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97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4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地方史教案Word下载.doc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现在,新疆各族人民正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西域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

一、地理环境

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是个广阔富饶的,一个雨量稀少,带有明显干燥地带特性的典型地区。

全区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省区。

它的东北、北面、西北、西面、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接壤(rǎng);

东面、东南、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3省区毗连。

这块地方在历史上通称为“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

“新疆”这一名称是从清朝才开始出现的,古代的西域或新疆的西北边界是在巴尔喀什湖,比现在的新疆还要大的多。

古代人使用“西域”这个词时,其界定范围有广、狭二义之分:

就广义讲,西域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以及印度北部地区;

从狭义说:

西域指王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我国历代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理统辖的地方。

即使后者的范围也比现在的新疆大得多。

今天的新疆境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强占我国大片领土以后而形成的。

但是,在讲历史上的西域时我们须按照历史唯吻主义的精神,尊重历史事实,因为那时它确实是中国的疆域,不这样讲很多历史问题就说不清楚。

“新疆”和“西域”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意思都是一样的。

新疆的地貌特征是三大山系包围着两个盆地。

三大山系-

(1)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是雄峙(zhì

)于南部,是新疆与西藏的分界线,也是把这两个兄弟区域连接起来的一道纽带,这道山脉往东又同青海西部,甘肃及陕西南部诸山连成一体,所产美玉驰名于世。

(2)阿尔泰山是新疆东北部的主要山脉,它从东南向西北延伸,盛产黄金,以此汉文古籍多称之为金山,“阿尔泰”是突厥语,意为金子,所以汉文古籍多称它作金山,形象了它的美丽和富饶。

(3)天山山脉从东到西横贯于新疆的中部,自然地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区域。

这道山脉之雄伟壮丽,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天山上的景色—云多,雪大,是很令人神往的。

两个盆地-

(1)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2)天上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底部石油储(chǔ)量丰富。

发源于三大山系的主要河流有:

(1)额尔齐斯河,源于阿尔泰山西南部。

(2)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

(3)塔里木河,是发源于天山南麓的开都河,阿克苏河以及源于昆仑山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等众多河流,汇合而成的一条大河—我国最大的内陆河,自西向东注入罗布泊。

塔里木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干早少于每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0毫米。

二、新石器时代

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因为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简单打制的粗笨石器,所以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

新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已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

这说明最晚在七八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在新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县;

天山北麓的木垒(lěi)、奇台、吉大萨尔、伊吾、巴里坤及伊犁河谷;

天山南麓(lù

)的库车、巴楚、柯评,博斯腾湖沿岸,且末、民丰、于阗、皮山等等。

经考古学家对这些遗址上发现的遗物分析研究,认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以大量细(xì

)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分布在哈密,乌鲁木齐县,木垒县城南郊以及吐鲁番等地,它们均处于天山南北麓或天山中的小盆地上。

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锛(bēn)形器、三角形矛、镞(zú

)等,与这些细石器共存的还有少量砂质陶器,如圆底钵(bō)、圆形杯、瓮(wè

ng)、罐(guà

n)之属。

这些遗物反映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狩(shò

u)猎(liè

)、游牧经济为主,有的地方也可能出现原始农业。

(二)以大型磨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喀什疏附县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得沃勒克以及阿克苏县喀拉玉尔衮(gǔn)等处。

石器特征是体形较大,都是磨制。

石器工具有石斧、石杵、磨盘、石纺轮、石球、石刀、石镰等。

与石器共存的还有大量陶器:

罐、钵、盆、瓮、杯、壶等。

这些遗物反映那时人们的经济生以农业为主。

(三)以彩陶为重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分布很广,几乎天山南北各地都发现此类文化遗址。

在这些遗址中出土陶器有双耳红陶(tá

o)罐(guà

n)、彩陶罐、单耳黑陶杯、瓮、盆等。

与陶器共存的有磨制石器、小件铜器,这些遗物反映,当时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晚期,有的已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遍布全疆,且从石器型制、打制技术、品类、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等方面看,与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细石器文化相一致。

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因居住地方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以狩猎、游牧为主,随水草迁徙,居无定所;

有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相对定居。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已有分工。

产品交换已经出现,与内地联系密切。

人们过着氏族社会的生活,先是母系,随着生产的发展,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第二节古代居民

一、古代居民

新疆地处亚洲腹部,是古代中西交通孔道,也是历史上各种族、民族迁徙角逐和交汇融合的地方。

各种族、民族的迁徙,融合,形成了新疆古代史上复杂的居民关系。

从人种学方面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对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天山阿拉沟墓地、哈密柳树泉焉(yān)不拉克墓地、楼兰遗址东郊墓地、洛浦山普拉墓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香宝宝墓地和伊犁河上游昭苏土墩墓墓地出土的186具古代人头骨的体质形态特点和人种系统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认为这些距今约2000—3800年间的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种),从人种学上划分,有来自西方的欧洲人种和来自东方的蒙古利亚人种,以及二者的混合种。

据此,对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起源可有如下推测:

1.至少在青铜器时代,具有某种古老形态和西方高加索人种成分特征的居民已经深入到新疆腹地的罗布泊地区。

2.大约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另一种在体质上与地中海东支类型接近的成分由中亚进入新疆西部,并由西向东沿塔里木盆地南缘逐渐移殖到罗布泊,与那里先期占居的居民汇合,成为古楼兰国人民的基本种族,另一些地中海成分沿塔里木盆地北缘渗入到天山地区和当地的先期居民汇合(如阿拉沟墓地)。

3.大约在公元前几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某些以短(duǎn)颅(lú

)为特征的西方人种成分已经出现在伊犁河上游.甚至更东的天山地区(如昭苏、阿拉沟墓地):

4.大约距今3000年或更早一些,蒙古人种成分已出现在东疆地区(如哈密焉布拉克墓地),并逐步向西延(yá

n)伸(shēn)。

那么,新疆古代居民的族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从文献学方面讲,在古代新疆地区活动主要民族有匈奴人、丁零人、乌揭人,月氏,羌人,乌孙人,塞人和汉人等等。

乌揭人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生活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及我国新疆北段一带;

月氏人据“汉书”记载,它们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代以前,势力强大,还击溃乌孙族,杀其首领,占据其地。

后来月氏为匈奴击溃,西迁伊犁河流域,将游牧于那里的塞种赶走,占据塞地。

在塞地又遭乌孙袭击,遂(suì

)南渡锡尔河,征服大夏,建立政权。

民国时期有人认为月氏应读肉支。

但“史记”,“汉书”的古代注释家并无一人对“月”的读音提出过不同意见,因此,后人认为“月氏”的月应该肉的看法,根据是不充足的。

月氏一名的正确读音应该是月(yuè

)支(zhī)。

我国古籍中将迁往中亚的月氏称大月氏,留牧于祁连山一带的称小月氏。

古代印度人称大月氏为吐火罗人。

月氏的族属,说法不一。

“魏略.西戎传”称其为羌,“旧唐书”以其为戎,一些外国学者或认为属突厥,或认为属阿利安人,也有认为就是匈奴人。

还有认为月氏卒书,介于是氐(dǐ),羌,突厥之间。

根据目前材料来看,月氏就是河西地区的老住户,是河西地区养育出来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同时也是河西地区的最早开发者和建设者。

乌孙人与月氏族相似,也是原来活动河西,以后迁往伊梨河流域,并对中亚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个民族。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第一次通西域返回后,增报告说:

“臣局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

大月氏攻杀昆莫父亲,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还有《汉书》具体指出,这时乌孙“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

根据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乌孙的游牧地在张掖以西,敦煌以东。

后来匈奴打败大月氏之前,乌孙部落归附于匈奴,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举族西迁,袭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走,乌孙遂占据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羌人是西域地区最早的居民之一,羌族最早生活在“河关之西南”(河关在今甘肃临夏与青海交接处),即今青海东南部。

此外,从语言上说,苗与羌同属汉藏语系,也反映了这两个民族内在的某种联系。

古代羌族有无自称,史无记载。

羌很可能是商人对他们的称呼,为后人所沿用。

羌字上从羊角,下从人。

这表示很可能羌人就是根据他们从事与牧羊业而称其为羌。

到汉代,羌族经过先秦一段很长时期的迁徙分化,有的与其他居民相融合,已不属于羌族仍然保留自己的特点,并且他们集中在三个地区:

一个是河湟地区,一个是塔里木盆地以南至葱岭的西域诸国,一个是陇南至川西北一带。

汉代初期,他们在匈奴奴隶主的统治之下。

《魏略》所记“敦煌西域之南山中”月氏与羌族并存,正是反映了这种客观事实。

羌族在昆仑山以北西域地区的分布是很广的。

他们主要居住于若羌国(今新疆若羌)。

西域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的迁往它处,更多的留居当地,融入其他民族,成为以后新疆许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方面讲,新疆古代居民分别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二、远古传说和西域岩画

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都护府进行政治统治,是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的标志,而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却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穆天子传》、《山海经》、《管子》等书,对西域之事也记之甚详。

这众多的远古传说,反映了中原与西域人们之间的友谊与交往。

西域岩画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在新疆的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中发现了大量的岩画。

这些岩画有的在洞中,有的在壁石上。

有的是彩绘,有的是雕(diāo)凿(zá

o)、摩刻。

从画面内容和刻凿绘画技术上看,时间有早有晚。

根据岩画的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是在水源丰富、草木茂盛、禽(qí

n)兽(shò

u)栖(qī)息(xī)、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山区和河谷地带。

如阿尔泰山系的阿尔泰一布尔津一带;

天山山脉的哈密、巴里坤、木垒、昌吉、呼图壁、乌苏、精河、温泉以及伊犁河谷诸县;

帕米尔和昆仑山的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等地。

无疑这些岩(yá

n)画是新疆早期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写照。

仔细研究分析这些岩画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就会觉得它十分丰富深刻,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方面:

狩猎、放牧、饲养类岩画。

生殖崇拜类岩画

原始舞蹈类岩画

除此而外,还有表现图腾崇拜的、巫(wū)术(shù

)活动的、氏族部落徽号的、与猛兽格斗的、歌颂日月光明的等等。

这些岩画为我们今天研究原始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思维、巫术、宗教、舞蹈,雕刻艺术以及民俗,服饰,民族,种族属系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数据。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西域”

(2)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简答题:

1,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那些地方?

2,简述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情况?

3,新疆古代居民的族属情况是怎样的?

4,新疆古代居民的语系情况是怎样的?

5,我国古代文献中反映中原与西域人们之间的友谊与交往的有哪些书?

6,学习新疆地方史的目的是什么?

7,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分几大类?

它们是哪些?

论述题:

1,新疆的地理环境如何?

2,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那些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岩画?

这些岩画表现什么意思?

第二章汉代西域

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都洛阳,史称东汉。

公元220年,东汉亡。

两汉共426年。

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西域各族人民同中原人民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上,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进行政治管理,从此,西域统一于汉的版图,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匈奴与西域

一、西域诸国

据《汉书·

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居民多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国,史称“三十六国”.(补充内容:

绿洲上的人们分别拥戴着自己的土王,具有小国家的体制,号称西域三十六国;

这些国家的通商活动,似乎非常活跃为此沿着天山南北两路分别开阔了一条贸易路;

参考书:

“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后来分为50余国。

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有若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扞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

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有山国,焉耆,危须,尉犁,渠犁,乌垒,龟兹,温宿,姑墨,尉头,疏勒。

天山以北及东疆地区有蒲类,蒲类后,车师前,车师都尉…等等。

诸国人口大者数十万,小者几千人,最小的只有一二百人。

西域地区的居民主要有塞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和汉人,丁零人等。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西域地区的经济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定居在城镇和村庄中,史书上称之为“城廓诸国”。

塔里木盆地周围的鄯善,戎卢,扞弥,于阗,莎车,疏勒,渠犁,焉耆,龟兹,姑墨以及吐鲁番盆地的车师,葱岭西北的大宛等就属于“城廓诸国”,这里生产麦,黍(shǔ),稷(jì

),菽,苜(mù

)蓿(xu),葡萄,石榴及瓜果。

另一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逐水草而迁徙,史书上称之为“行国”。

天山以北的乌孙,乌揭,车师后国,怕米尔高原的蒲犁,西夜等,昆仑山北麓的若羌等都属于“行国”,牧养马,牛,羊,驴,骆驼等。

那时,西域各国都有自己的手工业。

如制玉、制陶、制革、酿酒、毛纺织、金属冶炼,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逐渐有所发展。

各国社会内部,统治者有国王,官吏、武士;

被统治者有平民、手工业者和可以买卖的奴隶;

各国有政权机构、有军队、刑罚和监狱。

西域诸国由于戈壁大山的阻隔,分散,闭塞,各自为政,正如史书所说,“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让同学们看第23页的“西域诸国情况”表;

二、汉初匈奴在西域的活动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同时也是对古代东方以及古代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一个民族。

它以蒙古高原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地区,同时也控制着我国西北的广大地区,匈奴族是地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一个民族。

关于匈奴族的族源和族属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数十年,迄无定论。

其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资料缺泛而又纷乱,二是由于研究者对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各有不同的看法,致使人们各自根据自己的观点,采用某种史料,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各不相同。

最早提到匈奴族源问题的是司马迁。

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在公元三至五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游牧在蒙古高原,当时各诸侯国逐(zhú

)鹿(lù

)中原,无(wú

)暇(xiá

)北(běi)颐(yí

),匈奴乘机向南发展,活动在阴山河套地区。

匈奴凭借这里的有利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很快壮大起来。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头曼单于统一了蒙古高原。

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

[补充内容:

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猃狁,戎民族。

根据史书的记载,皇帝曾北逐荤粥。

这个记载,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在遥远的古代就与中原华夏各族接触的事实。

到了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荤粥与夏族为邻,并且密切的交往。

西周时(约前1046—前771年),猃狁活跃起来,经常向周朝进行侵扰,给内地人民造成许多灾难和痛苦。

春秋战国之际,荤粥,猃狁,鬼方各族的名称消失了,继之在史书上出现的却是“戎”,“狄”。

这种族名的变化,反映了各族互相间关系的变化,包含着众多的氏族或部落的分,合,聚,散的历史内容。

今内蒙古阴山一带是匈奴人生息繁衍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军事手工业的基地及向外扩张的根据地。

“匈奴史”]

匈奴凭借这些有利的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很快壮大起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匈奴开始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制。

秦朝时,匈奴经常越过河套进入内地骚扰,秦始皇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夺回河南地(内蒙古河套一带)。

为了防御匈奴骚扰,秦朝以河为塞,筑44个县城,移民到哪里屯垦,同时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09年,冒顿射杀其父,做了单于,成为匈奴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

匈奴的政权机构中,最高统治者是单于,其下依次有左右屠耆王等等,他们都是军事首领,分别统领军队,指挥作战。

冒顿单于时期(公元前209年-前174年在位),匈奴空前强大起来,先后东破东胡,西败月氏,南并楼(ló

u)烦(fá

n)、白羊河南王,北服浑(hú

n)庾(yǔ)、屈射、丁今、鬲(gé

)昆(kūn)、薪犁.随后又于公元前177一前176年,大规模西征,攻灭河西走廊的月氏。

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到伊犁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小部分未迁者南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受到大月氏人的攻击,一部分塞种分散,另一部分仍留居伊犁河流域。

匈奴攻占河西走廊后,继续大规模西征,平定楼兰、乌孙、乌揭及其旁各族,天山南北诸国被匈奴征服。

这样,匈奴控制了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部族互不相属的分散局面,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为后来全国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初期,正是匈奴势力空前强大的时期。

匈奴骑兵经常在今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及河套一带袭扰掠夺,先头部队甚至逼近京师长安,给西汉王朝以很大的威协。

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尚未恢复,西汉政权尚未巩固,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了妥协政策。

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生产得以恢复,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汉朝国力空前强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展开对匈奴政权的反击,对汉朝政权来说,不只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为,他一改过去的妥协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军事进攻。

而且因匈奴势力仍强大,汉武帝决定在西域寻找同盟者。

汉武帝也正是这么做的。

如何对匈奴政权进行反击呢?

汉武帝采取的办法是:

除派军队正面进攻而外,尽量争取那些曾经或正在受匈奴政权压迫的民族和地区,其中包括匈奴的属部的支持,同他们联合行动。

当时汉武帝得知,先前游牧在河西走廊敦煌附近的月氏人,遭到匈奴的攻击,迁到伊犁河流域,他们对匈奴怀有很深的仇恨。

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以彻底战胜匈奴。

于是招募志愿出使西域的人,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这也是他针对匈奴政权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

张骞同一个名叫甘父的少数民族人一起带领着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出陇西,在经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人俘虏(fulu),送到匈奴单于庭拘禁十年,“予妻,有子”。

张骞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终于寻机逃出匈奴,继续西行,到了大宛。

大宛派人把他们送到康居,康居再把他们送到月氏。

但是这时大月氏已定居大夏,觉得当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活安定,不想再去攻打匈奴了。

无意再同匈奴打仗,张骞未能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一年后,启程还朝。

他从大月氏出发,改走南道,越葱岭,过于阗,扦弥,精绝,且木,若羌等地,在穿过羌族地区时,又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乘匈奴发生内乱之机,他和甘父逃出囚禁地,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前后13年.虽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他第一次正式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国家交往。

了解到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把汉朝的统一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从陇西出击匈奴,打败河西走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从此,河西走廊评定。

西汉在那里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这样,就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也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此时,匈奴仍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凭借那里的人力财力和汉朝对抗。

为了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决定继续在西域寻求同盟者。

当时,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抗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欲(yù

)说服乌孙东归故地,与汉结为昆弟,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率随员300多人,携带价值昂贵的金,货物和牛,羊万余头。

但是乌孙没有马上答应同汉朝联盟,有一些原因,那就是一方面他们当时还服属于匈奴政权,畏惧匈奴政权的强大;

另一方面他们当时对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