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06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 第2讲 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一第2讲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纲]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君主专制政体

(1)创立:

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点

(3)弊端:

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与相权

(1)调整原因

①防范________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

西汉

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②组成“________”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唐代

1中央设__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后来凡参加__________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宋代

增设“____________”、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

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误区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秦代:

在____________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

(3)发展:

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4)作用

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_范围内,由__________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__________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

细节点拨

 选官基础群体日益扩大;选拔标准也日益公平;选官途径日益多样化是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注意 科举制实行的时代,仍然存在其它多种选官形式。

5.行省的设置

(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________”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________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方式加以控制。

关键点睛

 元代行省的划分特点: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地方,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今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开端。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

(1)废丞相:

明太祖下令罢除________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

(2)设内阁:

明成祖设立________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虽然入阁官员的权势地位逐渐提高,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还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2.清朝

(1)设立军机处

(2)清朝的边疆政策

易混易错

 易把理藩院混同于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

事务的中央官署;理藩院是清朝中央所设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皇权与相权之争)

主题1 君主专制制度的内涵

君主专制制度:

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从史料中可看出在汉代丞相是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唐代)唐太宗语: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史料反映出唐代时宰相在最高决策层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相权因宰相由一人变为多人而被分散,皇权有所加强。

史料三 (宋代)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据司马光说……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史料反映出宋代通过中央设置审官院、审刑院等制度,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史料四 (明代)明太祖语: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史料反映的是明代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史料五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史料表明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主题2 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史料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思考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提示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主题3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图示 

(1)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又设立内阁,设立厂、卫机构;清代废议政王大臣制度,设立军机处等。

(2)明内阁首辅没有决策权,不能统率百官;清军机大臣仅具有传达皇帝政令的职能。

 中央集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矛盾)

主题1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及阶段

(1)内涵:

中央集权制度: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阶段: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汉至宋的郡县、州县制;元朝以后省、府、县制。

主题2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

(1)分封制:

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郡县制: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行省制度:

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史料 (宋代)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对地方分权更详细,将地方的军、政、财、刑罚、仓储、运输分置官员,直属中央控制,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胁。

主题3 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在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②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2)影响:

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人才选拔制度和监察制度

主题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及实质、作用

(1)制度沿革

①两汉:

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③隋唐以来:

科举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趋势:

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实质:

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4)作用:

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史料一 (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袭选官制,但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史料二 (汉代)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表明汉代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才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机会。

史料三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史料表明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

史料四 (唐代)太平君子,证文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士林毕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

——《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反映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

主题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

展趋势

主要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带有浓厚的人治

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基本矛盾: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综合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

比较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时代

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

确立于元朝

和中央关系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例1(2011·上海高考)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A

审题突破 “吸取教训”―→“引发新问题”是关键信息,只有A项与这一命题一致,B、C、D项措施并没有产生新问题。

命题感悟 提出“命题论点”―→寻找史实论据,是近几年常见题型,需扎实准确识记并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才能应对。

例2(2011·江苏高考)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

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审题突破 把握图中进士出身来源于多个阶层,掌握科举制实行以前的选官制的相关内容是关键。

进士源于各个阶层,但士族仍占主流,可知D项正确。

命题感悟 学会准确有效地利用图表信息是备考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例3(2011·上海高考)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答案 

(1)①世卿世禄制;②察举制;③考试成绩。

(2)就察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

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审题突破 第

(2)问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性,也要看到局限性。

如察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命题感悟 回答观点评述题,亮明观点、一分为二、辩证齐全地组织答案仍是大题抢分的重要技巧。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现实社会中的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政治体制创新等热点均可从历史中找到相对应的史实。

题点

 三省六部制——当今民主法制建设

1.2011年9月17日QQ论坛一文指出:

“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

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针对(  )

A.完善科举制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善于用人纳谏

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题点

 官员选拔——当今教育改革

2.2011年4月22日,媒体针对大学生药家鑫恶意杀人被判死刑评论认为,当代人才选拔缺失自我道德教育。

而历史上我国特别重视当事人道德水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

A.世官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D.察举制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监察制度

3.2011年度《法制日报》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重庆打黑”、“贪官外逃”、“赖昌星引渡回国”、“安全系数”等,都与反贪倡廉的民主制度改革相关。

我国古代与反贪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

A.西汉:

刺史制度B.唐代:

御史台

C.宋代:

提点刑狱司D.清代:

军机处

题点

 核心概念——科举制

4.2011年5月3日,《法制日报》一文称中国古代某制度是开放报名、公平竞争的官员选拔制,蕴含民主因子,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种制度可能是(  )

A.分封制B.科举制

C.行省制D.改土归流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新史观——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

5.2011年10月《数字报刊》一文提出:

“同时代的历史人物乾隆与华盛顿如果见面了,谈三权分立,双方会打起来,谈文字狱,他们会打的更凶……。

”乾隆与华盛顿出现分歧从文明史观视角看源于(  )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B.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

C.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D.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已有知识解读新材料

6.《范进××,“杯具”还是“洗具”?

》QQ新闻网认为范进

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

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

该制度是(  )

A.封邦建国制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2011年北大自主招生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

的考生。

德才并重的人才选拔制度始于汉代,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八股取士制

2.(2011·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3.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宋朝

4.有学者指出:

(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

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D.郡县制

5.有的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

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

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废丞相,设内阁D.确立三省六部制

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7.(2011·北京卷,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8.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9.考公务员成为2012年大学生就业的最热门选择。

下列关于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国家公务人员(官员)产生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汉代重视公务员的道德修养

B.唐代重视公务员的学识水平

C.南北朝时期重视公务员的门第出身

D.明代重视公务员的门第血统

10.有网友在总结古代皇权沿革的文章中写道: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的降。

”下列史实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汉设立中朝B.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C.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D.北宋设立枢密院

11.西汉设1500多个县管辖全国6000万人口,今中国2200多个县管辖13亿人口,发挥县

级政府的积极性,省直管县成为当前政治改革的一个尝试。

关于我国古代地方政府部门职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周诸侯有着政治、经济、司法方面的自主性

B.秦代地方政务、军务实行分权制衡管理

C.西汉地方王国与郡县的职权没有差别

D.宋代地方政务、财税官员由中央垂直管辖

12.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穿越到2012年谈政治:

秦始皇说:

“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

”唐太宗说:

“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

”明成祖站起来说:

“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雍正帝说:

“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

”他们的言论(  )

A.都符合史实

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1年6月3日《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

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

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

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

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

材料二 厦门大学院长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贡献》一文表示:

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

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

它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

“科举制的实质

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

”……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

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

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

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

(10分)

(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

这些制度

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10分)

14.2011年9月11日,凤凰网一篇名为《牵制管理“进化论”》文章指出: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强化了皇权。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表明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4分)

(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

(4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

(12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

(1)皇帝

2.

(1)①宰相 

(2)②中朝 ①中书省②政事堂 参知政事

3.

(1)中央政府 

(2)①刺史(4)规范执政 专制制度

4.

(1)贵族 贵胄子弟 

(2)汉武帝 (3)考试

5.

(1)腹里 

(2)中央

二、1.

(1)丞相 

(2)内阁

2.

(1)①雍正帝 ②君主专制

(2)②理藩院 改土归流

命题探究

1.B 2.D 3.D4.B 5.A 6.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D 3.C 4.A 5.D 6.A 7.C 8.C 9.D 10.B 11.C12.C 

13.

(1)主题:

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的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

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2)制度及标准:

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

趋势:

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

14.

(1)三省六部制。

(2)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3)秦、汉初时期:

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时,由于内朝的设立,限制了丞相的权力。

唐代: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相权被分散。

宋代:

增设参政知事为副宰相,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