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607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部分4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docx

中国古代史部分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变革,奴隶制崩溃,为思想的繁荣提供了政治条件。

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大变革,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各国统治者为了争霸战争和政治统治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富国强兵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4)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5)兴办私学,人才济济。

例1[2010·焦作模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主张的本质内涵和“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必然性】

(1)“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主张的本质内涵。

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反映的是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进步要求。

②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宽刑薄税。

客观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要求。

③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又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的无所畏惧的气魄。

④韩非子继承了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吸收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这给当时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以法为本”,用严刑峻法统治臣民,表现出战国晚期新兴地主阶级强大之后的专制意识,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积极的意义。

(2)“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必然性。

①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采纳韩非子的学说,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

②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全确立,适应诸侯纷争局面的“百家争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儒家学派的一些人面对刚刚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还要对它进行指责攻击,这就必然遭到被禁的厄运。

所以,这种争鸣局面的结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百家争鸣局面最终结束的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子百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

(1)人与自然的“和谐”: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所用。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于我们今天反思现代文明的负面作用具有警钟长鸣的意义。

(2)人与人的“和谐”:

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都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荀子的“人生不能无群”“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强调要使群居生活免于纷争,趋于强胜,人们就必须恪尽职守而彼此和睦;只要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够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例2 [2011·全品预测]2009年,央视二套开心学国学异常火爆,学习国学成为热潮。

下列《论语》经典语句中,体现“和谐”理念的是(  )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四海之内皆兄弟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国封建时代儒家、法家和道家治国模式的形及其认识】

(1)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在动荡年代,诸侯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3)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政策。

例3[2010·浙江卷]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统一促进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丝绸之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外交流取得重大突破,是秦汉时期的一大贡献,秦汉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的第一阶段。

中外交流促进秦汉文化的传播发展。

丝绸、冶铸技术等的输出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及其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成就都充分说明秦汉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祖先的成就告诉我们:

中国人不缺乏探求科学的大脑和科学的精神,今天的青年应当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为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发挥聪明才智。

(4)气势恢弘,奋发向上。

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宏大的规模、惊人的气魄已经成为秦汉文化的标志。

司马迁的《史记》体现了一个学者博大的胸怀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原因: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间交流频繁,政策开放,中外交流广泛,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例4右图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反映了秦汉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气势恢宏雄伟

C.统一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D.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1)历史背景: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意,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②思想实质:

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上是外儒内法,思想专制,是为封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

提倡儒家的德治、礼治和仁治;提倡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再辅以“天人感应”的观念论证皇权的神圣性,为加强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

(3)历史影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限制了其他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但要求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例5 [2010·北京卷]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

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例6《北史》中记载: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这一措施与今天的哪一现象最为相近(  )

A.推广普通话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D.实行一国两制

四、隋唐时期的文化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时,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隋唐政府倡导科举制,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的限制。

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些都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隋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使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了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封建文化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我国科技文化及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知识延伸】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是由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该阶段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领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形成以后,其发展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例7[2010·福建卷]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D.怀素

平假名

 

【隋唐文化的地位】

(1)全面辉煌、博大精深。

隋唐文化的繁荣景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一个顶点;隋唐文化不仅对后来的封建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今天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2)承前启后、源远流长。

当时东方文明远远领先于西方文明;隋唐文化对周边邻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隋唐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代表了中国文明,至今还保留着较大的影响。

(3)光照四邻、影响深远。

例8 诗人王建在《凉州词》中写道:

“洛阳家家学胡乐。

”刘肃则在《大唐新语》一书中指出,在贞观时长安已经是“胡着汉帽,汉着胡帽”。

这些文献资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隋唐文化遥遥领先,光照四邻

B.胡汉已经融合为一家

C.唐王朝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D.唐朝社会生活、服饰的变化

【从唐代三大诗人的作品分析文学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唐诗的风格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体现了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这一规律。

(1)李白:

生活在唐代开元盛世之时,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因此李白的诗纵情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体现了以上特点。

(2)杜甫:

亲身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他的诗深刻反映社会剧变时期的社会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由于经历了以上社会现实,他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深刻反映现实,被称作“诗史”。

(3)白居易:

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他的诗更多反映民生的疾苦,形成了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风格。

例如,他写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就是这种风格的真实写照。

例9诗一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二新乐府·红线毯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关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一清新激越,风格豪迈,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B.通过诗的风格表明,诗二有可能是白居易所作

C.诗二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D.两首诗都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讽刺了社会现实

五、宋元时期的文化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和时代特点】

(1)原因:

①两宋时期的经济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经济的高度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两宋政府重视教育,宋代的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④这一时期,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和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2)特点:

①高度繁荣。

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突出。

②科技领先。

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三大发明的出现及其传播等。

③全面发展。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胡汉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④市民气息浓厚。

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

他们文化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如形式自由、可以歌唱的“词”;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并增多;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杂剧、散曲等。

例8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学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

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并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150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例9[2010·全国卷Ⅱ]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弘气势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发展,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5)宋元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发展成为一大特点。

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宋词的很多名篇都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例10[2010·重庆卷]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疾

六、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文化承古萌新的原因和特点

明清时期的古典科学巨著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

明清时期的小说、类书

【比较明清时期的四部古典科技巨著】

著作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类别

药物学

农学

地理学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著作

朝代

明朝

明朝

明朝

明末清初

作者

李时珍

徐光启

徐霞客

宋应星

著作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内容

 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一万多个

 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和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价值和

影响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例11下列各图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

读图,指出该书作者是(  )

A.贾思勰 B.沈括

C.徐光启D.宋应星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传统科技巨著,古代中国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但中国科技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为近代科学,同一时期的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中国科技在内容与方法上逐渐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主要有:

(1)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封建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代的“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创新探究的环境与动力。

(4)古代中国科技的发明创造主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注重对前人经验的归纳与总结,缺乏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法,不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5)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重视政治伦理、轻视技艺的价值观,从事科技的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

归根结底,古代中国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例12[2010·汕头模拟]“‘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

甲:

“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明清文化各个领域的时代特征及其原因】

(1)思想:

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学以致用,主张“工商皆本”,体现了形成中的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新兴市民阶层的产生、壮大。

(2)科学技术:

中国传统的科技领域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新的时代特征。

原因: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科学技术的创新缺乏经济推动力;八股取士及大兴“文字狱”使人才受到严重束缚。

(3)教育:

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学校制度更加严格,体现了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明朝书院仍然较兴盛,但以抨击时政为特色。

原因: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文学艺术:

总的来看,在内容上贯穿了反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时代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不拘成法,追求个性。

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

例13[2010·重庆卷]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  )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相似点】

(1)经济上:

都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

(2)政治上:

西欧主要国家英国、法国的封建王朝都加强专制统治;中国明清统治者空前强化专制统治;西欧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

(3)思想上:

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提出了具有民主色彩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也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4)文化上:

西欧产生了大批反封建的文学艺术作品,揭露和批判教会、贵族腐朽本质,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中国也产生了一系列反封建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儒林外史》揭露了科举制的腐败。

例14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的主要共同点是(  )

A.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