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15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docx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

放射化学与核化学

TODGA-DHOA/OK对U、Pu、Am、Eu和Sr的萃取

朱文彬,蒋德祥,叶国安,叶玉星

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和煤油(OK)体系的萃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ODGA/OK体系萃取时,容易产生第二有机相,并且,该体系对三价锕系和镧系元素的分配比很高,由此造成后续工艺台架实验中反萃取三价的锕系和镧系元素不完全。

因此,希望加入N,N-二己基辛酰胺(DHOA),在不影响回收率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三价锕系和镧系元素的分配比。

为此,本工作研究采用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N,N-二己基辛酰胺(DHOA)和煤油(OK)混合体系,在硝酸溶液中对U(Ⅵ)、Pu(Ⅳ)、Am(Ⅲ)、Eu(Ⅲ)和Sr(Ⅱ)的萃取行为。

结果表明:

U(Ⅵ)、Pu(Ⅳ)、Am(Ⅲ)、Eu(Ⅲ)和Sr(Ⅱ)的萃取分配比随着H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大,Sr(Ⅱ)的分配比在3mol/LHNO3时达到最大值;在混合有机相中,随着DHOA浓度的增加,除U的分配比略为增加外,Pu、Am、Eu和Sr的萃取分配比均降低。

 

电解催化溶解PuO2技术研究

刘利生,郭建华,常利,李瑞雪,常尚文,欧阳应根

高温下制备或煅烧过的PuO2难以溶解。

研究表明,晶体PuO2在硝酸中极其难溶,当硝酸浓度小于4mol/L时,PuO2几乎不溶。

目前,研究较多的PuO2溶解方法是催化电解溶解PuO2(CEPOD)。

电解催化溶解在阴阳极分隔的电解池中进行,PuO2在阳极室溶解,发生如下反应:

PuO2

PuO2++e-E0=1.58V

(1)

PuO2

PuO22++2e-E0=1.24V

(2)

氧化的最终产物为PuO22+。

阳极室加入银离子时,阳极表面会氧化产生强氧化性的Ag2+:

Ag+

Ag2++e-E0=1.98V(3)

根据上述标准电位,PuO2有可能被阳极产生的Ag(Ⅱ)氧化为PuO22+而实现溶解。

本工作研究设计了新型H型电解池,采用多孔材料作隔膜(隔膜材料为烧结玻璃,孔径为2.5~3.5μm),阴极室和阳极室的容量均为10mL,工作电极选用Pt片电极,面积为1cm2,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均使用直径1mmPt丝。

在6mol/LHNO3溶液中,参比电极的电极电位为0.7V。

对克量级PuO2的溶解工艺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阳极室中有一定量银离子存在时,PuO2可被阳极生成的Ag2+氧化到PuO22+而溶解,溶解率大于99%;PuO2溶解速度随Ag+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电流密度的升高而加快;一定范围内的溶解酸酸度(4~8mol/L)对溶解影响不大;溶解的电流效率随Ag+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电流密度的升高而减小;PuO2粉末中所含镅的溶解速度与钚的溶解速度无明显差异;阳极室中的Ag+向阴极室迁移较慢。

大量铀中微量钚的分离方法研究及建立

李辉波,王孝荣,林灿生,宋凤丽,高玉兰

因萃取色层法兼有溶剂萃取的选择性和色层分离的高效性等特点,它在锕系元素,尤其是超微量的元素分离方面具有显著优点。

本研究采用萃取色层和离子交换组合法从铀钚质量比将达106以上的溶液体系中分离纯化微量钚。

首先采用萃取色层法去除大部分铀和裂变元素,然后采用离子交换法精制纯化钚。

通过静态试验,萃取色层剂选择季铵盐和TBP两种,吸附酸度分别为4和2mol/L,阴离子交换树脂选择256型,吸附酸度为6.5mol/L,并提出了季铵盐-TBP萃取色层-离子交换的组合分离流程,同时进行了单柱条件试验和串柱验证研究。

通过单柱条件试验,选择了各柱操作流速为0.3mL/min、淋洗酸度与吸附酸度相同,季铵盐色层柱淋洗体积为6个柱床体积、解吸液为0.5mol/LHNO3和0.5mol/LAHA混合液、解吸体积为5个柱床体积,TBP色层柱淋洗液体积为5个柱床体积,阴离子交换柱淋洗、解吸液体积分别为5和6个柱床体积,解吸液为0.35mol/LHNO3。

串柱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流程对钚的回收率接近70%,钚中对铀净化系数为107。

 

磷酸三异戊酯对Pu(Ⅳ)的萃取性能

程琦福,罗方祥,刘协春,叶国安,肖松涛,李高亮,

张虎,黄小红,朱文彬,蒋德祥

本工作研究磷酸三异戊酯(TiAP)对Pu(IV)的萃取性能。

实验考察了HNO3浓度、相比对TiAP萃取Pu(Ⅳ)的影响,以及TiAP与Pu(Ⅳ)的三相形成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

随水相硝酸浓度的增大,TiAP萃取Pu(Ⅳ)的分配比增大;在30℃、水相HNO3浓度为3.5mol/L条件下,30%TiAP/OK有机相中Pu浓度达到77g/L时未出现三相。

另外,实验还考察了二甲基羟胺(DMHAN)-单甲基肼(MMH)-硝酸体系还原反萃30%TiAP/OK有机相中Pu(Ⅳ)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HNO3浓度升高,Pu(Ⅳ)的还原反萃率下降;Pu(Ⅳ)的还原反萃率随DMHA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用0.8mol/LDMHAN-0.3mol/LMMH-0.3mol/LHNO3溶液作反萃剂,在20℃,相比(O/A)为2∶1条件下,当有机相中Pu浓度达到25g/L时,负载有机相中的Pu(Ⅳ)的单级还原反萃率达到90%。

 

电势测量法研究单甲基肼和二甲基羟胺与Fe3+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

陈辉,张虎,何辉,李高亮

近年来,在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的研究中,人们对有机无盐试剂的应用给予了极大关注。

肼类衍生物及羟胺类衍生物与镎、钚的反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不生成残留盐分,更适用于从动力堆核燃料中分离镎钚。

在对其与镎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过程中,观测到了一定量铁离子的存在会加速反应的进行这一现象。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曾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肼类衍生物与Fe3+的反应进行过研究。

为探索Fe3+加速反应的机理,选取单甲基肼(MMH)和N,N-二甲基羟胺(DMHAN),采用电动势测量法对它们与Fe3+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测量Fe3+/Fe2+电对的开路电势与时间的关系,分别研究了硝酸介质中单甲基肼与Fe3+和二甲基羟胺与Fe3+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实验考察了单甲基肼浓度或二甲基羟胺浓度、酸度、离子强度、温度、Fe3+离子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MMH-Fe3+,反应速率方程为:

-dc(Fe3+)/dt=kc1.3(MMH)c-2(H+)c(Fe3+)c-0.5(Fe2+)

在55℃时,k=1.15×10-3(mol/L)1.2·s-1,反应活化能为(94.51±6.1)kJ/mol。

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基本上无影响。

对于DMHAN-Fe3+,反应速率方程为:

-dc(Fe3+)/dt=kc2(DMHAN)c-2.9(H+)c(Fe3+)c-1(Fe2+)

在50℃时,k=1.32×10-3(mol/L)1.9s-1,反应活化能为(113.9±2.4)kJ/mol。

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基本上无影响。

硝酸介质中锝与单甲基肼的反应

魏艳,潘永军,矫海洋,丛海峰,郑卫芳,贾永芬

单甲基肼(MMH)是后处理工艺中用于清除亚硝酸的支持还原剂,它能否与七价锝发生反应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为此,本工作用萃取法研究硝酸介质中七价锝与MMH的反应,考察温度、酸度、MMH浓度、七价锝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MMH与七价锝的反应经历3个阶段,即诱导期、快速反应阶段和反应终止阶段。

诱导期的长短与体系的酸度、MMH浓度和七价锝浓度有关。

诱导期阶段的反应速率方程为:

-dc(Tc(Ⅶ))/dt=k1c0.64(H+)c0.45(MMH)c(Tc(Ⅶ))

当t=40℃、c(NO3-)=3.0mol/L时,速率常数k1=(0.029±0.002)(mol/L)-1.09·h-1,反应活化能Ea1=(56.5±0.2)kJ/mol。

诱导期结束后,反应进入快速反应阶段,该阶段的反应速率方程为:

-dc(Tc(Ⅶ))/dt=k2c0.47(H+)c0.22(MMH)c(Tc(Ⅶ))

当t=40℃、c(NO3-)=3.0mol/L时,速率常数k2=(0.186±0.002)(mol/L)-0.69·h-1,反应活化能Ea2=(51.6±0.4)kJ/mol;NO3-对该阶段反应的速率影响很小。

由以上结果可知,甲基肼与七价锝的反应缓慢。

体系中七价锝的存在不会造成支持还原剂甲基肼的大量消耗。

 

硝酸介质中二甲基羟胺与七价锝的反应性能研究

魏艳,矫海洋,潘永军,丛海峰,朱国辉,贾永芬

二甲基羟胺(DMHAN)是目前后处理工艺研究中使用的还原剂,它能否与七价锝发生反应尚无结论性意见。

为此,本工作用萃取法研究硝酸介质中七价锝与DMHAN的反应,考察温度、酸度、二甲基羟胺(DMHAN)浓度、锝浓度对该反应可能产生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在30和40℃时,不同酸度条件下七价锝不被DMHAN还原;t=40℃时,不同DMHAN浓度下七价锝不被还原(反应时间为100~200h)。

由此可得出结论:

在所研究范围内,在硝酸介质中,DMHAN不与七价锝反应,即由直接与七价锝反应引起DMHAN的消耗可不予考虑。

 

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

魏艳,丛海峰,矫海洋,潘永军,贾永芬

单甲基肼是目前后处理工艺研究中使用的一种支持还原剂,它用以清除体系中存在的亚硝酸。

有关单甲基肼与亚硝酸的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未见文献报道。

为排除硝酸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首先研究高氯酸介质中单甲基肼(MMH)与亚硝酸的反应,考察酸度、亚硝酸浓度、甲基肼浓度及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获得MMH与亚硝酸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

-dc(HNO2)/dt=kc0.94(H+)c1.11(MMH)c(HNO2)

当t=4.5℃、c(ClO4-)=0.50mol/L时,反应速率常数k=(46.0±2.7)(mol/L)-2.05s-1,该反应的活化能Ea=(42.4±0.1)kJ/mol。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采用同样方法研究硝酸介质中HNO2和MMH的反应,考察亚硝酸浓度、硝酸根浓度、甲基肼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获得该体系的动力学速率方程为:

-dc(HNO2)/dt=kc(H+)c1.14(NO3-)c1.08(MMH)c(HNO2)

当t=2.6℃、c(NO3-)=0.50mol/L时,反应速率常数k=(1152)(mol/L)-3.22s-1,该反应的活化能Ea=(37.8±0.1)kJ/mol。

将两种介质中的反应相比较可以看出,硝酸介质中的速率常数k高于高氯酸中的k,而硝酸介质中的Ea低于高氯酸介质中的Ea,且在硝酸介质中硝酸根参与了反应,说明硝酸的存在促进了甲基肼对亚硝酸的清除。

以上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硝酸介质中,甲基肼与亚硝酸能快速发生反应,可使体系中的亚硝酸快速清除。

 

单甲基肼在水及硝酸体系中的稳定性研究

李高亮,何辉,陈辉,唐洪彬

五年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基于无盐还原剂二甲基羟胺(DMHAN)和甲基肼(MMH)的工艺流程,并针对无盐还原剂的应用研究了很多工作。

本实验对水及硝酸体系中单甲基肼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考察某些干扰因素对分光光度法分析单甲基肼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分析体系中含有的少量硝酸、亚硝酸、甲醇、甲酸、甲醛、甲胺、二甲基羟胺、铁离子,对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在20℃时,测得的单甲基肼在波长470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约为3.06×103L·mol-1·cm-1。

初步研究表明,在不同温度、硝酸浓度下,单甲基肼的降解速度不同,提高酸度、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单甲基肼在水或硝酸体系中的稳定性。

影响单甲基肼稳定性的因素较多,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

硝酸介质中二甲基羟胺的稳定性研究

魏艳,丛海峰,贾永芬

在后处理工艺过程中,正在使用二甲基羟胺作为还原剂,它自身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它在后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硝酸介质中二甲基羟胺的稳定性问题尚不十分清楚。

二甲基羟胺较昂贵,需自行合成。

为此,首先对合成出的二甲基羟胺(DMHAN)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通过研究建立的三价铁氧化DMHAN后重铬酸钾滴定的方法对DMHAN在硝酸介质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自制的DMHAN纯度达99%,能满足实验要求;DMHAN与三价铁以1∶4的比例进行反应,DMHAN可能的氧化产物甲醇、甲醛、甲酸不会对分析产生影响;DMHAN在硝酸介质中的稳定性与体系的温度和酸度有关,当t35℃和c(HNO3)<3.0mol/L时,100h内的DMHAN分解量<10%;当t≥35℃和c(HNO3)≥3.0mol/L时,DMHAN迅速分解,并产生NO。

 

双羟基脲的合成、稳定性及其与Fe(Ⅲ)的反应

晏太红,朱建民,张宇,鲜亮,郑卫芳,叶国安

采用高效无盐试剂进行U、Np、Pu分离是开发先进Purex流程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工作采用无毒的固体三聚光气(BTC)在碱介质中解离聚合光气,放出光气单体,经由光气分子与NH2OH反应生成双羟基脲(DHU),产率为40%。

合成的产品经元素分析、FT-IR、1HNMR、13CNMR和MS等方法表征为目标化合物。

研究建立了碱性乙醇/水体系显色反应测定DHU浓度的方法。

实验研究了DHU的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

在15℃下,HNO3浓度为0~2.5mol/L时,DHU溶液放置100h后DHU浓度基本无变化;在50℃下,0.5、1、2、2.5mol/LHNO3体系下的DHU溶液放置94h分别分解为原来的91%、72%、63%、31%。

在90℃下,当HNO3溶液浓度大于2mol/L时,DHU溶液不稳定,在0.5h内,DHU全部分解为气体;HNO3浓度在1.5mol/L以下时,DHU分解速度较慢,在0.5、1.0、1.5mol/LHNO3溶液中放置4h后,DHU浓度分别为原来的90%、70%、57%。

DHU在30%TBP/OK和硝酸水溶液两相中的分配比为(2~3)×10-3。

此外,研究了乙醇和水溶液中FeCl3与DHU的反应。

结果表明,DHU能够很快将Fe(Ⅲ)还原为Fe(Ⅱ),说明在热力学上DHU能将Pu(Ⅳ)还原为Pu(Ⅲ)。

以上结果表明,将双羟基脲应用于Purex流程U/Pu分离段是可行的。

 

焦磷酸氧锆的合成及其对铯的特性吸附

宋凤丽,林灿生,王孝荣,崔玉国

本工作研究合成了分离铯的吸附剂焦磷酸氧锆和焦磷钼酸锆,实验探索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焦磷酸氧锆对铯的吸附性能,并选出吸附性能好的焦磷酸氧锆进行铯的吸附实验和分析表征。

同时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焦磷钼酸锆中选择出对铯吸附性能优良的与焦磷酸氧锆对铯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焦磷酸氧锆对铯的吸附率相差不大;焦磷酸根与钼酸根比为8∶1、锆足量条件下制备出的焦磷钼酸锆的吸附率最高。

与焦磷钼酸锆相比,在分配比合适的情况下,焦磷酸氧锆可在较大酸度范围内使用;焦磷酸氧锆对铯的饱和交换容量稍大于焦磷钼酸锆;焦磷酸氧锆和焦磷钼酸锆有相似的化学稳定性。

焦磷酸氧锆为典型的无定型多孔物质,最可几孔径约为1.5nm,大于20nm的孔径所占的比率很小,焦磷酸氧锆的比表面积为180.7m2/g;其分子结构中存在O-P-O、Zr-O和-OH等化学键;焦磷酸氧锆的化学式为(3ZrO·2HP2O7)n·8.6nH2O;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焦磷酸氧锆对铯的吸附在0.5h可达平衡;它对放射性铯的吸附分配比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2mol/LHNO3介质下达到吸附平衡后,于12℃时,5mol/LHNO3对137Cs的单级解吸率为46.7%,而10mol/LHNO3的解吸率可达62.4%,提高温度有利于解吸。

在动态实验中观测到,焦磷酸氧锆对铯的吸附较完全,在60℃下,8mol/LHNO3可完全解吸铯。

焦磷酸氧锆对铯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热为-34.4kJ/mol,属化学吸附。

吸附机理为Cs+与焦磷酸氧锆上羟基的H+发生离子交换反应。

用合成的焦磷酸氧锆装成吸附柱,从混合裂变产物2mol/LHNO3溶液中提取137Cs,回收率约为100%;对其它裂变产物核素的去污系数分别为:

95Nb,83;95Zr,3.8×102;106Ru-106Rh,1.5×103;144Ce-144Pr,3.7×103。

 

台架试验中亚硝酸的分析

丛海峰,贾永芬,矫海洋

在高浓铀燃料元件后处理流程中,共去污循环中的亚硝酸浓度很高,有可能使大部分亚硝酸被TBP-煤油萃取而被带入铀钚分离段。

过高的亚硝酸浓度将破坏掉用于还原钚的还原剂,从而影响铀钚分离。

要了解这一点,首先应准确测定1AP中的亚硝酸浓度。

重氮化耦合反应测定水相中的亚硝酸盐是国际上常用的方法。

在酸性溶液中,HNO2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能与盐酸萘乙二胺偶联,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该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NaNO2浓度呈线性关系,可供比色测量。

该方法灵敏,简便、快速。

在pH=1.0~2.0的硝酸介质中,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形成可溶于水的红紫色染料,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5nm,摩尔吸光系数为6.24×104L/(mol·cm),1~38mg/25LHNO2遵守比尔定律。

应用该方法测定台架实验模拟样品中亚硝酸的浓度时,铝离子、硝酸、硝酸铀酰等对分析结果没有影响,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乏燃料后处理萃取分离设备——混合澄清槽的研制

常尚文,李会蓉,矫海洋

针对研究堆元件的处理,本工作以“十五”期间用于动力堆元件的混合澄清槽为基础,进行适当改进,研制适用于研究堆元件后处理Purex工艺的萃取分离用混合澄清槽。

主要改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主要结构基本不变,采用水相和有机相全逆流混合萃取的方式。

采用微型电机带动的机械搅拌方式。

混合室体积为5mL,澄清室体积为12.5mL。

对于10级铀的反萃槽,增加一种混合室体积为8mL、澄清室体积为20mL的槽体。

2)设备级数有所改变,按工艺要求,增加了18级、14级、12级的槽体。

3)对槽子本身的照明系统进行了改动,采用发热量低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发热量较高的白炽灯管,以降低实验运行中因照明发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对萃取分离的影响。

4)槽体底架用方钢代替以前所用的角钢,外形简单,便于加工,且适合于电信号线和工艺料管的布置。

5)搅拌桨的传动齿轮加工方式采用渐开线滚齿加工代替以前的直齿切齿加工方式,提高了齿轮的啮合精度,保证了齿轮传动的中心度和垂直度,可降低由齿轮传动误差引起的搅拌效率传输对料液混合的影响。

6)将搅拌桨的搅拌轴型式由以前安装两个滚动轴承的光轴改变为阶梯轴,依靠轴肩对轴承进行限位,保证了搅拌轴的中心度,以确保搅拌效率。

7)混合槽重相口通道挡板改为半圆形过渡,减少了重相流动的阻力,可降低界面污物的堆积。

8)瞬时取样装置以电磁三通阀代替以前使用的拨动式取样装置,操作更加方便。

9)各级取样装置用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的有机玻璃负压箱的型式取代以前加工复杂的不锈钢取样装置,操作简化,更有利于机械手操作。

目前,该装置已基本安装完成,准备进行槽体的萃取动力学研究。

 

90Y在不同材料上的吸附性能研究

宋志君,丁有钱,张生栋,崔安智,杨志红

在有关90Sr-90Y的实验中,常常发现90Y有丢失,这种丢失很可能是由于吸附引起的。

因此,研究90Y在常用材料上的吸附行为并提出避免措施是很必要的。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钇在聚乙烯、聚丙烯和玻璃试管内壁的吸附情况。

用改进的HDEHP萃取法从高放废液中得到90Sr。

配制离子强度为0.1M的NaNO3溶液,用HNO3、氨水调节溶液的pH值分别为0.045、1.23、1.94、3.02、4.01、4.92、5.99、7.01、7.83、8.98、9.97。

将上述溶液分别加入到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和玻璃的测量管中,并将90Sr指示剂滴入测量管。

两星期后,90Sr-90Y基本达到平衡。

在NaI(Tl)探测器上测量,设置阈值为150keV,此时仪器对90Sr的探测效率近似为零,因此,测得的计数都来自于90Y的韧致辐射。

设此时的计数率为A。

将溶液取出,为了保证测量的几何条件相同,加入新的相应pH值的溶液,立刻再次测量,设计数率为B。

10d后重新测量发现,计数率的衰减符合90Y的衰变规律。

这说明吸附在器壁上的核素是90Y,而不含有90Sr。

因此,90Y的吸附率为B/A×100%。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

1)三种材料中,pH值对90Y吸附率的影响规律基本相同。

这说明这种变化趋向不是由材料所决定的,而主要受90Y存在形式的影响。

2)pH<3时,90Y在三种材料中的吸附率都很小。

3)玻璃的吸附远大于聚丙烯和聚乙烯。

在pH<7时,在聚丙烯上的吸附大于聚乙烯;而在pH>7时,情况相反,原因尚不清楚。

因此,在90Sr-90Y的实验中,应尽量选用聚丙烯或聚乙烯作为容器,而避免使用玻璃容器。

同时,不要使溶液的pH大于3,则可避免90Y的吸附丢失。

图1不同pH条件下90Y在3种材料上的吸附率

◆——玻璃;□——聚乙烯;▲——聚丙烯

 

土壤样品中90Sr含量的直接测量

孙宏清,张生栋,马鹏,唐培家

为适应大批量普查土壤样品中90Sr含量的快速检测的要求,开展了通过利用90Sr的子体核素90Y发射的2.28MeV高能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韧致辐射效应测量样品中90Sr含量方法的研究。

韧致辐射具有与射线相似的性质,有相对较强的穿透能力,可利用NaI(Tl)探测器直接对土壤样品进行测量。

土壤样品中通常含有显著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是40K和铀、镭、钍及其一系列子体核素。

这些核素的射线,特别是高能射线的康普顿连续区对位于低能区的韧致辐射效应的测量有干扰影响。

该方法的关键技术是如何正确扣除干扰核素的影响。

首先,使用含有铀、镭、钍、钾的模拟标样测定各干扰核素对韧致辐射能区产生干扰的因子;其次,使用刻度过探测效率的HPGe谱仪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各干扰核素的量。

从NaI(Tl)谱仪测得的韧致辐射能区总计数中分别扣除各干扰核素的贡献,即可从样品中测得的韧致辐射效应计算得到样品中90Sr的含量。

使用33英寸NaI(Tl)谱仪测量装入标准土壤样品盒中的含有不同已知量90Sr的模拟土壤样品,按照上述方法扣除各干扰核素的影响,得到该NaI(Tl)谱仪对150g土壤样品中90Sr-90Y韧致辐射效应的探测效率为0.112%,初步得到的探测下限为0.29Bq/g。

测量结果与加入模拟样品中90Sr的已知量相比,在10%~20%的误差范围内符合。

 

微量93Zr的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杨金玲,张生栋,崔安智

93Zr是纯β长寿命放射性核素,β粒子能量为60.6keV(97.5%)和91.4keV(2.5%),T1/2=1.53×106a。

93Zr主要来源于裂变材料的裂变和其稳定同位素92Zr的中子俘获反应产物(92Zr的(n,γ)反应截面为(0.26±0.08)×10-28m2)。

93Zr在各种易裂变材料中的裂变产额值均较高,因此,在高放废液处理处置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

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有关93Zr的核数据测量研究鲜见文献报道,其半衰期也只有1个测量值,热中子反应截面尚未给出数据。

因此,为适应高放废液处理处置和核数据测量的需要,开展放化分离93Zr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众多方法中,选择了硅胶吸附法作为Zr的主要分离手段。

硅胶吸附法操作简便、实用,特别适用于易水解元素的吸附,对酸性体系中的Zr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对碱金属,碱土金属,Mn、Co、Ni、C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