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254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毛概复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答案.docx

《毛概复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复习答案.docx

毛概复习答案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1978-1983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1984-1987年)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㈡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半规律和要去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过程(完整表述),确立的基本依据。

1)十二大:

开始肯定“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2)十三大:

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与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必要的和有益补充

3)十四大:

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4)十五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制度确立依据: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①公有制经济(范围):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第一,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据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的提高。

第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其本身的竞争力。

第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对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支配。

第五,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还表现为国有的或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在经济运行、增长和发展中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

6、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经济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7、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性质、地位、作用:

范围: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成分)、外资经济

性质: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地位:

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完整表述),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

完整表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决定了与此相关连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1)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结果,而产生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体制。

9、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0、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意义:

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保障,而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应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解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与个人财富的增加,保障范围和标准也将适当调整,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12、①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③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特点,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总要求,⑤统筹区域发展主要处理哪些关系?

⑥实行哪些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

①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⑤主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的需要。

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建设生态文明是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重要途径,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作为我国国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达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市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在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表现:

一、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

4、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基本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的政党。

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哪些权利:

一、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物。

二、享有制度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三、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四、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权利和自由。

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由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6、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构成:

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7、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①含义: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②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政治体制的含义:

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9、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观点:

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经济文化落后,即使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受到限制。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基本内容及内在联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措施:

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必要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措施: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着力培养文明道德风尚;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就民生领域的普遍水平来说,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资源的不公正分配,有的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使得社会的差距甚至是“鸿沟”日益拉大;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期望受挫以及腐败问题的存在,也使得相当一部分民众产生了认同危机和信任危机,加重了心理失衡。

因此,就整个社会领域而言,民生改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

具体体现:

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民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三是农村居民等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态差距扩大;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

如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与经济繁荣的成果问题,已成为矛盾新焦点。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二章

1、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实质?

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瓜分狂潮强租新界

澳门问题的由来:

明朝中后期,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台湾问题的由来:

元朝澎湖巡检司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明末荷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从郑氏后代手中收回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中法战争后设台湾行省→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1942《开罗宣言》、1945《波茨坦公告》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内战台湾与大陆分离

香港澳门问题实质:

历史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台湾问题的实质:

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国的内政问题。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一纲四目)

一纲:

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

①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中用

②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④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

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指出国家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1983年邓小平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本内容,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选择题)

答: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