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210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docx

管理学中著名的12管理理论一

巧用管理学理论,学做智慧型管理者 

——三中2013年智慧型团队建设项目活动方案 

在组织的建设中,我们普遍倡导建设学习型团队。

但是,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能够开拓思维、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才是学习的效果。

狭义的学习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通过学习,把所学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把队伍的活力在管理中得到绽放,使团队的创造力在生产管理氛围中得到演绎延辗,使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高效执行力充分释放,这才是我们团队建设的真正目的。

所以团队建设需要升级,在“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基础上,以过程持续改进为促进手段,打造真正能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战略需求的新型“智慧型团队”。

一、项目设计  

选用管理学中著名的12条理论,每学期学习2-3条理论,利用2-3年时间,完成理论的学习。

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管理工作实际学以致用。

以达到改善学校管理策略,学做智慧型管理者的目的。

  

二、参与对象和时间  

利用中心组学习时间,中心组成员全员参与。

  

三、项目实施流程  

1、分工准备将12条理论逐年分解给所有中层以上干部,精心准备。

  

2、主讲制度由准备者主讲,其他管理者有感而发,再由主讲者汇总意见,修改讲稿。

正式稿通过校园内网与其他管理者分享并存档。

  

四、主讲要求  

1、主讲者认真研读与本主题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力求深入浅出地讲清该理论是什么?

有什么特色?

  

2、该理论在一般管理工作的应用。

  

3、如何运用该理论来改善学校现行的管理做法,至少举一例分析。

  

4、主讲时间为15分钟左右。

 

智慧型团队是以不折不扣完成上一级组织目标任务为己任,具有决策和行动的相对独立性,擅于通过任何途径持续学习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各种精神理念和知识系统,具有融合适应于当时环境又先进于普遍理念的思想境界,能够不断修正团队前进方向、根据环境需要灵活调整工作策略和管理战术,并最终通过团队执行力表现队伍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始终给人以充满活力、具有很大发展潜能的人才集合,三中必将贯彻始终。

 

  附1:

管理学中著名的12条管理理论  

托里三中

2013年3月  

 

管理学中著名的12条管理理论

1  

鲶鱼效应  

4  

二八定律  

7  

霍桑效应  

10  

习得性无助实验  

2  

破窗理论  

5  

木桶理论  

8  

马太效应  

11  

蝴蝶效应  

3  

羊群效应  

6  

刺猬法则  

9  

彼得原理  

12  

青蛙效应  

   1、鲶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1、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

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

鲶鱼型人才是企业管理必需的。

鲶鱼型人才是出于获得生存空间的需要出现的,而并非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良好动机。

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始终是最根本的。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

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

“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探讨鲶鱼效应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鲶鱼效应的根本在于一个管理方法的问题,而应用鲶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应用好鲶鱼型人才。

如何对鲶鱼型人才或组织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是管理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由于鲶鱼型人才的特殊性,管理者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鲶鱼型人才,已有的管理方式可能有相当部分已经过时。

因此,鲶鱼效应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常识,而且还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一番作为,这样才能够让鲶鱼型人才心服口服,才能够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企业管理在强调科学化的同时,应更加人性化,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鲶鱼型人才在组织中如何安身立命也是一个必须着重说明的问题。

历史上有很多“好动”的人才最后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好动”,而且往往得罪了很多人后,这些人又联合起来将他打压了下去。

虽然组织因为这些“好动”的人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些“好动”的人的下场也让很多人想动却不敢动。

其实,鲶鱼型人才在组织中的生存是有规律可寻的。

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做得最好,但也要学会低调和韬光养晦;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忠诚于组织,但也要学会功成身退,毕竟任何忠诚都是有限度的;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努力工作,但也要讲究做人做事的方法,或者也可以称作手段。

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固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最根本的却是如何求得自身的安全。

企业中的应用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

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

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效应的应用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

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

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如今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

但笔者认为鲶鱼效应的分析和应用远不止这些。

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鲶鱼领导者

领导者即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体或者集体,在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箱内,沙丁鱼就象征着一批同质性极强的群体,他们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整个机构是一种臃肿不堪的状态,而鲶鱼领导者的到来(或者内部沙丁鱼进化成鲶鱼),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顿纪律,规范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岗位和人、财、物,逐渐组织的经营有了起色,成本减下来了,臃肿的机构简化了,无能的沙丁鱼被吃了、赶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鱼得到了正面的激励,这样整个机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鲶鱼领导者的带领下,整个组织的活力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占领市场、保有市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具备的特质

从这个角度看,鲶鱼领导者应该具备如下特质:

1.办事果断、雷厉风行

迅速发现组织停滞不前的病症所在,并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说话算话、强势作风

科学地决策,并能够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导创新、结果导向

提倡创新,塑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薪酬设计和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思想,体现创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视野

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发展的方向以及现存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地辨别未来人才,裁减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拖后腿人员。

系统视角、敢于变革

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相对于渔夫,鲶鱼领导者本身也是沙丁鱼,渔夫才是领导者),又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队伍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效益。

对于在领导者领导下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职工群体而言,如果领导者有鲶鱼特性,那么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鲶鱼同步速度,并且要保证同一方向(企业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到最后憋死。

团队中的一员

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

但是鲶鱼的数量应当加以控制,全是鲶鱼的话,整个团队就会出现“个个是英雄、整体是狗熊”的现象,因为个个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和沟通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所以日本有些企业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员工”的用人信条,既然一条鲶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这样的道理。

从这个角度看,团队中的鲶鱼分子应注重良性沟通、影响力的塑造,其他员工对待团队中的鲶鱼,也应该在工作的基础上与其加强合作。

在很多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依然成为流程改造的一大课题,不合理、枯燥无味、没有前景、单调无聊的工作内容让人们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没有激情,不愿意在岗位上多思考多改进,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体惰性。

如果能够把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的鲶鱼效应应用到工作设计(Jobdesigning)上,那对组织的财务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把好动、充满激情的鲶鱼放到一潭死水的工作中呢?

这又是一门棘手的学问,有人主张从横向和纵向扩大工作范围、深化工作内容,让员工们体验丰富的工作活动,感受努力工作的成就,让他们体现面对挑战性、来劲性工作时的激动与欲望;有人主张运用轮岗的方式增长员工的才干,让他们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欢;笔者则主张在应用以上措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与岗位性格的匹配,鲶鱼就要做鲶鱼的事情,沙丁鱼就要做沙丁鱼的事情,岗位中既要有鲶鱼性工作内容也要有沙丁鱼性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员工的偏好,看那些工作能够让他们产生鲶鱼的动力与激情,只有匹配了之后,鲶鱼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然虽然设置了鲶鱼性工作内容,却发现这种工作根本不能让员工为之动容、为之奋斗,那么这条鲶鱼就成了死鱼了。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中的鲶鱼代表着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责权利、充满挑战的工作期望、新鲜的其他岗位体验等等。

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否要在工作中设置鲶鱼工作、在什么层次上设置鲶鱼工作,都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

综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领导可能是鲶鱼,那么你的努力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也许某一天你也变成了鲶鱼,赶着一群沙丁鱼向上奋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鲶鱼,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谁翻腾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级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在激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充电,保持强劲的势头发展,否则你也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让鲶鱼工作越游越欢,最好能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

2、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简介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

Brokenwindows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Atlantic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理论由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理论典故

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下面是这一段的译文:

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B·萨姆纳先生生气的样子?

当时,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

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看客,看到这种局面的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

“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

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现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经形成为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假定这块玻璃值6法郎,你就会说,这个事故给玻璃工带来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个法郎的生意——这我承认,我绝不会说这不对。

你的话很有道理。

这位玻璃工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则感激那个莽撞的孩子。

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得出结论——人们确实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说这能使资金周转,说由此可以导致整个工业的发展,那就容我大喝一声:

“住嘴!

你的理论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于我们的这位店主在这件事上花了6个法郎,他就不能用这6个法郎办别的事了。

你没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用修补这善窗户,那么,或许就可以换掉自己的旧鞋,或者给自己的书架上再添一本新书。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别的事。

让我们看把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看这一事故对它的影响。

现在窗户打破了,玻璃工的生意增加了6个法郎,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

如果窗户没有破,鞋匠(或别的什么人)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

而如果在看得见的一面之外——这是积极的事实,也考虑一下看不见的一面——这是消极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不管窗户是打破还是完好,整个工业,还有全国劳动的总量,都不受影响。

现在,让我们在在詹姆斯·B.先生的角度考虑一下。

第一种情况,如果窗户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么,他从窗户中得到的享受,既不会比从前少,但也不会比从前多。

第二种情况是,假如窗户没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这6个法郎去买鞋,于是,他在继续享用窗户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双鞋。

而由于詹姆斯·B.先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然可以得出结论,综合起来考虑,对享用和劳动进行一下估计,那么,我们已经丧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的价值。

于是,我们得出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

“有些东西被毫无意义地毁灭,社会丧失了价值。

”我们必然会同意这么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公理:

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利润”。

英迪斯特利埃先生,你对此有何看法?

好心的查曼斯先生的弟子们,你们对此还有何话说?

你们的老师曾经那么精确地计算过,如果烧毁巴黎,那将有那么多房子要重建,会带来多少生意啊。

我很抱歉打扰了人家的计算,很有独创性啊,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立法中。

不过我还是请他另算一遍,先把那些能看见的一面放到一边,考虑一下那些看不见的一面。

读者们必须谨记记,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当事的两个人,还有第三个人隐藏在幕后,我请他对此予以关注。

一方是詹姆斯·B.先生,他代表着消费者,他本来可以有两样享受,但由于一件破坏行为,而只能享受一样。

另一方是玻璃工,表示生产者,他的生意由于事故而增加了。

第三方则是鞋匠(或者别的行当的商人),他的劳动却由于同一事故而遭受了同样大小的损失。

这第三个人一直藏在阴影中,使我们一直没有留意到,但他却是这一问题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正是他向我们揭示了,以为我们从破坏行动中能得到利润是多么地荒唐。

正是他,马上就可以教导我们,以为从限制贸易中能够得到多少好处的想法,其实更荒唐(巴斯夏在为自由贸易辩护),毕竟,所有的破坏性行为中,再也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了。

因此,如果你把所有为贸易限制辩护的论证追根溯源,你所看到的,其实就只是这种老百姓的话:

如果没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工干什么去呀。

巴斯夏对于有些经济学家的短视和荒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我看来,这些经济学家要么是缺少正确的知识,他们从错误的假设出发,经过错误的逻辑推理,最后当然是得出错误的结论;要么,他们就是缺乏常识,而被神秘的数字给震慑住了,给宏观指标的数字游戏迷惑住了。

但愿不要有人又站出来说,美国这次遭受恐怖袭击,可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带来建筑业、市政建设的繁荣,玻璃工也可以创造出多少GDP。

中国的“玻璃工”可太多了。

中国的很多“窗户”造出来就是为了打破的。

上述假设是在资源拥有者(店主)会主动愿意用6法郎去换一双新皮鞋。

可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资源拥有者不会主动去(所谓的越有钱越抠门)消费。

这就是破窗带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

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

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

虽然制度上规定:

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

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

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

“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案例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

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

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

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

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辅助管理活动,目标是提高企业现场环境、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们可以引用管理顾问迈金塔的话来形容它的产生背景:

“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寻找时间加倍;你必须分析考虑怎样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并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方案,遵照执行。

日本企业的“红牌作战”通过详细的5S方法【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将不清洁的设备、办公室和车间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也将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幽雅,企业成员都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于保障企业的有效运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论启示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

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

估计你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