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159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日美动画对比.docx

中日美动画对比

中日美动画

一、美日中主要艺术特征

(1)美国主要艺术特征

迪斯尼风格的美国动画。

迪斯尼对于动画的理解,决定了美国动画片作为大众娱乐工具的发展方向,建立了鲜明风格。

迪斯尼动画的特点包括:

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生动夸张,音乐优美动听,适合绝大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2)日本主要艺术特征

手冢治虫首创借用电影镜头语言来绘制漫画,在有限经费的情况下,一有限的资源,制造出无限的效果。

手冢治虫作品强调“人性”,成为日本动画的奠基精神。

作品中的角色多半具备复杂多面的性格,好人也有利欲熏心的时候,坏人也有动恻隐之心的时候。

即使不用煽情的手法美化人性,故事也会表现了他对人性的信心与期待。

宫崎骏不参照迪斯尼模式,每一部电影都有不同的故事结构、发展节奏和基调。

宫崎骏带领其工作室试用质朴的镜头语言,制作出精致细腻的绘画风格。

其作品富有深切的人文情怀、环保意识,是日本商业动画中的一股清泉。

(3)中国主要艺术特征

中国动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影响。

中国动画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就是“写意”。

一是情节的写意。

与别的国家相比较,中国动画片在情节设计上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例如打斗动作中不是在于你死我活的结果,而是将打斗动作想舞蹈一样来表演。

而这种以舞蹈形式来演绎战斗场面的美术特征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京剧将具体化的情节转化为象征性动作的表达方式。

二是动作的写意。

中国动画片中的动画设计注重“功能性”而不是“合理性”。

常常把现实的动作加以线条意象化,将日常动作转化为写意的表演。

三是主题的写意。

中国动画片赋予寓教于乐的使命,往往通过幻想的故事表现深刻的主题。

主题往往含蓄、隐晦不像西方善恶二元独立。

二、中外动画审美与创作风格

1.美国动画的审美景观与创作风格

(1)迪斯尼的动物美学

“一切都始于一只老鼠。

”这是沃尔特·迪斯尼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因为在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的主角就是米老鼠米奇。

在迪斯尼动画创作的早期,动物明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其中最知名的明星莫过于米老鼠和唐老鸭了。

随后增加了更多与米老鼠共同成为迪斯尼那一时代的动物明星,例如唐老鸭、高飞狗、小飞象等等。

(2)美国时尚元素跟随时代潮流

动画是创造梦幻的王国,但同时也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在人物造型的审美元素上,始终跟随着时代时尚潮流。

在美国各个时期的动画作品中,我们都能寻到时尚元素的印记,尤其是美女塑造的形象,

20世纪30年代,美国时兴雪白皮肤大眼睛,于是就捧出了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的皮肤白似雪、眼睛大大、嘴唇红红、头发乌黑,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符号。

20世纪50年代,玛丽莲梦露式的金发美女形象成为那一时期的流行元素。

这种元素自然也成为迪斯尼动画影片中美女标准。

灰姑娘、爱丽丝……无一不是金发美女。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强调种族多元文化的发展,于是迪斯尼引入各国美女的风采:

拉伯童话故事《阿拉丁》中印第安公主;法国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贝儿;中国的花木兰……,迪斯尼动画将时尚元素与文化价值取向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3)技术万能

技术是确保美国永久繁荣,确保美国神话的永久魅力。

因此,美国

始终怀有深深地技术万能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动画创作中,就时常出现了不惜巨额投入,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来打造动画经典大片。

2.日本动画的审美景观与创作风格

(1)视觉的唯美

日本动画以“机器人”、“美少女”为号召,走出一条与其他国家动画不同的道路。

日本动画追求唯美效果,不仅背景细腻逼真,而且男女主角都描绘的极其标致;男生都肌肉饱满,酷酷型男;女生颀身修腿,个个像模特。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为美化和模式化的日本动画人物造型。

(2)视听觉的冲击力

日本动画电影人没有美国人那样的实力,于是他们选择了动画编排与制作走电影路线的创作思路,将故事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和各种叙事方式得心应手真实地应用到动画电影中;充分调动电影语言,全方位变化镜头角度,加快场面切换速度,频繁移动背景,强化光影效果和音响效果,以此造成对观众视觉神经的猛烈冲击。

日本动画片在组合驱动画面产生最为强效的动态视觉效果,使得动画电影中有一种东方式的亲和力与特殊的魅力。

(3)民族元素的渗透性

日本的动画片不像中国传统动画片那样采取民俗化的表现形式,但总是将日本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性渗透在动画里面。

民俗气息与民俗魂的有机融合是日本动画民俗风格的主要特征。

民俗气息的再现往往在民俗之美自然透露:

漫天飞舞的樱花、女儿节的木偶娃娃、男孩节的鲤鱼旗等等,都传达着浓郁的日本气息与风情。

即使是很小的细节,也能体现日本民俗文化,例如:

《灌篮高手》里拉拉队扎的头巾;《聪明一休》里经常在一休动脑筋时出现的祈晴娃娃等,无不体现着日本民俗文化。

(4)技术应用的讨巧性

日本动画与美国动画对技术运用的心理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不同于美国动画耗费巨大的资金,将最真实的造型、场景、物品搬上银幕,他们认真研究动画中的每一个动作,物品的每一个弹性状态;日本从手冢治虫开始更多关注动画人物的内心,而非外表。

手冢治虫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故事。

于是手冢治虫开发了一套制作流程,最大限制节省成本。

他尝试着为经典人物制作经典动作,这样可以再不同的背景下重复使用;尝试眨眼三帧,口动三帧的模式,而迪斯尼要求口型与说话结合,这种静态处理对话场面的技术大大节省了资金。

此外,日本动画增加了“Q版”形象,在写真风格的动画中插入“Q版”形象,表现角色心理或夸大肢体的一种手法。

由于“Q版”形象更适合反映极端的心情和超现实的情景,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且增添了有幽默性。

3.中国动画的审美景观与创作风格

(1)民俗性与戏剧化,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

观赏中国动画,常常能看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

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脱胎与中国画中的写意;《大闹天宫》、《哪吒》传统动画片,借鉴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剪纸画吸取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文化;《南郭先生》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三个和尚》,采用中国戏曲……这些根植于中国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动画形象;从服饰传统、环境描绘、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是一派中国风貌。

民俗资源是动画取材之一,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就是取材于《西游记》;而《宝莲灯》源自于古老民间传说“沉香救母”;《阿凡提的故事》就是来自新疆地区的民间故事等。

中国动画表现域广泛,内容题材的丰富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瑰宝的神话故事和优秀的民间传说。

(2)大众性与多样化

中国动画创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汲取中国民间文化精髓,生成独特的美术韵味。

中国动画戏种多样化。

剪纸动画,是借鉴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艺术表现特点。

折纸动画,不仅能表现剪纸动画的二维空间状态,折纸动画而且具有三维空间的表现能力。

木偶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借鉴中国民间木偶书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画表现样式。

水墨动画,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表现风格主要是突出水与墨的渲染效果,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虚实相生。

水墨动画在此基础发展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

(3)政治影响与教育性

中国动画片从诞生之日就深受中国社会现状的影相。

在苦难的中国,为了唤起同胞的觉醒,万氏兄弟拍摄了激发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动画片。

因此形成了中国动画与外国动画迥然不同的特色,为了明确教化性却忽略了应有的含蓄与幽默。

然而原本属于娱乐的艺术被严格地束缚在指导教育思想之中,被戴上了严肃的“政治紧箍咒”,直接影响了动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Flash动画的优点与局限.

Flash动画的优点

  Flash操作简单,硬件要求低,上手非常快,功能较强,可以综合众多环节在Flash里完成动画,没有如线稿绘制、扫描、上色等过程,直接在一个软件中绘制,不必再合成。

摄影表不再必需,因为在绘制每幅画的同时就要安排其位置,即同时完成画面绘制和动画工序。

Flash动画一般较短,在其绘制过程中即可完成剪辑。

Flash软件中引入了库的概念,而且对库里元素的引用是Flash动画制作的核心方法之一,是它区别与二维传统手绘动画的特点之一。

.Flash动画的局限性

 

(1)制作较为复杂的动画Flash在制作比较复杂的动画时比较费力,特别是一些动作必须一张张地画,在电脑中绘画不比在纸上操作,在制作角色转面动作或者角色造型比较写实、动作比较复杂的动画时,比用传统方法更加费力。

如果用传统动画的制作方法在拷贝台上用纸和笔绘制,不管多么复杂的动作都是可以解决的。

 

(2)矢量绘图矢量图有不少优点,如文件体积很小,图可以无限放大而且不会失真等,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很难绘制出色彩丰富逼真又有层次的图像。

为了回避这一弱点,不得不采用手工绘制位图或者用其他软件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Flash文件就会增大,不能体现出Flash的原本优势,这一点是矢量绘画很难克服的缺点。

用Flash绘制一些卡通、简洁的角色时问题不大,但是要绘制比较写实而精细的角色时就会比较困难。

 

数字时代的高科技电影会取代传统电影电影吗

客观地说,电脑特技的引入确实对传统电影观念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它不可能取代演员的表演。

电脑特技将永远只是电影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占据主宰地位。

声光效果的价值体现在为情节服务之中,如果脱离了这点,那么它将变得毫无生命力。

影片艺术性的缺失是不能引发观众情感确认和情感传递,如果影片仅靠数字技术营造的奇异影像是无法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思想碰撞的,更不会让人铭记在心。

这就涉及到一个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尤其在即将到来的后电影时代,似乎更有讨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有人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美学效果的同时,也悄然给传统的电影艺术以致命的一击,传统电影逐渐丧失了其作为电影的本质,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裹挟下走向了穷途末路,直至消亡。

与此同时,高科技电影或曰数字电影不断发展壮大登上历史舞台,取代甚至超越传统电影的地位,从而完成传统电影向高科技数字电影的成功转换,整体上使电影完成百余年的历史使命步入后电影时代。

然而,无论技术手段如何变化多端层出不穷,都无法离开作品艺术性占首要地位的内在要求。

艺术品性的优劣与电影技术手段采用的数量并不无必然的联系,也许滥用技术的电影毫无品味可言,或许不刻意追求技术手段的影片反倒令人在艺术境界里如痴如醉。

电影的艺术品性和个性、创造力、情感与形式有一定的联系,技术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作品的艺术品性,但并不绝对。

电影作为艺术,重点在于艺术性的层次高下,技术惟有与艺术创新力、个性特点相结合才能为电影艺术增姿添彩

谈数码艺术的数字化艺术特征

   一、图形与创作的规则性

   从计算机图形的物理属性来讲,数码绘画作品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程序语言,它没有重量和体积,所有绘制的图形都由0和1两个二进制代码虚拟构成,但在视觉上是可感知的。

我们利用数码视觉技术进行数码绘画创作,必须通过各种数码绘画软件,例如AdobePhotoshop和CorelPainter等。

而这些数码绘画软件在本质上都是由软件设计工程师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它的工作要按设定的程序办事,因此在它所产生的计算机图形和数码绘画的创作过程上就有了非常明显的“规则性”数字化艺术特征。

   这种规则性首先体现在图形的绝对精确化。

比如用图形软件画出的正方形之类的几何图形,绝对是精确和均匀的,与用传统媒介绘制的图形相比,缺少了手绘自然、随机化的特点,更多的是体现现代主义设计概念中的“机械美学”。

再如Photoshop软件中的各种滤镜效果,貌似是一种偶然而随机的效果,实际上滤镜效果对画面的影响程度要通过创作者对参数的调节得到,并且影响的程度绝对均匀;其次是创作过程的绝对程序化。

例如利用三维设计软件绘制物体材质,所有的材质必须先做成平面图片,然后在包裹在已经建好的物体三维模型上,再通过修改影响材质的参数来调节它的受光度、平铺的密度等,最后通过渲染器来渲染最终的二维效果图,先后的次序不可颠倒,而传统绘画的创作过程相对来说就比较自由。

   正是数码技术的这种规则性,体现了数码绘画艺术独特的媒介技术美学特点。

当然,这种规则性容易导致图形和创作过程呈现出僵硬呆板、缺乏生机的“机器”味道,艺术趣味明显落后于传统绘画作品,使得数码绘画很难在艺术的殿堂里与发展成熟的传统美术相提并论。

对于这一点,不仅仅艺术家和观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数码绘画软件的开发者也在通过软件的更新换代解决这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数码绘画作品中机械化的痕迹逐渐减少,以至于现在有些数码绘画作品,乍看之下已经和传统绘画作品难以分辨了。

   二、视觉的模拟性和色彩的数字性

   数码技术在计算机设备中是以二进制代码进行运算的,再通过模拟现实图形显示出来,这使得数码技术可以模拟任何现实当中的笔触效果,如油画、水彩、色粉、钢笔、铅笔、水墨等,并将不同笔触风格完美的结合起来,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饱满。

我们可以在一些作品中看到,在专业的数码绘画软件中,还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画笔的笔触方向、湿度等特性,来更真实地模拟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现实中的色彩差异和明度对比,数码设备是通过显示设备,以像素为单位在屏幕上用不同的明度、纯度、色相来模拟的。

在数码设备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拥有高达数千万像素的显示工具,例如苹果公司不久前推出的“视网膜”屏显技术,已经逼近人眼分辨程度的极限,这使得数码绘画的清晰程度超过了以往所有的绘画艺术形式。

   再来看数码绘画中色彩的数字性。

计算机提供的色彩和传统的颜料是有区别的,有经验的人可以分辨出大约13000种颜色,而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是通过减色法获得的,颜料混合的次数越多,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就不断地降低,因此有很多种人眼可以分辨出来的颜色无法调出,也就是说传统绘画不能表达出自然界中人类能分辨的所有颜色。

而电脑屏幕的色彩是通过RGB三原色的加色原理混合后获得的,现在一般的电脑屏幕都能显示24位色,也就是能显示16777216种颜色,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眼可以分辨的色彩范围,足以真实地还原出自然界的各种色彩,因此数码绘画的色彩表现力大大超过了传统绘画。

因此艺术家在用数码设备绘画的时候,可以完全不用考虑现实中的颜料问题,可以只以视觉的需要为原则设计画面,只要你能想到的色彩都可以达到,这种色彩比现实颜料更纯净,没有杂质,当然前提是要看创作者对这种计算机色彩的理解程度如何。

这就是传统媒介所不能比拟的数码绘画色彩的数字性。

   三、表达的虚拟现实性

   上文我们谈到了数码绘画视觉的模拟性和色彩的数字性特点,由此自然就导致了数码绘画艺术的第三个数字化特征,即“虚拟现实性”。

   “写实”曾经是西方古典绘画所长期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摹仿说”到20世纪照相术发明,还有不少人在追求“超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试图以手绘的画面产生只有照相才能产生的逼真效果,其复杂的写实技巧令人拍案叫绝。

随着数码绘画艺术日趋成熟,其精确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使得数码绘画能够更加逼真地摹仿自然影像,艺术再现的真实性因数码绘画的诞生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此外,CG艺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表达对于现实和超现实世界的各种艺术遐想,可以更好地拓展表现对象。

数码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在前面提到的写实之外,可以跨越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创作。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三维技术,使得数码绘画的表现更具有冲击力。

数码艺术家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创作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物品、场景甚至生物,还可以虚拟改变历史和未来的各种饱含创作者想象力的场面和情节,更加刺激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种种幻想需求。

科幻、魔幻等题材越来越成为常见的表现内容,其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则更为丰富。

虚拟现实所具有的对感官世界的强大的冲击力成为艺术创作表达的新追求,它为人类创造出对包括摄影在内的传统媒介来说不可能实现的视觉形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也构成了它自身独特的数字化美学特征。

   四、网络艺术的交互性

   网络时代的数码绘画艺术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性,那就是交互性,包括人与数码设备、人与人、数码设备之间的交互。

数码绘画艺术是典型的数字平台,它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多元化、跨媒体,可迁移性强,使大众、艺术品、艺术家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交互性给数码绘画艺术的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也广泛影响了大众的审美与文化观念,让大众不仅是在“欣赏美”,同时也在“创造美”。

   在上世纪末网络技术还没大规模普及的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发布与接受,即单向传递方式。

艺术家很难了解大部分受众的反应,更不用说进行相互沟通。

而网络媒介的介入使得信息的传递变成了双向的、互动的。

创作者与欣赏者可以进行及时的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多手段的交流。

如博客和微博的出现,各种自媒体的普及,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与其欣赏的艺术家交流,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交互。

正是这种双向交流的特点能够使信息接受者相互联系,及时反馈信息,使CG艺术真正成为大众共同参与的艺术。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体验和个人爱好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从艺术家和欣赏者的角度同时看待网络数码绘画作品。

这种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平台与氛围,最终形成了当今人们所关注的网络CG艺术的互动性特征,它的最终结果使绘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走向开放与自由,这些都与互动性密不可分。

   数码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也包括了人们的审美意向及习惯。

数码绘画的这些数字化特征正是可以代替传统绘画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欣赏的数字化需求。

历史上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从未像今天如此的紧密,科学技术的变革对艺术的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彻底。

数码绘画相比传统绘画还相当年轻,特别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

我们面对的问题在于数字化绝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而是一种影响未来绘画艺术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