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532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docx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规划原理1》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日照间距

绿地率

容积率

服务半径

户室比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三、计算题(25分)

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

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

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1.4。

请计算:

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须列出计算过程。

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

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住宅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容积率: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是一个反映单位用地面积上开发强度的指标。

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户室比:

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内各种不同户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建筑的间距、排列的方式、通风的方向等。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保证住宅区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ha)比重(%)人均面积(m2/人)

居住区用地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

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

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

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

路面不小于2.5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

不大于800-1000米。

小区级:

不大于400-50米。

组团级:

不大于150-200米。

三、计算题(25分)

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

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

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1.4。

请计算:

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13.6万平方米)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1.13)

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规划原理1》试题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名词解释:

(50分)

1.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2.服务半径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3.居住区与住宅街坊

4.公共绿地率与绿地率

5.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二.简答题:

(30分)

1.为什么住宅区道路规划主张分级衔接?

2.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有哪些?

3.居住区内各级道路的宽度是多少?

三.论述题:

(20分)

你认为住宅区规划最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日照标准:

按某一规定时日住宅底层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规定。

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2.服务半径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服务半径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服务半径、使用频率等可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个等级。

3.居住区与住宅街坊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街坊是指由道路所分割而形成的住宅用地,规模大小不等。

4.公共绿地率与绿地率

住宅区公共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公共绿地率

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

5.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无单位)

建筑密度=总基底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万平方米/ha)

二.简答题:

1.为什么住宅区道路规划主张分级衔接?

便于交通组织,提高住宅区通行效率的同时保持居住生活的私密性;便于分级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便于地上、地下设施的规划设置;便于划分不同开放程度的街坊等。

2.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有哪些?

日照、通风、噪音、景观等。

3.居住区内各级道路的宽度是多少?

居住区级:

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

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

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

路面不小于2.5米。

三.论述题:

你认为住宅区规划最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根据学生具体的答题内容进行评判。

核心在于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营造。

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规划原理1》试题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1、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A、20年B、10年C、5年D、2年

2、请在以下选项内选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

A、确定城市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的用地面积和用地界限

B、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城市规划区的范围

C、确定城市主、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和控制点坐标与标高

D、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E、建筑空间组织、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和总平面布局

3、请在以下选项内选择唐长安格局的主要特点:

A、三套方城B、中轴对称C、坊里制D、“因天材,就地利”E、方格路网

4、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为:

A、30000~50000人B、10000~15000人C、3000~5000人D、1000~300人

5、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通常为:

A、1000~1200米B、800~1000米C、600~800人D、400~600米

6、符合管线综合原则的选项为:

A、重力管让压力管B、大管径让小管径C、临时管让永久管D、新建管让已建管

二、简答题(41分)

1、简述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8分)

2、分析居住区绿地率与公共绿地率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差别。

(11分)

3、简述居住区“人车分行”交通组织原则。

(11分)

4、比较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优缺点。

(11分)

三、问答题(35分)

1、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5分)

2、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并简述其作用。

(20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D

3、B、C、E

4、B

5、B

6、C、D

二、简答题

1、简述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析居住区绿地率与公共绿地率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差别。

住宅区绿地包含住宅区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绿地率的计算方法是总绿地面积与住宅区用地的比值,是衡量住宅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

公共绿地是住宅区绿地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公共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反映住宅区绿地可供居民活动的开放程度。

4、简述居住区“人车分行”交通组织原则。

1)车行核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核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核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4、比较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优缺点。

行列式:

易获得良好日照通风、便于施工、构图强烈、结构经济

易单调、易形成穿越交通

周边式:

易形成院落、防寒保暖、节约用地

日照通风不利、难以适应地形、施工复杂、结构不经济

三、问答题

1、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出“需求层次”学说。

需求金字塔自下而上分别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构成,人的需求是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生活有物种层次的需求,这五类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为一个阶梯,低层次要求获得满足以后才有可能发展出下一个层次的需求。

从这五个层次和金字塔形状的分布来看,人的需要是从量到质,从大众化到精品化。

城市规划最终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即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使人们更好地实现各自的个人与社会活动,形成良好的“社区”。

我国目前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从有住房、住得宽敞等生理需求向具有良好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过渡。

说明我国人民得需求层次正向高层次发展。

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向精神生活方面扩展,是居民需求结构发展的规律。

2、绘制住宅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并简述其作用。

住宅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ha)比重(%)人均面积(m2/人)

居住区用地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注:

其他用地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居住区的用地,如市级以上的公共建筑、工厂、单位等用地,以及不适于建筑的用地,包括住宅区工业用地。

作用: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用地状况

2-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3-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4-是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考试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城市化

2、城市建成区

3、城市职能

4、城镇体系

5、城市设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程序

2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3城市用地的分类及代码(大类)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三、论述题(40分)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2、组团状城市总体布局的特征是什么?

其优缺点是什么?

在规划中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镇体系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5、城市设计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二、简答题

1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程序

答:

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2)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它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3)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2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答:

(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3城市用地的分类及代码(大类)

答: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10大类城市用地及代号表示如下。

(1)居住用地(R)

(2)公共设施用地(C)(3)工业用地(M)(4)仓储用地(W)(5)对外交通用地(T)(6)道路广场用地(S)(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8)绿地(G)(9)特殊用地(D)(10)水域和其他用地(E)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答: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指标级别用地指标(M2/人)

Ⅰ60.1~75.0

Ⅲ90.1~105.0

Ⅳ105.1~120.0

2)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的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

类别名称用地指标(M2/人)

居住用地18.0~28.0

工业用地10.0~25.0

道路广场用地7.0~15.0

绿地

其中:

公共绿地≥9.0

≥7.0

3)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下表规定

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20~32

工业用地15~25

道路广场用地8~15

绿地8~15

三、论述题(40分)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方法?

答:

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两者是相关的,根据人口规模以及人均用地的指标就能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

一般先从预测人口规模着手研究,再根据城市的性质与用地条件加以综合协调,然后确立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标,即可推算城市的用地规模。

一般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

A.职工带眷系数法

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而计算。

其公式:

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B.递推法

P=P0(1+K1+K2)n

其中:

P—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P0—城市现状人口规模;K1—城市年平均自然增长率;K2—城市年平均机械增长率;n—规划年限。

C.回归法:

分析历年数据,得出城市人口规模与时间之间的一元线性函数关系

P=a+bX(其中:

P—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a、b—回归系数;X—时间)

2)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用地规模=人口×用地指标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须符合下表规定

指标级别用地指标(M2/人)

Ⅰ60.1~75.0

Ⅲ90.1~105.0

Ⅳ105.1~120.0

3)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

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一般主要是针对城市发展中的一些资源限制条件(如水资源),预测城市合理的人口容量。

应用于用地限制性或水资源缺乏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城市。

2、组团状城市总体布局的特征是什么?

其优缺点是什么?

在规划中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优点:

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紧凑,节约用地;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缺点:

近期和远期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较难处理好;容易导致过度密集式的发展和蔓延式的发展。

规划中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

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城市化水平

2、总体规划

3、城市规模

4、城市性质

5、城市形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总体规划的任务

2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主要方法及公式(至少写出三种)

4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程序

三、论述题(40分)

1、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析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并举出两种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和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4、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5、城市形态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二、简答题

1总体规划的任务

答: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空间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答: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3)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指标级别用地指标(M2/人)

Ⅰ60.1~75.0

Ⅱ75.1~90.0

Ⅲ90.1~105.0

Ⅳ105.1~120.0

4)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的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

类别名称用地指标(M2/人)

居住用地18.0~28.0

工业用地10.0~25.0

道路广场用地7.0~15.0

绿地

其中:

公共绿地≥9.0

≥7.0

3)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下表规定

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20~32

工业用地15~25

道路广场用地8~15

绿地8~15

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主要方法及公式(至少写出三种)

答:

1)职工带眷系数法

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而计算。

其公式:

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2)递推法

P=P0(1+K1+K2)n

其中:

P—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P0—城市现状人口规模;K1—城市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K2—城市年平均机械增长率;n—规划年限。

3)回归法:

分析历年数据,得出城市人口规模与时间之间的一元线性函数关系

P=a+bX(其中:

P—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a、b—回归系数;X—时间)4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程序

答:

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2)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它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3)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三、论述题(40分)

1、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1)建设现状条件

(2)工程准备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

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属性近期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的优劣差异。

(1)根据区位条件对土地的作用方式,建立产生土地评价的基本思路。

(2)以分析区位条件入手,取得土地评价因素的因子体系。

(3)根据区位理论中的某些原则,确定城市土地评价因素的作用方式、

2、分析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并举出两种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作具体分析。

答: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带状(线状):

大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这类城市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

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

必须发展平行于主交通轴的交通线。

(3)星状(指状):

是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

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

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

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

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影响。

(6)多中心:

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

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

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博客,原文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