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431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docx

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语文

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

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盛庆丰审核人王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

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

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

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

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

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

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

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

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

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

所以“看”懂舞蹈动作,绝非难上加难。

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

如:

杂技、体操、哑剧……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

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

舞蹈作品借助音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

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作用。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滋育作用。

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

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

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

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类认识

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一。

B.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

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

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得它不能

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在可考的

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能以

情感人,以美取胜,并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异性,我们同样可视之为舞蹈。

C.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反映离情

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

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

音乐帮助舞蹈作品营

造意境、塑造形象。

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文明高度

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避

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往往超

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点,这

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术在现当

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

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不仅画

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

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特质决

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

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

“书如是,儿何怠!

”父奇其意,许授《左氏》。

逾年,遂通览群史。

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

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

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又言:

“君不虚授,臣不虚受。

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

”又谓:

“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

”后嘉其直,不能用也。

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

“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

介直自守,累岁不迁。

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迁秘书少监。

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

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

徐坚读之,叹曰: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

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

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

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

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

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诏可。

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

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

“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

”对曰:

“史有三长:

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时以为笃论。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

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

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B.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C.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

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

赋》/以刺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

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

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

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

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老子》等

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

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

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

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8.诗人夜坐,见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2)不吸取前人败亡的教训,只会让历史悲剧不断的重复。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的最后所说的“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境,是为了衬托室中之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痨病女

[乌拉圭]哈•德•比亚那

我很喜欢那高乔姑娘。

她的面庞呈浅褐色,一双黑色忧郁的眼睛,红色的嘴唇有如憔悴的野樱桃。

她的脸小小的,尖尖的。

她的个头很小,瘦骨嶙峋,她那纤细小巧的少女的身体裹在宽大的棉布衫里,几乎看不出线条来:

这是个贫血姑娘的可怜躯体。

有时候,她要在寒冷的清晨起来挤牛奶。

她咳嗽着,特别是当无法把已经长大的、正吮着乳汁的小牛从母牛的乳房边赶开时,她一生气,便咳嗽起来。

她还算不上结核病患者,作为医生,我曾这样断言。

她很少讲话,嗓音异常甜美。

短工们是不理睬她的,除非是骂她,或是用粗话来羞辱她。

主人们,虽然为人不错,也不太尊重她,把她看做是没多少油水的机器般的动物。

大家都把她看做“痨病女”。

她很美,但是她的病态美并不具备女人特有的吸引力。

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庄园里那些粗鲁的人恨她。

这就好像雅利瓦草或铁兰似的,结出的果实也没法吃。

她知道人们恨她,但并不生气,而是用一罐牛奶来报答最残酷地伤害过她的人。

对侮辱和谩骂她的人,她总是报以忧郁的眼光。

她的眼睛大大的,发蓝的眼白为眼睛镶上一道秀丽的边框,乌黑的瞳仁在里面游动,这双看上去总是在哭的眼睛里从来没有一滴眼泪。

哪怕会被庄园女主人骂一顿,她也要把锅子从火上挪开,为刚从地里回来的短工热上一壶苦苦的马黛茶,或是从烤肉的火堆里抽出几块红火炭,让短工烤嫩玉米,可短工们还是不喜欢她!

“痨病女比蝎子还歹毒!

”我曾经听一个人说。

有个短工用斗篷裹着她偷偷递给他的一块面包,却这么说道:

“痨病女像只变色龙,虽然体形很小,但却十分危险。

”除了这些人对她的不公正外,命运的乖谬,也使这可怜的小姑娘的生活更加痛苦。

出于好心,她收养了一些被孩子们捣坏了泥巢的小鸟。

她利用不多的闲暇,以教徒般的耐心照料着小鸟。

她照看的高乔羊羔,长得又肥又壮。

有一天,天黑了,很晚才宰完牛。

人们忙着在一堆硬是不冒火苗的火堆上烤牛肉。

一个短工走过来。

“给腾个地方,让我放上小锅!

她抽出几根燃着的柴。

马黛壶里的水开始沸腾。

痨病女被青柴熏得直咳嗽,她弯下腰去端那壶。

那位短工拦住她。

“我说过,”他说,“你别上前来。

“我不能上前去?

……为什么,塞巴斯蒂安?

”可怜的姑娘眼泪汪汪地嘟囔着。

“因为……我可不想惹你生气……可是……你一上前来我就害怕!

“你害怕我?

“比天上打闪时还害怕……”

短工拿着小锅,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时候我走进去,看到小姑娘更加忙碌地照看着烤肉,脸上的表情毫无变化,面颊仍是那么苍白,那双大眼睛仍然那么忧伤,然而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点平时脸上的那种痛苦表情。

“他们使你很痛苦,是吗?

我的小公主?

”我这么说只是为了搭个话,也是为了掩饰我的愤怒。

她笑了,淡淡的一笑,冷冷的一笑,恶意的一笑,虽然她尽量想让那笑意显得善良。

“不,先生,他们就是这样的。

但他们是好人。

对我来说,一切都……”

一阵咳嗽打断了她的话。

我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跑过去扶住她。

她那小小的身躯颤抖着,干涩忧郁的黑色眼睛映在我的眼中,带着一种奇异的神情,既无感激之情,也没有善意的表示。

这目光使我全然不知所措。

然而,我看到她非常坚强,非常自信,镇静地把炭火拨到烤肉跟前。

她总是那么苍白,总是那么镇静,在那忧郁的黑色眸子的深处藏着无可奈何的、永久的悲伤。

我非常茫然,离开了厨房,走到院子里。

在那里,我碰到那位端着锅的短工,他很尊敬地对我说:

“大夫,您得当心啊!

我害怕蛇,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宁可和一条十字花蛇睡在一起,也不愿意与痨病女睡一床。

我既感到愤怒,又有些迷惘,抓住他的一条胳膊,猛烈地摇晃着:

“你说些什么?

“我没说什么,我只是说,谁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但你这样说是不应该的。

”我怒气冲冲地回答,“这可怜的小姑娘干了些什么,叫你们这样对待她?

你们猜她会干坏事,可她是那么善良,你们每天都辱骂她,她却以善报恶。

“听我说,先生……要讲痨病女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不清楚。

我不能断定变色龙会咬死人,因为我没见它咬过什么人……但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我害怕它……痨病女也是这样……因此我有点害怕,大家都害怕……大夫,你瞧,蝎子、毒蝇这类虫豸,不能不使人害怕……”

那乡下人不吭声了,我也无言以对。

几天后我离开了庄园。

四五个月以后,在一份报纸上我看到这样一条电讯:

“在×庄园,由于食用投放了砒霜的馅饼,农场主××先生、他的妻子、女儿、工头,以及所有的仆人都中毒身亡,只有一个绰号叫‘痨病女’的女佣人得以幸免。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300篇》,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结核病的女孩,她瘦弱但不乏美丽,她遭人歧视后只好把

善良投向那小鸟和羊羔,对比之下说明人世间的冷酷。

B.小说里的几个短工,怕传染上“痨病女”的病,不但拒绝女孩子给他们做的任何好

事,还用恶毒的言语咒骂她,这反映出小人物的劣根性。

C.关于农场主人,小说只在前面一笔带过,而是把重点放在“痨病女”与短工们上,

这样的内容处理,详略得当,显示出很高的剪裁艺术。

D.通过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形象,揭示性格,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

比如短工在受

到“我”的责问时,吞吞吐吐,可以看出其内心的犹豫与矛盾。

E.长期遭受侮辱和欺凌的弱女子,毒死农场里所有恶人,这彰显了“善有善报”“恶有

恶报”“善良战胜邪恶”的主题,也正是小说积极意义所在。

(2)小说多次描写“痨病女”的眼神,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者在小说中安排“我”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结尾是一个补叙,写了一桩惨案:

“痨病女”谋杀了农场里所有的人。

有人说这个结尾太“阴冷”,最好删去;也有人说,这样的结尾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请从小说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角度,并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陶大镛:

勤力端方写人生

北京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清癯的面容,在睡梦中仍是凝神思考的模样。

儿子陶晓永来了。

老人醒来,用目光发出无声的指令。

于是,陶晓永俯在父亲耳边,讲起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演变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

老人凝神听着,浑浊的眼里渐渐有了神采。

这就是他充电的方式。

于他而言,人生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片刻不能虚度。

(一)

1918年3月,陶大镛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

他家境贫困,又生逢战乱,但幸有机会接触书本,终于通过刻苦自学于1936年考取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

194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陶大镛因战乱流落广东,结识了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王亚南。

被王亚南破格提拔为讲师。

1945年,27岁的他即升任教授,人称“老教授里的少壮派”。

1946年,陶大镛赴英国研修,迷上了马克思和《资本论》。

两年多时间,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即将解放的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

而他最主要的学术贡献——世界经济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悄然滥觞。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世界经济讲话》《世界经济与独占资本主义》,是我国最早的世界经济专著,直接促成了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

他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一直影响至今。

(二)

1957年,席卷而来的“反右”风潮使许多知识分子蒙受苦难。

39岁的陶大镛被扣上了“右派”帽子。

他被撤消职务、监督改造、受尽磨难,一蹉跎就是20余年。

然而,陶大镛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挺了过来。

他在“牛棚”里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

他的耳畔似乎回响着马克思推崇的句子——“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坚强来自内心的信念,他曾多次对我们讲,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不会因为人生际遇而动摇,因为这是他披沙拣金寻得的真理。

”陶大镛的弟子、北师大赵春明教授说。

(三)

1957年,陶大镛在一次会议上发出呼吁:

“早春寒意消,园丁快育苗”,而这句话正是他半生倾情教育事业的写照。

1954年,北师大成立不久的政治教育系,急需一个学贯中西而又富有声望的学术带头人,留洋归来的陶大镛自然成了不二人选。

1979年,北师大组建政治经济学系、哲学系和马列主义研究所。

陶大镛接受了任务,建起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经济系,这对于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完善意义深远。

对博士生严把质量关,决不批量化生产,这是陶大镛育人的一大特点。

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培养的每位博士生都成了学术中坚。

(四)

在夫人牛平青眼中,陶大镛是一个为事业完全忘我的人,勤奋是他最大的特点。

“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去大英图书馆,一块三明治一壶水就是午餐。

在马克思常坐的那排书架前,他似乎能够汲取到特别丰富的养分。

”牛平青回忆。

“正人君子陶大镛”,这是学界对陶先生的一致评价。

“你可以不同意陶先生的观点,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人格。

他始终如一,从无虚伪。

”李翀感慨。

端方、刚正、敢于直言,牛平青说,先生始终摆脱不了有些天真的“书生意气”,而这种真性情更滋养了他内心的善良。

就在住院不久后的一天,先生谈及中国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竟至老泪纵横。

病床上的陶大镛,依然有心愿未竟。

在病魔摧垮身体之前,他正在构思几件事情:

写一部《大时代小故事》,浓缩经风历雨的人生智慧;创办《太平洋导报》,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需求……他的心,因为这些愿望而始终热烈。

相关链接

①牛平青:

“文革”时,我们被赶到12楼的一间小房子里,我们俩在风雨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

夫妻间的理解和信任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

②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先生,他躺在病床上跟我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农村发展、教师工资、弱势群体、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等,而对自己的病情和痛苦却只字不提,尽管当时他说话要借助人工喉,很费力,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

我知道,这是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对自己的事情可以置之度外,但对国家、民族、民众的命运和前途却常系于心。

(赖德胜《怀念陶大镛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大镛出身贫寒,勤奋好学,通过自学考上大学,这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研究

的顺畅奠定了基础,但也与伯乐王亚楠的慧眼识英才密不可分。

B.陶大镛在英国留学期间专攻世界经济研究,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新中

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并促成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

C.“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在蒙难的20年里,陶大镛常

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

D.陶大镛教学生涯主要是在北师大,他领衔创建了政治教育系,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建起

了全国第一个经济系,从而完善了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体系。

E.陶大镛即使在晚年重病期间,也从没有停下对国家、民族、百姓以及对学术的关心,

而置自己的病情和痛苦于度外,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境界。

(2)这篇人物通讯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3)陶大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请简要归纳。

(6分)

(4)成就人生需要怎样的条件?

请结合这篇通讯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令人振奋,其实这与她和她的科研组多年来、忘我工作密不可分。

②既然简·奥斯丁如此地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