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692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docx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观的超越

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打力剃脸以来,传槐的鲁力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帚田。

传统的替力观认为,各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这种能力就是不重要的。

  这种智力测验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是实施“一元化的教育”——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并且教师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所有的学生。

为了使学习的内容便于测量和具有最大范围的可比性,在学校里最受到重视的学科无疑是与容易测量的语言、逻辑推理等智力相对应的学科,而与难以测量的智力相对应的学科,如艺术、体育等,在学校教育中是无关紧要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将这种传统智力理论观照下的教育称为“惟一机会的教育”,认为“惟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他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这样,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

由此,加德纳在当时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人同时拥有七种基本智力,1998年和1999年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这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同时拥有以下九种基本智力。

  1.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报员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能力。

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设计师都表现出很高的逻辑/数理智力。

  3.视觉/空间有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是视觉/空间智力高的人。

  4.音乐/节秦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这种智力突出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还有善于感知的观众。

  5.身体/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

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工艺者都是例证。

  6.人际交往智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来说,这种智力尤为重要。

  7.自我反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

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最佳例证。

  8.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植物学家、生态学家身上有重要体现。

  9.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哲学家、天文学家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加德纳认为,九种基本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

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

因此,智力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多元智力理沦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托。

  加德纳认为: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多元智力观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以这种智力观的转变为基础,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和提升,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为适应人类个体智能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在课程设置上,要对传统的课程内客进行筛选,使得新的课程内容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在教学上,要突出个性化教学,即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在看待学生上,体音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待长的学生同样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在评价上,注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同一教学目标,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智力组合来达成。

评价内容更为全面,评价手段更为多样。

多元智力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_加德纳和斯腾伯格

一、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一)、加德纳简介(刘志芹收集)

加德纳(1943-)出生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斯克兰顿(Scranton)市,自幼热爱音乐特别是钢琴艺术,高中后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哈佛大学度过的。

   加德纳是一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1972~2000年间任零点计划主任。

他获得过普林斯顿(Princeton)、麦克吉尔(McGill)及爱维(TelAviv)等大学的18个荣誉学位。

1981年因为在哈佛零点计划的工作而获得麦克阿瑟(MacArthur)奖。

他在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了约20本书,发表文章和书评约400篇。

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二)、多元智力理论产生渊源(杨丽琳收集)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不仅加德纳本人的有关著作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其他专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和论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关心理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占到了非常可观的比重。

1.历史上对传统智力测试的批判

  19世纪8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Galton)开创了对智力进行测量的先河。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为了鉴别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以让他们接受特殊的教育,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量表。

从此,智力测试便风靡美国乃至全世界。

然而,也正是从智力测试产生之日起,关于智力测试局限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人们对它的批判主要是针对智力测试的潜在理念即智力是一元的、是一种单一的整合的能力而提出的。

  对智力单因素论的批判历来就有,加德纳虽不是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第一人,但他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使传统智力测试的若干局限性愈加突显。

2.加德纳本人的研究积累

   在首部著作《艺术和人的发展》(TheArtsandHumanDevelopment,1973)中,加德纳指出皮亚杰的发展模式只适用于“最终导向科学思维的思维过程,其终极状态可以非常逻辑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他考察了创造性活动中认知过程的发展,开始着重探索伟大的艺术家的思维过程,并相继出版《艺术、智能与大脑:

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等著作。

(三)、多元智力理论内涵(马赟收集)

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①。

1、言语—语言智力 

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

诗人拥有真正的语言智力,演说家、律师等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理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如科学家、数学家或逻辑学家就是这种人。

3、视觉—空间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如海员或飞机导航员控制着巨大的空间世界,或如棋手或雕刻家表现空间世界的能力。

空间智力可用于艺术或科学中,如果一个人空间智力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刻家或建筑师。

4、音乐—节奏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5、身体—运动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最显着的例子是从事体操或表演艺术的人。

6、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内省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等,这种智力尤为重要。

7、自然观察者智力

自然观察者(NaturalistIntelligence)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能够认识到其他物种或类似物种的存在,能够把几种物种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来等等。

这种智力在过去人类进化过程中显然是很有价值的,如狩猎、采集和种植等,同时这种智力在植物学家和厨师身上有重要的体现。

8、存在智力

存在智力(ExistentialIntelligence)指的是寻找生命的重要性、死亡的意义、身体和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以及沉浸在艺术领域内的种种深奥经验中给自己定位的能力等。

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以及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四)、多元智力理论的特点(陈华莹等收集)

1、突出多元性.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九种智力要素构成,这九种智力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郑和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忽视其他几种智力.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的关注.

2、是突出文化性.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力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

3、突出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要素,而这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九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4、突出实践性.加德纳把智力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

5、突出开发性.加德纳认为,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反复强调,帮助每一个人彻底地开发他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的智力演变。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力的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一)、斯腾伯格简介(段银春收集)

R•J•斯腾伯格(194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72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分会和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兼任《心理学学报》、《美国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学杂志》、《人类智力国际通讯》等刊物的编辑。

斯腾伯格著述甚丰目前已达近500篇(本),主要有:

《智力、信息加工和类比推理》(1977),《超越智力、人类智力三重理论》(1985)、《人类智力百科全书》(1994)、《成功智力》(1996)、《认知心理学》(1996)、《思维风格》(1997)等。

(二)、成功智力理论产生渊源(李雪钱,林静,李丹丹等收集)

科学心理学诞生至今,有关智力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两次转变:

(1)20世纪上半叶,流派认为智力可以分解为元素,元素构成智力的结构。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智力研究。

信息加工学派认为,智力的单元应是主体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即时心理运算或操作。

该学派注重从具体的智力活动中动态地把握智力,但它只徘徊在智力的操作层面,不利于揭示智力的全貌。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分析了传统智力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他最早提出的智力成分理论虽然采取的是信息加工的立场,但在很多场合整合了因素分析的方法。

(一) 三元智力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对传统智力研究的挑战,斯腾伯格在《超越IQ:

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1985年)和《应用的智力》(1986年)两部专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的三元模式。

    斯腾伯格通过对职业心理学家和普通人的调查认为,智力包括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智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能测验前两种能力,对实践智力却往往无能为力。

斯腾伯格认为传统智力测验所顾及的只是主体的内部世界,并且大多数未能很好地控制知识和经验因素的作用,另外,传统智力测验一般是限时测验,因过分强调速度而使测验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受测者的智力状况。

针对此类缺陷,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注重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部世界的主体的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智力,既是对传统智力的批判,也是对原有智力成分理论的扩充与修正。

三元智力理论从整体意义上对情境、经验和成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形成了三个亚理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

三个亚理论结合起来能够较为公正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回答“谁相对较为聪明”的问题。

三元智力理论作为斯腾伯格对“智力”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不仅扩充与修正了传统智力成分理论,而且是对原有智力成分理论及相关智力概念的一次超越。

当然,情景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虽提出问题,但并没有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并且编制相应的测验也需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过程。

基于此类问题,斯腾伯格进行了更为深度的探索,并于十年后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可以视为对三元智力理论的新超越。

(二)从三元智力理论到成功智力理论

作为对三元智力理论的反思与完善,1996年,斯腾伯格在其《成功智力》一书中集中阐述了成功智力理论的内容,赋予智力以新的含义:

成功就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成的人生理想,而不是遥遥无期的空中楼阁;并且“成功”也不是伟人巨匠的专属,它同样属于那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位置的平凡人。

因此,成功智力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智力。

或者也可以说,若是脱离现实活动的成功来空谈智力则类似于纸上谈兵。

(三)、成功智力理论内涵(沈丽娟收集)

“人生的成功,既不靠IQ,也不靠EQ,而是取决于您的成功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R.J.斯腾伯格(R.J.sternberg)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被《科学文摘》(ScienceDigest)评为全美前100位科学家之一。

斯腾伯格在研究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加工研究的方法,对人的复杂和多层面的智力结构进行了清晰和完整的描述。

早在1985年他率先向传统理论提出挑战,提出了“超过IQ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以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的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描述智力。

形成了以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份亚理论为维度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90年代后期,他在智力三元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的理论,力图从智慧行为的机能本质上更深入地把握智力的精髓,又将智力理论研究推上新的高度。

(一)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充分反映了前人和他人智力理论的闪光之处,克服了不足之处,同时又把现代认知理论的新进展同化于其中,其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的概念,赋予了智力以新的含义。

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他这里所说的成功,其一,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其二,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

用斯腾伯格的话说,他强调的智力不应仅仅同学校中的成功有关,而更应同生活里的成功紧密联系。

生活里的成功是个体用创造和实践的能力去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并最终获得的成功。

其次,斯腾伯格对成功智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三个关键所在。

分析性智力是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的智力,即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智力;创造性智力是找对问题的智力,即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的智力;实践性智力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智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智力。

这三个关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如斯指出的那样,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紧要。

再次,斯腾伯格对具有成功智力者画了一幅肖像。

他认为具有成功智力者有这20个特征:

(1)能自我激励;

(2)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3)知道什么时候应坚持;(4)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5)能将思想转变为行动;(6)以产品成果为导向;(7)完成任务并能坚持到底;(8)都是带头者;(9)不怕失败的风险;(10)从不拖延;(11)接受合理的批评和指责;(12)拒绝自哀自怜;(13)具有独立性;(14)寻求克服个人困难的办法;(15)能集中精力达到自己的目标;(16)既不会对自己要求过高,也不会对自己要求过低;(17)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18)既能看到树木,也能看到森林;(19)具有合理组织的自信及完成其目标的信念;(20)能均衡地进行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思维。

斯腾伯格认为这20个特征同时反映在具有成功智力者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表现之中,它们不是通过传统的智力能测量得出来的。

他强调,必须牢记这一点,在现实世界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能力,而是成功智力,即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技能的平衡组合。

(四)、成功智力理论的特点(段银春收集)

一、注重对传统智力理论的质疑。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也很少有其他概念像智力那样曾被用这么多不同的方式加以定义。

应该承认,把智力作为多种因素(基本能力)组合而成的智力理论的出现,因素分析法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智力测验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但是,智力的结构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的IQ测验存在着许多弊端。

随着对智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育的发展,这些弊端已日益显露。

这种理论和测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一味强调技术,看不到研究对象所处的整体文化背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只将智力制成标本剖裂地加以对待。

斯腾伯格出于这样的反思,明确指出,有人认为可以用测验或心理测量的方法来了解智力,这是最可笑的。

在斯腾伯格看来,传统的IQ测验以及在美国广为使用的一些标准化测验所能测量的只是内涵宽广、结构复杂的智力的极小一部分,也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

斯腾伯格将之称为“呆滞的智力”,它只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分数作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较少联系。

斯腾伯格反复强调必须超越“智商”,趋向“成功智力”。

二.注重以产品成果为导向。

斯腾伯格指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虽然关心过程,但他们最终关注的焦点仍在成果和产品上。

没有成果的过程就好比一辆外观设计精美却没有引擎的汽车,斯腾伯格以产品成果为导向来判断智力,这是完成了对IQ的又一纵深的超越。

它与IQ测验比较起来,至少有三大优点:

一是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只要在产品成果评价中,根据成功智力的关键要素就能真实地评价个体智力成功的程度;二是具有更高的效度性。

产品成果是个体智力行为的结果,它可以直接判断出个体所具有的成功智力的大小;三是具有更大的公平性。

成功智力所要求的心理能力因文化而异。

成功智力具有情境性,这种智力的情境性保证了成功的普遍性——任何文化中的个体都能以适应其生存文化环境的智力,从而达成自我的人生理想的目的。

三.注重智力的发展。

斯腾伯格明确指出,人的智力是可以修正的,成功智力尤其具有发展的可能性。

斯腾伯格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功智力的发展问题:

一是对于分析性智力,在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中的元认知策略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发展的;二是对于创造性智力,可以通过创设创造环境,加强创造实践活动来发展创造性智力;三是对于实践性智力。

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性智力和学业智力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

学业智力一般随着求学的进程而逐渐增加,在个体完成学业后到达顶峰,随后便开始逐渐下降;而实践性智力却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末明言知识”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会有增长的缘故。

这种未明言知识来源于经验,它是一种以行为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

四.注重分析影响智力的各种因素。

传统的单一智力结构理论往往局限于孤立分析研究个体智力问题。

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智力的因素,斯十分重视元认知能力、个性以及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斯腾伯格认为,人们对自身思维过程(分析、创造和实践性的问题解决、推理和决策等)了解和控制的元认知能力,相比单纯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更能影响到智力。

他强调,只有重视和发展元认知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智力。

斯腾伯格还明确阐明了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内涵这一事实。

不同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对智力行为有不同的标准,智力就是主体对现实世界环境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些心理活动,个体达到了与环境最佳适宜状态。

与此同时,斯腾伯格还认为个性对智力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斯腾伯格对这些智力影响因素的重视,不是一般的重视,他已把这些影响因素全部纳入了他的成功智力理论之中。

他认为,任何有助于实现目的理想,达到成功的因素皆涵盖在成功智力之中。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新课程评价观的转变

张红,教育探索030726,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新一轮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研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构建中来,对于完善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原则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课程改革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首次提出多元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