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与力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86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光学与力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学与力学.docx

《光学与力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与力学.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光学与力学.docx

光学与力学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2、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透镜:

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

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要点诠释:

凸透镜:

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

对光起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要点诠释:

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在物距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应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

  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倒正

实虚

放大或缩小

u>2f

倒立

实像

缩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实像

等大

v=2f

实像大小转折点

f

倒立

实像

放大

v>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正立放大虚像

v>u

放大镜

注意

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要点诠释:

只要物体向焦点靠近,镜头透镜折射后所成的像都在变大。

眼睛和眼镜

  眼睛:

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

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

配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

配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

100×焦距的倒数。

  要点诠释:

近视眼要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要配戴凸透镜矫正。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注: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

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

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规律方法整合:

关于两种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

  1、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如图所示:

  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过焦点;

  B.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C、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如图所示:

  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B、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C、射向对侧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利用这三条特出的光线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现在,我们利用这三条光线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

  作法:

  ①画一直线表示主光轴;

  ②把透镜放在主光轴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轴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③物体分别设三个位置;(u<f、f<u<2f、u>2f)

  ④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的光线;

  ⑤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相交于一点;

  ⑦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这就是物体的像;

  ⑧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不相交,反向延长,交于物体与透镜同侧;

  ⑨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用虚线表示其成的虚像,如图所示:

                

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如下: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3、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4、当u>v时,像是缩小的;反之,像是放大的;

  5、成实像时:

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和像都增大;

   反之,物距增大,像和像距都减小。

简言之“物近像远像变大;”

  6、无论是成实像还是虚像,只要物体向焦点靠近,所成的像都变大;

  7、像与物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8、凸透镜破损或有污渍,不影响成像的完整性,只是让像变暗;

  9、物和像在透镜同侧的是虚像;异侧的是实像。

透镜的实际应用

  

1、左边的实线框内是某一物体的形状,右边4个虚线框内是供选择的物体像的形状,以下填空时,只考虑像的形状,不考虑像的大小。

      

  

(1)在平面镜中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2)把投影仪的反射平面镜卸掉,让物体的像成在天花板上,这时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

  (3)用放大镜看物体,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解析:

  

(1)平面镜成与物体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左右相反,所以选A。

  

(2)投影仪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体相比左右相反,上下相反,因此选D。

  (3)放大镜看物体,看到的该物体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

(1)A 

(2)D (3)C

  总结与升华: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2、在凸透镜主轴上的一物点P,物距大于焦距,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透镜很小一部分,如图所示,再把上、下半截透镜向原主轴位置合拢,则成像情况

与原来相比

  A.相同

  B.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上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下移

  C.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下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上移

  D.不能成像

  解析:

P点的物距大于焦距,由P点发出(或漫反射)的光,经过凸透镜上任何一点后,会聚在同一点,这一点即为P点的实像像点,若切除一部分后,其余不动,并不影响经过A、B两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只是到达像点的光少一些,成像暗一些,如果A、B向原主轴合拢,经过A部分后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会随着向下移动,经过B部分后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会随着向上移动,即此时经过A、B两部分的光线不再会聚在一起,而是分别会聚,分别成像,正确答案是C。

  总结与升华:

透镜的完整性不影响物体成像的完整性,从中间分成两部分如不移动,仍为一个透镜,若移动,就是两个透镜了。

  举一反三: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在屏上成了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像,然后用一挡光板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关于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屏上只有烛焰上半部分的像

  B.屏上只有烛焰下半部分的像

  C.屏上的像没有变化

  D.屏上仍是烛焰的全像但亮度减弱了

  答案:

D;

光学元件的综合应用

  

3、如图所示,当用眼睛去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透镜的焦距是

                

  A.0.5m     B.0.3m    C.0.2m     D.0.1m

  解析:

平行光束通过凸透镜被会聚在焦点上,光线通过焦点后再传播会发散开来,并且发散的光线好像是焦点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把焦点的像成在平面镜中的M点,由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知,焦点距平面镜0.2m,距凸透镜的光心0.1m。

  答案:

D.

  总结与升华:

本题即考察了凸透镜焦点的知识,又考察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举一反三:

  如图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其中的两条折射光线,试用作图的方法,确定点光源S及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

                

  解析:

透镜类的作图要了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平行光束经凹透镜后发散,其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的焦点。

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分析上述光线得出:

从焦点发出的光线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也可看作过焦点)过凹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

不管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

  可记作:

凸镜会聚凹镜散,特别记住三条线;平行主轴过焦点,凸镜异侧凹镜反;光路可逆别忘掉,过焦光线能知道;光心个性真算靓,光线穿过不变向。

  因此:

可以找到光源S,

              

  4、为什么显微镜物镜的焦距要比较短,目镜的焦距要比较长?

为什么望远镜物镜的焦距要比较长而目镜的焦距要比较短?

  解析:

使用显微镜时,从物体(标本)射出的光线,经过物镜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被目镜再次放大,经过两次放大,光线变得很弱,不容易看清楚,因此,一方面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明亮,一方面物体要尽可能离物镜近一些,以便更多的光线进入物镜,为了保证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物体要在一倍焦距以外,故物镜的焦距要设计得短一些,为使经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目镜的焦距又总是设计得长一些。

  使用望远镜(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时,为了使远处的物体(天体)经物镜成的实像尽可能明亮,要把物镜做得大些,物镜越大,可以会聚的光线越多,像就越明亮,就越容易观察更远更暗的物体(天体),镜面越大,其焦距就越长,为了尽可能增大视角,经物镜成的实像离目镜的距离要尽可能接近目镜的焦距(比焦距小),为了使更多光线进入到目镜中(增大像的亮度),经物镜成的实像要尽量靠近目镜,所以目镜的焦距要设计得短一些。

  总结与升华:

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而望远镜的组成比较复杂,显微镜是经两次放大,而望远镜只是把物体“拉近”,增大了视角。

  举一反三: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____________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____________机的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____________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

  成____________的虚像。

(选填“放大”或 “缩小”)。

  答案:

投影机;照相机;放大镜;缩小;放大。

复习内容

1.复习力学基本概念、规律、公式并进行有关的巩固练习

  2.复习长度、质量、时间、体积、力的测量

  3.进行力学和声现象的综合练习

  重点难点解析

  1.重点

  (1)理解长度、质量、时间、速度、体积、密度、力、重力等力学概念,能进行以上各物理量的单位变换。

  (2)理解速度公式

,密度公式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应用以上三个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4)知道长度、质量、时间、力、体积等物理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天平、量筒、弹簧秤、秒表。

  2.难点

  (1)理解速度、密度、力、重力的概念。

  (2)能熟练应用速度公式

,密度公式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式G=mg进行有关的计算,以及应用其变形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用弹簧秤测力。

  (4)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的前一句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后一句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

  分析:

“小小竹排江中游”竹排相对于岸是运动的。

所以前一句是以岸等物体为参照物的;后一句“巍巍青山两岸走”两岸的青山相对于竹排向后退,是以竹排等物体为参照物的。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多少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长短的物理量。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D.速度大的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一定少。

  分析: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不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多少的物理量,也不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长短的物理量,由此可以判定A、B都是错的。

根据速度公式v=

可知当路程S一定时,速度越大所需时间才越小,D项缺少路程S一定这个必要条件,因此也是错的。

正确的选项是C。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S=vt在速度v不变的前提下,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

  例3.F1=300N,F2=900N,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可能是( )

  A.300N   B.600N  C.1200N  D.1800N

  分析:

合力的最大值为二力之和,最小值为二力之差,所以F1与F2的合力应在600N与1200N之间,由此判断,正确的选项是B和C。

  例4.质量是50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下面表达式正确的是( )

  A.50kg=490N,     B.50kg=9.8N/kg×50=490N

  C.G=mg=50kg×9.8N/kg=490N D.G=mg=50kg×9.8N=490N

  分析:

质量与重力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它们之间不能划等号,因此A、B都是错的。

D项选择中的问题是:

将9.8N/kg写成了9.8N,只有C是对的。

应选择C。

  例5.根据密度的概念和公式分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大的铁块比质量小的铁块的密度大。

  B.体积小的铁块比体积大的铁块密度大。

  C.铁块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大小有关。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大、小铁块的密度一样大。

  分析:

由密度公式

可知,在体积V一定时,质量m越大的物体密度越大。

在质量一定时,体积V越小的物体密度越大。

选项A缺少体积一定这个前提,选项B缺少质量一定这个条件。

因此A、B都不正确。

由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的大小与它的质量、体积大小无关,这一正确结论判断C也是错的。

而正确的选项应是D。

  例6.人用力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块,不计空气的阻力作用,它受到的力是( )

  A.只受重力      B.只受手对它的作用力

  C.石块同时受到重力和手对它的作用力。

  D.石块向上运动时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石块向下运动时受到重力。

  分析:

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条件下,抛出去的石块已经和手脱离,不再接触,因此石块不再受手对它的作用力,由此可以判定B、D、C都是错的。

由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这一结论判断,抛出去的石块也不例外,因此正确的选项是A。

  例7.质量0.3kg的瓶子,装满水时总质量为1.8kg,这个瓶子的容积多大?

如果用这个瓶子改装酒精,最多能装多少酒精?

(ρ酒精=0.8g/cm3)

  分析:

瓶子的容积就是装满水时水的体积,它等于装满水时水的质量与密度之比,改装酒精后,体积不变,由m=ρV利用酒精的密度和体积可以求出酒精的质量。

  解:

V水=

=1.5×10-3m3

  V瓶=V水=1.5×10-3m3

  m酒精=ρ酒精V瓶=0.8×103kg/m3×1.5×10-3m3=1.2kg

  答:

瓶容积为1.5×10-3m3,能装1.2kg的酒精。

 

学习目标和要求:

  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相互性.

  2.知道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知道力的单位,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常用方法,知道弹簧秤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4.理解力的三要素及如何使用力的图示法来表达这三要素.

  5.知道重力的由来及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知道什么是重心.

  6.掌握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

  知识点精析

基础知识导引

  1.力:

人对力的认识首先出自人自身的感觉,如让你提一桶水,你的肌肉就会感到紧张和疲劳.另外可以通过力的效果来认识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风吹杨柳,杨柳枝随风摇摆,轧路机压平了路面等,都可以让你认识到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也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就肯定有施力物体,反过来讲,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

  2.力的单位:

我们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大小.在国际单位制中用“牛顿”来代表力的单位,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

  3.力的测量: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称为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就是弹簧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对弹簧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且成正比).

  4.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统称为力的三要素.为了形象地把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可以采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其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末端或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这就是力的图示.

  5.重力:

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为物重.

  重力有大小,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在竖直方向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可以写成G=mg,这里m代表物体质量,单位为千克,g表示每千克质量的物体重力为9.8牛顿,写成9.8N/kg.G就代表物体所受的重力.重力也是有方向的,其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6.力的合成: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就叫做二力合成.

  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7.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

若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这两个力的合力是这样表示的:

以两个力F1与F2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表示了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这个合力最大不超过两个力之和,也不会小于两个力之差.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夹角为0º和180º时为两个特例,即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向为加,反向为减”.

  重点难点点拨

  1.本章知识核心是“力”,力也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是贯穿物理学的主线.本章初次接触力是一些启蒙内容,但一定要掌握好这些内容,在一些基本物理概念上不能混淆,为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坚实基础.

  本章虽然未明说力的分析,但是已经初步接触了力的分析,学会科学的力的分析方法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诸能力的基础,所以一定要开好这个头.

  (1)分析物体受力首先需确定被研究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所谓的“受力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只考虑物体的受力,而不考虑该物体对其它物体的施力.

  (3)力的分析既不能“无中生有”,又一个不能丢掉,为保证不会多,对每一个你认为有的力都要找出它的施力物体,如果找不出施力物体,那么这个力就是“莫须有”的,为确保力不会少,首先看该受力的物体与周围哪些物体相关联(包括接触或不接触的).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但这两个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对于不接触而又发生了力的作用的现象的理解,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会慢慢了解,但这却不是“特异功能”等伪科学.同时也应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力不能脱离物体,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予,一个接受,但是这种“施”与“受”也是相对的.施力的同时受力,受力的也同时施力,也就是说,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例如相互击掌,一只手会使另一只手疼,同时这只手自身也感到疼.是施,还是受,要看具体的被研究的对象.

  *这种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直直线上,并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对于公式G=mg的使用,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只有m用千克做单位,g用9.8N/kg(或10N/kg)时,G的单位是牛顿.

  弹簧秤的使用是难点也是重点.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

.注意伸长的含义,弹簧有原长,通常用L0表示,受力后弹簧长为L.“L”称为伸长到或伸长为,而△L=L-L0,称为伸长△L或伸长了△L.有时△L也用x表示.

  (1)在使用弹簧秤时,首先要搞清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如果加在弹簧秤上的力超过了此范围,这里的F与△L的正比关系将消失,撤去外力,弹簧也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弹簧秤就损坏了.

  在每个弹簧秤上都标有最大刻度,这个最大刻度即为此弹簧秤的测量范围.

  (2)弹簧秤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要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②测量前要明确此弹簧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③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弹簧、指针、弹簧下的金属片不要和外壳摩擦,以免影响测量时的精确程度.

  ④使用时不能超出测量范围.

  ⑤读数时要根据最小刻度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和读刻度尺方法相同,并要搞清力的单位.

  ⑥若要测重力,弹簧秤需竖直放置,测其它方向的力则不一定.但弹簧秤需和外力平行.

  3.力的三要素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力的作用,受力物体将发生形状的变化(简称形变),如弹簧被压缩变短,竹片可以用手掰弯等,用手推门可以把门打开也可以把门关上,这些现象称为力的效果,那么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人们通过实践发现,力的大小与力的效果有关.如搬动大石头需大气力,拿起一个小石子就无需多大的力.人们也发现用同样的力,由于方向不一样,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如推开门和关上门,力的方向就刚好相反.力是一种与方向有关联的物理量,它与质量、长度等物理量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另外,力的效果还跟力作用在哪一点有关系,在足球场上,优秀运动员的脚踢在球的恰当位置,球会划过一道弧线飞转过守门员而使球进入球门,这就是所谓“香蕉球”.

  科学家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做力的三要素.由这三个要素共同来决定力的效果.

  4.力的图示

  上面讲的力的三要素用语言来描述比较麻烦,我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简明形象地把这三要素都表示出来,这就是力的图示,具体做法是:

  (1)根据已知力的大小选定合适的标度,即规定某单位长度来代表一定力的大小.

  (2)确定物体受力的作用点.

  (3)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长度要按标度的比例代表力的大小.

  (4)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以代表力的方向.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