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268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25、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

“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

学习目标: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让学生朗读诗歌。

  二、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

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

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指名学生回答)

  师:

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

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五、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六、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指名学生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1)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2)随机点拨句子:

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

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

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5、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

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

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

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

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

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

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3、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

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5)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哪儿呢?

”是什么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学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三、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按自学思考题逐题讨论。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

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

一事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着想。

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

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干部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三、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

哪些内容是次要的?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是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是次要的内容,课文中一带而过。

  四、通过对“毛主席在花山”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词语盘点”的词语。

 

 

口语交际·习作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重、难点

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c.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三、全班交流

  1、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四、拓展交流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二、运用写作方法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布置作业

修改并誊抄自己的习作。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教学重点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1、谈话导人.

  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b.提出交流要求:

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2、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3、全班交流.

  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

  二、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1、朗读《卜算子?

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

   2、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

   3、交流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三、阅读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

  2、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2、总结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