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167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docx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

辨治疑难病的八难和八个对策

 张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中医疑难病的八难:

其一病因难明,主次难分;其二病机错综,复杂多变;其三辨证困难,正误难明;其四法无定法;其五规律难觅;其六一效难求,疗效不佳;其七奇症苦无良方;其八剂量难定。

   针对这八难,进而提出治疗疑难病的八个对策:

一要“认真总结前医得失”。

注意参考、借鉴前医辨证思路、处方用药的得失,避免重蹈覆辙。

二要“广思路中西互参”。

取中西医之长,吸收其合理内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积极采用。

三要“精辨证力求无误”。

针对疑难病病程长,表里、虚实、寒热、新久互见的特点,要善于执简驭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贪多图快。

四要“择方用药恰到好处”。

对常用方剂和药物的性能功用、药力强弱要深刻认识,娴熟使用,“做到知药如知儿女,用药如用兵”,平时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五要“觅秘方出奇制胜”。

要擅用民间单方、验方,所谓“单方一味,气煞名医”。

六要“创新论另辟蹊径”。

要广开思路,大胆创新,勇于提出新理论、新学说。

七要“持久战守方徐图”。

“治病如抽丝剥茧,去了一层还有一层”,对慢性疑难病,守方徐图确是经验之谈。

八要“淹众长协同作战”。

当一方一法治疗复杂病感到力不从心时,可吸取中医各种疗法之长,协同作战,如内外兼治,针药并举等。

   治疗疑难病十法

   那么,临床治疗疑难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张教授提出了十点。

   

(一)从瘀着手。

中医自古就有“久病多瘀”之说,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血瘀”、“瘀生怪病”等理论。

后人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等方法,证实血瘀是许多“怪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常见的与血瘀有关的疑难病有各种疼痛、肿瘤、积聚、肿胀、黄疸、疮疡、皮肤病、厥证、痉证、中风、血证、消渴、夜游症、月经不调等。

即使在这些疑难病辨证中没有血瘀的特征表现,也不能排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兼夹瘀血的可能。

在治疗“久病顽疾”中,既要考虑到气血不足的一面,更应注意从瘀着手。

   

(二)从痰论治。

疑难病的痰多为广义之痰,即无形之痰,有“变幻百端”的特点。

朱丹溪曾说“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可安”,故又有“百病兼痰”、“怪病多痰”之说。

临床上,咳喘、呕吐、眩晕、胸痹、中风、痹证、积聚、梅核气、痰核、癫狂、厥证、原因不明的发热、某些皮肤病、疮疡、妇女不孕症等,从痰入手,常有效验。

治痰之法很多,正如俞昌所说,“治痰之法,曰驱、曰导、曰涤、曰化、曰理、曰降火、曰行气”。

   (三)痰瘀同治。

中医素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之说,二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同为津液所化,互生互助,相互影响。

痰瘀同治是针对疑难病证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小活络丹治痹证(《和剂局方》)、癫狂梦醒汤治癫狂(《医林改错》)等就是这一治法的代表。

   (四)从虚考虑。

就久病、顽疾、怪症而言,气血虚损更为多见。

在病机表现中,虚证主要表现为伤阴或伤阳两个方面,即阳气虚、阴血虚。

简而言之,从虚考虑是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施治措施。

   (五)运用反治。

即所谓“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等。

如内伤发热用温补法、呕逆用利水法、闭经、便秘用补益气血法等。

   (六)守方徐图。

对于某些久治不愈之病,通过守方徐图,可达到缓缓收功的效果,否则“欲速则不达”。

   (七)情志疗法。

情志可直接致病,继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如癫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情志影响因素尤为显著。

临床上要详细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的影响,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从而减轻或消除其痛苦。

   (八)内外合治。

内治法通过脾胃之运化而输布全身,外治法直达病所或通过肌肤、筋脉发挥疗效。

常用的外治法有灸、熏洗、敷、兜肚、药枕等。

在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中,外治法有数十种,用方达数千首之多,遍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提高。

   (九)应用单方、验方。

近年来,单味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青蒿治疗疟疾等都是单方、验方治病的成功范例。

   (十)消除特殊病因。

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油漆家具过敏案就是典型例子。

在询问病史中,要注意保持客观性,不要暗示病人,不先入为主,尽量避免思路狭窄和固定。

总之,医者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证经验、正确的辨证方法和灵活的治疗思路。

张学文教授辨治疑难病的学术思想将给我们很多启示,男性,40岁,是位企业的负责人,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年纪不大就患上了高血压病,并且常有头痛、头胀、头晕、疲劳等不适,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工作,经西医大夫诊治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然能够控制在正常水平,但是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却不见好转。

除此之外病人平素性情急躁,腰酸,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

路老说:

《内经》很早就告诉我们,“阳气者,烦劳则张”。

患者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经常晚上加班加点,或饮酒应酬,使得阳气亢盛于外,不能入阴,日久损耗阴液,阴津不足于下,阳气亢张于上,出现头痛、头晕等症。

治拟:

上清下滋,清补并施。

处方:

葛根15克,牛蒡子12克,蔓荆子12克,钩藤后下18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白僵蚕10克,胆南星8克,桑寄生15克,炒杜仲12克,川续断12克,炒黄芩10克,生白术15克,泽泻12克,生龙牡各30克。

以此方加减服用3个月,终使得水火既济,阴阳和调,血压平稳

第一,温胆汤,名为温胆,实际上还有清胆的涵义,历代医家对其理解见仁见智;第二,温胆汤治疗失眠,其理论基础是因为胆气通于心;第三,半夏生于春夏之交,半阴半阳,能够交通阴阳,是半夏秫米汤的方义,而不是温胆汤的方义。

我听了心里不免有点羞愧,这正说明自己平时还是读书少,知识不系统,而且临床也没有抓住路老运用温胆汤治疗胆证不寐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

   今天路老治疗一位头发早白的病人颇值得回味。

患者男性,40岁,主诉头发早白半年余。

路老看着病例,开始诊脉,说:

“你脾气急躁,要注意放松,减轻压力”,并在病例上注明:

火形之质。

患者的家属马上说:

对,对,他这个人就是爱发脾气,肝火大。

我仔细看病例,上面并没有写明情绪问题,路老怎么知道病人脾气大?

我细心观察病人:

患者面色暗红,神态镇静中带有一份自信与霸气,白睛充血,脉象弦滑略大。

我感叹路老的观察细致,正所谓医家要心细、胆大。

首先要经过缜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现在有很多中医大夫,其中也包括我,忽视了中医的望诊的重要性,只是随便问几句,听着病人简单的叙述病情,就草率开药,中医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只是听病人述说,往往会忽略掉与病情至关重要的情况,如这个病人,如果不是细心观察,仅凭主诉之头发早白,多会投以滋补肝肾,养血乌发之品,路老则在此基础上,佐入盐知母、盐黄柏,补肝肾之品多选用女贞子、旱莲草等甘寒甘润之品,补而不滞。

又在茶饮方中用竹节参、黄精、枸杞、山萸肉、小麦养阴的同时,佐入一味莲子心以清心经浮火,使水火既济,精血才能上达头面而乌须黑发。

另一复诊患者,男,39岁,失眠多年,既往有过敏性哮喘病史,每因失眠使哮喘加重,睡眠好则哮喘减轻,初诊时还有咳嗽,咳痰不爽,痰色灰黑,咽喉不利,胸闷气短,面色浮红,精神疲惫等症,舌质红,苔白腻少津,脉缓滑少力。

路老认为,患者病久体虚,湿热兼夹,治宜缓图。

方药:

西洋参(先下)10克,炒麦冬12克,白僵蚕10克,葶苈子(包煎)15克,川椒目5克,五味子5克,制百部10克,青果10克,玉蝴蝶8克,甘草4克。

当时我还在想,患者主诉是失眠,为什么没有佐入一些安神的药物?

今日复诊:

药后睡眠大有改善,咳喘亦减轻。

路老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益气扶正之炒山药、炒白术、紫河车、山萸肉等,以益气养阴,滋补脾肾。

记得前几天整理失眠病例,查找相关文章,看到清代沈时誉的《医衡》卷四载有梅鼎所补“寝食说”,其中论述了不寐证脏腑辨证的内容。

认为“若劳神弹虑,耗其阴血,惺惺不寐,病在心也……若水气上逆,喘嗽有音,不能仰卧,病在肺也。

”看到这一段,结合这个病人,我在想:

《内经》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那么,失眠也是如此,心主神,五脏中又藏五神,魂神意魄志,五脏六腑的病症均可影响到神,进而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这时,在治疗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心,还要考虑到他脏,如这个患者,路老以益气养阴,宣肺化痰,使肺魄安,则心神宁。

在各种疑难病的治疗中尤重视调理脾胃。

他对周慎斋“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之说颇为赞许。

他认为“人身以胃为总司,其用烦杂,其位重要,凡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

凡是疑难重病或者慢性虚损病人,脾胃功能多已虚弱或胃气大伤。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又是治疗用药,药物吸收运化发挥作用的途径。

因此保证脾胃功能正常往往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所以他临床对于各种疑难病慢性病颇重视从调理脾胃入手。

今天有一位河南籍的患者,慕名专程来找路老看病,患者面色晦暗、青黄少泽、形体消瘦、两目乏神、巩膜轻度黄染,一看就是重病,我不敢怠慢,仔细询问病史。

主诉:

2008年秋患感冒、咳嗽,经治疗缓解后出现现在症状。

诊见四肢无力,纳呆,伴有失眠多梦,夜尿频,舌体略胖,质暗,苔薄黄,脉虚弦小数。

胃镜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道炎。

1989年因流行性出血热引发肾功能不全史。

素有贫血病史,血沉86mm/h,C反应蛋白增高,尿中见酮体。

患者辅助检查报告单未带,我怀疑是慢性肾病,但是没有明确诊断,我看后比较头痛,感觉症情复杂,涉及多脏腑,虚实兼见,寒热错杂,不知道从何下手,孰轻孰重,是应该先调脾胃,还是先治肾。

路老一边诊脉,一边看着病人面色、神态,然后写出治法:

疏肝和胃,运脾益肾。

方药:

   1.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下)10克,竹节参12克,青蒿15克,郁金12克,炒苍术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当归12克,桂白芍12克,焦三仙各12克,石斛12克,制鳖甲(先下)15克,山萸肉15克,芡实12克,怀牛膝12克,生龙牡各30克。

   2.茶饮方:

竹节参12克,黄精12克,炒薏苡仁30克,八月札12克,玉米须30克,莲须8克,生谷麦芽各30克,佛手9克,枸杞10克。

   两方配合,从肝脾肾入手,扶正祛邪,考虑到患者病程较长,且素有胃疾,恐不胜药力,所以又多加和胃运脾之品。

观路老遣方,用药平和,照顾全面,不愧被中医界的“杂病圣手”。

另一患者,周身乏力2年余来诊,患者为武术教练,自述运动过量,长期居住潮湿,感受湿气,渐觉胸闷气短,口干,畏寒,头晕,排尿无力,大便黏滞不爽,日3次。

面色晦暗,舌暗胖,苔薄白,脉弦滑小数。

西医检查:

逼尿肌无力。

路老让一位学生拟定处方,学生认为证属脾虚气陷,湿浊阻遏,清阳不升,

给予张锡纯的升陷汤加减:

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15克,升麻10克,麦冬10克,瓜蒌15克,薤白15克,黄连8克,泽泻15克,土茯苓20克,太子参20克,生龙骨30克,甘草6克。

路老看后说:

方子思路正确,但是有些药物需要调整。

其一:

柴胡起到升提中气的作用,用量过大,改为6克;其二加半夏12克,豁痰燥湿,并与瓜蒌、黄连,共同组成小陷胸汤,与瓜蒌、薤白共同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宽胸宣痹,化浊降逆,使胸阳得展,阴霾自散;其三,加炒枳实15克,行脾滞,导湿滞下行,使浊降清始升。

虽然简短几句话,使这张处方灵活了许多,补而不滞,令我受益匪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中医人员远离了中医宏观的思维方式,热衷于用现代量化的指标以及点线式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用实验研究来诠释中医。

比如说高血压的治疗,很多人一见血压高就认为是肝阳亢盛,而血压不高就不会出现肝风内动,这正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畸胎。

临床上应该抛弃这种错误的认识。

今天路老诊治了一个这样的病人。

部某,男,56岁,眩晕10余年,自诉常有天旋地转感,易疲劳,腰痛,纳眠可,二便调。

形体偏胖,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小滑。

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BP:

130mmHg/80mmHg,西医诊断:

良性体位性眩晕。

有高血脂症、慢性胃炎病史。

路老依据四诊结果,尤其是患者形体偏胖,脉沉弦小滑等特点,辨证属肝经风热。

治法:

清肝熄风,温胆宁神。

处方:

五爪龙30克,炒荆芥穗12克,炒蒺藜12克,菊花10克,钩藤后下18克,炒杏仁10克,炒薏苡仁30克,竹半夏12克,金蝉花12克,天麻12克,炒苍术15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白僵蚕12克,胆南星10克,炒枳实15克,生龙牡(先下)各30克,生姜1片为引。

   《内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患,很少单独致病,易兼夹其他病邪,一同为患。

此例肝风挟痰浊上干清窍,清空受扰,神明不安则眩晕。

路老说:

现在的中医师,很容易受到西医诊断的影响,而忽视四诊辨证,甚至废弃四诊,单纯凭借西医诊断处方,一见到眩晕就用清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正如《傅青主女科·序》所言:

“执成方治今病,古今之大患也,犹如拆旧屋盖新房,不经大匠之手,如何经营得宜?

”我们不能抛弃西医,也不能绝对的依赖西医,应该把西医的检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相互参考,才能开阔思路。

中医对很多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尤其是那些西医无法查出病因的疾病。

今天诊治了一个遗精的患者,30岁,已婚,遗精3年余,脑力劳动后加重,3天遗精一次,次日则腰酸乏力,头晕,眼花,精神萎靡。

曾在某西医院男科施行了多种治疗无效。

路老认为:

患者平时做软件设计工作,长期接触电脑,未能结合适当运动,虽然没有性生活过度,但是,经常浏览黄色网站,意淫于下,同样耗损精血,日久精血亏耗于下,虚火扰动精室,封藏失职。

治疗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选黄芪、炒麦冬、黄精、生白术,炒山药、制首乌、山萸肉、枸杞等,在补益的同时,还加入了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加入盐知母、盐黄柏以滋阴清虚火,并在大量滋补药中,少佐一二味健脾和胃药,如谷麦芽、神曲、炒枳壳等。

此方加减服药3个月,今日复诊,遗精未在发作,面色润泽,体力渐充。

   路老说,《内经》中的阴阳理论,是病证的总纲领,不只是辨证,遣方用药亦是如此,阴阳互根,相互为用,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

”所以,一位医生就如同战场上带兵打仗的将领,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不能有一丝疏今天路老提前到了,他习惯的走到诊室坐下,抬头看了看我们说,暑季已到,诊病用药要注意暑气伤人,所谓天人相应,六气、六淫同源而异秉,过则为灾。

如果摄养不当或者素体虚弱,更易为暑气所犯,引发宿疾。

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与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都是治疗暑热所伤的方子,但是治疗用药却截然不同,临证应区别用之。

正当我们听得入神的时候,进来一位病人。

患者李某,男,44岁,患糖尿病2年,因视物模糊、眼底出血1月余来诊,伴有左眼痛、手足麻木、腰痛、口渴、小便多、心悸、乏力、多汗,舌体胖大、质暗红,苔薄腻少津,脉弦细。

路老辨证:

时值夏季多汗,伤及心阴、肝肾,已出现眼底出血、手足麻木等症,宜清暑益气,滋补肝肾。

书方:

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下)10克,炒麦冬12克,黄精12克,五味子6克,生石膏(先下)30克,石斛12克,葛根15克,玄参12克,炒苍术15克,黄连10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2克,盐知柏各6克,生龙牡(先下)各30克。

此方结合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之益气阴药,和东垣清暑益气之黄连、苍术,燥湿升清法,弥补二方不足,更贴切临床。

今天还诊治了一位糖尿病患者。

赵某,男,69岁,糖尿病15年。

失眠,白天困乏,盗汗,腰痛,夜尿频,3~4次/夜,有时头痛,大便稍干。

患者面色晦滞,舌体胖大,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路老认为患者平素喜操劳,思虑多,劳伤心脾,并拟定调心脾,滋肝肾之法施治。

他的爱人马上说,患者现在退休在家,很清闲,

路老说:

这是以前工作紧张、劳累日久而成,非一朝一夕所致,家属说,确实如此。

我再次感叹路老的望诊经验。

处方:

生黄芪20克,竹节参12克,炒山药15克,炒苍术12克,玄参12克,炒酸枣仁20克,知母10克,黄连10克,制何首乌12克,桑寄生15克,枸杞12克,桃杏仁各9克,鸡内金12克,白僵蚕10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5克。

   两个病历均为糖尿病患者,但是年龄阶段不同,体质不同,遣方用药亦随之改变,这也是中医的特色,如路老所说,法随证变

姜良铎:

从人体状态辨治用药

-

 

    姜良铎教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他精于内科,擅长中医急诊。

积4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的通补养生理论。

临床主要从事人体状态辨治用药及呼吸热病的研究。

笔者曾先后随师学习,现将其有关从状态辨治及用药经验简述如下。

   抓状态主要病机巧用古方

   姜良铎认为针对形成状态的病机来治疗是状态治疗的基本原则,整体治疗是状态治疗的精髓,实为治本之理。

   姜良铎指出:

“对于疾病状态,首先要对病机进行排序,列出第一病机,第二病机以及潜在病机,明确病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当前的主导病机,主导病机就是治疗的切入点。

只有抓住主导病机,结合第二病机及潜在病机,分清主药、辅药、佐药、使药,才能用药准确,药达病所,取得满意疗效。

   姜良铎在用药组方注重前贤的用药经验,强调古方是历代医家用药的结晶,运用得当,确有桴鼓之效,尤其是经方。

如风邪遏肺或风寒化热入里,证见身热无汗或有汗,咳嗽气急,胸闷发憋,痰黄黏稠,或痰中带血,此时处于风温肺热状态;病因属于风邪遏肺,风寒化热入里;病位在肺系;病及气道、肺络等子系统;证属痰热壅肺。

抓住痰热壅肺这一主导病机为切入点,采用清热化痰为主要治法,“清热指清肺气之热及痰中蕴积之热。

化痰指化肺中有形之痰。

根据“热”与“痰”的侧重而决定具体治法中“清热”与“化痰”的比重。

”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治主导病机;配苇茎汤利湿,以消生痰之源,逐瘀排痰,宣通气道以行血,血活热祛毒自消(第二病机);痰热壅肺证是病情转变的关键阶段,如失治误治,或病情重笃者,可邪传心包,此时姜良铎多采取加大清热解毒之品,如黄芩、连翘、虎杖、鱼腥草、金荞麦、白花蛇舌草等,用量多为15~30g。

意在截断毒邪入里之路,扭转病情恶化,既病防变(潜在病机)。

   姜良铎认为,临床应用古方,必须认清方与法的关系,以法统方,灵活化裁,做到法无定法,才是活法。

   姜良铎不囿于门户之见,能博采诸家之方,取长补短,认为选方贵在变通,只要符合疾病状态的病因病机,从不计较古今。

如治疗流感处于表寒里热证者,患者多表现为突发寒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咽痛,咽痒,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治当表里双解,散表寒用麻黄、荆芥、白芷等;清里热用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等,生石膏可重用30~100g。

以肺系病变状态为主,兼见少阳经病变状态者。

患者多有寒热往来、咳嗽较重、痰黄量不多或部分患者可见恶心呕吐,甚至吐黄绿色液体(胆汁)等症状,舌苔黄厚,脉弦数。

治疗上可用《伤寒论》古方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热病重症早期,姜良铎多重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贯众等,既有清热解毒之功,又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清热意在解毒,解毒亦在清热,毒解热消,疾病自当而除。

   状态论治用角药合理组方

   姜良铎提出角药配伍理论,角药由三味药或三组药所组成,三味药物相伍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姜良铎在从状态论治临证思维的指导下,合理把握整体状态,针对不同层次的状态遣方用药。

   根据状态不同层次的病机分为外围病机、内在病机、核心病机等。

治疗外围病机时多用足量药物控制住病机变化,然后根据表里、寒热、虚实不同,采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法等,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必须牢牢抓住主导病机,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派精兵强将,用引经药可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作用,直捣病之巢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如外感时行不正之气,郁热成毒,毒热燔盛,以致阳毒发斑。

此时毒热入内,其主要病机为毒热燔盛,如用黄芩、黄柏、黄连、生石膏苦寒之品,毒热之邪必当拒之,故选用辛热之味麻黄作为“向导”之药,迷惑毒热之邪,引苦寒之药味直达病所;后引毒热之邪从里透达肌表排出体外,以防毒热之邪内陷,使机体免受重创。

如疾病处于核心病机时,邪气亢盛、正气虽伤未衰,可用祛邪扶正之法;正气虚弱无力攻伐,就应以扶正为主,通过扶正来战胜邪气,当用扶正祛邪之法。

临床根据不同状态之证可采用扶正兼祛邪或祛邪兼扶正,灵活运用。

   由于疾病状态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单味药或对药配伍有时不能适应临证需要,故姜良铎提出角药配伍理论,角药由三味药或三组药所组成,三味药物相伍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协同增效,相互辅助,相互兼治,相互制约,紧扣病机,临床常获意想不到的配伍效果。

如制附子、人参、大黄,此角药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热痢》温脾汤中,治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寒者热之”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温壮脾阳,以散寒凝;“留者攻之”大黄荡涤泻下,推陈致新,泻下已成之冷积”;一热一寒,热者正治,寒者从治,故相济以建功也。

“虚者补之”故以人参之甘温补脾益气,又能防大黄之泻下损伤中气。

此角药相辅相成,突显角药格局,寓意颇深。

脾阳不足为初始病机,冷积阻结于肠为当前的主要病机,脾阳再戕为潜在病机,应用附子、大黄、人参此角药,切中病机,效果显著。

   姜良铎指出:

“从状态的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角药配伍的作用与价值,因为状态是由三个基本点决定的,每个疾病状态都可以找到三个基本病机,那么状态的调节必须针对三个基本病机来设计药物。

如仍以黄连、吴茱萸、石斛针对的状态为例,肝郁是初始病机,化火犯胃是当前的主要病机,伤阴是继发或潜在的病机,治疗就要同时针对郁、火、伤阴来用药。

可见角药配伍是与状态调节相适应的一种配伍形式。

”临床根据疾病状态的三个基本病机,采用角药配伍组方,能针对状态中更为复杂的病机,确实是治疗疑难杂病的妙法。

   从状态论治急症常用三法

   扶正药不宜用得过早、过重;祛邪药不宜用得过猛、过久,辅以人参一味补益气阴以扶正。

扶正祛邪要采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的方法。

   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姜良铎将其概括为三法:

扶正法、祛邪法、扶正祛邪法。

   扶正法应用于急危重症非常重要,扶正就是辅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迅速挽救人体亡失的气、血、津、液。

临床主要用于急危重症状态中的虚证,正气暴脱之证。

方用独参汤、生脉散、参附汤等。

正邪交争明显,当重视扶正防变,运用本法不仅是针对病程后期,必要时在早期就要使用,尤其是内伤正虚不足或疫毒之邪猛烈耗气伤正明显时。

并早期静脉使用参麦针或生脉针以扶正固脱,若出现脱证危候,可用大剂量山萸肉配伍用红参以固脱。

   祛邪法是中医急诊学急救原则的总纲。

祛邪就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减弱病邪对机体的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则。

姜良铎治疗急危重症尤其常用通下法,擅用大黄一味,取其“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综合功效,担当排毒解毒的先锋。

大黄若在急危重症中应用得当,确实能起到患者转危为安之效。

   扶正祛邪法姜良铎指出: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扶正药不宜用得过早、过重;祛邪药不宜用得过猛、过久,审时度势,才能药到病除。

”如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则扶正兼以祛邪,如少阴病,反发热,脉沉,“得之二三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兼祛寒;疾病状态初期,因正气虚而致邪气入侵,须扶正以祛邪,如“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以化瘀。

正虚邪实以邪实为主则祛邪兼以扶正,如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白虎汤辛寒清热祛邪为主,辅以人参一味补益气阴以扶正。

扶正祛邪并用临床上要正确权衡正邪关系,轻重缓急,采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的方法。

因为扶正不当会助邪伤正,祛邪不当则易伤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