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780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喜爱鲁武公少子并强立他为嗣君,鲁人不从王命,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

这一事件表明

A.周宣王带头破坏分封制度

B.维护周政治的宗法制瓦解

C.天子有权千涉诸侯王废立

D.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答案】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鲁人不从王命,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入手,得出天子干涉诸侯王废立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昌氏春秋·上农》曰: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

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

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材料“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反映了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是稳固生产,控制人民,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藏富于民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宣扬安土重迁,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重农的目的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

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

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话本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需要,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是为小说……是为平话”,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

这些规定

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答案】A

【解析】材料“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反映了明朝诸王有权举兵,这给以后诸王对抗中央提供了根据,故A正确;明朝诸王有权举兵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加强,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诸王拱卫天子,不是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故D错误。

故选A。

5.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

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

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A.海外市场货币等求不断扩大

B.茶叶贸易带动外贫出现顺差

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中国金银比价在18世纪中期急剧上升,当时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故金银比价上升,故D正确;当时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故A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故B错误;当时中外贸易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理解材料数据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学生可以发现中国金银比价在18世纪中期急剧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6.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权钦定颁行法律,总揽司法,委任审判衙门。

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住公职权利和自由。

这反映了

A.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

B.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

C.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

D.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

【答案】C

【解析】材料《钦定宪法大纲》内容并不能说明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错误;材料反映皇帝掌握立法、司法大权,臣民自由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这说明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故D错误。

故选C。

7.1941年,中国政府即与美英政府交涉废除现有不平等条约,美方承诺“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质的权利”。

1943年中美中英新约签字,其他一些享有在华特权的国家,也相继与中国政府互换照会。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

B.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渐自强

C.美国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

D.战争冲击美英的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中国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说明抗战时期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渐自强,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美国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战争冲击美英的国际地位,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41年、1943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外交领域逐渐自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

这一变化

A.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也包括美国,故A错误;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并不是中心地位,故B错误;“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这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条件,故D正确。

故选D。

9.《十二铜表法》第六表,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播葡萄架的,本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

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

A.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

B.注重调节公民之间债务纠纷

C.严格限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材料“本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反映了对木料所有人的私有权的一定的保护,体现了古罗马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之间债务纠纷,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限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故D错误。

故选A。

10.19世纪初,英国有202个城镇选区,按惯例每个选区都可以选出两名下院议员。

一些“衰败选区”平均一两个选民就可以选出一名议员。

相比之下,像伦敦、米德尔塞克斯这些巨大的选区会有成千上万选民,它们也选出两名议员。

选区的这种分布表明

A.贵族在政权中失去优势地位

B.民主选举制很容易受到控制

C.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形同虚设

D.议会选举改革充满矛盾斗争

【答案】B

【解析】“衰败选区”不一定涉及贵族,故A错误;巨大的选区有成千上万选民,这不容易受到控制,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形同虚设,故C错误;“衰败选区”与巨大的选区的不平衡,导致议会选举改革充满矛盾斗争,故1832年议会改革发生,故D正确。

故选D。

11.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

“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

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

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

这从侧面反映了

A.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答案】B

【解析】材料“劝您不要操之过急。

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故D错误。

故选B。

12.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初始协议,中国“有机会”在15年后的2016年12月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美国当前明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且不断在这个问题上和欧洲加强“协调”。

这说明当前

A.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着矛盾冲突

B.欧美主导的贸易体系面临挑战

C.中国经济市场化建设程度较低

D.美不能再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

【答案】A

【解析】美国与欧洲反对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着矛盾冲突,故A正确;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并未挑战欧美主导的贸易体系,故B错误;21世纪初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错误;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与美能否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

故选A。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

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

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叔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

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答案】

(1)黄宗羲:

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

卢梭: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理由:

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史实:

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反对臣唯君命是从……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明辨君臣关系;反对君主专制、社会契约原则等方面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本题根据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等方面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

在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中国近代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由英国人修筑的铁路——吴淞铁路,清政府以“妨碍我风水”为由,仅一年就把它拆除。

1909年,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京张铁路运营。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公里。

建国30年

1949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铁路事业进入有计划大规模建设时期。

1979年。

铁道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上来。

1980年底,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发展新时期

从1997-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六次大提速。

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出行进一步便利。

2005年,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14年,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成功,推动铁路技术创新发展。

2016年底,高速铁路达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4.9%和64.8%。

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说明: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论题,阐述。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论题:

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阐述:

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致使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起步晚且发展缓慢。

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

造成了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953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主要干线修复并连接成一个整体。

改革开放以来,制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突飞猛进。

铁路网骨架的形成,六次大提速,高铁与动车世界领先。

参考论题:

科学技术促进了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参考论题:

铁路交通的变迁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

【解析】本题据材料“中国近代、建国30年、发展新时期……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

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再从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1953年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

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

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

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

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

——摘编自冯尔康《雍正传》

(1)根据材料。

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

【答案】

(1)原因:

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绅衿抢夺权利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

(2)作用:

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

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

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绅衿享有免役特权、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干扰政府职能、败坏吏治、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等方面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废除绅衿特权、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清王朝统治等方面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伊朗和伊拉克均为海湾地区的强国。

1979年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掌权后,把伊拉克作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其目的是要煽动伊拉克什叶派推翻属于伊斯兰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

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

……长期以来,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一流域石油蕴藏丰富。

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在世界经济中地住上升,双方因石油产生的矛盾加剧。

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除常规战争外,还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经济设施的手段。

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

——摘编自陈光文《中东乱局之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伊战争的起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战争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答案】

(1)起因:

边界领土争端;宗教派系对立和民族纠纷;经济利益。

(2)影响:

战争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使人民的财产遭受损失、环境被破坏、生命受威胁,社会动荡不安;现代战争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认识到发展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发人深省,从而也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和平的价值。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破坏社会经济、民族矛盾激化、财产遭受损失、环境被破坏、生命受威胁、科技进步、人民认识和平的价值等方面分析现代战争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

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

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

时究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

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一生所撰碑志铭文近八十篇,有关与骄藩斗争的约达二十篇。

主要赞述平藩征战之胜利与功臣之业绩,赞颂了全国统一安定。

——摘编自曾俊伟、曾晓峰《韩愈爱国主义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及其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韩愈予以简单评价。

【答案】

(1)原因:

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有家风家学渊源,受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思潮的影响。

事迹:

冒死谏迎佛骨;不顾个人安危说降叛军;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与安定。

(2)积极: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为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换奠定了方向;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

由于所处特定的时代,决定了思想没有跳出汉儒天命观的范畴。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佛道冲击儒学、家风家学渊源、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思潮的影响等方面概括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

再从冒死谏迎佛骨、说降叛军、反对分裂等方面回答其主要事迹。

(2)本题根据材料“主要赞述平藩征战之胜利与功臣之业绩,赞颂了全国统一安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复兴儒学、天下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没有跳出汉儒天命观的范畴等方面对韩愈予以简单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