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816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doc

浅谈竹文化校园建设的成因与策略

一、 竹文化建设的成因

  1.源于地域特点。

溧阳,山青水秀,素有江南水乡之美称;溧阳,更以她独特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天目湖及南山竹海”5A级国家景点闻名遐迩。

而平桥小学,位于天目湖的源头,地处南山脚下,倚傍气势磅礴的平桥石坝,这里群山环抱,茶园飘香;这里,翠竹青青,挺拔向上。

2.源于学校传统。

为了彰显学校特色,建立一校一品,学校注重整合周边资源,探索和挖掘竹子的品性,依托竹资源,于2004年提出办竹文化校园,经过十年的文化积淀,尤其近年来学校特色的快速发展,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名片。

  3.源于对竹子品性所蕴含教育价值的认识。

自古以来,松竹梅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后来,人们把兰加入其中,组成松竹梅兰“四君子”之伍。

而竹子因经年不凋,相依共进、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特点,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水能澹性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等千古传颂的佳句。

”竹子的品性,正是教育的真谛,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正是提升师生行为品质,引领学校不断发展的重要元素。

二、竹文化建设的策略

  1.策略一:

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以建竹文化学校为目标,紧扣竹子“虚心有节”的品性,找准德育教育的关联度,以“做一个有气节的人”为育人目标。

依据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长如同竹子拔节生长的类同点,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家园与学园,形成“让校园成为拔节生长的家园”为办学理念。

充分挖掘竹子的内涵,不断提炼、完善“三风”建设,使得理念文化真正成为引领师生前行的明灯。

  “相依共进,挺直向上”的校风,意寓着平桥小学的全体师生像竹一样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又如竹一样在为人上做到挺直向上,这在横向及纵向上对全体师生提出团结向上的要求。

“用心扶持,致力求新”的教风,意寓着全体教师要像老竹一样去扶持新竹的成长,并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立根亮节,虚心坚志”的学风意寓平桥小学的全体学生象竹一样有坚实的根基而不浮躁,能做到把最美的东西亮给别人,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才能,象竹一样做人虚心,志向坚定。

学校不断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三风建设,并进行解读,真正在学校进行有效落实,将三风建设内化为师生工作、学习的自觉行为。

  2.策略二:

物质文化建设

  竹文化校园,必须有竹文化元素的外显环境营造。

通过多年的打造,学校竹文化育人环境已初步形成。

形成了“一区(竹韵园体验区)、二厅(理念大厅、竹之韵展示厅)、一园(竹博园)”的物质文化新格局。

  美丽的竹韵园是学校竹文化特色的一道风景线,相依挺直的竹林,精雕细刻的人物雕像,极具知识性的识字龙形小道,片片竹简组成的诗文,栩栩如生的竹林七贤,摆放整齐的文房四宝。

竹韵园不仅是学校竹文化校园建设的亮点,更是学生们学知识、开展活动的主阵地。

  为了凸显竹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以竹的品性将学校的四幢大楼分别命名为“亮节楼”“劲节楼”“峻节楼”“秉节楼”,其中“亮节楼”汇集了学校的理念区:

精妙绝伦的对联引领师生共同前行,“校标解读”“校歌吟唱”“一训三风”“平桥竹韵”“竹风人品”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竹之韵展示厅”汇集了“地域风情”“历史源流”“文化印记”“活动剪影”“基地建设”“课程概览”“成果记录”“影响传播”等八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竹的魅力,体悟文化的力量,以竹立品,以文化人。

  竹博园,是学校竹文化校园的又一亮点。

长廊竹亭,假山竹林,“千竹园”“观竹园”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观竹园”内错落生长的三十多个品种竹子,长廊竹亭内展示的七十多个名贵奇特的竹图片,无一不在激发着孩子们对“知竹常乐”的兴趣。

园内“竹娃数字农植园”,目的是通过摄像头常年将阳光房里竹子24小时的生长动态传输与呈现,成为研究竹生长最直观的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与创新的科学素养。

  3.策略二:

课程文化

  

(1)竹文化“扶持”课程形态的构建。

  如何把竹文化根植于课堂教学,以此体现竹精神、竹品质?

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课堂结构形态。

俗话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老竿意寓着教师,新竹意寓着学生,老师就要像老竿一样去扶持孩子们的成长。

由此,“扶持”课堂应运而生,形成课堂“四步曲”。

①在情境创设处“扶持”;②在合作探究处“扶持”;③在相互争鸣时“扶持”;④在练习反馈时“扶持”。

  

(2)竹文化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能让竹文化校本课程得到有效落实并实施,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于2010年编印了校本课程读本《青青竹园》,每一学期,学校都会以竞赛、研讨的形式进行校本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竹文化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

  (3)“竹文化”课程体系辐射。

  ①“竹文化”课程在德育中的渗透。

利用竹的“虚心、有节、向上”的特有的品性,通过班队、晨会课、及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教育。

  ②“竹文化”课程在美术中的渗透。

利用竹叶、竹枝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竹叶贴画、竹枝拼图,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③“竹文化”课程在体育中的渗透。

在继承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发竹杆舞、竹莲香舞、抖空竹等体育特色活动。

  ④“竹文化”课程在科技中的渗透。

在竹的生长过程中对竹进行研究与记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利用小鲁班制作室进行竹制品的加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⑤“竹文化”课程在音乐中的渗透。

我国的民族乐器与竹相关的很多,利用音乐课让学生在吹奏竹笛、竹葫芦丝、竹笙等与竹相关的乐器中了解竹的用途。

  在学校未来的竹文化发展道路上,学校将继续挖掘竹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四大中心:

主题学习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实践体验中心、教师发展中心。

 

提出学校应成为“富有精神感召力的场所”的愿景并提出“惑”的哲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