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900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学习概述.docx

第二章学习概述

第二章学习概述

本章摘要:

学习是许多学科研究的课题之一。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探讨了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着人类的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

本章对学习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介绍和分析了学习的分类以及学习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的含义

我们经常使用“学习”这个词,如“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向先进人物学习”等等。

对于学习活动,我们也不陌生,不仅随时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学习现象,而且我们自身就是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我们从婴儿起,时时事事都离不开学习,没有学习就不能站立、行走、用餐、讲话等等。

在我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

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

“习”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三种含义:

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

所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什么是学习呢?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所发生的个体的适应变化都是学习。

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从低等动物(如变形虫)到高等动物(如灵长类的猿猴),从婴儿到成人,都经常以个体经验的改变去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学习的定义。

第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或生活条件的适应活动。

个体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或生活条件之中,而环境或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个体必须不断地以自身的变化去适应环境或生活条件的变化,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个体的适应活动是来自个体生存的需要,个体生存的实现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结果;个体的学习活动是来自个体适应环境的需要,个体适应环境的需要则是个体学习的结果。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和个体的学习活动是相互伴随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是借助于个体的学习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学习又是发生在个体的适应活动之中的。

所以说,学习是个体对环境或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活动。

第二,适应的发生是由于经验的获得。

经验是主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体通过反映活动从环境获得的各种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其总和便构成了主体的全部经验。

可称之为经验系统。

主体所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其了解环境,了解环境中一定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联系或关系,因而有利于主体依据这种了解来调节自身的行为去适应环境。

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主体也必须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信息,不断地依据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以也可以说,学习就是经验的获得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以掌握前人经验和行为规范为主;在学习情景上以师生交往为主;在学习形式上是通过课堂教学,以语言为载体,通过他人传递,间接获取知识经验;在发展目标上,要德智体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阶段。

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过程,是个体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

无论是广义的学习,还是狭义的学习,其学习的过程都是个体求知的过程,是个体心理结构建构过程,是个体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燕国材教授提出“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亦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

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必须使自己的全部心理活动趋于积极化,让它们主动地参加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就是说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既要有智力积极参加,也要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加。

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也要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这里主要是指学龄阶段的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的。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形成;二是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三是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主要作用。

为了启发、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安排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这就是“教要根据学”的原则。

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是与学校教育的特有功能相关的。

学校教育的特有功能,就是向年轻一代传递前人和当代的社会经验,以培养社会所确定的一定规格的人才。

这种社会经验是人类在从古至今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生活规范或行为准则。

当这些精神财富还没有被学生所占有时,是属于他人经验。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掌握这些他人经验,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学生的主动接受,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财富。

由于这些精神财富并非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直接经验,而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中介所掌握的他人经验或社会经验,所以说,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

学生也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去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为掌握间接经验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他们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的计划,有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工作。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的教材,都是根据教育目标及学生心理特点,人为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创设的。

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有效得多。

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避免走反复探索的曲折道路,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有效地学习效果。

(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在他们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实现的。

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和成人的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受到教育也有所不同。

(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学生学习策略、动机、兴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也受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影响。

三、现代学习的特征

(一)强调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

学习是接受和创造的综合过程。

有接受才有创造,有创造才会有发展。

有效的学习过程应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彼此促进的过程。

就二者的地位而言,创造在现代学习活动中具有更为独特的价值。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一种带有创造性的过程,其活动的主体必然是使自己的多种心理能力都投入其中,仅仅调动某一种心理能力于活动过程之中,通常是难以形成创造性的活动特征的。

人的心理能力包括很多,内容极其丰富,既有智力因素方面的,又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诸如认知、想象、情感、意志等等都是在人的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心理能力。

就对现代学习活动的衡量来说,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必然是能够使学习者调动起多方面心理能力以达到某种创造水平的方法。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应当被视为现代学习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然,在多种心理能力的相互促进中,某种心理能力,或观察力,或记忆力,或想象力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是依然存在的。

(二)要求手脑并用

手脑并用的主张早已为人们所关注,但现代学习活动则对此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是与强调现代学习过程的创造性的思想相一致的。

手脑并用就是强调学习者要多用脑和手。

多用脑,就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即使对于真理,学习者也要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来消化、吸收它。

如果人云亦云,以为课堂上讲的,书本上写的,权威有所定论的句句是真理,自己只要记住就行,这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过程,也是难以求得真知的。

在多用脑之外,现代学习者还应勤于动手,对于不同学习领域的学习者来说,动手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对于理科的学习者来说,动手意味着实验和实际操作,而对于文科的学习者来说,动手则意味着认真查考,勤于录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想,有意识地经常练笔,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有效的现代学习过程必须是一个融阅读、思考和观察、实践于一体的过程,只有手脑的交替与协同运用才会给学习者带来有价值的创造。

(三)过程与结果并重

所谓过程与结果并重是指现代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使学习者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得出有价值的学习结论,而且还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从而把对学习的评价集中到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三个维度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与技能可以作出精密的规定,而过程则具有易变性。

唯其如此,注重学习的过程方面也才更符合培养学习者对付未来世界的能力这一要求。

因此,侧重过程的学习应当被视为提高学习效率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策略。

在学习的实际情境中,注重对过程的体验既能使学习活动更加贴近或体现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能使学习者在体验中不断地感受到自己于学习中所展开的生命运动,从而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较之于只重结果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使现代学习过程本身具有了目的与手段的双重意义。

(四)要求学会学习

学习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念,较之于传统的注重手段意义的学习方法,现代学习方法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将学习者逐步引入会学的佳境。

所谓会学,它不仅是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要能使自身的学习活动切合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能力,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切合实际的规划,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构造出趋向于目标的步骤。

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显示会学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会学习首要的就是学习者能够自如地展开自学。

现在,自学能力的培养已被推广到一切学习者身上。

对于学校内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在这样的情形下,可以想象,如果一种学习方法没有在使学习者学会学习上体现任何价值,那么它将无法满足学习者在社会实际中不断提高的需要。

学习者运用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却难以使思维领域不断扩大,创造发明的潜力将会被大大降低。

(五)管理因素的介入

现代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习者除了要对过程本身加以合理计划外,还得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自己的心智状态、资料的选择以及其它各种学习要素。

因此,一个现代学习者如果不能协调好学习活动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其学习效率就不可能是最优的。

现代学习活动中的管理因素就是要求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周围世界中与自己学习发生联系的因素,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管理因素的介入同时也使得现代学习方法更具有程序性与可控性,其科学化的程度由此而得到了提高。

(六)强调对知识结构的探求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是现代教育学在探索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时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见解之一。

它的提出对优化现代学习过程的意义颇为深远。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偏重于引导人们去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把握。

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便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所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现代学习方法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作用重心,它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习者以一种发现或探究式的态度去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要求学习者能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综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为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营养。

教育理论的研究已经深刻地表明,建立知识结构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知识更具价值。

而知识结构的建立绝不是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所能奏效的,它必须以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为基础。

(七)以现代化学习手段为媒介

以现代化学习手段为媒介是现代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新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成效的学习手段正在不断涌现。

现代化学习手段的开发使得现代学习活动带上了强烈的新技术色彩。

缩微技术、磁盘、电脑学习机、电视、录相等现代学习手段使现代学习活动产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现代化学习手段的广泛运用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观,而且使学习者从大量琐碎的基础性学习工作中解脱出来,学习方法的操作性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更有效地同步进行。

同时,它更突出了学习方法的选择在提高学习效果上的意义。

因为一种先进的与现代化学习手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将会更快地把学习者送到知识的前沿,外在因素所占的优势将能极大地弥补学习者个人心智方面的不足。

四、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即通过何种途径来建立经验结构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学习的一般机制的问题。

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盲目尝试并逐步减少错误而建立S-R联结的过程;格式塔学派主张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也有人用计算机来类比学习,认为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过程。

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中国儒家学派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认为,学习过程可分为学与习两大方面和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其中,学是闻见、感知的阶段。

主张广泛地去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和书本知识。

孔子主张多闻多见、“博学于文”,便是此意。

思是理解、加工阶段。

要探究学习中所遇到的一切疑问,孔子主张多思多问,不疑就不会问,多疑才会多问,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而且还须“于不疑处有疑”。

要有疑则要多思。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

习是熟练、巩固阶段,习是指在学习中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

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受到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赞同。

行是应用、实践阶段。

即把所学得的道理,切实地体之于身、用诸实践。

孔子就特别重视行。

他的所谓行,既着重于道德修养,也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主张用所学得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认为真知只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学和思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习和行是形成能力与德行的过程。

从学到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的过程。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分析这一学习过程的模式,已揭露出学习过程的本质,表明学生学习要经历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二)加涅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提出学习过程结构的八级阶梯模式:

(1)动机阶段:

动机产生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开始阶段,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即开始产生学习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2)选择阶段:

学生已具备学习的动力,并注意同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如对来自感觉记录器的信息进行选择,并对有关信息进行短时记忆,淘汰无关信息。

这个过程是短暂的心理状态,称为心向,它起着定向的作用。

(3)获得阶段:

这个阶段起着编码的作用,即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将短时的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持久状态。

(4)保持阶段:

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之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

(5)回忆阶段:

这一阶段为检索过程,也就是寻找储存的知识,使其复活的过程。

(6)概括阶段:

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这一阶段涉及到学习的迁移(正迁移)问题。

(7)作业阶段:

反应发生器激起反应器活动。

使学习付储行动,展现为新作业或新操作的完成。

这一阶段是获得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实现。

(8)反馈阶段:

学习者因完成了新的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加涅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因为学习动机阶段建立的预期,此刻在反馈得到了证实。

加涅划分的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

预期、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

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

(三)列昂节夫、达维多夫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达维多夫等人,根据反射弧的原理,认为一切活动的结构都是环状的。

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因而也是一种环状结构,它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和反馈环节组成。

定向环节又叫感受环节、内导系统、输入系统。

包括主体的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传递到大脑中枢的一系列的反映动作,这些动作是中介性环节,因为它们中介着刺激与反应。

通过定向环节,可以揭示刺激的特征及其意义,认知新环境,并建立起调节行为的定向映象。

行动环节又叫运动环节、执行环节或输出系统。

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加工并执行动作反应的过程,该环节是在定向映象的调节、支配下,紧接着定向环节而发生的效应过程。

其作用是将定向映象付诸实施,对动作的对象施加影响。

反馈环节又叫返回系统、回归式内导系统。

包括检查、评定过程,其功能在于根据学习结果去调节、校正学习行动。

列昂节夫的这个模式的优点是将过程的开始阶段和终结阶段衔接起来,使活动过程不断发展、深化。

[资料2-1]:

学习的三重目的

学习通常有三重目的:

1.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并学习你如何能够做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培养综合概念技能——你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他地方。

3.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的一切事情。

[资料2-2]:

四种基本学习能力

“四种基本学习能力”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内容的变化趋势。

“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包括:

1.学知,即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2.学做,即学会做事,以便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3.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培养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4.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资料2-3]:

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第二节学习的分类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活动,它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不同的学习对象、内容、形式、水平等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而言,其过程以及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因此,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本质上不同的学习类型是不恰当的。

应区分不同类型的学习,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规律,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

研究者从不同的学习理论观点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划分了各种类型的学习。

下面即列举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学习类型。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

以中国心理学家冯忠良(1992)为代表,主张在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是受制于系统的制约的,是对教育系统中所传授经验的接受,具有特殊性。

根据所传授经验的内容不同,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主观表征指知识及其组织结构,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也包括概念、命题、图式等,这些主观表征分别标志着对事物反映的不同的广度和深度。

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具体讲,知识的学习是通过领会、巩固与应用三个环节完成的,每一个环节又有其特殊的心智动作。

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2.技能的学习。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心智技能指学习得来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通过原形定向、原形模仿与原形操作三个环节实现。

操作技能指学习得来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通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环节实现。

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复杂,学习者不仅要掌握、了解有关活动的法则与活动的结构、执行方式,同时还要获得各种动作的执行经验,即技能学习不仅包括动作的认识问题,还包括动作的实际执行问题。

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还要能够实际作出动作。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

3.行为规范的学习。

行为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社会生活方式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要求,它是人类社会用以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

行为规范的学习即行为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通过行为规范的依从、认同与信奉三个阶段实现。

行为规范的学习既包括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因此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复杂。

知识、技能是能力结构的两种基本构成要素,知识、技能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开端。

通过广泛地迁移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使之概括化、系统化,才能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稳定的能力。

行为规范的接受过程实际上也是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因此,欲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德,必须从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学习、掌握入手,同时要考虑不同类型的学习所具有的特殊规律。

二、根据学习层次和水平分类

加涅(1965)认为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是有不同层次的,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1.信号学习,即一定的信号刺激引起一定的行为反应,比如动物(鸡、猪等)听到叫声就跑过来吃东西。

学生早上听到广播操的口令做体操动作,小孩晚上听到很怪的声音就会感到害怕。

2.刺激反应学习,即尝试错误学习。

比如学生刚刚学习一套新的广播操,学生做一个动作,这是刺激,教师给以指导和反馈,这是反应。

通过反复,学生达到掌握。

3.连锁学习,即成系列的单个刺激反应的结合,比如小孩打开门锁,学习骑自行车。

4.语言的联合学习,比如小孩背一首四言绝句,数一串数,背乘法口诀表。

5.辨别学习,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辨别,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作出不同的反应,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辨别,比如辨别字母b、d,p、b,t、f,辨别汉字已、己,日、曰,等等。

6.概念学习,是对一类刺激的共同性的反应。

比如数字1、2、100,比如三角形、圆、正方形,比如车、公司、商品等。

7.原理学习,即规则学习。

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

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即是原理学习。

原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连锁,比如“如果A,则B。

8.解决问题的学习,亦指高级规则的学习。

它是将一些原理结合起来去解决问题,比如四则混合运算,证明几何题,写作文。

上述八类学习是分层排列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同时,又具有累积性,每类学习都以前一层次的低级学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