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903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docx

21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

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

 

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

陈耀明

 

 

2006年5月

前言3

一.纵截面为梯形的变截面弹簧4

二.纵截面为抛物线形状的变截面弹簧8

三.设计要点12

【附录】已有公式介绍19

、/.—

前言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制造和使用经验,特别是大、中型客车,采用者相当广泛。

然而,涉及变截面簧的设计计算方法,虽然二十几年前悬架专委会曾做过一些介绍,但资料零散、重复、不完整,尤其是比较常用的加强型变截面簧,资料反而欠缺。

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为悬架设计者提供变截面簧的比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资料,主要是刚度计算公式和应力分布计算方法。

变截面簧轮廓线包括梯形和抛物线形两大类,每类又含有根部、端部加厚,或只有根部加厚,或都不加厚等几种变型。

这样,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变截面簧轮廓线都可在本文找到计算公式。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各种轮廓线的选型原则以及若干设计经验等,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附录中列出已有资料中的一些计算公式,并证明了它们和本文公式的一致性。

本文的式

(1)〜(3)引自日本资料“自动车用重型钢板弹簧”其它公式(6)〜(15)是笔者近期重新推导出来的。

当然,有一些和过去推导出来的公式完全一致。

纵截面为梯形的变截面弹簧

这种弹簧的轧锥部分(13〜14段)为梯形,而根部和端部都将厚

度增大,称为加强型变截面簧,见图1。

图1为四分之一椭圆钢板弹

簧,其刚度计算公式为:

J

图1

 

2E

*5*6

(2)

 

 

若弹簧由若干等长、相同轮廓线的叠片所组成,则其合成的总成

刚度为:

2nE

>1*2*3*4*5*

式中E=2.058105(N/mm)为弹性模数

n弹簧片数,单片弹簧nJ

>2

'3

_4^

_b!

7

122t1AI1-tf-A2I122(t^AI1)2t1AI1.t2

=rI2++2+In—

bA3[2t;t22t12b_

433

F(l3」2)

bt2

1222BI3—t;—B2|f丄2(t2—BI3)丄B2lf—3t;+2t2Bl3_t3【

=—丁2十十2十In—

bB3[2tft32t|t2

2t|

12直3。

4—tf—C2I:

丄2毎一CI4)丄C2lf—3芒+比04」t4【

=32十十2十In—

bC3[2t:

t42tft3_

433

bt!

(l6"

 

1型

 

 

七3“2

l4-13

t4~^3

15_14

其中b弹簧宽度

实际应用中,有些弹簧的轮廓线有所简化,见图2,其刚度计算

式也有所变化:

1、增厚转折点急剧变化,2型。

这时,1^-12,:

J2-0;

将:

'1,>3,:

'4,>6代入式

(1)~(3)

2、没有加厚,为一般轮廓断面,3型。

这时,h=l2=0,-:

*=0;

tl=t?

,:

2=0;

I4=I5,七3=t4,>5=0。

将:

346代入式

(1)〜(3)求解

3、端部没有平直段(非卷耳端、短轧锥)

这时,h=I2=0,>1=0;

tl=七2,•二2=0;

〔3=0,:

3=0;

I4=I5,t3二t4,二5=0。

将:

'46代入式

(1)~(3)求解。

从图1可见,沿片长的应力分布为:

nW(x)

式中P端部负荷

x端部至计算断面距离

W(x)计算断面的断面系数

n弹簧片数

求解

(4)

W(x)二

bt(x)2

6

(5)

断面系数为:

 

式中t(x)沿片长变化的厚度

b弹簧宽度

当0乞x乞丨1,t(x)=ti二const

I?

—xll_X_l2,t(x^t2()(t1-t2)

丨2-丨1

丨2乞x乞丨3,t(x)=t2二const

x_丨3丨3_乂_丨4,t(X)二上2()(t3-t2)

丨4一丨3

x—I4

丨4EX乞丨5,t(X)二t3(-)(t^t3)

丨5—丨4

丨5込x込b,t(x)二t4二const

对于2型弹簧,在根部和端部厚度有突变,该位置之应力也有突变。

二、纵截面为抛物线形状的变截面弹簧

这种弹簧的轧锥部分(丨1〜丨2)为抛物线形状,该抛物线的顶点在端点(集中载荷作用点),而根部和端部都将厚度增大,以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见图3。

该抛物线函数为:

111

t(X)讥(»=to(f)厂t2(f)2(6)

I2丨丨1

图中所标尺寸定义如下:

丨1端部加强(平直)段长度

tl端部加强段厚度

t2端部平直段与抛物线交点处的厚度

12根部加强(平直)段距端点长度

t4根部加强段厚度

t3根部平直段与抛物线交点处的厚度

l端点至根部总长度

to抛物线延长段至根部交点处的厚度

若设定:

半呻)3,1—e)3,2十&,

223322

则各段惯性矩有如下关系:

当0

|1=

33

bt1bt2

1212

2“2

12

12

2

2

二I3

当h_X_l2

i(x)二士».(斗

图3

按照材料力学中求小挠度梁的挠度的方法,分三段积分,就可求

到端点在P力作用下的挠度(即变形)。

图3所示四分之一椭圆钢板

3EI3

弹簧的刚度为:

(7)

其中,挠度系数

-(2-

11

丄)2-2(・1'2尸一3

12

(8)

 

(9)

式中’i=11,

l

bt;

I33

12

b板簧宽度

请注意,此处所取惯性矩不是根部惯性矩,而是平直段与抛物线交点处的断面惯性矩。

这样选取只是为了方便与其它轮廓线的计算公式对比。

当然,若算式(7)要选取根部惯性矩来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挠

度系数要相应改变。

I4

,代入式(7),得

3EI4

3EI4

(10)

3卫”n3

k=1k=1(21-1)3-21C1‘2)2亠’3-----(11)

2

若对称地扩展成为半椭圆钢板弹簧,其总刚度为:

K羊

kl3

若弹簧由若干等长、相同轮廓线的叠片所组成,则其合成的总成刚度为:

(13)

K单

kl3

式中n弹簧片数

E=2.058105(N/mm)弹性模数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变截面簧只有根部加厚,端部不加厚,如图

4之2型。

这时

 

,2=1,式(8)变成

(2一学-2(1匕)

3

‘1

且2叱)3代入上式’化简后得

k」(1-3)22-…3

1

 

还有些变截面簧端部、根部都不加厚,如图4之3型。

tl=t2,2=1;t4=t3,1=1,式(8)变成

3

k=1:

「二2-2('1匕)2;

k=1说3

同样,化简后可得

(15)

对于抛物线的变截面簧,仍然可以采用式(4)、(5)来计算

沿片长的应力分布,只是在抛物线区段,厚度的变化规律有所不

同,即:

当0二x二h,t(x)二ti(或t2)=const

1

X'

当h_X_l2,t(x)=t3()2

I2

当I?

空x乞I,t(x)=t4(或t3)=const

平直段的厚度取决于板簧轮廓线属1型、2型或3型。

在抛

物线区段,应力均匀分布,即等应力

三、设计要点

1、选用什么样的轮廓线----梯形或抛物线形?

众所周知,在抛物线区段,应力分布是均等的,即为等应力的。

从理论上讲,这种轮廓线似乎是最理想的,其材料利用率是最高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亦即从“比例尺效应”的理论看,等应力分布并不一定是理想的设计。

大家知道,材料疲劳损伤、断裂都是从表面缺陷引发的,而由于材质或工艺上的原因,材料表面总有缺陷存在。

如果结构上高应力区所占的比例大,缺陷处在高应力点的概率就高,因此该结构就会出现早期损坏,即寿命降低。

相反,如果高应力区所占比例小,缺陷碰到高应力点的概率就低得多,该结构的寿命就会高得多。

这就是所谓的“比例尺效应。

所以,选用什么样的轮廓线,取决于两个因素:

(1)最大应力处在什么部位。

如果最大应力位于根部(根部不加厚、加软垫或夹紧装置不是很强),那么轧锥部分可选用抛物线形,以获得较好的材料利用率,且可降低刚度。

这种选择多数用在轿车或轻型车的悬架上。

相反,大中型客车或货车,往往根部要加厚,最大应力点不在根部,而是在轧锥段。

这时选用梯形轮廓较合适,使最大应力局限在极值点的小区域,碰上缺陷的概率较低,使寿命提高。

(2)弹簧材料和轧制工艺的优劣。

优质的材料和轧制工艺,使表面缺陷减少或减轻,也就可以选取抛物线形,让较多材料承受较高应力,以减轻重量。

反之,材质与工艺较差者,宜选用梯形轮廓线。

2、根部加强

对于板簧根部较厚(20mm以上),且U形螺栓夹紧装置不是特别强,尤其是根部加有软垫者,应该采用加厚措施。

否则,由于夹不死,最大弹簧应力恰好处在中心孔位置上。

加上该孔有应力集中,其结果是在中心孔处早期断裂。

除了中心孔要倒角以减小应力集中外,加厚并取消软垫或改为硬垫是最有效措施。

简单说,大中型客、货车的变截面簧根部应加厚。

3、端部加强

取决于卷耳强度要求。

对卷耳进行强度校核计算,确定该部位的板厚。

若与轧锥小端厚度不能衔接,就采用加厚措施。

由于前簧往往比较薄,制动力又很大,端部加厚措施是必要的。

4、有效长度的选取

由于变截面簧根部很厚,U形螺栓相对单薄,特别是加垫之后,实际上是夹不死它。

也就是说,U形螺栓跨距内的那段无效长度往往是有效的。

因此,设计时要根据根部厚度及夹紧结构,来确定无效长度系数。

根据我们经验,对于总质量达15吨的大中型客、货车,其板簧无效长度系数甚至可取零,即全长有效。

对于中、轻型车,可取0.2

左右,而不像多片簧取0.4~0.5。

当然,应在试制后对样品进行测试,再来核对该系数。

5、横截面的断面参数计算

变截面簧的理论分析和公式计算,都是将横截面当为矩形的。

际上,弹簧片轧制时侧边都自然地形成圆角。

所以按矩形断面来计算

惯性矩、断面系数和断面积,结果都偏大。

即,算出的刚度偏大,应力偏小。

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修正:

(1)计算断面参数时考虑圆角的影响。

例如,认定圆角半径等于片

厚,则:

断面积F=b-0.08678t2

惯性矩I-0.01312t4

12

断面系数W丄-0.02624t3

6

式中b片宽

t片厚(根部)

(2)将计算结果乘以修正系数。

例如,对于本文的公式

(1)~(3),因没有明显含有惯性矩这一项,只能采取最后修正。

有关文献

推荐,对于刚度计算值,取=0.92进行修正(笔者认为,取

=0.95已足够)。

6、轮廓线不同的单片组成的少片簧

本文所介绍的公式,在计算少片变截面簧时,都当为各片等长,

且轮廓线(刚度)亦相同。

总成刚度则为单片刚度乘上片数。

这是多数情况。

有时选用各片轮廓线不尽相同的设计,其刚度也有所不同。

只要各片等长,仍为各片并联。

分别算出各片刚度,将其相加,则为总成刚度。

要按“变形一致”原理,根据各片刚度算出对应的负荷,再按各片的断面系数求出其应力。

这时,刚度不同的单片,其应力值也不同。

若各片又不等长,计算就很复杂。

可参照多片弹簧集中载荷法来进行计算,本文略。

7、预应力和单片弧高

对于少片簧,装配后要求各片有一定的预应力,以使片与片贴合好。

设计计算方法和多片簧类似,但只用集中载荷法(即端点法)。

其设计要点是:

(1)选取各片根部预应力,使各片在根部断面的弯矩之和为零---达到自平衡。

(2)根据“变形一致原理:

端部变形(或预压力)和根部应力要一一对应,最终根部、端部都贴合。

(3)由各片变形量和总成弧高推算出各片自由弧高。

在少片变截面簧的使用中,出现工作响声是一种很讨厌的问题,特别对于客车,成为用户不能接受的质量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采取在片端加减磨(摩)垫的办法,可以大大缓解发响问题。

用什么材料至关重要,早期用聚甲醛是失败的,后来采用聚胺脂橡胶或加添加剂,得到较好效果。

为了减少根部的接触疲劳(磨损、挤压),有些少片簧在根部加软垫。

但由此会引发中心孔处早期断裂,特别是大中型客货车更为突出。

根据我们的经验,对大型车尽量不要加软垫(聚甲醛、尼龙),改加硬垫(铝片、低碳钢片),或者根部加厚轧出凸台就不必再加垫。

9、设计指标

采用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轻量化。

实现轻量化

的主要方法有二,其一是选取的纵截面轮廓线使应力沿片长分布较均匀,甚至是等应力,因而材料利用率较高;二是使片间只有根部和端部接触,因而基本消除了接触疲劳损伤,可以选取较高的许用应力,国外多数选取许用应力比多片簧高30%。

根据我国的材质、工艺手段,以及使用条件,对于大中型客货车,我们推荐满载平均静应力和比应力,比多片簧高15%(客车)至20%(载货车)。

具体推荐值见表1。

表1

弹簧

多片簧

少片簧

应力

客车

货车

满载静应力(N/mm2)前

340〜440

390〜500

410〜530

440〜540

500〜620

530〜650

后簧

200〜250

240〜300

副簧

比应力(N/mm2/mm)前后

4.4〜5.4

5.1〜6.2

5.3〜6.5

7.4〜8.3

8.9〜10

畐9簧

极限应力(N/mm2)

880〜980

900〜1000

900〜1000

纵扭应力(N/mm2)

1225

1225

1225

卷耳应力(N/mm2)

340

340〜400

340

表1中之极限应力、纵扭应力、卷耳应力的推荐许用值与片间接触疲劳无关,只和材料屈服限、卷耳工艺有关,因而少片簧和多片簧没有太多差别。

弹簧刚度的选择,主要是为满足平顺性的要求,亦即为了满足偏频的要求。

偏频的高低取决于悬架刚度和负荷,也就是取决于静挠度。

少片变截面簧由于结构上的原因,片长、片数都受到限制,其刚度往往比同等条件下的多片簧要高,也就是说偏频更高一些。

可以说,少片簧的平顺性指标一般不如多片簧。

表2列出大中型客、货车满载时的适用偏频推荐值(单位:

cpm=次/分):

偏频的计算公式许多文献都介绍了,本文不再赘述。

有些文献认为少片簧片数少了,平顺性就比多片簧好,这是不确切的。

少片簧的动刚度比多片簧低一些,只有在路面极好、振幅极小的工况下,平顺性才比多片簧要好些。

由于少片簧的比应力、满载平均静应力比多片簧高,而极限应力基本相同,所以少片簧悬架的动行程要选小一些。

也就是说,采用少

表2

悬架型式

货车

客车(近期)

客车(远期)

多片簧前

100〜105

90〜95

120〜125

100〜110

少片簧前

105〜115

95〜100

125〜130

100〜105

空气弹簧前

80〜85

60〜65

85〜90

65〜70

片簧的车型比较适用于路面较好的地区,以免悬架被频繁“击穿”,同时体现出动刚度低的优点。

10、试验验证

本文介绍的计算公式必须经过试验验证,就是,当样品试制出来后,要尽快测试其弹性特性(刚度)。

其目的有二,其一是检查计算公式的精确性,以及确定修正的方法和选值多少,包括无效长度的选择、非线性附加变形值、U形螺栓夹紧前后的弧高变化等。

其二是为设计图纸标注的刚度值和弧高值确定最终取值。

后者也可以在试生产一段时间,测试多批产品的实际值之后再确定。

有条件的企业,还应测定应力分布,包括预应力和工作应力,为应力计算的精确性进行判别,也为该弹簧的使用寿命和断裂分析找到定量依据。

通过样车样品的性能测定和可靠性试验之后,才能判明该悬架弹

簧设计的选值是否合理。

当然,最终的评价还要靠用户长期使用之后来获得。

【附录】已有公式介绍

一、纵截面为梯形的变截面弹簧

此式为悬架专委会的培训教材《汽车悬架资料》中第38页和136页所介绍的公式,端部和根部均不加厚。

为了对比方便,符号做了一些调整,但有些还保留原式符号。

图5

半椭圆钢板弹簧刚度(单片):

挠度系数

3

「•=1:

;'二2k0

而k0宀「

](1-口)

-1

(18)

式中

I1

J如

t2

y«l1t2

i==*

P〔2t?

而丨2二虫为根部惯性矩

12

b板簧宽度

E=2.058105(N/mm2)弹性模数

这种弹簧当l1—12(2^-1)时,存在极值应力,位于

x=x1

t2_t2

(19)

该处片厚

(x1

t(x)=t(X1)1

-丨1)住3"2)

(I2T1)

t2

(20)

应力值

6Px12Qx1

2—2

bt(x1)bt(x1)

式中P端点集中力

Q根部负荷

而根部应力

6Pl3Ql

匚322

btabt3

对比两者大小,以大者进行强度校核。

此式已在我国实际应用多年。

经笔者用实例数值代入计算,其

结果与用式

(2)第3型的公式进行的计算完全一致。

说明式

(1)、

(2)、(3)与式(16)、(17)、(18)都可应用。

二、纵截面为抛物线形的变截面弹簧

1、只有根部加厚的变截面弹簧

此式为悬架专委会的培训教材《汽车悬架资料》第37页所介绍的公式。

为使尺寸标注与图3一致,并采用相同的惯性矩,原式作了相应的形式变换,内容是不变的。

半椭圆钢板弹簧刚度(单片):

6EI。

式中I。

bto

12

(23)

(24)

 

to抛物线延长段至根部交点处的厚度

挠度系数

(27)

(28)

2、

端部和根部都不加厚的变截面弹簧

为方便对比,刚度公式改用相同的惯性矩表示,即

kl3

式中-12

13,则

'2

1331

(1-2)'3

(2)

1

可见,式(28)与式(14)完全一致。

 

(1)

 

式中’1丄,,2丄,'^―,=(-)3。

ll入212t?

■.3

将K=—,「減=(昭仏)2代入式(30),并引进

入2

2=

(二)3之后,化简得:

'1

31

k"・2(1--)(31)

式(31)也与式(15)完全一致

t(x)t(x)

t(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