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40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docx

天津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引

2010年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指南

 

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是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摇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基本使命,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样机、样品为主要成果形式,着力原始创新,为科技支撑计划提供技术基础,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

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的承担单位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项目资金补助档次一般为10万元。

一、信息科学(A、B、C、D、E)

1.计算机科学(A)

A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A0101 并行/分布计算机体系结构及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

A0102 可重构计算系统理论与方法

A0103 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

A02 计算机网络

A0201 Internet新技术

A0202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关键技术

A0203 网格与对等计算关键技术

A0204新一代网络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A0205片上网络技术

A0206语义网关键技术

A03 计算机软件技术

A0301 普适计算技术

A0302 和谐人机交互

A0303 大型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

A0304 分布式存储理论与方法

A0305 智能计算技术

A04 多媒体技术

A0401 虚拟现实技术

A0402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

A0403 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存储的理论与方法

A05 信息安全技术

A0501 新型密码理论与方法

A050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A0503 网络内容分析与监控关键技术

A0504 计算机病毒防治理论与方法

A0505信息隐藏及检测理论与方法

2.信息与通信技术(B)

B01 通信系统与技术

B0101 先进网络与交换技术

B0102 信道复用新技术

B0103 新型接入网技术

B0104 无线通信新技术

B0105 多媒体通信技术

B0106 信道编解码技术

B0107软件无线电技术

B0108通信协议与系统仿真技术

B0109传感器网络技术

B02 数字视、音频技术

B0201 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关键技术

B0202 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录放技术等)

B0203 通信终端与信息(网络)家电技术

B0204数字三维成像与显示技术

B03 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B0301 图像的生成、处理与识别

B0302 自适应信号处理

B0303 多媒体信号处理

B0304通信信号处理

B0305生物识别与认证技术

B0306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

3.电子科学与技术(C)

C01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技术

C0101 新型集成电路、集成模块和混合电路

C0102 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

C0103 膜电路、膜器件关键技术

C0104 片式元器件与表面组装技术

C0105 MEMS工艺、技术及应用

C0106 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应用

C02 电路与系统

C0201 电路CAD技术

C0202 芯片系统(SoC)理论与技术

C0203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及其应用技术

C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C0301 新型天线与特种天线技术

C0302 电波传播与电磁场计算

C0303 电磁兼容及电磁生物效应

C0304 新型微波材料与器件

4.光学与光电子学(D)

D01 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

D0101 新型激光器的关键技术

D0102 T赫兹波及其应用

D0103 超快激光技术

D0104 新型激光检测技术

D02 通信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D0201 光纤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D0202 超高速大容量复用关键器件及技术

D0203 全光网络接入技术

D03 信息获取、处理中的新型光电子技术

D0301 光学与光电子图像获取与处理技术

D0302 生物医学光子学

D0303 新型光学、光电传感技术

D0304 高密度光学与光电存贮技术

D0305 新型光电显示技术

D04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学效应及技术

D0401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集成技术

D0402 介观光学效应及应用

D0403 微/纳光学加工及材料制备技术

D0404 新型光学全息技术

D0405 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

5.自动化科学(E)

E01 自动控制理论

E0101 网络环境下的控制理论

E0102 智能化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

E0103 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复杂系统的建模及控制

E0104 模式识别的新型理论与方法

E0105 认知过程的智能信息处理

E02 先进控制技术

E0201 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故障诊断系统

E0202 电力电子技术

E0203 运动控制理论与技术

E0204 自动化功能部件

E0205 新型传感与多源信息融合

E03 机器人技术

E0301 机器人控制技术

E0302 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

E0303 服务机器人的相关技术

E0304 特种机器人及原型系统

E0305 MEMS功能器件

E04 电子信息与工程系统

E0401 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E0402 网络环境下先进控制系统技术

E0403 制造与装备自动化技术

E0404 智能交通及地下管网智能化关键技术

E0405 智能监控技术(安全、环保等)

E0406 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定位技术

E0407 先进车载电子设备关键技术

E0408 超宽带(UWB)技术

E0409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键技术

E0410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二、材料科学(F)

F01 金属材料

F0101 金属及其合金的设计、制备、微观结构及性能(新一代钢铁材料强韧化,有色金属高性能化等)

F0102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磁、电、热、声、储能、智能等)的制备及性能;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F0103 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

F0104 低维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性能与表征

F0105 环境友好金属材料中的科学问题及新思路

F0106 与环境相关的金属材料中的科学问题与性能评价(疲劳、腐蚀、防护及安全评价)

F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F0201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光、电、磁、信息、超导、换能等)

F0202 半导体材料(低维结构材料、宽禁带材料、晶体生长与缺陷工程等)

F0203 功能陶瓷材料(高效能、高可靠、高灵敏、智能化和功能集成化材料等);结构陶瓷材料(高韧性、高比强、耐磨损、抗腐蚀、低成本、高可靠性材料等)

F0204无机智能材料、无机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

F0205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改性(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

F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F0301 功能(光、电、磁、信息、换能、吸附与分离和催化等)高分子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

F0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

F0303 新型高性能树脂、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涂料和助剂等

F0304 生物医用与仿生高分子材料

F0305 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F04 复合材料

F0401 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评价

F0402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F0403 复合材料表面、界面、相容性与连接度

F05 材料科学领域共性关键问题

F0501 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表征;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F0502 材料的环境安全与寿命周期评价

F0503 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F0504 材料设计与计算

三、机械学与制造科学(G)

G01 设计理论与方法

G0101 设计方法学

G0102 创新设计

G0103 绿色设计

G0104网络化设计

G02 机构学

G0201 机构创新方法

G0202 新型机构

G0203新型传动技术

G0204流体传动与控制

G0205仿生机构

G03 新型制造技术

G0301 精密洁净制造技术

G0302 快速成型技术

G0303 数字化制造技术

G0304 再制造技术

G04 微光机电技术

G0401微机械学

G0402微纳制造技术

G0403微纳测量与控制技术

G0404微光机电系统及器件设计

G0405激光微纳制造技术

G05 生物制造技术

G0501仿生原理及设计

G0502仿生制造技术

G0503生物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

G06机械性能基础技术

G0601 机械振动、噪声及控制技术

G0602 机械强度、寿命及可靠性技术

G0603 重大装备性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G0604 磨擦、磨损、润滑与密封

G07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化技术

G0701 现代制造模式

G0702 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G0703 制造信息化技术

G0704 绿色制造

四、化学与化学工程科学(H)

H01 无机化学与化工

H0101 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

H0102 新型功能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H0103 生物无机化学与无机药物化学

H0104 功能无机化合物的晶体工程

H0105 高纯度功能无机化合物合成及制备工艺

H0106 新型无机染料化学与工艺

H0107 海洋无机化工

H0108无机介孔与级孔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功能

H02 有机化学与化工

H0201 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新方法

H0202 绿色化学与工艺过程

H0203 不对称合成方法与工艺

H0204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工

H0205 新型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农药

H0206 具有生理活性、结构新颖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仿生合成

H0207 酶工程

H0208 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H0209生物物质加工利用

H0210煤化工与碳—化工

H0211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H0212有机化工分离过程

H0213有机功能材料合成及性能

H03 物理化学与工业催化

H0301 与生命、材料、环境和高新技术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H0302 纳米组装、结构、体系的物理化学

H0303 新催化材料制备与表征

H0304 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有机化学问题

H0305 新型超分子化合物设计及组装合成技术

H0306 分子结构与模拟

H0307界面与胶体化学新机制与过程

H0308新体系和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

H0309固体催化剂工程

H0310新催化反应技术

H0311谱学与原位技术

H04 分析化学与环境化学化工

H0401 复杂体系内重要化学物质的采样、分离与分析等新技术

H0402 物质(特别是食品、农副产品)的痕量分析、形态分析、原位和实时分析

H0403 生态污染的化学机制

H0404 生态毒理与生物标记物的化学问题

H0405 三废处理中化学化工问题

H0406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

H0407分子印迹与分离技术

H05 化学工程

H0501 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分子模拟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H0502 高效、节能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反应、分离集成与技术;多相流和非牛顿流体的流动规律和传递性质;在外场作用下的反应和传递行为

H0503 计算化学工程新方法、新技术

H0504 高新技术在反应与分离中的应用

H0505 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

H0506 生态化工原理、方法和技术

H0507 生物化工和食品化工中的发酵动力学与酶动力学;高效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H0508 制药工程关键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

H0509微化工过程

H0510新型反应器技术

H0511化工过程强化

H0512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新化工过程

五、能源科学(J)

J01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J0101 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技术

J0102 新型二次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J0103 氢能与燃料电池

J0104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

J0105其它新能源技术

J02 常规能源

J0201 煤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J0202 石油、天然气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J0203 天然气储存技术

J0204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J0205 碳的能量转化新机制

J03 节能

J0301 热能系统的优化与节能

J0302 热力、热能工程设备的节能技术

J0303 电能高效转换与利用技术

J0304 内燃动力装置节能技术

J0305 其它节能技术

六、城市建设与环境科学(K、L)

1.城市建设与建筑材料(K)

K01 城市建筑环境

K0101 城镇建设新理论与新方法

K0102 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建筑设计理论

K0103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与应急理论与技术

K0104 城市建筑环境新理论与新技术

K02 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

K0201 城市供热与供气系统理论与方法

K0202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理论

K0203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新理论与新方法

K03 土木结构技术

K0301 滨海新区软土特性及快速处理技术

K0302 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

K0303 新型工程结构理论、方法与应用

K0304建筑抗震、减震与加固新理论与新技术

K04 建筑材料、设备及技术

K0401 新型建筑材料理论与技术

K0402 新型室内环保建筑材料及新工艺

K0403 建筑物理环境新原理与新技术

2.环境科学与工程(L)

L01 水污染控制

L0101 城市地表水、地下水、渤海湾近岸水体污染防治

L0102 污水和废水处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L02 大气污染控制

L0201 工艺与内燃动力装置尾气、移动污染源净化技术

L0202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机理及新技术

L0203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新技术

L03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L0301 城市垃圾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及二次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

L0302 城市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及安全处置新技术

L0303 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方法

L0304 垃圾分类及相应清洁、资源化处理技术

L04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L0401 环境污染源解析与数值模拟技术

L0402 环境监测新技术及新方法

L0403 SO2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交易方法

L05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及生态健康

L0501 污染水体、土壤、底泥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L0502 污染环境的毒理学及生态环境基准研究

L0503 环境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与生态健康保障技术

L0504治理三废的微生物菌种选育与应用

L0505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理及防治技术

L0506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新技术

七、生命科学(M、N、R、S)

1.生物技术(M)

M01 生物技术应用基础

M0101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新功能基因分离、开发与利用

M0102 动植物、微生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及表达体系的建立

M0103 生物芯片及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

M0104 细胞增殖调控及信号传导的应用基础

M0105 细胞工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M02 医药生物技术

M0201 基因工程药物发现及功能研究

M0202 基因工程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M0203 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新型疫苗

M0204 单克隆抗体与抗体工程

M03 发酵工程技术

M0301 新型、高效工业和医用酶制剂

M0302 细胞培养技术及生物反应器

M0303 现代生物技术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M0304 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添加剂和功能食品

M04 海洋生物技术

M0401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M0402 海洋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2.医学(N)

N01 临床学科的基础与应用

N0101 神经病学

N0102 内分泌学

N0103 泌尿学

N0104 肿瘤学

N0105 血液学

N0106重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

N02 慢性重大疾病与老年病

N0201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变性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遗传病、痛风、精神心理疾病

N0202 老年病

N03 灾害、中毒与救援

N0301 灾害、中毒与创伤流行病学,预警预案技术

N0302 多发复合性损伤救治技术

N0303 院前急救与治疗方案优化

N04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

N0401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急腹症、急救医学、骨折、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等)

N0402 针灸临床基础和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研究

N0403 中医现代化关键技术(证候、疗效评价体系、四诊)

N05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N0501 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功能食品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功效评价)

N0502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N0503 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N0504 生殖医学与优生优育

N0505 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机制与模式

N0506 职业与环境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N0507 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疾病防治模式

N0508 重大职业病监测与控制

N0509 亚健康与精神心理卫生

N0510慢性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本底

N06 重大医学技术

N0601 器官移植及相关基础

N0602 介入治疗与微创外科技术

N0603 生物技术与实验诊断

N0604 干细胞的应用技术

3.医药(R)

R01 创新药物

R0101 适合于创新药物开发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

R0102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认

R0103 创新药物筛选模型和筛选技术

R0104 适用于加速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

R0105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及其集成,寻找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小的候选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如组合化学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等)

R0106 候选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

R0107海洋药物研发

R02 药物制剂

R0201 新型制剂(如速、缓、控释制剂、透皮制剂及靶向制剂等)

R0202 新型无毒高效药物载体以及多适用性的药物辅料

R0203 新释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基础问题

R03 中药

R0301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应用研究

R0302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作用机制研究

R0303中药制剂的关键技术

R0304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

4.生物医学工程(S)

S01 生物材料与制品

S0101 基因/药物靶向与控制释放材料与技术

S0102 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

S0103 介入诊断与治疗相关生物材料

S0104 生物材料表面修饰与组装技术

S0105 血液净化相关材料与制品

S0106 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S02 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

S0201 生物反应器

S0202 肝、肾、肺、心等脏器的替代技术

S0203 组织工程相关材料与技术

S0204 再生医学相关方法与技术(如干细胞)

S03 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

S0301 生物传感与芯片诊断技术

S0302 脑功能与认知过程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S0303 先进成像技术和医学图像处理

S0304 人体信息无创、微创检测与处理

S0305生物信息处理

S0306数字化医疗技术

八、农业科学(T)

T01 农业生物技术

T01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工程菌株构建)

T0102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细胞工程技术

T0103 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分离与应用

T0104 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检测技术

T0105 动植物致病源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T02 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

T02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优良种质资源研究与保护、利用

T0202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T0203 油料作物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T03 农作物与园艺作物

T0301 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基础材料的创新(优先支持品质育种及优质抗逆、耐贮运育种技术)

T0302 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与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及重大生物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优先支持生物防治技术)

T0303 作物生理及植物-土壤互作与水肥高效利用的机制(优选支持抗性生理、营养生理和节水技术)

T04 畜牧兽医与水产

T0401 动物营养生理及无公害饲料(添加剂)

T0402 品种选育及繁殖新技术

T0403 主要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技术

T0404水产环境的监测与修复技术

T05 食品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

T0501 农产品采后生理及安全贮藏

T0502 食品和农产品生物加工技术研究

说明

指导思想: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以《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天津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着力原始创新,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轻松环境,加速我市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

原则:

1.坚持既培养人才,又培育项目资源的目标,开展创新性、超前性科学技术研究。

研究工作应注意学科的发展前沿,鼓励探索新发现、开发新技术、建立新方法。

2.选题应有较强的目的性,要有明确的或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应在有限期间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为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3.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稳定和培养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后备人才队伍,推进学科自身协调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促进新兴学科发展,提高我市基础研究水平。

4.优先支持研究工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的项目,鼓励提交物化成果和标准、专利成果。

5.鼓励青年人才申报,以不断增强其进行独立思维和开展协同创新研究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