCH↓

铁粒幼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MgA)

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也称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

特征:

骨髓中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外周血为大细胞性贫血。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

在我国以缺乏叶酸导致的营养性MgA多见,因缺乏内因子导致的恶性贫血少见(北欧多见)。

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MgA的突出特点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的症状。

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主要引起造血组织的细胞和更新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上皮细胞)出现异常改变,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并伴胃肠道症状。

MgA起病隐匿,为慢性进行性贫血,除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外,还可有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如镜面(俗称牛肉舌);食欲缺乏,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时,常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对称性麻木、下肢步态不稳和行走困难,小儿及老年患者常表现为脑神经受损的精神异常,如抑郁、嗜睡和精神错乱。

【检验】

1、血象:

外周血象为本病最重要的起始筛选实验,观察血涂片细胞形态对诊断很重要。

本病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增高,MCHC正常)。

RBC和Hb的下降不平行(RBC的下降更明显)。

血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明显大小不等(RDW增高),形态不规则,以椭圆形大红细胞多见,着色较深

异形红细胞增多,可见巨红细胞、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或豪周小体,又称染色质小体,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的残余物)及有核红细胞。

Ret绝对计数减少。

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中性粒细胞胞体偏大,出现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是MgA的早期征象,分叶可达6~9叶以上,血小板正常或减低,可见巨大血小板。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以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为特征

红细胞系统:

红系明显增生伴显著巨幼样变,粒红比值降低或倒置。

正常形态的幼红细胞减少或不见,各阶段的巨幼红细胞出现,其比例常大于10%。

可见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红细胞。

由于发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红细胞和早巨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红细胞的比例可高达50%。

和分裂象和豪焦小体易见,胞核的形态和“核幼质老”的改变是识别巨幼样变的两大特点;

粒细胞系统:

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细胞比例相对降低。

中性粒细胞自中幼阶段以后可见巨幼变,,以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细胞多见,可见巨多核叶中性粒细胞;

巨核细胞系统:

数量正常或减少,可见巨核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正常在5叶以下)与核碎裂;胞质内颗粒减少。

骨髓形态学检查对MgA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发现粒系细胞巨幼变对疾病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细胞化学检查:

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增多和巨噬细胞含铁量(细胞外铁)增加;糖原染色发现原、幼红细胞阴性,偶见弱阳性。

4、叶酸缺乏的检验

①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

叶酸减少有助于诊断由于叶酸缺乏引起的MgA,还可见于红细胞过度增生,叶酸利用增加(如溶贫、骨髓增生性疾病)。

因红细胞不受叶酸摄入情况的影响,能反映机体叶酸的总体水平及组织的叶酸水平,诊断价值更大

②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试验:

不正常,可被叶酸纠正的为叶酸缺乏,可被维生素B12纠正的为维生素B12缺乏。

③组氨酸负荷试验:

叶酸缺乏时,组氨酸转变为谷氨酸的过程受阻,代谢中间产物亚氨甲基谷氨酸产生增加,大量从尿中排出,尿中含量增高。

灵敏度较高,阴性结果对排除诊断很有价值。

④血清高半胱氨酸测定:

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在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升高。

5、维生素B12缺乏的检验

①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血清维生素B12减低对MgA诊断及病因分析有重要价值。

②甲基丙二酸测定:

维生素B12缺乏患者血清和尿中该物质含量增高。

尿和血清中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可早期诊断维生素B12缺乏。

③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尿中排出量减少,MgA<7%,恶性贫血<5%。

本试验主要是对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诊断而不是诊断是否存在维生素B12缺乏。

如内因子缺乏,加入内因子可使结果正常

④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

内因子阻断抗体能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的结合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MgA、恶性贫血等仍可表现为内因子阻断抗体阳性。

6、诊断性治疗试验:

MgA对治疗药物的反应很敏感,用药48h左右Ret即开始增多,于5~10天到达高峰。

据此设计的试验简便易行,准确性较高,对不具备进行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的单位可用以判断是叶酸缺乏还是维生素B12缺乏。

方法是给患者小剂量叶酸(0.1~0.2mg/d)或维生素B12(每日肌注1~5μg或一次性肌注100μg)7~10天。

若4~6天后Ret上升,应考虑相应的物质缺乏。

7、其他检验:

胆红素测定:

对治疗药物的反应因无效造血伴溶血,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轻度增高;胃液检查:

在恶性贫血患者胃液中游离胃酸消失,对组氨反应下降。

【诊断】

血象、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