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741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5章 检测含答案.docx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章节检测第5章检测含答案

章末检测·全面提升

一、选择题

1.野生型果蝇是长翅,突变型果蝇有残翅、缺刻翅和无脉翅等多种类型,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基因突变只能自发产生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基因突变都是有益的 

D.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

【解析】 野生型果蝇是长翅,突变型果蝇有残翅、缺刻翅和无脉翅等多种类型,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B。

【答案】 B

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基因突变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

【解析】 若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位于基因和基因之间的区域,则不会导致基因突变,A项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涉及到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的变化,因此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项正确;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会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对个体性状会产生影响,C项错误;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与其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无关,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不一定都是二倍体,D项错误。

【答案】 B

3.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都必然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B.高等动物体内的非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基因突变都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遗传给后代

D.多倍体植物的特点是种子和果实大,结实率低

【解析】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因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因此基因突变后,不一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也就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A项错误;高等动物体内,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项错误;基因突变,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遗传给后代,若发生在某些植物的体细胞中,可通过无性生殖过程遗传给后代,C项错误;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物常常是种子和果实大,结实率低等,D项正确。

【答案】 D

4.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

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解析】 基因a、b、c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这体现的是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而不是普遍性,故A错误。

Ⅰ、Ⅱ也会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因为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基因突变,故B正确。

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和间期时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错误。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和c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交叉互换,故D错误。

【答案】 B

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过程中进行了基因重组,亲子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

B.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则说明发生了基因重组

D.染色体变异一定会改变基因的数量

【解析】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受精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亲子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属于染色体变异,B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会改变基因的数量,例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D错误。

【答案】 C

6.摩尔根及同事发现控制果蝇红眼(W)及白眼(w)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大量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不育的红眼雄性果蝇,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注:

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时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

A.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X染色体没有分离

C.雄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没有分离

D.雄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解析】 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或红眼雄果蝇,由题干信息,子代出现一只不育的红眼雄性果蝇,其基因型为XWO,红眼基因来自雄蝇,可知母本没有提供X染色体,即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X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结果使形成的卵细胞中没有X染色体或两条X染色体,并与正常精子结合受精,会产生XwXwY(雌性)和XWO(雄性)个体,故B正确,A、C、D错误。

【答案】 B

7.下列生物育种技术操作合理的是

A.用红外线照射青霉菌能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B.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一定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

C.单倍体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红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

【解析】 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能使青霉菌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使繁殖能力增强,A错误;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一定是F1代的杂合子,B错误;单倍体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一般不产生种子,C错误;红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让其进行营养生殖以保持优良性状,D正确。

【答案】 D

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体不利,但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

B.人工诱变育种改变基因结构,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用单倍体育种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D.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解析】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不利,但也会出现少数优良性状,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A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结构,但不能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可用诱变育种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C错误;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这是由于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D错误。

【答案】 A

9.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一种育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5/8

B.后一种育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前一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其具体类型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后一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前一种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3/8,A错误;后一种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1/4,B错误;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其具体类型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答案】 C

10.水稻的糯性、无籽西瓜、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些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A.环境改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

B.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

【解析】 水稻的糯性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产物,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属于杂交育种,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 D

11.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所示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

下列叙述,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①“无子香蕉”培育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 ②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 ③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虽能杂交,但它们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④若图中无子香蕉3n的基因型为Aaa,则有子香蕉4n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 ⑤该过程所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 ⑥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D.④⑥

【解析】 该“无子香蕉”培育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①错误;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但不影响着丝点分裂,②正确;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虽能杂交,但它们的后代为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不育,所以仍然存在生殖隔离,③正确;若图中无子香蕉3n的基因型为Aaa,则有子香蕉4n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④正确;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⑤正确;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⑥错误;所以选B。

【答案】 B

12.如图表示果蝇体细胞内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变异,①②代表染色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果蝇的缺刻翅是基因b丢失造成的

B.①和②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C.该变异能导致新基因的形成

D.①和②都能被龙胆紫溶液染色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果蝇的缺刻翅是含基因b的一段染色体丢失造成的,A错误;①和②是同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变化前后的情况,B错误;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不能形成新基因,C错误;①和②都是染色体,都能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D正确。

【答案】 D

13.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

【解析】 由受精卵(即合子)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A正确;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都叫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数无关,B正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比较大,糖类等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C正确;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都叫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数无关,D错误。

【答案】 D

14.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

B.此过程中F1出现aa个体的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

C.育种过程中若不发生突变,则该种群没有进化

D.可通过单倍体育种方式得到显性纯合品种

【解析】 与杂交育种方式相比,单倍体育种方式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正确;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育种过程中虽然没发生突变,但逐代淘汰aa,a基因频率会减少,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物种已经发生了进化,C错误;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通过单倍体育种可得到AA和aa纯合品种,D正确。

【答案】 C

15.下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

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利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解析】 图中①过程是杂交,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A正确;②过程是减数分裂,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③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④过程是诱导染色体数加倍,通常利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D正确。

【答案】 C

16.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单倍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解析】 同源四倍体的单倍体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21号染色体为三个,B错误;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由于在复制时可能出现基因突变或在前期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出现等位基因,C正确;多倍体通常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但不一定芽尖的每一个细胞均加倍,D错误。

【答案】 C

17.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1%。

下图为该病的系谱图,Ⅰ3为纯合子,Ⅰ1、Ⅱ6和Ⅱ7因故已不能提取相应的遗传物质。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苯丙酮尿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

C.Ⅱ8与该地区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中该病的几率是1/22

D.Ⅲ10与Ⅰ3、Ⅱ5的线粒体DNA序列相同的几率分别是1、1/2

【解析】 由于Ⅰ3为患病纯合子,Ⅰ4正常,他们的女儿均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那么Ⅰ1也为隐性患病纯合子,再根据Ⅰ1的儿子Ⅱ6正常,可推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该地区的发病率为1%,所以该地区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9/10、1/10,则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应高于1/10,B项错误;据图可知,Ⅱ8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该地区正常男性中携带者的几率为(2×9/10×1/10)÷[1-(1/10)2]=18/99,因此Ⅱ8与该地区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中该病的几率是18/99×1/4=1/22,C项正确;Ⅲ10的线粒体DNA来源于卵细胞,所以Ⅲ10的线粒体DNA序列应该与Ⅱ7、Ⅰ3相同,而与Ⅱ5无关,D项错误。

【答案】 C

18.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子女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解析】 分析系谱图可知,4号女儿患病但2号父亲正常,则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该系谱图中1、3、4均为患者,则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母亲不一定是纯合子,子女也不一定是杂合子,A错误;若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则这种遗传病男性发病率均等,B错误;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亲和母亲,D错误。

【答案】 C

19.Fabry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由编码α-半乳糖苷酶A的基因突变所致,下图是该病的某个家系遗传系谱,通过基因测序已知该家系中表现正常的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B.Ⅲ2一定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C.该病可通过测定α-半乳糖苷酶A的活性进行初步诊断

D.可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产前诊断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此病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家系中表现正常的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而系谱图中Ⅱ2患病,说明Ⅱ2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2,因此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设正常基因用A表示,致病基因用a表示,则Ⅰ1的基因型为XAY,Ⅰ2的基因型为XAXa,Ⅱ3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Ⅱ4为XAY,Ⅲ2有可能含有致病基因,B错误;由题意可知,编码α-半乳糖苷酶A的基因突变,故该病可通过测定α-半乳糖苷酶A的活性进行初步诊断,C正确;该病为基因突变引起,可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病,D正确。

【答案】 B

20.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某对正常夫妇均正常,丈夫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妻子的母亲患病,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

如果他们向医生咨询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有多大,医生会告诉他们

A.“由于你们俩的亲属都患有该病,因此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9”

B.“你们俩只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孩子”

C.“你们俩没有一人患病,因此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患病的风险”

D.“根据家系遗传分析,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6

【解析】 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丈夫的弟弟患病为aa,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因此丈夫的父母的基因型皆为Aa,丈夫的基因型是AA1/3,或Aa2/3,而妻子的母亲患病,所以妻子的基因型是Aa,只有双亲都是Aa时,孩子才患病,生下的孩子患病的概率2/3×1/4=1/6。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下图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下列回答:

A:

(1)A过程中,在指导蛋白质合成时,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________改变成了________。

(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门冬氨酸GAC)

(2)B过程所示的育种方法叫做________,该方法最常用的作法是在①处________。

(3)C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若要从F2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

(4)D过程中,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与C过程相比,D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

【解析】 

(1)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转录的模板链,然后依据中心法则确定是什么氨基酸。

基因突变前,CTG转录后,密码子是GAC,决定的氨基酸是天门冬氨酸,基因突变后,①处为CAG,转录后密码子是GUC,氨基酸是缬氨酸。

(2)B过程先杂交,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多倍体育种。

(3)C过程先杂交,后自交,经多次自交选择,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是杂交育种。

要从F2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从F2中选出矮抗品种反复自交,得到不发生性状分离的ddTT的品种。

(4)D过程是单倍体育种,常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得到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正常的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品种。

这种育种方法能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

【答案】 

(1)天门冬氨酸 缬氨酸 

(2)多倍体育种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杂交育种 从F2中选出矮抗品种反复自交,得到不发生性状分离的ddTT的品种 (4)花药离体培养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2.(12分)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

(1)该黄色籽粒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

(2)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实验结果为F1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3)以植株A为父本(T在异常染色体上),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

分析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父本,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分离。

(4)若(3)中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__,其中得到的染色体异常植株占________。

【解析】 

(1)由图一可知,该黄色籽粒植株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2)若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A进行自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

白色(tt)=1:

1。

(3)以植株A(Tt)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B(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还有T和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4)若③中得到的植株B(Ttt)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则该植株能形成3种可育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

t:

tt=2:

2:

1,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即与tt个体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黄色(2Ttt):

白色(2tt、1ttt)=2:

3,其中异常植株(Ttt、ttt)占3/5。

【答案】 

(1)缺失 

(2)黄色:

白色=1:

1 (3)父本 同源染色体 (4)黄色:

白色=2:

3 3/5

23.下图显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甲病Gg)在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系谱,其中,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Ⅲ—14是女性。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Ⅲ–1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患者外,Ⅲ–13的直系血亲中,携带有甲病基因的是________。

下图显示Ⅲ–14细胞内9号染色体及其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的变化。

A、B、C、D、E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中Aa控制乙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

(3)上图甲表示的过程显示9号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异,这种结构变异的类型是____________。

上图乙的过程①中,染色体发生的行为有________(多选)。

A.螺旋化B.交换

C.联会D.自由组合

(4)下列对甲病和乙病致病基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两者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B.各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C.两者之间能发生基因重组

D.致病基因仅由母亲传递

(5)Ⅲ–14与健康的Ⅲ–13生育一个患甲乙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Ⅱ-8和Ⅱ-9都不是患者,且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而他们的儿子却患甲病,说明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Ⅲ-14是女性,因为其父亲正常,母亲是甲病携带者,其有可能是携带者也可能是完全正常,即XGXG或XGXg。

(2)因为Ⅲ-11是女性患者,所以其母亲一定是携带者,即Ⅱ-7。

Ⅱ-6是男性患者,其母亲也应是携带者,即Ⅰ-2。

(3)由图可知染色体上BCD基因所在片段进行了颠倒,故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图乙中的1过程主要发生的是染色体的联会,故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因为原来基因位置颠倒,而此时需要配对,为了配对发生了交换,故A、B、C正确。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D错误。

(4)由题意可知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它们是不同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控制的疾病。

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故A正确。

因为在细胞核内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故B正确。

因为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以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故C正确。

致病基因父亲和母亲都可以传递,故D错误。

(5)Ⅲ-13基因型是aaXGY,由图可知Ⅲ-14基因型是AA,其有1/2是XGXG,1/2是XGXg,故后代患乙病概率是1,患甲病概率是1/2×1/4=1/8,故患两病概率是1/8。

【答案】 

(1)伴X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2分) XGXG或XGXg 

(2)Ⅰ–2和Ⅱ–7(3)倒位 ABC (4)ABC (5)12.5%或(1/8)

24.(8分)下图是患甲病(基因为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