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746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docx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

《环境社会学》

第一讲绪论

一.什么是环境社会学

1、环境社会学:

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

2、环境社会学区别于传统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

①把以往社会学排除于研究对象之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纳入了研究范围,并把研究这种环境与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的。

②与以往社会学相比,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自然界。

二.环境社会学的产生

环境社会学最早产生于美国。

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由农村社会学家发起了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于是,不同学术背景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

第一,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是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应。

第二,日益活跃的环境运动引起了社会学者的注意,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在对环境运动的研究过程中,成长出了环境社会学。

第三,在原有的社会学框架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研究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并非是60、70年代的突然事件,只不过是由潜在到公开、由不被人注意到被人注意这样一个过程的表现。

第五,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也是二战以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第六,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迅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

第七,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三、.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70年代以来的环境社会学,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雄心勃勃的初创时期(70年代);

(二)歧路彷徨的过渡时期(80年代);

(三)柳岸花明的发展阶段(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

四、.两种类型的环境社会学

(一)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

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强调环境因素对于社会系统的影响;

2.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或分析框架;

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一种宏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理解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

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对立和批判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

卡顿、邓拉普

(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

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而开展研究;

2.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或分析框架;

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中观和微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关于理解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特殊理论;

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结合和利用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

施耐尔伯格、汉尼根。

五、.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

研究领域:

(1)环境研究的伦理标准、概念和方法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

(3)全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社会过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5)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6)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1)社会分层与环境问题

(2)风险和环境社会运动的研究

(3)环境问题中的不平等现象

(4)环境保护中的文化多样性问题

(5)土著民族与开发型文明的“对立”

(6)环境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

环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

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事实”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分析现代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映及其效果。

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关的理论建设,增进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合法性。

环境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制约:

主要是两方面的制约:

1.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对其自身的学术积累、传承和学科发展是一个制约;

2.在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不少问题仅靠社会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六.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

1.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相结合

2.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1.结构分析:

对社会要素的框架分析,通过该分析来把握它们的整体功能。

2.角色分析:

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相关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具体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行为,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规范,鼓励、引导大众参与环境保护;

3.制度分析:

通过某一类别的社会群体来认识与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社会制度,或通过分析某社会制度来透视人们在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关系。

4.比较分析:

对两个以上分析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取长补短,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具体的技术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2.实地研究方法3.文献研究方法4.统计分析方法

七.中国的环境社会学

(一)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完善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2.丰富中国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3.有助于推动科学综合整体化研究

实践意义:

1.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要求;

2.将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

(二)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

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1.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相对滞后

2.中国尚未形成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

(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主题应当是: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解决途径。

八.世界上最早进行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国家

美国和日本的比较

思考题:

1.环境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相比有何特点?

2.为什么说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原因?

3.迄今为止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各有何特点?

说出各主要代表人物。

4.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讲环境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一.生态学解释

卡顿和丹拉普在邓肯的“生态复合体”和帕克的“社会复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分析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新框架,提出了“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

通过分析环境对人类的三种功能、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

生态复合体:

指构成社会的四大要素:

人口、组织、技术和环境(简称P、O、T、E)四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交叉依赖关系。

图:

分析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生态学框架

“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

环境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三种功能:

1.提供生活空间的功能;

2.提供生存资料的功能;

3.提供储存和消纳废弃物的功能。

每一种功能的过度使用,都会导致其他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该模型通过分析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

二.政治经济学解释

施耐伯格关于环境问题的解释模式被称为“政治经济学解释”。

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学者对环境问题的分析都过分强调大量消费造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却忽略了造成大量消费的社会制度,忽略了当代社会中生产的动力。

并提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生产永动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问题的根源。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在第三世界国家,政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欲望更为强烈,这些是导致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根源。

根据施耐伯格的观点:

社会与环境的辨证关系是以下三个关键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1)社会的经济扩张必然要求增加从环境中开采的原料;

(2)环境开采物的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问题;

(3)这些生态问题为以后的经济扩张设下潜在的限制。

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环境衰退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究竟谁应对环境破坏负责?

三.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

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

1.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因为人们对于环境的看法指导着其针对环境的行动,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恶化;

2.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3.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结构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运行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四.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

认为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冲突论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2.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3.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4.全球环境危机是全球财富分化的直接后果;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

社会冲突论的贡献在于探究了一系列重要问题:

谁在设定一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究竟是谁从不同形式的环境污染中获益?

谁又承担了环境破坏的后果?

五.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

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并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

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

1.环境主张的提出必须有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

2.存在能够把环境主张和科学连结起来的“科学普及者”;

3.把环境问题描绘的新颖且重要,以受到媒体的关注;

4.用形象化和视觉化的形式将环境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

5.对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必须有经济刺激;

6.需要有确保环境问题建构合法性和持续性的制度化支持者。

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环境问题的客观存在,但它更进一步探讨了以下类型的问题:

为什么一些环境问题早就存在,但只是到了特定时候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有些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而有些环境问题却是默默无闻?

宣称某种环境状况是“问题”的究竟是什么人?

他们又是如何使其宣称合法化的?

思考题:

1.当代阐释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举例说明“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

3.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讲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变迁

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的分类:

1.按空间尺度分:

居室环境、工作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

2.按组成要素分:

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3.按功能分:

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现象。

根据诱因可分为:

原生性环境问题和次生性环境问题

根据性质可分为: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

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也包括由这些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一.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

农业革命以前,伴随着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环境问题就已经出现,如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

但农业革命以前,人口一直很少,人类活动的范围只占地球表面的很小一部分。

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还很弱,只能被动的适应环境,尽管已经出现了环境问题,但并不突出,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

二.农业文明与环境问题

(一)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三)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四)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人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这些生态破坏现象是农业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

(五)环境变迁与古代文明的兴衰

1. 古埃及文明

2. 两河文明

3. 古印度文明

4. 地中海文明

5. 玛雅文明

6. 撒哈拉的悲剧

7.古老的中华文明

启示:

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文明为什么在地球某些地方出现?

这是因为那些地方具有哺育文明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文明古国的消亡也证明,文明必须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

环境遭受破坏,文明也就随之消亡。

(六)西方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

西方保护环境的思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七)中国古代保护环境的源流

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三.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

(一)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们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也与日剧增。

因此,除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外,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多诺拉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水俣事件

——富山事件

——四日市事件

——米糠油事件

(三)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

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1.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由此导致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环境;

2.工业产品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在其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环境的污染;

3.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

4.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

(四)现代环境保护的兴起

1.1798年,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原理》,对人类自身发展与地球自然环境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

2.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要求,以重建社会与自然的新秩序。

环境问题之所以直到20世纪中叶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其深层的原因是:

第一,生产力因素

第二,地球观的发展

第三,人口因素

《寂静的春天》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尔逊从污染生态学角度,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书中特别描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的“寂静”了的可怕现实。

它的出版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

报告认为:

如果人类社会继续追求物质生产方面的既定目标,它最后会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个极限,而后果将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崩溃和毁灭。

(五)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四.当代的环境问题

(一)当代的环境问题及其特点:

当代环境问题是以“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环境问题为核心的。

其显著特点:

1.全球性

2.危害的严重性

(二)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三)环境保护的第三个里程碑——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2002年8月26日-9月4日,“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

它旨在通过对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的情况进行回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又称“可持续发展行动峰会”。

思考题:

1.试分析农业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2.试述环境污染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直到二十世纪50、60年代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4.举例说明生态环境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第四讲当代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

珠峰冰川退缩引人关注

(一)温室效应的形成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紧密相关。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是透明无阻的,却能够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近地面层空气的温度升高。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越高,气温也就越高。

CO2的这种作用与温室的玻璃和塑料薄膜相似,所以被称为温室效应。

目前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已发现有近30种。

主要是CO2,次是甲烷(CH4)、O3、水蒸气、氟里昂、NOX等。

(二)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趋势

原因:

一方面,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CO2增多;

另一方面,植被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大量减少。

由此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快速升高,使大气温度明显上升。

黑色的森林

趋势: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以及人口的激增,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若能源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与日剧增,地球变暖这一总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科学观测表明:

1750年以前,大气CO2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

到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CO2浓度将达到560ppm,随之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1.5–4℃。

(三)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危害

1. 海平面上升

2.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3. 导致频繁的气候灾害

4.影响人类健康

(四)控制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1.国际行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提出:

到90年代末,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必须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并规定:

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不必减排,但必须控制CO2排放水平。

2.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臭氧层的破坏

(一)臭氧的形成及分布

大气中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辐射和闪电作用下,部分地分解为氧原子,氧原子再与氧分子结合产生臭氧。

臭氧在低层大气中含量极少。

在离地面20—30公里的平流层中,臭氧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这一层大气被称为臭氧层。

阻挡阳光紫外线到达地面,减少紫外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伤害。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主要由氯氟烃(氟里昂)等化学物质的作用造成的。

氟里昂到达平流层,就会在平流层强紫外线作用下分解成氯氧化物。

氯氧化物气体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能促使臭氧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

(四)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使人体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上升,人体的免疫力降低;

2.破坏生态系统,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如光化学污染。

(五)臭氧层破坏的现状

(六)控制臭氧层破坏的国际行动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1987年,140个国家参与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1992、1995年又对议定书作了3次修改,就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达成协议:

工业化国家于1996年,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全面停止氯氟烃的生产。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16日

三.生物多样性消失

生物多样性:

是指一个地区内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直接价值:

1.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2.与人类的医疗保健密切相关

3.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工业原料

间接价值:

1.固定能量

2.调节气候

3.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4.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

5.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整个生态系统抵抗干旱和其它环境压力的能力就越大。

因此,生物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估计,目前地球上大约有500—1000万物种,其中有170多万种已被鉴

定。

历史上曾达到2500万种。

近几个世纪以来,物种正以加速度灭绝。

目前我国受严重威胁的物种占整个区系成分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大多数动植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原因;

2.滥捕滥猎及过度开发是物种资源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入侵。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国际行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中国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并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承担了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义务,

主要措施:

1.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

2.控制环境污染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

四.酸雨污染

(一)酸雨的概念及其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空气中含有CO2(又名碳酸气),雨水呈弱酸性。

但工业革命以来,因人类大量向空气中排放酸性气体,雨水的酸性明显增强。

当雨水的酸性强到一定程度(PH小于5.6)时,便被称为酸雨。

各种酸性物质对酸雨的贡献:

硫酸为60—70%;

硝酸为30%;

盐酸为5%;

有机酸为2%。

(二)酸雨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产物

从酸雨的构成来看:

主要物质SO2、NOX都是工业生产中大量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

从酸雨的发生地点来看:

酸雨最早发生在欧洲,而这里也是工业化发展最早的地区。

从酸雨问题出现的时间来看:

酸雨是在工业化之后才发生的,而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则未曾出现过。

(三)酸雨污染的特点

1.污染区域的广泛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矿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酸雨分布呈扩大的趋势。

2.酸雨污染的传输性

大气中的SO2、NOX往往从产生地区或国家飘过国界到达另一个地区或国家,造成越境污染。

(四)酸雨的危害

1.直接损伤植物大片森林死亡,天然植被遭破坏;使土壤酸化,抑制植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

2.使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生长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