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8920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1.1矿山简介

阐述矿山采矿权人、矿山名称、项目位置、经济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生产规模、矿区面积、开采深度、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和剩余服务年限、若为申请变更或者延续的矿山,需说明变更或者延续的理由,同时附矿区围拐点坐标表

2.1.2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2.1.2.1以往取得矿山采矿许可证情况,开采围、层位、开采方式方法、矿种、深度、生产规模、开采时间等。

2.1.2.2矿山现状采矿许可证情况,开采围、层位、开采方式、矿种、深度、开采规模、矿山生产服务年限等。

2.1.2.3现有采空区的分布围、矿柱、矿墙、采空区充填状况、坑口标高、开采的最大深度及标高、积水情况、坑口排(注)水水量与水质情况、废渣场、堆淋场、堆矿场、尾矿库(含赤泥库、排泥库)的状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1.2.4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2.1.3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包括矿山生产规模,矿山开拓布局、开拓工程参数、采剥比或采掘比、开采段高、采矿方法、掘进施工工艺、采矿生产工艺、采场生产能力、采场技术参数和接续方式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开采围、开采深度、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防水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处置情况、主要配套设施、设备、从业人员、投资等。

矿山延续的,叙述前期矿山开采情况、开采地段、破坏状况、恢复状况,再叙述延续拟破坏的状况。

插或附矿区周围敏感点图、地质剖面图、井上下对照图、开拓剖面图、急倾斜矿体开采立面投影图。

2.2矿山自然概况

2.2.1地理位置

阐述矿山位于市(县)城的方向、距离,行政管辖的乡镇村屯。

矿区地理坐标,交通状况。

插交通位置图。

2.2.2地形地貌

阐述矿区地貌类型,山脉走向,山峰形态,海拔标高,地形相对高差,切割程度,谷地(洼地、平原)形态规模;

区地形起伏,地面坡度等。

插或附典型照片。

2.2.3气象水文

2.2.3.1气象

阐述矿区气候、气象统计资料:

历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历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时最大降水量、历年平均蒸发量、历年平均风速、瞬时最大风速、风向特征、历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积温等。

2.2.3.2水文

阐述区主要地表河溪名称、长度、流域面积、河床宽度、河流坡降、水深、洪水位标高、多年平均流量、最大洪水流量、最小枯水流量。

插地表水系图。

2.2.4土壤

阐述矿区土壤类型、分布围、特征、土层厚度和成份(特别注意表土和取土场)。

插土壤剖面图或照片。

2.2.5植被

阐述矿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分布围、面积、发育特征,覆盖率等。

插或附不同类型植被典型照片。

2.3社会经济概况

阐述矿区所在乡镇基础设施分布,近3年的乡镇人口、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状况,并注明资料来源。

说明矿山近3年的产值、投入到矿区复垦、治理的资金等。

2.4地质环境背景

2.4.1地层岩性

2.4.2地质构造与地震等级

按评估区(区域)、矿区二个层次论述褶皱、断裂的特征。

2.4.3矿体(层)地质特征

矿层或矿脉特征,矿体(层)层位编号、层间距、分布围、赋存状态、走向和倾向、倾角、厚度、重要矿物组成、矿体夹石、伴生和共生矿物、矿体顶板和底板岩性及矿物组成,矿体和围岩夹石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

2.4.4岩溶发育特征

按评估区(区域)、矿区二个层次论述阐明岩溶发育程度、空间上的发育与分布规律、岩溶发育程度分区。

2.4.5水文地质条件

按评估区(区域)、矿区二个层次,论述水文地质条件。

2.4.5.1评估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简述矿区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和与之有水力联系或上下游关系的周边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和和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类型与分布、含隔水层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特征、水化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阐明评估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或含水岩组)、构造破碎含水带和岩溶强发育带的分布、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条件、导水性、富水性,水文地质参数;

隔水层的岩性、分布、产状、稳定性;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5.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详细阐述矿区含水层、构造破碎含水带和岩溶强发育带的分布,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条件、导水性、富水性,水文地质参数和富水性分区;

含水层地下水水位(水头)、水温、水质与动态,岩溶强发育带、暗河、构造破碎含水带等强径流带与矿坑之间的关系;

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采矿矿体附近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

插(或附)水文地质图、地下水位(水头)动态曲线图。

2.4.6工程地质特征

按评估区(区域)、矿区二个层次,论述工程地质岩组(工程地质岩组可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规定划分和命名)及特征,矿体和围岩物理力学特征、抗压强度、抗剪强度、膨胀软化特征、结构面发育特征与临空面、地下采空区的关系。

2.4.7土地利用现状

说明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质量、是否涉及基本农田、土地权属人及土地证号。

结合典型土壤剖面图说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的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以及pH值等主要理化性状。

说明土地利用方式(永久性建设用地或临时用地)、是否办理了用地手续。

2.4.8矿山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阐述本矿的矿业活动、矿区及周边城镇、集中与分散居民点和其他可能受采矿活动影响的敏感点:

2.4.8.1矿业活动影响特征

1)老窿与积水;

2)采空区与地面塌陷;

3)露天采场、工业场地、堆矿场、废渣场;

4)矿井废水、洗选厂废水;

5)尾矿库;

6)塌顶、片帮崩落;

7)矿山公路建设;

8)生产生活建筑设施。

2.4.8.2农业、林业及居民房屋建设

1)农田;

2)植被;

3)可能受采矿影响到的城镇、集中与分散居民点、房屋结构和供水水源。

2.4.8.3工程设施

1)水利;

2)电力;

3)和交通。

插或附地形地物图(标明上述敏感点)。

2.4.9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条件小结

2.4.9.1据评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灾害、采空区、地形地貌等条件按本规程附录C逐条对照分析确定各条件的复杂程度。

2.4.9.2按上述各条中满足的最高级别确定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级别。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围与级别

3.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围与级别

3.1.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围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围,应包括矿山用地围、矿业活动影响围(特别关注地下水边界条件;

矿坑排水在导水构造、岩溶强发育带、沟通各含水层、地表水以及富水构造组合关系上的影响围;

水质污染围;

异地建筑设施如选厂、尾矿库等影响围,当上述围过大时,可用小比例尺插图、镶图表示)。

3.1.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依据评估区重要程度(按附录B确定)、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按附录D确定)和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附录C确定)按本规程的附录A的规定综合确定。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证的矿山,经调查,采矿活动不会引发地质灾害或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可采用三级。

3.1.3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依据采矿和选矿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土地损毁的工艺及流程。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列表或图示说明生产建设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土地损毁的形式、环节和时序。

插采矿工艺流程图、选矿工艺流程图。

3.2现状评估

3.2.1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3.2.1.1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级别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级别按矿山工程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依据DB45/T382-2006和有关政策性文件确定。

3.2.1.2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1)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地裂缝、岩溶地面塌陷等灾害(地下水污染放在含水层破坏中评估)分节评估。

2)评估容

分别阐述各灾种各灾害体的名称、分布、形态特征、规模、物质成分、形成条件及原因、评估包括人员、财产、耕地、重要建筑工程设施、景观等危害对象在的损失,确定危害程度,评估危险性。

总结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分布规律、发育程度(若灾点较多可列表表示)。

按照本规程附录E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影响程度分级区,确定现状的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3.2.2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现状评估

3.2.2.1含水层结构破坏

描述和评估矿山采掘挖损、及或采动后地表变形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造成含水层的挖损、隔水层的破坏的层位、厚度、围、原因、危害对象损失,影响程度,及治理情况。

3.2.2.2地下水水位水质变化

1)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水位水质概况

据地下水位水质调查监测资料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天然条件下(矿山开采前)的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流向,排泄位置,地下水质背景。

2)分析评估开采后矿山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其影响

a)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或上升)其影响围

描述与评估受影响的含水层层位、发生时间、最大下降(或上升)值、降落漏斗围和形态、发生原因和过程、危害对象、损失、影响程度。

b)含水层疏干

主要描述:

疏干含水层层位、厚度、围、原因、危害对象损失,影响程度,治理效果。

c)井、泉水干涸

描述与评估矿山抽排水而使原在自然状态下有水的井、泉干枯现象,评估时写明井、泉分布围、数量、水源层位、干涸原因、水量(位)变化、危害供水情况、影响程度、治理情况。

d)地表水漏失

描述与评估抽排水、突水或采动后地表变形破坏(地面塌陷、导水裂缝带、地裂缝)造成地表水(河、溪、水库、山塘)漏失段位置、漏失量、产生原因,对地表、地下(矿坑)的危害、损失、发生原因、影响程度及治理效果。

3)分析评估开采后矿山地下水水质变化及其影响

以现场调查,访问、收集和实测资料对地下水水质、地表水质进行评估。

分别阐述矿山废水源(包括矿坑水,废石场、工业场地和堆矿场等淋滤水,选冶废水,尾矿库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主要污染因子及渗入量,污染途径,污染含水层的位置、围,及其对供水井、泉水、和地表水等(受纳体)影响的位置(地段)、围、损失和影响程度。

按照本规程附录E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影响程度分级区,确定现状的含水层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插水质测试成果统计评价表。

3.2.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现状评估

以现场调查,访问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分别对因矿业活动挖损、压占,或采动后地表变形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对地形地貌,植被,城镇,居民点,建(构)筑物,交通、水利、和电力工程设施,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影响评估,阐述影响围、影响原因。

按照本规程附录E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影响程度分级区,确定现状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3.2.4土地损毁现状评估

阐述矿区现状损毁土地单元,包括涉及的采矿场、井(垌)口、工业场地、废渣(石)场、排土场、堆矿场、堆淋场、表土场、尾矿库、排泥库(含赤泥库)、选矿场、矿山道路、水处理场、办公生活区等场地地质灾害与土地损毀(挖损、压占、塌陷及土壤污染)的地类、面积、损毁方式、损毁程度(可按表1进行评价)、损毁时段。

说明现状土地损毁是否涉及基本农田,说明已损毁土地已复垦情况(包括复垦场地面积、地类及复垦效果)。

按照本规程附录E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影响程度分级区,确定现状的已损毁土地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应采用GB/T21010-2007,明确至二级地类。

插已损毁土地地类面积统计表(表头形式参见表2);

插图或照片。

表1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因子及等级标准表

评价因素

评价因子

评价等级

轻度损毁(Ⅰ级)

中度损毁(Ⅱ级)

重度损毁(Ⅲ级)

挖损、压占、塌陷、污染

塌、挖、填

深(高)度

<

6米

6-10米

>

10米

面积

林地或草地≤2hm2,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10hm2

耕地≤2hm2,林地或草地2~4hm2,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10~20hm2

基本农田,耕地>2hm2,林地或草地>4hm2,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20hm2

 

表2已损毁土地地类面积统计表

场地名称

损毁方式

损毁程度

损毁时段

合计

一、二级地类

土地权属

耕地

(01)

园地

(02)

林地(03)

草地

(04)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

其他土地(12)

住宅用地(07)

水田

(011)

旱地(013)

果园()

其他园地()

有林地()

其他林地(033)

其他草地(043)

坑塘水面(114)

裸地(127)

农村宅基地(072)

采场1

(注:

地类栏按损毁实际地类列出)

3.2.5现状评估小结

a)据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土地等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结果,综合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插表: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结果表(表头形式参见表3)。

b)各影响程度分级阐述。

容包括级别,分布地块、围、面积和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损毁土地的现状评估结论。

3.3预测评估

3.3.1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1)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沉陷、地裂缝)、岩溶地面塌陷等灾种列小节进行预测评估。

2)分别说明该灾种的可能位置、形态特征、规模、形成条件、影响因素、稳定性、危害对象、损失、危险性。

3)对采空区地面塌陷(沉陷、地裂缝)计算,可按DB45/T382-2006附录F、附录G和其他有关公式计算(要说明各项计算式的适用条件,选取参数的代表性,尽量采用实测数据),据计算有关结果和实际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估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陷地质灾害。

在地面沉陷地质灾害评估中,特别注意采空区地表变形对采矿工程、建(构)筑物、交通工程设施、农田、水利工程等的损坏进行评估,并进行损坏分类分级。

4)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对评估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是否因采矿活动而加剧进行预测评估。

5)矿山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对已发生或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影响围,是否对矿山的露天采矿场、地下井巷、矿山道路、工业场地、堆矿场、尾矿库、废渣场、建筑工程和其他生产生活设施等矿山建(构)筑物及人员等损害、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评估其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按照本规程附录E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影响程度分级区,确定预测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表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结果表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分布位置

影响与危害对象

损失情况

影响程度级别

含水层

结构破坏

地表水漏失

疏干影响

水质污染

土地资源

矿山建设压占

地面变形损毁

矿山建设挖损

地质灾害损毁

土壤污染损毁

地质灾害

滑坡、崩塌

泥石流

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沉陷)

岩溶地面塌陷

老窑突水、突泥

地形地貌景观

原生地形地貌

自然保护区、人文、风景旅游区景观

主要交通干线

3.3.2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预测评估

3.3.2.1含水层结构破坏的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矿山采掘挖损及或采动后地表变形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造成含水层的挖损、隔水层的破坏的层位、厚度、围、原因、危害对象损失,影响程度及治理情况。

3.2.2.2地下水水位水质变化的预测评估

1)、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其影响

a)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或上升)及其影响围

分析预测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或上升)影响的含水层层位、发生时间、最大下降(或上升)值、降落漏斗(或上升)影响围和形态、发生原因和过程、危害对象、损失、影响程度。

分析预测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可能疏干含水层层位、厚度、围、原因、危害对象损失,影响程度。

分析预测抽排水而使原在自然状态下有水的井、泉干枯现象,围、数量、水源层位、水量(位)变化、危害供水情况、影响程度。

分析预测抽排水、突水或采动后地表变形破坏(地面塌陷、导水裂缝带、地裂缝)造成地表水(河、溪、水库、山塘)漏失段位置、漏失量,对地表、地下(矿坑)的危害、损失、影响程度。

2)、地下水水质变化及其影响

分别分析预测矿山废水源(包括矿坑水,废石场、工业场地和堆矿场等淋滤水,选冶废水,尾矿库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主要污染因子及渗入量,污染途径,污染含水层的位置、围及其对供水井、泉水、和地表水等(受纳体)影响的位置(地段)、围、损失和影响程度。

3.3.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预测评估

依据矿山建设采矿和选矿生产工艺与流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预测矿业活动挖损、压占,或采动后地表变形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陷)对地形地貌、植被、城镇、居民点、建(构)筑物、交通工程设施、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影响和评估,阐述影响围、损失和危害程度。

按照本规程附录E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影响程度分级区,确定预测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3.3.4土地损毁预测评估

据矿山建设采矿和选矿生产工艺与流程,结合地质环境、矿山生产现状、开采方式、开发利用方案条件,选取合理和适用的拟损毁土地的预测方法,分析预测拟损毁土地的单元、地类、面积、损毁方式、损毁程度、损毁时段及复垦条件,说明拟损毁土地是否涉及基本农田。

服务年限较长的矿山需分时段和区段预测土地损毁。

按照本规程附录E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三级影响程度分级,确定预测损毁土地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和围。

插拟损毁土地地类面积统计表、损毁土地地类面积统计总表(表头的形式应与表2一致)。

3.3.5预测评估小结

1)据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土地资源等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结果,按就高原则划分严重、较严重、较轻影响程度分级区和围。

2)各影响程度分级阐述。

容包括级别,分布地块、围、面积和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损毁土地的预测评估结论。

插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表(表头形式宜与表3一致)。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和和土地复垦区、复垦责任围划分

4.1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4.1.1分区原则及方法

1)分区原则

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轻重级别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然后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差异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亚区,再按防治区分布的自然地段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地段。

2)分区及其表示方法

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严重、较严重、较轻的级别,分别对应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次重点、一般防治区,分别用代号I、II、III表示;

凡影响严重、较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按单个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亚区,并冠以该环境地质问题的名称,可再按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自然地段的名称进一步划分地段,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次重点防治区(Ⅱ),废石堆压占土地与地形地貌景观次重点防治亚区(Ⅱ1),1#废石堆压占土地与地形地貌景观次重点防治地段(Ⅱ1-1),2#废石堆压占土地与地形地貌景观次重点防治地段(Ⅱ1-2);

滑坡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Ⅱ2):

1#滑坡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地段(Ⅱ2-1)、2#滑坡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地段(Ⅱ2-2)等等。

4.1.2分区评述

各分区分别详细说明该分区名称(代号),细分的亚区和地段名称(代号)、位置、面积、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与土地损毁的结论,拟采取防控措施、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措施和管护措施等。

表4矿山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面积(hm2)

占总面积比例%

01

011

013

旱地

02

果园

其他园地

03

林地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33

其他林地

04

043

其他草地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4

坑塘水面

12

其他土地

127

裸地

地类栏按复垦区实际地类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