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086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重庆市部分区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4-2015学年度下期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卷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机读卡上,同时用2B或3B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

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Ⅰ卷上。

(2)答第Ⅱ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Ⅱ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交答题卡和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1年1月新《老年法》规定:

“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热议。

结合右图场景,能判断出影响今天中国人这一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台湾蒋孝严赴大陆祭祖

2.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众将皆知,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这说明当时

A.相权受到较大削弱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3.《全球通史》:

“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太学制度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4.“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

掌握。

”伯利克里的这番言论中,“人民”指的是

A.雅典妇女B.奴隶C.外邦人D.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5.恩格斯指出: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列哪项表述符合材料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6.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C.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D.英国实行无议会统治

7.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

其中包括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

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

它体现出了美国政体的重要原则是

A.中央集权B.分权制衡C.两党制D.联邦制

8.丁建弘在《德国通史》中这样评价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它不是1848年国民议会宪法精神的继续,而是一种特殊的普鲁士的君主立宪精神的‘开创’。

”这里的‘开创’是指

A.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9.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

”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10.“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

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

”上述史事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有

①部分士大夫官僚倡导“师夷长技”②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欧美列强取得在华开矿设厂特权④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迪说:

“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

抢劫,可以;放火,不行!

”亨利·高迪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八国联军屠杀北京居民

12.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

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3.阅读下列组图,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兴兵于广东,定都于南京B.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

C.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D.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

1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其错误数

 

A.1个B.2个C.3个D.4个

16.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中共八大召开

17.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8.“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

”这个会议是指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上海APEC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

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

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

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B.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20.下表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准确的是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

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

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1.穆罕默德·阿里曾指示埃及国内的技术工匠,“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

这表明阿里

A.同西方列强保持着友好关系B.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

C.注重用外国技术来发展工业D.注重保护埃及工匠的切身利益

22.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2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排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车、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B.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24.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

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

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

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

材料三“现在立宪各国,没有不是立法机关兼有监督的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

“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

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人民为一国之主,官吏不过为人民之仆,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也。

——摘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监察机构与官员设置的基本情况,(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监察制度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6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监察思想的特点,(2分)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有何本质不同。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4分)

 

26.(16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不是中国付出2000多万人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了日本军队,日本军队便会从中国进攻苏联的后方,或者进一步进攻太平洋地区。

在没有亚洲盟国的顽强抵抗的情况下,西方盟军的损伤将更为惨重。

                                          

──摘自英国《卫报》

材料二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

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

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顾国际舆论谴责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疯狂扩充军备、制造“中国威胁论”……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2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的背景及停战理由。

(6分)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是如何推卸战争罪责的?

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请任举1例史实证明你的观点。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作出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个决定”的深远意义。

(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

……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

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

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

(3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4分。

注:

只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只表态不作说明者不得分)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

(2分)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3分)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4—2015学年度下期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C

D

D

C

B

A

C

A

B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C

B

D

A

B

B

C

B

A

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4分)

(1)情况:

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寺,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其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和众多御使;在地方各郡设监察机构,其官员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4分)作用:

有利于皇权稳固;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4分)

(2)特点:

①机构众多。

②监察严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

③有立法的保障。

④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⑤在继承基础上创新。

(任答3点即可,6分)

(3)特点:

监察独立的思想;或人民监督的思想。

(2分)

不同:

明代的监察制度主要是维护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2分)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主要是防止独裁与腐败。

(2分)

(4)启示:

要建立独立健全的监察体制;重视监察立法,并依法行使监察职能等。

(答出2点即可,4分)

26.(16分)

(1)中国的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分)

(2)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作战,使日本的战败成为定局。

(2分)

停战理由:

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人类文明不被破坏。

(4分)

(3)鼓吹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本国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而不是为了侵犯他国的主权和领土。

(3分)

不赞成。

(1分)史实:

如:

细菌战(毒气战)等反人类史实。

(2分)

(4)深远意义:

告诫国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12分)

(1)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

(3分)

保守:

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

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革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

(4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回答)

(2)缺陷:

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

(2分)

注意:

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