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145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docx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你想知道《孟子》的读后感怎么写吗?

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共享。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篇1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实行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牢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

道理很简洁: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

毕竟人非禽一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损害别人呢?

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

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

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

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还击。

第一种做法当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

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

这时,假如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

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谅解,更会使其敬重你。

对,敬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知我们如何维护面子。

面子不是外表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埋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

加强"自反"。

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篇2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孟子特别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喜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当意识的重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

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

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盼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商量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互相沟通行事为人知道。

《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劝说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此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评论诗的人,既不能依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外表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依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究的所思所想。

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概,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辉,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目光芒。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篇3

往事跨越千年,永久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

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见,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

“孟子有功于圣门,不行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很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

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

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提倡“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敬重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

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

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

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见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

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

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宠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

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见。

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日科学学习的目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学问变为自己全部。

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到达融会贯穿。

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擅长启发学生思维,擅长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

孟子还提倡“用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许多部分对我们今日的教育仍有不行忽视的.启发作用。

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挖苦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

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

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行与有信也,自弃者,不行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当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确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取伤廉:

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

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敬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

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英勇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士气,这也教育人们要珍爱生命,永久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冗杂的社会中会遇到很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

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知我们: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选择,孟子又告知我们“鱼与熊掌不行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

孟子告知我们: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育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行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珍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胜利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奉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概充足,长于论辩,他能把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状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

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表达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

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

他善打比方,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指出梁惠王仁政缺乏,更珍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进展的观点: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

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缺乏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知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愿做而得不到民心的。

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视的,在历史积淀下始终熠熠生辉,愈发珍贵。

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转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篇4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接受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表达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进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见,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进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特别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读《孟子》,就是在学为人处世。

《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怜悯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辱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异等级的,《滕文公下》则商量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月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商量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依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

读《孟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辩才及形象性和规律性的结合。

孟子的文章规律严密,说理畅达,气概恢弘。

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过这一比方,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见实行仁政,提倡礼乐和爱民的理念,而且让我深刻领教了他论辩的奇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年月,战乱频繁,诸侯们不择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充分表达了孟子有剧烈的社会责任感。

治国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随处可见,孟子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为民〞思想和有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做人方面,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见“仁义礼智信〞,他提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纵使已经过去两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精神贫乏的时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孟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强调爱物节用,主见“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进展具有肯定的思想启发

2、孟子严峻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反对暴政,主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任人唯贤,这对我们维护社会公正有重大意义。

3、“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这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

《孟子》一书所表达的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批判继承。

孟子仁政理论中的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和胡书记提出的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致的,我们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孟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篇5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或许就是因为这特殊的机缘,我始终特殊喜爱《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缘由,是我喜爱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概。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灵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经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肯定是一个杰出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阅历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托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胜利地宣扬他的政治主见。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缺乏,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奇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扬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简单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奇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

“可得闻与?

〞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简单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

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制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见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劝说了齐宣王,胜利地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见。

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

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微小国家,最终未能接受孟子的政治主见。

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肯定有孟子那么灵敏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或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劝说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觉,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劝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全部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

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

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篇6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

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

如草芥乎?

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全部;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确实是鲜奶,而领导照旧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

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

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

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

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

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

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6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