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387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docx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     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教学难点:

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今天让我们走进16课《青山不老》,去看感受我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大山的热爱之情。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认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阅读提示”,说说学习本文我们要达到那些要求。

三、自主学文,思考:

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用“——”找句子,并用“△ ”标出重点词语。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四、交流讨论: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大环境险恶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交流资料、图片,加深理解。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

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这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

(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⑸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⑹ 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

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了一天树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板书:

小环境艰苦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㈠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用“~”划出重点句子,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农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⑶理解 “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㈡ 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交流。

一、链接专题,激情导入。

  

师:

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

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现在我们学习《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评:

导入紧扣单元主题,简洁自然,用文中人物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师: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事?

  

(生自读思考,生答略)  

师小结:

是啊,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15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  

【评:

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之一: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给予了指导:

抓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师:

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勾画,做批注,朗读)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

我体会到这是一片美丽的青山。

  

生2:

这里是树的海洋。

  

生3: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青山。

  

师:

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

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生1;我从第5自然段知道这里的树长得很好,很粗壮。

  

(生补充答:

这是一片茂密的青山;这是一片美的青山;这是一片挡住洪水勇敢的青山。

)  

师:

这段中,老人深情地说了什么?

  

(生读“这树下的淤泥有 两米 厚,都是好土啊”)  

师:

 两米 有多厚?

  

(联系实际感知 两米 有多厚,生情不自禁惊叹“哇”)  

师:

这 两米 厚的淤泥是怎么来的?

  

生:

树挡住的。

  

师:

要是没有这片林子,又会怎样呢?

  

生:

洪水来了有泥石流。

  

生:

土就会被冲走,那样原本肥沃的土地就会变得贫脊。

  

师:

对,这就叫水土流失。

有了这片林子就守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正如书上所说 ……  

(生齐读“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  

师:

是啊,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守住了这片土就守住了什么?

  

生1:

守住了这里的庄稼.  

生2;守住了我们的家园。

  

生3:

守住了生存的希望。

  

师;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  

师;是谁创造了这片青山?

(生答:

一位山野老农。

)  

师:

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

(生默读思考)  

生1(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里经常干旱,霜冻,沙尘暴,环境险恶,而创造这片绿洲的竟是一位老人。

  

师:

读到干旱,霜冻,沙尘暴,你头脑里浮现出的是什么景象?

  

(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干旱,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  

师:

从课文描写和我们刚才的谈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答:

在这样的环境里树不容易活起来;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植树时会有很多困难;种树时还会遇到危险。

)  

师: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

(板书环境险恶)  

生1:

我还从“我还知道这个院子的小环境……抽袋烟睡觉”体会到这是一个奇迹(其他学生补充:

住的简陋;吃的简单;劳动工具落后;种树就是他一天生活的全部,生活单调。

)  

师: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位瘦小的老人能创造出这样一片青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和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啊!

(板书条件艰苦)  

<三> 青山一样伟大的品性  

师:

老人在创造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生阅读思考,做批注,并朗读)  

生1:

我从“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晚上回来,吃过饭,抽烟睡觉。

”体会到老人不怕吃苦,起早贪黑,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2:

我从“他可敬的老伴……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体会到老人为了植树,顾不上照顾他的老伴。

  

生3:

我从“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去。

”体会到老人在享福和吃苦中选择了吃苦;从“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中体会到老人植树造林的坚定决心!

(师请生再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  

生4补充:

我还从这位同学的谈的这个地方体会到老人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这小山沟,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穷山沟。

  

生5补充:

我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还要补充——联系后面“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同学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体会到老人植树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他自己。

  

师:

是啊,在享福和吃苦中,老人选择了吃苦,这是一种奉献;林业收入为大家买电视,这是一种无私;老人栽树,绿化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住了赖以生存的这方土地,这就是前人栽树……  

生(齐声):

后人乘凉!

  

师:

是的,这是一种和青山一样博大的胸怀!

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生6;我还从“看完树……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再也出还来了。

”体会到老人身体不行了,他失去了很多。

  

师:

他失去了什么?

  

生1:

失去了享清福。

  

生2:

失去了老伴。

  

生3:

失去了娱乐。

  

师:

他为谁失去了这么多?

  

生:

为了大家。

  

师:

他有没有得到呢?

  

生:

有!

  

师:

老人得到了什么呢?

  

生1:

得到了这片青山。

  

生2:

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生3:

得到了村干部的照顾。

(生笑)  

师:

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这么久,感受最深的会是什么?

  

生1:

环境险恶  

生2:

条件艰苦  

师:

老人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生1:

这里的环境.  

生2:

这里的荒凉.  

生3:

这里的贫穷,在此之前人们还没有电视.。

  

师:

对,如今老人创造了这一片青山,实现了自己的……  

生1:

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生2:

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师:

是啊,老人得到了自己的理想,得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老人无怨无悔!

  

〈四〉与青山同在  

师:

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生齐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  

师:

你有什么要问?

  

生1: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2:

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

问得好,另一种东西指什么呢?

  

生1:

那片青山。

  

师:

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生2:

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

老人绿化家园,守护水土的精神。

  

生4:

老人博大的胸怀。

  

生5:

老人与恶劣环境斗争的精神。

  

师:

是的,那你现在理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的意思吗?

  

生1:

就是老人的精神伟大。

  

生2:

老人的精神永存。

  

师:

是的,老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同在,日月同辉)  

(生感情朗读)  

师:

大家朗读文章结尾,“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生1:

老人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生2;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崇敬。

  

生3:

老人热爱家园,绿化家园让人感动。

  

师:

我赞成你们的观点,老人百年之后,这片青山会像老人一样老去吗?

  

生1:

不会,人们会照顾这片林子。

  

生2:

这是老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人们不会让他老去。

  

生3:

老人的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会感动大家,大家会像老人一样去做。

  

师:

也就是说以后这里将不是一片青山,而是一片片青山。

是的,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

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永远不会老的!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

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景色如诗如画。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青山不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昨天老师不知大家预习了课文,“青山不老 ” 在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的?

这是写作者感悟的一个句子。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悟?

“青山不老 ”到底是什么意思?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老人___艰苦的条件下__创造了奇迹__,感悟___)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读)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读)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把自己的感受写一些。

(文章哪里写的?

) 

     读一读(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出示图片)(再读,应该怎么读?

) 

      小结: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如今,这里沙漠变绿洲啊!

      你能够说说,老人栽树的意义吗?

 

      这些树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又起什么作用呢?

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着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是啊:

黄土和树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黄土为树提供了营养,而树木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种关系正如老人与青山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是怎么想的?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

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

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理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

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应该带着什么样语气起来读?

读一读。

) 

    交流:

作者从这位老人的身上领悟到了“青山是不会老的”。

    引导: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再读全文,积累拓展,练习

  引导:

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对自己说点什么呢?

我们能够做的又有什么呢?

  总结:

绿化、植树造林的路任重而道远哪!

只有一个老农是远远不够的。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人  15年  8条沟  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

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师: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的价值,他创造了“青山不老”的奇迹,那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呢?

  

生: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  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了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师:

你说得不错。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来说明“青山是不会老的”。

  

生:

(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  

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的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

你找得很准确,“老人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这“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生:

就是老人所创造的这片青山和这片绿洲。

  

师:

对,这片绿洲指的就是这片青山,“另一种东西”还指什么?

  

(生思考一会儿,默然无语)  

生:

那我们先来理解后面一句话: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老人真的能与山川共同存在吗?

  

生:

不能。

他不会长生不老。

  

师:

那老人的什么与山川共存?

  

生:

老人所创造的这片青山。

  

师:

对,老人所创造的这片青山是永存的,那“日月同辉“指什么?

  

生1:

“日月”就是太阳月亮,“同辉”就是共同发出光芒。

  

生2:

与日月同辉就是说与太阳月亮一样发出光芒。

  

师:

理解很准确,那老人的什么能像太阳月亮一样发出光芒呢?

  

生:

老人的精神。

  

师:

什么精神?

  

生1:

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生2:

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绿化山林的精神。

  

生3:

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精神。

  

生4:

保护环境、保护大地的精神。

  

师:

不错,老人的这种精神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着谁?

  

生:

照耀着他的子孙后代和当地的居民们。

  

师:

还照耀着谁?

  

生:

还照耀着我们,照耀着全人类。

  

师:

说得真棒,老人的子孙后代从他身上懂得了保护土地资源,也一定会去植树  

造林,绿化家园。

同学们,你们说这青山还会老吗?

  

生齐答:

不会!

  

师:

是啊,同学们,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你们在老人这种宝贵精神的鼓舞之下会怎么做呢?

  

生1:

我们会继承老人的遗愿继续把树种下去。

  

生2:

我们也要绿化家园,保护大地。

  

生3:

我们要珍惜森林资源,保护地球母亲。

  

师:

说得真好!

同学们,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这片青山是与山川共存的;老人那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是与日月同辉的。

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那永垂不朽的可贵品质!

让我们同作者一起来再次感悟吧!

这位普通老人——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  

师: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你今后打算怎样做,怎样发扬这种青山不老的精神呢?

写下来我们再一起交流吧!

  

    (生写小练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