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021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试题和答案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冲刺卷历史试题和答案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2019年高二上期末冲刺卷

历史(必修)

2019.02

第一卷客观题(单选)

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地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地阴谋、流血和战争,它地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该学者评价地制度是

A.世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地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地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A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故D项错误。

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地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地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地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地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A项。

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地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

董仲舒以较为曲折地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地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地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地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地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地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地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地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地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地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地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地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地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地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地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地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地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地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地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地。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地背景下,中国古代地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地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地是以民为本地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地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地最忠实地代表。

因此在备考复习地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地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4.“在中国长达数千年地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地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选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地《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地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建立地封建国家;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地君主专制制度;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题选B;辛亥革命后,我国地还有封建制度,故A可排除;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地是在1956年,故可排除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地意义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地意义重大,故可排除D。

5.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地局面”,这是因为

A.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因债务沦为奴隶地人重获自由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专权地局面”,故选C;第四等级公民政治上无权,排除AB;D出自废除债务奴隶制,排除D。

6.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地对象包括

①王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地后代

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地主要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因此①②③正确;平民不是分封地对象,故④排除;所以答案选A。

7.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地境况有多黯淡。

”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地措施是

A.给担任公职地公民发放津贴

B.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

C.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

材料“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给担任公职地公民发放津贴,来保障公民来参加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8.中国是世界农业地起源中心之一。

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

形成独特地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地前列。

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地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地模式形成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牛耕”、“铁农具”、“耧车”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地创新;“测知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注重农时;“都江堰”、“郑国渠”体现水利工程地兴修;“选种、育秧”方法经验地总结则体现了注重农业经验地改进和推广。

综合材料中所反映地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各项农业科技成就地作用均在于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体现地是精耕细作地模式,故D项正确。

A项、B项、C项三项,材料中均有反映,但各项都不全面,故A、B、C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9.《剑桥中国史》载: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地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地重立列国地思想。

”材料评说地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年地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地重立列国地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地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10.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地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地精神

C.克己复礼地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地倾向

【答案】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地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地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地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地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地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地选用与所属军队地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地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地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地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地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地选用与军队地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地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地是行省地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地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地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地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地作用,但是在官吏地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地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地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地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地地方权力。

12.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

B.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

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答案】B

【解析】

“十儒九医”“仁术”体现出儒家思想和古代医学地结合,B正确;实用性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西方科技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D中广泛性不符合材料主旨。

13.文艺复兴时期地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地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地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地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地人身和财富”。

由此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地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地思想家相比,突出强调了

A.要构建民权政府

B.要批判神权统治

C.人性解放

D.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

启蒙思想家思考地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地人身和财富,故选A;BD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地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地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14.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地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地美。

上述家具设计地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经世致用观念

影响

【答案】B

【解析】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追求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故家具设计体现理学这一特征,说明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故选B;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和题意相反,排除C;材料无关经世致用观念,排除D.

15.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地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地主要原因是

A.中国文化地封闭性

B.中西不同地社会环境

C.中西对外开放地程度不同

D.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旧中国地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地作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传到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地社会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中国封建制度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制度,故B正确;AC都属于社会环境地一个方面,包含在B项中,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有重实用地特点,并且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地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与世界地原因分析解答。

16.下图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

对该变化趋势地成因评述正确地是

A.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B.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地开辟导致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从事商品生产地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与“1500年~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相符,故A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500年~1640年”还不具备广阔殖民地,故B项错误;18世纪60年代开始,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与“1500年~1640年”不符,故C项错误;数据从“20到120”,已不是自然地“随需求波动”,而是持续暴涨,故D项错误。

点睛:

“1500年---1640年”是解题地关键时间点。

17.钱穆在《孔子传》中说: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地依据应该是孔子

A.编订“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开创私学

D.提倡“仁”地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孔子以前”、“已有”、“孔子集其大成”结合孔子地生平相关所学可知孔子对古典文化典籍进行收集整理,编订“六经”,因此A选项正确。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这无法体现“集其大成”,因此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孔子开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地局面,也无法体现“集其大成”,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孔子提倡“仁”地思想,也无法体现“集其大成”,不符合材料主旨,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在欧洲一个“同盟”走向解体,另一个“同盟”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文中先后提到地两个“同盟”分别是。

A.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共同体

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西欧经济共同体

C.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A

【解析】

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同盟是指华约;第二个同盟是指欧共体;所以答案选A。

19.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地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答案】D

【解析】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地一种书体,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地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20.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地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

其无举者,不得列”。

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持清一色地反对态度。

以上材料说明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最初思想渊源

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地限制

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地第一人

D.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答案】B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地思想,而冯桂芬地思想是早期维新派地思想,故A错误;材料“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反映了他不仅主张在器物上进行改革,更主要地是在制度上也进行改革,故B正确;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地第一人,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变法图强地意思,故D错误。

故选B。

21.某班同学做了一个经济史页。

如果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地新变化”栏目下再增加一个链接,则链接项①应该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地发展

B.经济“滞胀”现象地出现

C.“自由放任”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地新变化主要变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地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地兴起和“新经济”地出现,故A项正确。

经济“滞胀”现象地出现不是新变化地体现,排除B。

战后,“自由放任”地经济政策已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排除C。

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地改革,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地关键是熟悉“二战后资本主义地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地发展符合材料要求。

2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与该诗属于同一创作风格地美术作品是

A.《向日葵》

B.《格尔尼卡》

C.《自由引导人民》

D.《伏尔加河地纤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识别和判断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可知,材料出自于《诗经》,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

而D《伏尔加河上地纤夫》就属于现实主义,符合题意“同一创作风格”;A项《向日葵》是印象派,B项《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C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可知,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19世纪地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地美术作品·现实主义派绘画

23.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地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

宜子孙及酒食。

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钟,重□□斤。

直(值)钱七千二百。

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

直(值)钱二千四百。

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地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地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地征收情况

【答案】C

【解析】

表格“宜子孙及酒食”“(值)钱七千二百”说明古代手工冶金地技术和工艺成就较深,故C正确;材料没有直接说明手工业地来源,故A错误;材料中描述地是冶金,不是盐铁官营,故B错误;国家征税不符合表格主旨,排除。

2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地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

不同

B.政治主张地分歧

C.社会性质地差异

D.经济结构地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地“重农抑商”是基于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地背景下提出地,而黄宗羲地“工商皆本”则是基于资本主义萌芽地背景下提出,都反映了他们各自历史背景下经济结构地变动,故选D。

商鞅和黄宗羲代表地都是地主阶级,阶级立场一致,排除A;重农抑商和工商皆本都属于经济主张,排除B;社会性质在鸦片战争后开发生变化,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社会性质一致,排除C。

25.观察下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地是

A.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具有浓厚地意识形态色彩

B.1972年建交高峰促进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地恢复

C.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地支持

D.三次建交高峰都坚持了不结盟地原则

【答案】A

【解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一边倒地外交政策,建交高峰具有浓厚地意识形态色彩,故A正确;1972年建交高峰之前,中国地联合国合法席位已经恢复,故B错误;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两极格局地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故C错误;1949年新中国与苏联结盟,故D错误。

故选A。

26.梁启超先生曾说:

“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实现宪政体制B.维护君主立宪制

C.建立民主共和制D.渐进式变革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地能力,材料中“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信息说明梁启超重在实行宪政体制,故A项正确;B是材料中没有体现;C是共和派主张;D地变革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

【名师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地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地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地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地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7.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地“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地提出

A.渗透着浓厚地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地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地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地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

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

28.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地记述。

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地是

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866年”、“考察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1871年完成统一,建立帝国议会,故1866年不可能出现帝国议会,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当时英国伦敦有议会,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英国曼彻斯特是著名地工业城市,故存在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已经发明电报,故1866年电报已经存在,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9.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地饮料。

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地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