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429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docx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望江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主备人史满红

教材分析:

硅是带来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硅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不仅为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感性基础,也为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性质、硅及化合物的用途。

在教学中可采用碳和硅(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相似性与不同性。

另外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彩图、实物照片等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大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2、运用日常生活中事例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哟鸥鸟国土,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并关注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2、利用实物、模型及学生自己手机的有关实物或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难点:

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高一化学备课组第1页共6页

第一课时:

二氧化硅、硅酸第二课时:

硅酸盐、单质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美国的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的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长条形地带上。

由于它集中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著名半导体公司(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而半导体的基本元件是硅片,所以该地区被称为“硅谷”。

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也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师]既然硅这么重要,那么他是如何存在,有些什么性质呢?

[板书]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师]主角,我们足以看出硅的地位。

我们看课本P46图3-1,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仅次与氧。

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大部分的岩石、沙子和土壤、约占地壳总量的90%以上。

[学生活动]看图4-1

[师]大家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硅,并且写出硅和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CSi

[师]它们最外层均为四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性质稳定。

但他们却是不可以忽视的:

碳--统治了有机界:

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硅统治了无机矿物界:

硅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

下面我们的学习就围绕着碳和硅的相似性进行学习。

[学生活动]回顾碳的相关知识

存在酸性氧化物弱酸性质

[师]阅读课本P74-76页内容,从碳的性质总结硅、二氧化硅、硅酸的性质。

[学生活动]

[资料卡片]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由单质生成1molCO2时放热393.5kJ;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1molSiO2时放热910.9kJ.放热越多,其生成物通常越稳定,可见SiO2比CO2更容易生成,而且更稳定。

[思考]比较碳、硅亲合氧的能力及硅在自然存在形式?

[归纳]①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

②因此硅元素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SiO2及硅酸盐形式存在。

[板书]1、二氧化硅SiO2

[师]从课本P74-75的内容,大家对二氧化硅进行树型分类?

[学生思考、书写]

高一化学备课组第2页共6页

[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师]二氧化硅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每个O结合2个Si,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请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化学稳定性如何?

你的根据是什么?

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板书]

①物理性质:

熔点高、硬度大②用途:

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③化学性质:

稳定性好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iO2的化学性质,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我们通过其性质,来看SiO2的性质。

[师]我们可以用玻璃瓶来装试剂:

酸、碱、盐,这可以看出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够跟一般的酸发生反应,除HF外。

[板书]a、不与酸反应,氢氟酸除外SiO2+4HF=SiF4↑+2H2O用途:

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师]因为HF酸可以和SiO2反应,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胶瓶,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在玻璃上雕刻花纹,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装有NaOH的试剂瓶

[思考]一般的试剂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这个试剂瓶使用的是橡胶塞,为什么?

[思考、讨论]

[总结]我们开始将CO2和SiO2比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CaSi3O2CaO高温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师]正是因为其能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胶塞。

[过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们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没有对应的酸呢?

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呢?

[探究实验4-1]试管中取3ml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至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总结、归纳、板书]2、硅酸实验过程:

现象:

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高一化学备课组第3页共6页

结论:

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师]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

硅胶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强,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也可以作催化剂的载体。

[课堂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A.溶解性:

CO2H2CO3C.熔点:

SiO2>CO2(干冰)D.硬度:

SiO2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对照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创设情境]在农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

,K+更大程度的吸收呢?

联系胶体的性质进行思考。

NH4[学生活动]阅读P77,科学视野。

[师]硅酸盐岩石长期在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侵蚀下,风化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带负电,与NH4,K+等营养离子相结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结构复杂,大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师]Si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iO3就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其能够溶于水,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主要原料。

[实验4-2]取两个滤纸片,分别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学生活动]观察、填表。

放入蒸馏水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现象结论[师]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师]看图4-8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8-79内容,填写下表[板书]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水泥玻璃陶瓷[师]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非金属材料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绍SiC、硅钢、硅橡胶、新型陶瓷等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9,单质硅,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

有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2)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性质:

常温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

高纯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师]指导学生完成,并介绍相关内容[课堂练习]

1、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高一化学备课组第5页共6页

A.石英坩埚B.普通玻璃坩埚C.铁制坩埚D.陶瓷坩埚

2、生产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A.黏土B.石灰石C.纯碱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石英砂:

制玻璃、制单晶硅B.硅胶:

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C.碳化硅:

砂纸、砂轮D.硅酸:

粘合剂、耐火材料[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硅酸盐和单质硅的相关知识。

需要重点掌握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产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导体的特性的用途。

板书设计:

3、硅酸盐原料水泥玻璃陶瓷4、硅单质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

有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3)化学性质:

常温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

高纯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2)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备课组第6页共6页

扩展阅读:

陈经纶中学高一化学集体备课6(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前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的原因“学中知识”原电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构成条件“学后知识”化学反应原理本节融合了

(1)氧化还原反应

(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

并彼此结合、渗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火力发电:

燃烧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分析引出原电池实验探究:

概念、工作原理、组成及创造性实验转化技术产品:

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

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

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第1页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反常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借助于物理仪器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提供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内化、抽象得出规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指导发现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学法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直观生动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

同时注意适时的利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合小组全体之力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满意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

第2页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提出问题:

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

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2)多媒体呈现20xx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提出问题: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怎样实现这个转变?

(4)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模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1)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

问题1:

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经过一系列能量

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

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

(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问题2:

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怎样架设桥梁使电子从

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

问题3:

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

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

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2)实验探究:

原电池及其原理

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组内交流

第3页

实验1锌片插入稀硫酸实验2铜片插入稀硫酸问题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

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

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的?

问题3:

怎样想办法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

列出想法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3[来源:

学科网]实验4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插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问题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

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

电子从Zn到溶液中H经历了哪种途径?

问题3:

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问题4:

电流计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组内交流列出想法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能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实验③和实验④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交流,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区域,形成电流。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说话,避免了教师教学上单调性。

[动画模拟]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归纳,共同完成:

(1)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

Zn+2H+=Zn2+H2↑

(2)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

负极:

电子流出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锌片)正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铜片)

2、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

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把学生分三大组,共九个实验,第一组4个实验,第2组3个实验,第三组2个实验,每组都是对比实验。

通过本组实验装置是否产生电流,若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可能的原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序号第一组实验①②③④

第4页实验装置①②③④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序号实验装置第二组实验⑤⑥⑦⑤⑥⑦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序号实验装置第三组实验⑧⑨⑧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第一组:

实验①、②不产生电流,③和④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①和②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同,而实验③和④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不同,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第二组:

实验⑤和⑥能产生电流,而⑦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⑤和⑥中电极插入到电解质溶液中,而⑦中电极插入到非电解质溶液中,得出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

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第三组:

实验⑧产生电流,而实验⑨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⑧形成闭合电路,而实验⑨没有形成闭合电路,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两极一液一回路。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

第5页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

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

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

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

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

写出电极反应式。

[强化重点、突破难点]Ⅳ

2、下列哪些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

[强化对原电池原理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①2FeCl3+Zn==2FeCl2+ZnCl2

②NaOH+HCl==NaCl+H2O③Fe+2HCl==FeCl2+H2↑④2H2+O2==2H2O

(四)再探再练,拓展创新,深化新知学生设计实验:

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用品:

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

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并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五)引导小结,布置作业,优化新知1.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布置作业:

(1)练习题

(2)结合本节知识,查阅资料,了解铅蓄电池、干电池、燃料电池内部构造,及相关电极反应式,体会原电池原理在各种电池中的应用。

(3)运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铁的金属性比铜活泼,进而探究一下金属性强弱方法,看你能总结出几种?

3.自我评价和反思

(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2)你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

(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火力发电的过程

第6页

2.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两极一液一回路。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第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